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交響樂隊的編配與作品賞析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王匡一, 宋歌, 郭躍飛 |
| 齣版社: | 中國紡織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18026166 |
| 齣版年份: | 2018年7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25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96.5元 |
| 實際重量: | 4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王匡一,華南理工人學藝術學院長號、大號專業教師,華南理工大學青年交響樂團副團長,中國長號大號聯閤會理事,廣東音樂傢協會會員,廣東管樂協會理事。1997年畢業予瀋陽音樂學院附中,師從白教授。同年10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俄羅斯下諾夫格羅德格林卡國立音樂學院,先後師從於俄羅斯著名長號演奏傢亞曆山犬·尼卡拉伊維奇教授,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B·BATASROV教授,俄羅斯國傢功勛級演員、著名長號演奏傢、教育傢薩米樂·阿赫米得伊維奇教授,並於2003年6月獲得俄羅斯聯邦國傢學位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演員、教師專傢證書。在俄羅斯學習期間任下諾夫格羅德州州立交響樂團長號客座酋席,下諾夫格羅德州州立管樂團長號首席。在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有多名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入國內外多所著名音樂學府,並有多名學生在國內外的專業比賽中多次獲奬;現有許多畢業學生在國內各大專業演齣團體和各大高校從事演奏與教學工作。
宋歌,女,河南洛陽人,1985年生,碩士研究生。2009年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獲得長笛演奏碩士與室內樂碩士學位,並以室內樂成績滿分畢業。2010年至今擔任洛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長笛教師。2010年獲得首屆河南省音樂金鍾奬器樂類青年教師組金奬。2012年獲得第五屆河南省專業聲樂器樂大賽“文華奬”器樂高校組三等奬。2014年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鍾奬長笛比賽河南選拔賽二等奬。2014年輔導學生獲得中國長笛聯閤會長笛比賽重奏組二等奬。2015年獲得第六屆河南省專業聲樂器樂大賽“文華奬”器樂高校組二等奬。在國級刊物發錶多篇學術文章,並參與多項科研學術項目。
郭躍飛,河南省音樂傢協會會員,高校講師。2005年以專業第壹的優秀成績考入西安音樂學院管弦係小提琴專業。在校期間曾與著名指揮傢鬍炳旭及薑金一、張烈、張躍等國內外知名指揮傢同颱閤作演齣,得到一緻好評;2005年至2008年參與陝西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演齣場次高達數百場。2009年畢業後受聘於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教師和西亞斯交響樂團副首席。2010年7月在湖南音樂廳參演瞭《黃安倫作品專場音樂會》,得到當地演奏傢的一緻好評。2013年獲省文化廳器樂比賽“優秀指導教師”奬。2014年3月成功舉辦《郭躍飛老師師生音樂會》,受到學校高層領導一緻好評。2015年3月參加河南省文化廳舉辦的第十二屆“群星奬”音樂舞蹈火賽,榮獲“錶演二等奬”。數年來培養的小提琴學生不計其數,分彆考入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海南師範等高等院校或去意大利留學等。
第一章交響樂和交響樂隊
第一節交響樂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交響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交響樂隊的樂器組成與編製
第二章交響樂鏇律與聲部的編配
第一節交響樂單鏇律音樂的編配
第二節交響樂二聲部音樂的編配
第三節交響樂多聲部音樂的編配
第三章交響樂色彩的強化與全奏
第一節交響樂織體因素的強調
第二節色彩性裝飾手法的運用
第三節不同類型力度變化的處理
第四節音響的呼應、迴聲及轉接
第五節交響樂隊全奏的安排處理
第四章交響樂作品的整體音色布局
第一節音色的橫嚮對比變化
第二節音色對比變化的不同類型
第三節局部結構的音色布局
第四節整體結構的音色布局
第五章交響樂序麯及作品賞析
第一節序麯的特徵及代錶作品
第二節經典交響戲劇序麯賞析
第三節經典交響音樂會序麯賞析
第六章交響樂組麯及作品賞析
第一節組麯的特徵及代錶作品
第二節經典交響組麯作品賞析
第七章交響樂協奏麯及作品賞析
第一節協奏麯的特徵及代錶作品
第二節經典交響協奏麯作品賞析
第八章交響詩及作品賞析
第一節交響詩的特徵及代錶作品
第二節經典交響詩作品賞析
第九章交響麯及作品賞析
第一節交響麯的特徵及代錶作品
第二節經典交響麯作品賞析
參考文獻
《交響樂隊的編配與作品賞析》對交響樂隊的編配與作品賞析進行瞭探討研究,內容涉及交響樂的曆史發展、藝術特徵,交響樂隊的樂器組成與編製,以及交響樂鏇律與聲部的編配、交響樂色彩的強化及全奏安排、交響樂作品的整體音色布局,並從交響樂的早期作品人手,由淺入深、由簡而繁地分析序麯、組麯、協奏麯、交響詩和交響麯等作品的體裁特徵,每種體裁分彆介紹瞭幾首經典名麯,並附有音樂主題和包含重要麯式結構的五綫譜譜例,以**讀者欣賞領會純音樂的錶現形式——交響音樂的博大精深、恢宏深邃的藝術魅力。《交響樂隊的編配與作品賞析》重視人文修養,具有係統性和全麵性等特點,結構閤理,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
對於我們這些在非專業院校環境學習音樂的人來說,獲取高質量、係統化的配器教材資源往往是一大挑戰。而這部作品,無疑填補瞭國內在這一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空白。它的可操作性和理論深度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特彆是書中關於“動態範圍的控製”以及“樂句的呼吸感如何通過配器來實現”的討論,非常貼閤實際創作的痛點。作者沒有避諱探討那些需要大量實踐積纍纔能領悟的“潛規則”,而是用清晰的文字將其提煉齣來。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作品聽起來氣勢磅礴,而有些卻顯得平淡無奇,關鍵就在於那些看似微小,實則至關重要的配器“微調”上。這對於任何希望將自己創作的鏇律轉化為豐滿管弦樂音響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燈。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寫交響樂”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傾聽交響樂”的深度指南。作者在分析具體作品時,那種庖丁解牛般的解構能力令人嘆服。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鏇律和節奏分析,而是深入到音區劃分、樂器功能替代、以及不同聲部間的張力平衡這些核心技術層麵。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暫停下來,立刻去尋找書中提到的那幾首經典麯目,對照著書中的解析去仔細聆聽,結果發現,以往隻是“覺得好聽”的段落,現在竟然能清晰地分辨齣長笛在高音區如何與單簧管的中低音區形成完美的聲波疊加,或者圓號是如何在銅管組中起到“粘閤劑”作用的。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解構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我對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層次,感覺自己仿佛站在瞭指揮傢的位置上,對舞颱上每一個音符的來龍去脈都有瞭清晰的掌控感。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陷入西方古典樂派的單一視角,而是非常巧妙地融入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管弦樂實踐的觀察和思考,雖然核心是西方交響樂體係,但作者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聲音美學”的包容性,讓整本書的視野顯得更為開闊和現代。閱讀過程中,作者的文風時而嚴謹如論文,時而又充滿熱情,仿佛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進行高水平的學術切磋,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灌輸。我尤其喜歡那些穿插在技術分析中的藝術化思考,它們提醒我們,配器技術始終是為音樂錶達服務的,技術是手段,情感纔是最終的目的地。這種對藝術本質的堅守,使得這本書在眾多的技術書籍中脫穎而齣,它不僅教會你“如何做”,更讓你深思“為何要這樣做”。這對於任何想在音樂領域走得更遠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精神財富。
评分這部書簡直是音樂愛好者的福音,特彆是對於那些對管弦樂隊音樂懷有深厚興趣,卻苦於缺乏專業知識來深入理解其復雜構成的讀者來說。作者顯然在音樂理論和實踐方麵有著極為深厚的造詣,他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原本晦澀難懂的配器法和編麯技巧,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和聲色彩如何影響整體音響效果時的那種細膩觀察力,那種仿佛能讓人在腦海中直接“聽見”不同樂器組閤所産生的獨特“質感”的描述,實在是高明。書中對不同時期作麯傢在配器選擇上的傾嚮性分析,也為我們理解古典音樂的演變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比如,當他對比莫紮特時期與馬勒時期弦樂組的配置差異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技術革新的脈絡立刻清晰起來,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羅列,而是充滿瞭對音樂史的深刻洞察,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每翻一頁都像是進行瞭一次高質量的音樂沙龍交流。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邏輯性極強,層層遞進,非常適閤自學者和進階學習者共同使用。初學者可以先抓住前半部分關於基礎樂器性能和音域特點的介紹,建立起堅實的知識底座;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樂迷,後半部分關於復雜織體處理和現代配器手法探討的部分則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的配器原則時,總是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比如,用建築學的不同材料來類比不同樂器組的“承重”作用,一下子就讓“配器不是簡單疊加,而是結構設計”這個核心理念烙印在腦海裏。這種將抽象的聽覺感受具象化的能力,是區分優秀音樂書籍和普通教材的關鍵所在。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交響樂的“骨架”和“血肉”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霧裏看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