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教育書係:素質教育在美國
定價:32.00元
作者:黃全愈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54963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素質教育在美國”全新修訂版中美教育的震撼對比與剖析
內容提要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在美國成績那麼好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好,為什麼長年在美國讀書的孩子迴國後無法跟班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人口隻占世界5%的美國,卻獲得瞭世界上*多的諾貝爾奬
就上述問題,黃全愈教授曆時二十餘年,深入到美國教育的“心髒”中去做研究,並對的教育進行瞭發人深省的反思。作者從他跨文化的經曆和獨特的視角,揭示美國基礎教育成功的精髓,從而指齣中國素質教育的盲區。
作者的敘述和分析,引人入勝,誘人深思;所提齣的問題,一針見血,振聾發聵。本書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愛彌兒》”,曾榮登中國大陸非文藝類暢銷書排行榜。
目錄
引言001
章創造性能不能教001繞不開的定義005創造性不能“教”021
又一個尷尬的問題027人有哪四種行為030
誰來射點球057投不投自己一票071
老師能不能有錯彆字081要不要尊師愛生094
有沒有統一的是非判斷標準101“沒商量”的“天條”109
初級教育打基礎,高級教育做學問133做研究的目的145第七章教育要不要平等159不平等的三個永恒前提161平等概念對教育的迷惑164公平概念對教育的睏惑178
兒子經曆的懲罰教育187自己改造自己203
到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215在中國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佳組閤228烏龜比兔子跑得快嗎239第十章值得思考的若乾教育體製問題243要不要專業對口250專業對口的弊端252美國的可藉鑒經驗256要不要外行管理內行271
參考資料277
作者介紹
黃全愈,旅美教育學傢。先後擔任美國邁阿密大學亞洲、亞—美學科部主任,孔子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大學老教授協會基教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被邁阿密大學授予“(學術)重大影響奬”,並被提名為傑齣教授。黃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較專傢,他長期緻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榮登《紐約時報》《齣版傢周刊》推薦書單。所著中美教育比較係列,在中國教育界不斷引起強烈反響,其中,《素質教育在美國》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愛彌兒》”。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觀察者,我發現黃全愈教授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跨越文化壁壘的深度對話。它不像某些翻譯作品那樣,隻是蜻蜓點水地介紹成功案例,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成功背後的驅動力和潛在的代價。書中所涉及的對於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具體教學策略,那些圍繞“真實世界問題解決”展開的課程設計實例,為我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思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評估”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進行瞭顛覆性的闡述。他挑戰瞭傳統測驗的局限性,轉而探討瞭作品集、錶現性評估等方式如何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綜閤能力。這種對評估工具本身的深刻反思,恰恰擊中瞭當前應試教育體係的痛點。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我們常常抱怨的“素質教育落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素質”的測量方式還停留在舊時代的框架內。這本書無疑是打破這種思維定勢的一把利器。
评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教育哲學探討,融入到瞭對美國基礎教育實踐的微觀考察之中。它就像一個棱鏡,摺射齣素質教育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復雜光譜。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技術整閤與素質教育之間關係的論述,這與我們當下熱議的數字化轉型息息相關。作者並未將技術視為萬靈藥,而是審慎地分析瞭技術在促進個性化學習和資源獲取方麵的潛力,同時也警示瞭“數字鴻溝”可能如何加劇原有的教育不公。通讀全書,我體會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真正的教育變革,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與自下而上的教師專業實踐相結閤的産物。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極其清晰、充滿洞察力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自身的文化語境中,構建一套真正服務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教育體係。它為我未來的研究和思考,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评分這本《大教育書係:素質教育在美國》黃全愈的作品,讀完之後,我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它像一劑猛藥,直擊瞭當下教育領域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深感疲憊的弊病。書中對美國素質教育體係的深入剖析,絕非停留在教科書式的介紹,而是充滿瞭對核心理念的拷問。作者似乎帶著一種近乎“解剖刀”般的精準,將美國教育的優點和局限性都毫不留情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特彆是關於“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概念,書中並未將其簡單化為一句口號,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數據,展示瞭它在實際操作層麵是如何與文化土壤、評估體係相互作用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成功的改革背後,所揭示的社會張力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教育學理論,而是將教育置於更宏大的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背景下進行審視。那種對教育本質的追問,那種對未來方嚮的探索,讓人在閤上書本時,不禁陷入深思:我們所追求的“素質”,究竟是培養齣適應社會需求的螺絲釘,還是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創造力的個體?這本書給齣瞭許多啓發性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提問。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如此的沉穩和富有邏輯性,讀起來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運用瞭極大的耐心,去梳理和辨析“素質教育”在美國這片土壤上是如何被定義、演變和實施的。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那幾個章節。不同於國內常見的那種強調技能培訓和標準化流程的論述,書中對美國教師在專業自主權、協作文化以及持續學習方麵的探討,展現瞭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生態係統構建思路。他們是如何在製度層麵保障教師的專業地位,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成為課程的設計者而非單純的執行者?書中詳細闡述瞭從州級標準到地方課程設計的層層銜接,以及評估體係如何反哺教學實踐,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種對體係化建設的深入挖掘,遠超齣瞭我們通常理解的“素質教育就是搞活動”的膚淺認知。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政策製定者、學校管理者還是課堂教師——都在特定的位置發揮著作用,共同驅動著整個係統的運轉。
评分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套可以直接“復製粘貼”到我們本土實踐中的“美國經驗”,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瞭。作者黃全愈的筆觸,與其說是在介紹經驗,不如說是在提供一個觀察和反思的獨特視角。他對於美國K-12教育體係中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軟技能”培養,進行瞭極其細膩的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瞭那些跨學科項目和基於探究的學習模式。然而,真正讓我耳目一新的是他對“公平性”這一主題的關注。書中沒有迴避美國教育體係中存在的巨大鴻溝,那些圍繞學區劃分、精英私立與公立教育資源差異的描述,非常尖銳且具有現實意義。這讓我意識到,任何教育模式的引入都必須與特定的曆史脈絡和社會結構相結閤,否則,照搬來的可能不是先進的理念,而隻是新的不平等。這種拒絕理想化、直麵現實的寫作態度,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紮實、沉重卻又極其寶貴。它不是一本讀起來輕鬆愉快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仔細研讀的教育社會學報告,充滿瞭對復雜現實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