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鉗工基本技能楊誌福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80395

正版鉗工基本技能楊誌福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803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誌福 著
圖書標籤:
  • 鉗工
  • 基本技能
  • 楊誌福
  • 考研
  • 教材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9787562180395
  • 技術類
  • 職業教育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碧万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0395
商品编码:29417212145
页数:190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鉗工基本技能
叢書名:  
作者/主編:楊誌福  
齣版社: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號:9787562180395  
齣版年份:2016年10月     
 
版次:  第1 版
總頁數:  190
開本:  16
圖書定價:  28
實際重量:  0.45k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項目一 認識鉗工
任務 認識鉗工場地的設備
項目二 劃綫
任務一 劃落料凸模平麵上的綫
任務二 劃軸承座錶麵上的綫
項目三 鋸削工件
任務 鋸削六 麵體工件
項目四 鏨削工件
任務 鏨削彎麯模具的凹模工件
項目五 銼削工件錶麵
任務一 銼削落料凸模固定闆
任務二 銼削衝孔凸模工件上的麯麵
項目六 加工孔
任務一 鑽鉗口鐵工件的孔
任務二 锪、擴、鉸鉗口鐵工件的孔
項目七 加工螺紋
任務一 攻六 角螺母的內螺紋
任務二 套雙頭螺柱的外螺紋
項目八 研磨工件
任務 研磨刀口形直尺的平麵
項目九 銼配
任務 銼衝孔凸模、凹模的配閤
參考文獻

《鉗工基本技能》根據國傢職業鑒定規範的要求,以項目式教學法為主綫,突齣以任務為驅動、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遵循實用、實效的原則,旨在使學生在技能訓練中掌握本專業(工種)知識且達到相應技能要求。全書共九個項目,詳細介紹瞭包括劃綫(機械行業術語,不是“畫綫”)、鋸削、鏨削、孔加工、螺紋加工、研磨等鉗工的基本技能,各種零件型麵的加工原理及方法,在內容上盡量做到詳略適當,深淺結閤,以實際的零件加工技能培訓為主綫,輔以對理論知識深入淺齣的說明,使讀者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現代機械製造技術與實踐:麵嚮工程應用的高級教程 本書特色: 本書聚焦於現代機械製造領域的前沿技術與核心實踐,旨在為具有一定基礎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份深入且實用的參考指南。它摒棄瞭對基礎概念的冗餘闡述,直接切入復雜製造工藝的原理、參數優化、質量控製以及新興製造模式的應用,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先進材料加工到智能製造集成的多個維度,理論深度與工程適用性並重。 第一部分:先進材料的精密加工理論與技術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現代高端裝備製造中麵臨的特種材料(如高溫閤金、難加工鈦閤金、高性能陶瓷及復閤材料)的加工挑戰與解決方案。 第一章:難加工材料的切削機理與建模 詳細分析瞭高鎳基高溫閤金在高速切削、深孔加工中的殘餘應力形成機製與微觀磨損規律。引入瞭基於有限元分析(FEA)的切削力預測模型,重點討論瞭切削熱在刀具壽命和工件錶麵完整性中的耦閤效應。研究瞭新型塗層與刀具幾何形狀對降低摩擦係數和提高加工穩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電火花加工(EDM)的精細化控製 超越傳統EDM的粗略描述,本章側重於超精密電火花加工(Micro-EDM)的工藝窗口優化。討論瞭脈衝參數(如開/關時間、電流、電壓)與放電能量密度對材料去除率(MRR)和錶麵粗糙度(Ra)的非綫性影響。特彆關注瞭在微米級公差要求下,如何通過優化電極材料選擇、介質控製(如使用低粘度或添加納米顆粒的介質)來抑製二次熔融層(RML)的形成和改善其微觀結構。對多孔電極和鏇轉電極的應用場景進行瞭深入剖析。 第三章:激光加工技術的深度集成 本章著重於高功率激光在材料移除和錶麵改性中的應用。詳細闡述瞭飛秒、皮秒超快激光在冷加工、微納結構製造中的優勢,對比瞭其在亞微米精度下對光學元件和生物醫療器械製造的影響。在激光熔覆(Laser Cladding)方麵,討論瞭粉末輸送係統、激光光斑形狀控製以及熔池動力學模擬,以實現高性能梯度材料層的製備。 第二章部分:增材製造(AM)的工藝優化與後處理 本部分將增材製造視為一種與傳統減材製造並行的重要技術,關注其從設計到成品的全流程控製。 第四章:選區激光熔化(SLM)與電子束熔化(EBM)的工藝窗口 深入探討瞭增材製造中的“缺陷”工程,包括孔隙率的形成機理(如氣孔、未熔閤)及其對機械性能的降低作用。建立並驗證瞭基於過程監控(如紅外熱像儀數據)的實時反饋控製模型,用於動態調整激光掃描策略和預熱溫度。對比瞭SLM和EBM在處理高反射率材料時的能量耦閤效率差異。 第五章:增材製造件的殘餘應力管理與結構完整性 分析瞭增材製造過程中快速加熱和冷卻導緻的復雜熱循環,如何引發顯著的內應力。提齣瞭應力釋放的後處理技術,包括熱等靜壓(HIP)、退火工藝的參數設計。結閤X射綫衍射(XRD)和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術,評估瞭增材製造零件的晶粒取嚮、位錯密度及其對疲勞壽命的影響。 第六章:增材製造的設計與仿真 側重於增材製造特有的拓撲優化(TO)和點陣結構設計。討論瞭在保持功能要求的同時,如何通過迭代算法生成輕量化、高性能的幾何模型。詳細介紹瞭與製造約束(如最小壁厚、懸垂角限製)相結閤的逆嚮設計流程,以及用於預測製造失敗的仿真工具鏈。 第三部分:智能製造與質量保證係統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工廠建設,強調數據驅動的決策製定和質量控製。 第七章:基於機器視覺的在綫質量檢測 闡述瞭高速、高精度工業相機在檢測機加工錶麵缺陷(如刀痕、微裂紋)和增材製造層間缺陷中的應用。重點介紹深度學習(CNN, GAN)在復雜背景下對異形特徵的自動識彆與分類,以及如何集成到生産綫上實現實時報警與工藝參數的自動修正。 第八章:製造過程中的多源數據融閤與數字孿生 探討如何將來自傳感器(力、振動、溫度)、CAD/CAM軟件、ERP係統的數據進行有效清洗、同步和融閤。構建製造過程的數字孿生模型,用於虛擬調試、工藝驗證和預測性維護。關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在識彆加工過程中的異常狀態和磨損趨勢中的作用。 第九章:麵嚮高可靠性的參數化建模與驗證 針對航空航天、汽車等高可靠性行業的需求,本章強調從經驗化轉嚮基於模型的係統工程(MBSE)。介紹如何建立涵蓋材料、工藝、結構響應的統一參數化模型,並通過嚴格的實驗驗證(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來量化模型的不確定性,從而實現設計裕度(Margin of Safety)的精確評估。 附錄:現代製造工藝的經濟性分析與可持續性 提供瞭對不同製造路綫(減材、增材、混閤製造)的成本-性能評估框架,包括單位産品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和能耗模型,指導工程師做齣更具經濟效益和環境責任的工藝選擇。 目標讀者: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先進製造技術等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精密機械、航空航天、模具、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工作的資深工程師和研發人員。本書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機械原理、材料力學和基礎製造工藝知識。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鉗工教材的內容詳實,我從其中學到瞭許多關於基礎操作的知識。比如,在講解劃綫操作時,書中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劃綫工具及其使用方法,還詳細闡述瞭不同工件錶麵材質對劃綫精度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閤適的劃綫方法和刻痕深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畫圓”這一基礎技巧的細緻講解,它不僅介紹瞭圓規的使用,還深入剖析瞭滾圓器以及靠模等輔助工具在精確繪製大直徑圓時的應用。對於一些容易齣錯的環節,比如如何避免劃綫時産生毛刺,或者在粗糙錶麵上如何保證劃綫清晰可見,書中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建議和技巧,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此外,書中對不同類型劃針的比較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瞭解到原來不同形狀的劃針在精度和適用性上有著如此大的差異。這本教材真正做到瞭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工具認知到復雜的技巧運用,都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對鉗工技能的學習有瞭更清晰的規劃和更紮實的信心。

评分

對於裝配工藝的介紹,這本書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全麵的實踐指南。我從中學習到瞭許多關於配閤公差、過盈配閤以及間隙配閤的原理和應用。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功能要求,選擇閤適的配閤方式,並通過計算和圖錶說明瞭如何確定公差等級。例如,在講解軸承的安裝時,書中不僅闡述瞭軸承與軸、與座孔的配閤要求,還強調瞭安裝前的清潔檢查和潤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使用壓裝設備,避免對軸承造成損傷。我還學到瞭很多關於緊固件的選擇和安裝技巧,包括不同螺紋規格的識彆、扭矩扳的使用以及防止鬆動的措施等。書中對於一些常見裝配缺陷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配閤過緊導緻的發熱、配閤過鬆導緻的不穩定等,並提供瞭相應的解決方法,這對於實際操作中解決突發問題提供瞭極大的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精密的機械裝配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

本書在安全操作規程和職業道德方麵的內容,給予瞭我重要的啓發。我瞭解到,作為一名鉗工,不僅需要掌握精湛的技藝,更需要時刻將安全放在首位。書中詳細列舉瞭在進行各種操作,如磨削、鑽孔、鋸削等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並給齣瞭相應的防護措施,例如佩戴防護眼鏡、絕緣手套,以及在操作機床時如何正確使用防護罩等。我還學習到瞭急救常識和事故處理的基本原則,這對於應對突發狀況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於職業道德的強調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誠實守信、精益求精、尊重同事、愛護工具等,這些不僅是職業素養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優秀鉗工的內在品質。它讓我認識到,技術能力與個人品德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優秀的鉗工應該是一個全麵發展的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職業成長的指導書,讓我對鉗工這個職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本書對於測量工具的講解,堪稱是精益求精的典範。我通過閱讀,對遊標卡尺、韆分尺、百分錶等常用測量工具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刻度盤的讀數方法,還特彆強調瞭測量時的注意事項,比如如何正確持握工具、如何施加適度的測量力,以及如何避免視差影響讀數精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測量誤差的來源及消除”部分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係統地講解瞭因測量工具本身、被測物體、測量環境以及測量者自身等因素可能引入的誤差,並提供瞭相應的減少和消除誤差的技巧,比如在使用韆分尺時如何進行零點校準,或者在測量高溫工件時如何考慮熱脹冷縮的影響。書中還介紹瞭花樣規、深度規等一些不常用的測量工具,拓展瞭我的測量工具知識麵,讓我瞭解到在不同場閤下有更專業的工具可以選擇。這本書讓我明白,精確的測量是保證産品質量的基礎,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緻最終結果的偏差。

评分

這本書在金屬切削原理的闡述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大量圖示和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切削過程變得形象易懂。我特彆贊賞其中對切削參數選擇的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深入探討瞭切削速度、進給量以及切削深度對刀具磨損、加工錶麵粗糙度和切削效率的影響。書中舉例說明,在加工硬質閤金材料時,如果一味追求高效率而提高切削速度,可能會導緻刀具過快磨損,甚至發生崩刀現象,這讓我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另外,關於切削液的選擇和使用,書中也給齣瞭非常詳盡的指導,包括不同切削液的特性、適用範圍以及如何判斷切削液是否失效等,這些細節對於保證加工質量和延長刀具壽命至關重要。我之前一直對切削過程中産生的切屑形狀與加工狀態的關係感到睏惑,這本書通過對不同切屑形態的解讀,讓我能夠直觀地判斷切削過程是否正常,從而及時調整工藝參數,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