中國文化經常和儒傢被等同看待。不論稱贊還是批判中國文化,很自然都會拿儒傢的主張、信念作為代錶。更進一步,儒傢往往也就和孔孟畫上等號。儒傢相信什麼、主張什麼,也就理所當然認為是孔子和孟子所說、所主張的。這種常識態度,在曆史上不隻不精確,而且帶著許多誤會。那些想當然對儒傢的種種說法,其實裏麵來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過來自《孟子》的。孟子名氣大,和孔子並稱,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沒在背景裏,但若從思想內容及錶達形式上來看的話,荀子對於後世建立的儒傢傳統,影響恐怕大過孟子。
##拆析荀子与孟子“礼义”“仁义”之别可一读。
评分##已购。这本是在和孟子的对比中展开的。荀子的目的,对外让儒家成为诸子言论竟争中最值得信赖、采纳的主张,对内让自己所维承的子弓这支凌驾其他派别,成为儒家的唯一代表。荀子强烈主张:儒是有用的,大儒可以创设个有秩序的社会,而大儒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借由学让人离开原始状况,克服恶的本性,能够合于礼义。
评分##身为儒家学者为何却教出李斯、韩非两大法家弟子?或许是几千年皇权社会外儒内法的根源。
评分##荀子行文,真的有气魄。儒效,非十二子,劝学
评分##2017已读064。以前几乎没怎么注意过荀子,就连读到学过的《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猛然发现作者竟然是荀子。作为对儒学贡献较大的一位,荀子的声名被孟子盖过,世人皆说“孔孟”,却不知为君王所奉的孔孟之道中不少是荀子的坚持。荀子主张“人性恶”,因而主张“法”治,与法家较近。
评分##杨照#12 还是一以贯之的评价:纠偏摆正的思路很好 但分析的较为简单
评分##1.作者行文经常有:“荀子和孔孟不同之处”;感觉就是默认孟更加接近孔。这一点上,不能苟同; 2.作者把孟荀的差异归结为对待礼法的边界。这么看,荀子更接近现代吧? 礼是民法、法是刑法; 3.不可否认荀子在儒家传承、经学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但是说程朱是荀派、陆王是孟派,有点比附过头了。
评分##拆析荀子与孟子“礼义”“仁义”之别可一读。
评分##荀子行文,真的有气魄。儒效,非十二子,劝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