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把可怕的兩歲變成可愛的兩歲! 一提到所謂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傢長們往往會聯想到孩子突如其來的怒意、堅決不從的挑釁、生龍活虎地東奔西走……眾所周知,兩歲的孩子以可怕而聞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也是名副其實。不過,兩歲的孩子同時也處在人生奇妙而又重要的過渡階段。這一突破期會成為好的時期還是壞的時期,取決於傢長能否瞭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製定齣清晰的育兒目標。 在本書中,著名傢庭心理學傢、專欄作傢、在美國擁有讀者數量多的育兒專傢之一的約翰·羅斯濛德,詳細闡述瞭想要順利度過這一可能齣現混亂的時期的秘訣,並從以下幾個方麵指導父母進行育兒:如廁訓練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有效奬懲機製控製咬人等過激行為涉及兒童領地意識的相關問題 希望這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幫助傢長激發齣兩歲孩子的佳狀態,讓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人際交往中無往而不利,同時平穩且富有創造性地度過整個青少年時期。
第1 章 整體情況 // 1
大約在孩子兩歲的時候,父母開始引導孩子進行為重要的轉變,親子關係也隨之發生相應
的轉變。他們從為人父母的“服務季” 進入“quanwei季”。如果這一年的轉變成功瞭,那他們就把孩子轉變成瞭社會上富有責任感的一員。
良好的開端 / 4
養育季的變換 / 6
錯誤的教養理論是絆腳石 / 7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成為“兼職母親” / 11
所有親人嚮前邁齣一大步 / 15
後階段 / 17
迴溯 / 20
答疑解惑 / 22
第2 章 促進身心全麵發展 // 33
由於自然規律所限,兩歲孩子的身體功能的發展尚未趕上心智技能的發展。他們也許能夠想齣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能夠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諸實踐。這種身心不一緻的沮喪感,常常會以一種突然的、強爆炸般的形式錶達齣來。
發展的裏程碑 / 40
發掘孩子好的一麵 / 42
實例:買太多玩具的後果 / 50
實例二則:看太多電視的後果 / 52
讀書給孩子聽 / 56
生育間隔 / 58
答疑解惑 / 62
第3 章 有新意的管教 // 101
如果你能理解為什麼兩歲的孩子會有讓人討厭的舉動,那你就沒有理由為他的行為感到恐慌或生氣瞭。就兩歲的孩子而言,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教養目標:設置一些限製,但不要妨礙孩子的能力發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和挫摺耐受力;讓孩子相信他的世界由你主宰。
管理學步兒童周邊的環境 / 105
有效的溝通 / 113
一分預防 / 116
堅守規則 / 122
控製還是糾正 / 124
為恰當的管教設定先例 / 127
量力而行 / 131
不好的字眼 / 133
答疑解惑 / 135
第4 章 小馬桶 大冒險 // 161
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時,(1)訓練者或父母應該正確劃分教學階段;(2)清楚地錶述自己的期許;(3)采取閤適的策略應對齣現的問題。沒錯,就是這樣。聽起來很復雜嗎?並沒有。各位很快就能感覺到這些方法不僅不復雜,其實還十分簡單。
準備工作 / 167
五“心”金言 / 173
“ 光溜溜與75 美元”如廁訓練法 / 176
讓我們開始訓練吧! / 182
智者一言:那些關於男孩的小問題 / 184
堅持到底 / 184
便盆鬧鍾 / 185
安全門 / 188
嚮兒童馬桶圈過渡 / 190
齣門在外 / 191
答疑解惑 / 192
第5 章 告彆睡前鬧劇
—怎樣讓孩子一夜好眠 // 201
上床睡覺的重點其實在於父母和孩子要學會適應彆離。年齡較小的孩子對獨自一個人上床睡覺會産生抵抗情緒,而父母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將會深刻地影響孩子將來怎樣麵對和處理其他有關彆離的情況。
一團混亂的睡前時光 / 203
嚮同睡一張床說不! / 205
答疑解惑 / 210
第6 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
—孩子的領地意識與攻擊性 // 243
學步兒童是可以做到在發脾氣的時候不隨便打人或者咬人的。但是要實現這一點,他們的父母必須不再寬容他們的所作所為。這裏的不再寬容指的並不是要生氣,因為憤怒隻會讓情況惡化。這種不再寬容不僅要錶達得堅定明確,還要建立在冷靜的基礎之上。
分享 / 247
答疑解惑 / 251
第7 章 誰來照看孩子
—居傢育兒與日托機構的兩難選擇 // 269
從孩子齣生的DIYI天起,父母一方或雙方就不斷地和孩子用聲音和動作交流互動。這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讓他們信任周圍的環境。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日托機構工作人員也無法和孩子的父母相提並論。
“ 轉變中”的美guojia庭 / 271
依戀 / 274
保姆、傢庭看護等 / 278
選擇兒童集體看護機構的指導原則 / 280
一箭雙雕的解放之路 / 283
朝夕相處還是相對獨立 / 284
答疑解惑 / 288
第8 章 寫在後的話 // 301
“這是壞的時代,也是好的時代。” 用這句話來形容孩子的學步期真的再閤適不過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盡管有時會惹齣許多麻煩,但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非常討人喜歡的。父母此時製勝的訣竅就在於要區分什麼時候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什麼時候不讓孩子闖禍。
說實話,我之前讀過不少號稱能解決“叛逆期”問題的書籍,但大多都是老生常談的理論堆砌,讀完後感覺知識量增加瞭,但實際操作起來依然是一團亂麻。直到我無意間接觸到這本,它給我的衝擊是結構性的。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她似乎能鑽進孩子的腦子裏,然後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去解構那些看似毫無邏輯的行為模式。比如,關於“為什麼非要用藍色的吸管喝水”的執念,書裏沒有簡單歸結為“固執”,而是從兒童認知發展的特定階段切入,闡述瞭那種對“掌控感”的極度渴求是如何體現在這些微小選擇上的。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看一部高智商的心理紀錄片,每一個案例都無比鮮活,每一個分析都直擊要害。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提供一套觀察世界的“新鏡頭”。讀完後,我不再急於“糾正”所有行為,而是開始嘗試去“解碼”行為背後的需求。這帶來的變化是微妙而深刻的,傢庭氛圍的緊張感明顯降低瞭,因為我的預期管理做瞭巨大的調整。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復咀嚼,但每一次迴味,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絕對是那種可以放在床頭,時不時翻閱的“工具書”,盡管它看起來不像一本工具書。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情緒爆發”的描繪,簡直是文學界的奇跡。它把“發脾氣”這件事,從一個單純的“不良行為”,提升到瞭一個復雜的人類情感錶達的範疇。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無理取鬧的午後商店哭鬧事件”,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還原瞭那種環境的壓抑、父母的尷尬、以及孩子內心翻江倒海的無助感。那種“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著我”的羞恥感,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忍不住迴想起好幾次自己在公共場閤的“戰敗經曆”。但有趣的是,作者的筆鋒並非純粹的抱怨,而是透露著一種近乎“黑色幽默”的自嘲和釋然。她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粗糲”的語言,打破瞭許多育兒神話中對“完美父母”的刻闆要求。讀這本書,就像是和一個經驗豐富、閱盡韆帆的老友深夜對飲,她不會給你空洞的鼓勵,而是遞給你一杯烈酒,讓你直麵現實的殘酷,然後告訴你:“是的,我們都這樣過來瞭,你也沒什麼好怕的。”這種坦誠,比任何正襟危坐的理論都來得更有力量。
评分我是一個追求效率的人,平時看書傾嚮於快速抓取重點。但這本書,我必須放慢速度,甚至要隔幾天纔能讀完一個小節,因為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閤上的書。它更像是為你打開瞭一扇窗,讓你看到窗外那個你原本以為自己很瞭解,但實際上知之甚少的“小世界”。書中對於時間感的錯位描寫,尤其讓我感同身受。例如,作者描述的五分鍾等待開飯時間,在孩子那裏如何被無限拉伸成一個世紀那麼漫長,那種對當下時刻的絕對占有欲,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甚至開始反思,我們成年人又是如何用“明天”、“等會兒”、“以後”來敷衍和消耗我們的時間的。這種思維的碰撞,是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它不僅是關於養育,更是關於個體生命體驗的不同維度如何激烈碰撞的哲學思考。那些關於“界限設定”的探討,也不是簡單地畫條綫,而是探討瞭在愛與規則之間,如何建立一種既有彈性又不失堅定的連接方式。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卻又無比緊密,它像一個充滿各種零碎寶石的盒子,你需要自己去拼湊齣最適閤你的那幅圖景。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界的“照妖鏡”,它毫不留情地撕開瞭為人父母後那些光鮮亮麗外錶下的真實窘境。我是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抱著“希望找到一點點安慰”的心態翻開的,結果發現,它壓根就不是什麼心靈雞湯,更像是一本讓你在深夜裏對著牆壁沉思——“我是不是哪裏做錯瞭”的實錄手冊。作者的文字功力是值得稱道的,那種將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描繪得如同史詩般宏大的敘事手法,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感到一陣陣深入骨髓的疲憊感襲來。比如,書中對“拒絕穿鞋”這件事的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剖析,簡直是我傢客廳上演的年度大戲的完美復刻。我清晰地記得有一段描述,孩子如何能在一秒鍾內從天使模式切換到惡魔模式,並且其切換速度完全打破瞭物理定律,那種荒謬感,讓我差點把手中的咖啡噴齣來。更絕的是,它沒有提供任何“萬能鑰匙”來解決問題,而是將焦點放在瞭“理解這種混亂的本質”,讓你意識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所有人都被捲入瞭一場沒有硝煙的拉鋸戰。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贏”,而在於讓你接受“輸”的常態,並在這種常態中找到一絲喘息的縫隙。它讓你明白瞭,那些不眠之夜、那些無聲的呐喊,都是這段旅程中無法避免的“背景噪音”,學會與之共存,或許就是最好的成長。
评分從文學角度評價,這本書的敘事張力控製得極好,它成功地在“誇張的描述”和“真實的情感內核”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許多育兒書,要麼寫得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寫得過於情緒化,讓人覺得矯情。但這本書,它有著一種知識分子的清醒和實踐者的疲憊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韻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重復”這種教育手段的重新定義。她沒有一味地指責父母的重復嘮叨是失敗的錶現,而是將其視為這個特定年齡段兒童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甚至是一種儀式感。這瞬間減輕瞭我對自己“耐心不足”的道德譴責。同時,書中對室內環境和外部環境的互動描述,也十分精彩,例如,一次簡單的戶外探險如何能成為解決室內矛盾的“特效藥”,這種觀察的敏銳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傢的客廳布局和後院的潛力。總而言之,這本書讀完後,我的書架上多瞭一本“防彈衣”,它不能阻止子彈(挑戰),但能極大地增強我麵對它們時的心理防禦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