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的帝都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廟庵觀曾經遍布於大街小巷、宮殿園林乃至官府監獄。從皇帝、貴族、士大夫到吏役、商人和普通市民,都是宗教活動參與者。寺廟不僅是神明和僧道的居所,也是城市社會的公共空間。
韓書瑞、魏丕信等海內外著名學者聚焦於明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國城市特彆是北京,從寺廟與城市的社會格局、皇傢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幾座寺廟的命運等麵嚮齣發,考察瞭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與寺廟管理中的角色,更探討瞭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圍繞北京城的寺廟所發生的關係變化。
書中齣現的碑刻、檔案等一手資料,多為首次公開使用。此外,書中廣泛而深入的田野調查也讓我們得以辨識古老廟宇的遺跡,從而找尋對過去的迴憶。這些資料與調查提醒我們,盡管如今關於“場所的記憶”經過瞭修改或文飾,但它們依然是瞭解舊時城市居民身份認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徑。
【編輯推薦】
相信“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傢官員為何又頻頻求助於神佛?
在城隍廟中,各方勢力如何鈎心鬥角?
中國的地獄與西方的地獄有何不同?
寺廟有時是可轉手的“買賣”,還能在佛道之間自由切換。
最熱衷於修廟的是皇帝和太監。
篤信佛教的皇帝與國師的有趣對話。
念經的真和尚和奏樂唱麯的假和尚。
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聯閤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城市的寺廟與市民”,中外學者35人與會,共發錶論文23篇,集成此書。
重点阅读了高万桑关于城隍庙内部权力平衡的文章。城隍庙不仅是地方社会的信仰中心,同时也为地方官员、吏役、道士、地方社团以及士绅创造了一个可供互动的公共空间。明代以后,城隍庙逐渐成为了官方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地方官员借助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服务其统治,并将庙宇管理委派给道士,而节庆和三巡会则主要由土地会和香会负责,绅董们则借助城隍庙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同阶层都被统合到城隍信仰与仪式之中。太平天国以后,原本作为官方庙宇的城隍庙其管理权逐渐转移到士绅团体手中,具体主持城隍庙的道士也受到了士绅更多的限制。民国成立以后,城隍庙作为传统社会组织的聚焦点而被视为建立新社会的主要障碍,地方官员转而从保护者转变为破坏者,再加上信仰与仪式日益多元化,城隍庙逐渐失去其大部分支持者,演变为地方强权者手中的普通地方庙宇
评分##庙宇轮回与时代兴衰。
评分###????说书# 在喜玛拉雅上听了三分之一,就去网上买了一本。看完再去听,下架了。佛的事,都是仙的事,但偏偏一帮俗人借仙之名做事,帝王平民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心里相信有仙,不妨去信一个,挺有意思的事。
评分##更多的是对北京地区寺庙的研究
评分##学术会议论文集,推荐第一章关于城隍庙与痘神信仰的两篇,很有启发,但此外的部分(包括第二章)都太学术了,很深很专门,非研究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乐趣。第三章暂时不打算看了,等过段时间阅读压力不太大时再说吧。还是更适合专业研究人员。
评分##泛读(75min)。 标准:没有构建宏观联系者,要么冲前沿,要么冲名气,要么冲史料,一律四星
评分###????说书# 在喜玛拉雅上听了三分之一,就去网上买了一本。看完再去听,下架了。佛的事,都是仙的事,但偏偏一帮俗人借仙之名做事,帝王平民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心里相信有仙,不妨去信一个,挺有意思的事。
评分##十分扎实、有趣的一本论文集。书中所及,城隍庙、东岳庙、胡同里的小庙,无论是修缮、立碑,还是”转香火“,无不牵涉官府对宗教事务的介入。我们时常讽刺,寺庙住持都有正处、副局的级别,而忘记了僧官、道官同样有着品级。在我看来,这本书像是明清对北京佛教管理的简史。
评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旗地内寺庙的问题。京旗这个,管理层面与僧录司相关,没问题。有趣的是,有的和内务府相关。倘若把眼光调整一下,或许和八旗内部的组织密不可分(比如属旗产的寺庙)。似乎,这里的材料没说到理事同知?那其他驻防地内的寺庙归谁管呢? 赞成一句话,说民国时期寺庙研究得接续清代的。在地方的语境里,一是寺院有内在发展脉络,二是民国时期地方权力斗争与城市建设。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做,民国寺庙研究一定可以大方光彩(我带滤镜看的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