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定價:39.80元
售價:30.2元
作者:王雙雙
齣版社:青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2703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陪伴是*長情的告白。作者是一名作傢,更是一個媽媽,她以溫暖且感性的筆觸記錄她與兩個女兒長達十年相處的甜蜜時光,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認真與耐心陪伴女孩們成長的媽媽。 她陪女兒們閱讀說故事,與她們在逆境飛翔、在甘苦中彼此鼓勵。她因女兒們而學習愛的能力。
目錄
作者介紹
王雙雙,作傢、編劇江蘇人,現居颱北。2007年開始創作小說,齣版小說逾十部。以半夏及重光的筆名齣版小說。
作品包括《彼若盛花》《七年》《好姑娘永垂不朽》《好的時光遇見你》《半島微光》等。2011年任職編劇,參與創作劇本
2015年創作劇本小說《以愛之名》。2015年成立創辦悅讀趣,推廣閱讀及寫作。未來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推廣閱讀,讓閱讀成為孩子們——小時候的習慣,長大後的生活。
文摘
序言
這本封麵設計得相當樸素,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應該很紮實。我最近剛好在嘗試調整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因為總覺得以前很多時候是自己在“說教”,而孩子聽進去的似乎很有限。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章節標題,就能感覺到作者對親子溝通的理解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瞭孩子內心世界的探索。比如,有一章似乎在講如何傾聽孩子對規則的“看法”,而不是簡單地強加我們的意願。我特彆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巧,畢竟理論說得再好,如果落地執行不瞭,那也是白搭。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那種“我比你懂”的架子,真正沉下心來,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那些日常的小衝突和小情緒。這本書如果能幫我搭建起一座和孩子之間更堅固的、基於理解的橋梁,那我就覺得買值瞭。我還注意到封底推薦語裏提到瞭一句“看見未被聽見的需要”,這句話一下子擊中瞭我,因為我經常在孩子發脾氣時,隻看到瞭錶麵的“不聽話”,卻忽略瞭背後的不安或疲憊。
评分我最近讀瞭幾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書,感覺理論知識已經積纍得差不多瞭,現在最缺的就是“實踐指南”。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者或心理谘詢師,從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來看,它不是那種生硬的說教,而更像是一位長輩在循循善誘。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非語言溝通”的。孩子在錶達抗拒時,往往身體語言比語言更誠實,這本書有沒有深入探討如何解讀那些沉默、躲閃或者不耐煩的肢體信號?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識彆孩子在“假裝聽懂瞭”背後的真實抵觸情緒。而且,我期待它能給齣一些“反嚮操作”的建議,比如,當孩子一直重復某個無理要求時,我們不應該正麵駁斥,而是應該如何迴應纔能巧妙地打破這種僵局。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少一些“拉鋸戰”,多一些“心照不宣”,那就太棒瞭。我尤其希望看到關於如何處理“負麵情緒”的章節,因為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孩子的負麵情緒帶著跑偏。
评分說實話,我是一個比較追求效率的人,看書也傾嚮於能快速get到重點的那種。這本看起來像是一本工具書,但又帶著點哲學思辨的意味。我特彆關注它對“有效傾聽”的定義。很多育兒書都會強調傾聽,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談,比如“多聽少說”。我更想知道的是,當孩子在描述一個他自己都可能沒理清的復雜感受時,我應該如何提問纔能引導他更清晰地錶達,而不是用我的邏輯去打斷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場景化的對話示例,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悶悶不樂,我該如何開口纔能讓他覺得我是站在他那邊的盟友,而不是一個評判者。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傾聽閉環”,從接收信息、確認感受,到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那簡直是我的福音。我還在想,這種溝通方式會不會在青春期也同樣適用?畢竟,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需要的支持方式肯定會發生變化。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配色和字體選擇,透露著一種沉穩的教育理念,讓人感覺它不是那種追逐潮流的“速成秘籍”,而是經過時間沉澱的智慧結晶。我最想探究的是,當孩子開始展現齣明顯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時,我們以往那種以父母為中心的溝通模式該如何進行迭代升級。特彆是對於正在進入“青春期前夜”的孩子,他們需要被當作一個“獨立個體”來對待。我期待書中能有專門的篇幅探討如何處理“代溝”在溝通中産生的噪音。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當孩子談論一些我們完全不理解的圈內文化或網絡熱詞時,我們該如何錶現齣真誠的興趣,而不是敷衍地“嗯嗯啊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心法,讓我們學會如何“共情一個我們不理解的世界”,那對於維係親子關係中的親密感將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讀完之後,我能更自然地融入到孩子的話題中去,成為他願意分享秘密的“樹洞”,而不是一個充滿評判的“法官”。
评分拿到書後,我首先留意瞭它的語言風格,感覺非常平實親切,沒有太多高深的學術詞匯,這對於我們這些忙碌的父母來說非常友好。我最大的睏惑之一是,當孩子提齣的要求明顯是不閤理的,或者與傢庭原則相悖時,如何進行“有邊界感的傾聽”?我不想一味地順從,導緻孩子無法建立規則感。這本書是不是提供瞭一種平衡的藝術,即既要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又要堅定地維護必要的底綫?我特彆想學習的是如何將“拒絕”包裝成一種“閤作”的提議。比如,孩子想通宵玩遊戲,我不能隻說“不行”,而是可以引導他一起討論“一個既能滿足玩樂欲望又不會影響第二天精力的摺中方案”。如果它能教我如何把“管教”轉化為一種共同協商的過程,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指南瞭。我希望讀完後,我能更自信地處理那些棘手的“不”字場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