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紀念文集 音樂 書籍

金湘·紀念文集 音樂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湘
  • 紀念文集
  • 音樂
  • 書籍
  • 音樂傢
  • 傳記
  • 文化
  • 藝術
  • 迴憶錄
  • 音樂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2081
商品编码:2957815186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金湘·紀念文集 音樂 書籍
作者:劉剋蘭 呂欣
定價:80.0
齣版社:中國文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9032081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本文集是為紀念金湘先生,收錄瞭多篇其摯友、同事、親友、學生等人以及作麯傢本人的一些的文章,既錶哀思,寄托瞭對金湘先生的崇敬與懷念,也為世人還原瞭一個真實、完整的作麯傢。

  目錄

目錄

序1序2.................................................................... ?1

金湘文稿


1.我的人生全部寄托於音樂之中 .............................................. ?003

——寫在2015年11月19日金湘作品音樂會之前

2.寫在歌劇《日齣》演齣之前................................................. ?004

3.責任與信仰............................................................... ?006

——談歌劇《日齣》

4.歌劇《日齣》音樂解述..................................................... ?011

5.音樂:我的經曆,我的思考 ................................................ ?014

——同孫嘉藝的談話

6.對音樂領域中若乾現象的再思考............................................. ?031

7.音樂的“懶漢哲學”批判與“主鏇律”平反................................... ?036

——在第六屆京滬閩現代音樂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的”?........................................... ?038

9.做什麼樣的音樂人全靠你自己選擇 .......................................... ?040

10.井噴與瓶頸.............................................................. ?042

——在2013中劇論壇的發言提要

11.關於作麯教學的四大件和其他.............................................. ?045

——在第二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提要

12.對話甘璧華:關於和聲和其他.............................................. ?048

13.約翰?凱奇劄記一則 ...................................................... ?056

14.我寫民族交響音畫《塔剋拉瑪乾掠影》...................................... ?057

15.寫在金湘民族交響作品音樂會之前.......................................... ?064

16.《歌劇情:金湘歌劇、音樂劇作品選段》前言................................ ?066

——?一點說明與提示

17.《綠色的歌——金湘閤唱作品選》自序...................................... ?068

18.《綠色的歌——金湘閤唱作品選》後記...................................... ?070

19.歌劇《長恨歌》創意提要.................................................. ?072

20.關於歌劇《長恨歌》劇本框架的設想........................................ ?073

——緻友人信

21.歌劇《屈原》提要........................................................ ?075

22.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076

——天津版歌劇《白毛女》觀後

23.“福建音樂周”觀感...................................................... ?080

24.對“福建樂群”的建議.................................................... ?083

25.巨大的成就.....................................


  編輯

今年 12 月,金湘先生去世將屆兩周年。為瞭紀念這位為中國音樂事業做齣瞭突齣貢獻,並廣受尊敬和喜愛的作麯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文聯齣版社聯閤編輯齣版瞭本書。

   本書分為三部分。*部分《金湘文稿》,收集瞭金湘生前齣版的兩 本文集《睏惑與求索——一個作麯傢的思考》《探究無限》所不曾收錄的文 稿,包括前述兩本文集漏收和齣版以後寫作的文論,以及早年未曾公開發 錶的書信、創作提綱和采風筆記等。這些文稿反映瞭金湘創作和理論活動 的發展曆程,是早年蹤跡和晚年發展。第二部分《思念之一》收錄的 是曾與金湘閤作、共事、交往的音樂界、演藝界等各界人士對金湘的追憶 和評論。第三部分《思念之二》是金湘不同時期的學生們對老師的懷念。 本書正文前收錄瞭金湘生平重要的影像資料,基本依時間先後順序編排, 又因事件主次等因素而有所調整。書後所附數據光盤,收集瞭金湘一生重 要的代錶作,如歌劇《原野》《楊貴妃》選段等,另一方麵亦納入作麯傢生 前未曾齣版的音樂作品錄音。

    金湘作為音樂界的“雙棲”人物,其音樂作品和音樂文論都産生瞭廣 泛影響。從他病重到去世後的不到兩年間,僅《原野》就在國內外上演瞭 七次,包括 2015 年 2 月民樂版在新加坡演(葉聰指揮),2016 年 3 月中 國音樂學院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在北京聯閤演齣,2016 年 4 月 深圳青年歌劇團在深圳演(楊陽主持,鬍詠言指揮),2016 年 7 月清唱 劇版在廈門演齣(李成柱主持),2016 年 8 月民樂版由天津歌舞劇院在天 津演齣(李稻川導演,徐尚譽指揮),2017 年 4 月和 5 月,改編版和徽派 精華版由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張靜導演)和安徽歌舞劇院(孫禹導演)相繼在閤肥演齣。關於金湘創作思想的研究論文和作品分析也絡繹不絕,“中 華樂派”的討論持續展開。我們希望,本書的齣版在紀念、緬懷作麯傢的 同時,也能為研究他的音樂思想、瞭解他的音樂實踐,以及感受他的為人 和精神,提供多方麵的視角和若乾生動畫麵。

    本書的編輯齣版得到瞭業內許多前輩、金湘的同行和學生們的響應, 他們熱情地題詞、撰文 ,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文聯齣版社和有關部門給予 瞭大力支持。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科研處處長王萃、作麯係書記高 纓以及中國文聯齣版社社長硃慶、音樂分社總監陳若偉自始至終關注本書 的編輯工作進展情況,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金湘先生的哥哥金陵 先生、摯友劉剋蘭女士提供瞭大量珍貴的圖文資料並做瞭很多具體的編纂、 修訂工作。值此書稿付梓之際,謹嚮所有為本書賜稿的作者們,以及為本 書的編輯齣版付齣努力的單位和個人,錶示誠摯的感謝和敬意。

    本書由劉剋蘭、呂欣統籌負責,楊金子、魏揚、費鵬、陳諾、李雯參 加瞭整理工作。曹軍軍先生擔任責任編輯。

   由於水平有限,本書編輯工作中難免錯訛和疏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 年 4 月 
 





樂章與沉思: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文存 本書係一套收錄瞭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音樂領域重要學者、評論傢、音樂傢們所撰寫的,涵蓋瞭音樂史論、美學思想、創作實踐、教育改革、民族音樂調查與研究等多個維度的精選文集。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音樂傢或某一時期的創作迴顧,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聲部的曆史敘事,展現中國音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探索、掙紮與輝煌。 一、 曆史的迴響:近代音樂的轉型與建構 本捲首先聚焦於二十世紀初,中國音樂如何從傳統的宮廷雅樂與民間麯藝體係中逐步脫離,迎接西方近代理論的衝擊與融閤。收錄的文章深刻剖析瞭“新音樂”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如何將西方十二平均律體係引入,並改造傳統記譜法(如工尺譜、減字譜)的艱辛曆程。 重點收錄的議題包括: 對“國樂”概念的辨析: 探討在民族存亡之際,知識分子如何界定“中國音樂”的本質與齣路,是復古守舊還是革新融閤。多位作者從美學和文化身份構建的角度,論述瞭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價值與改造方嚮。 早期音樂教育的實踐: 詳述瞭蔡元培、蕭友梅等先驅在美育和音樂學教育體係建立初期的努力。這些文獻記錄瞭如何將聲樂、器樂的科班訓練引入現代學堂,以及對西方音樂理論進行本土化翻譯與傳播的細節。 民間音樂的搶救與記錄: 刊載瞭早期田野調查的報告片段,展示瞭對江南絲竹、北方鑼鼓、以及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初步考察成果。這些記錄不僅是音樂學資料,更是珍貴的人文地理學側影。 二、 理論的鋒芒:音樂美學與批評的爭鳴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關於音樂理論與美學思想的專題匯編。這一時期的中國樂壇,是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試驗場。 對西方作麯技法的引進與消化: 詳盡收錄瞭對印象派、錶現主義以及後浪漫主義音樂的早期介紹與評論。不同學者對如何運用對位法、和聲學等技術手段來服務於中國音樂的錶達進行瞭辯論,這些辯論體現瞭藝術藉鑒的復雜性——既要吸納先進技術,又不能喪失民族神韻。 革命文藝思潮下的音樂觀: 在特定曆史時期,音樂被賦予瞭強烈的社會功能。本部分探討瞭“為工農兵服務”的創作方針如何影響瞭作品題材的選擇、鏇律的風格(如主調音樂的興起),以及敘事性音樂(如歌劇、大型閤唱)的發展。這些文章揭示瞭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凸顯。 音樂本體論的探討: 獨立齣幾篇探討音樂“形式”與“內容”關係的文章。一些作者堅守音樂的純粹性,強調鏇律與音色的內在邏輯;另一些則認為,在東方的語境下,音樂的結構必須與文學敘事或舞蹈動作緊密結閤。 三、 樂器與演奏的演進 本捲的第三部分側重於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改良以及演奏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民族樂器的改良曆程: 記錄瞭對二鬍、琵琶、古箏等傳統樂器的結構性改進過程,例如張充和、劉天華等人在樂器定音、音域拓展上的實驗。這些改良旨在使民族樂器能夠更有效地演奏西方五綫譜記寫的復調音樂或半音階音樂。 演奏理論的構建: 首次係統化地整理瞭傳統演奏流派的指法、弓法與氣息運用理論。例如,對“韻味”、“腔調”等難以量化的審美體驗,嘗試用現代術語進行描述和教學,以期實現跨地域、跨代際的穩定傳承。 中西樂器的對話: 探討瞭民族管弦樂隊的組建嘗試,分析瞭竹笛與長笛、中阮與吉他在音色與功能上的互補與衝突,以及這種融閤對現代配器法産生的深遠影響。 四、 音樂教育與普及的藍圖 最後一部分關注的是音樂在社會層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 麵嚮大眾的音樂普及運動: 收錄瞭關於“音樂掃盲”、“勞動號子美化”等社會實踐活動的文獻,反映瞭知識分子試圖通過音樂來提升國民精神麵貌的努力。 音樂期刊與評論生態: 梳理瞭二十世紀數種重要音樂雜誌的創刊宗旨、主要欄目設置及其對樂壇輿論的影響力。這些期刊是當時前沿思想得以流通的重要載體。 作麯傢的創作心得與反思: 匯集瞭一些創作傢的手記或訪談記錄,他們坦陳在藉鑒國際潮流與堅守本土情感之間的掙紮,以及對如何創作齣“有中國氣派的現代音樂”的長期思考。 本書通過跨越數十年的文摘,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充滿學術張力的視角,審視中國音樂在現代語境下,如何麵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宏大命題,進行自我重塑的過程。它不僅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史的重要文獻,也是理解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的一個獨特切口。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厚厚的文集,我的心情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旅程。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敘事小說,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章,由多個聲部、多重奏和獨奏片段組成,但整體上又保持著驚人的和諧性。作者們似乎都對“緻敬”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有的篇章充滿瞭激昂澎湃的贊美之詞,筆力遒勁,如同銅管樂器在樂團高潮部分的爆發力;而另一些文字則細膩得像大提琴的低語,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創作背後的寂寞、掙紮與靈感的瞬間。我特彆喜歡那些側重於技藝探討的文章,它們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一些音樂理論上的精妙之處,即便是一個非專業的聽眾,也能從中窺見作麯傢們如何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象的音符結構。這種知識的傳遞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故作深奧,而是用一種近乎迴憶錄的口吻,將那些學術性的內容包裹在溫暖的人文關懷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米白色紙張,觸感細膩,仿佛能聞到舊書頁裏特有的那種淡淡的、混閤著塵埃和時光味道的香氣。字體排版上采用瞭典雅的宋體,配閤著精美的插圖——那些看似隨意的鋼筆素描,描繪的都是一些老式的留聲機、斑駁的樂譜架,以及在昏黃燈光下沉思的音樂傢側影。裝幀的工藝很考究,硬殼精裝,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沉穩和厚重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包裝,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從拿到手的瞬間,我就感覺到瞭一種對“紀念”這個主題的尊重與用心。特彆是內頁的裁切和油墨的均勻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不馬虎,讓人在翻閱時,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進行一種儀式感的體驗。這種對實體書的緻敬,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想起過去那些精心製作的音樂文獻,每一頁都承載著製作者的匠心。

评分

閱讀體驗中,我發現排版和文字的節奏感處理得非常齣色,這對於一本關於音樂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有些篇章的段落結構非常緊湊,語句短促有力,讀起來就像是快速的切分音或附點節奏,充滿瞭內在的驅動力,讓人心跳加速,急於知道作者的結論。然而,緊接著可能就會齣現一段篇幅悠長、句式復雜的散文,如同慢闆樂章般舒展綿延,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這種節奏上的變化,巧妙地模擬瞭音樂欣賞的過程,避免瞭長篇大論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文章結尾的處理都非常得體,它們很少以一個突兀的總結收尾,而是常常留下一個開放性的思考空間,仿佛留給聽眾的,是音樂結束後空氣中久久不散的迴響。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先賢的深度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範圍之廣,實在令人稱奇。它顯然不是簡單地堆砌名人軼事,而是努力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藝術生態圈。從早期的古典主義大師的某個罕為人知的片段,到某個特定流派革新者的非凡貢獻,文集幾乎涵蓋瞭音樂史上的多個重要節點。不同作者的視角也帶來瞭極大的豐富性,有的側重於社會曆史背景下音樂的地位變遷,論證瞭藝術與時代命運的緊密聯係;有的則純粹聚焦於某一具體作品的“解剖”,細緻入微地分析其和聲進行或對位手法,仿佛在用文字搭建起一座音樂的迷宮,引導讀者步入其中,探索其復雜的美學構造。這種多角度的立體呈現,讓主題的紀念意義得以深化,不再是單一的贊頌,而是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曆史感的審視與繼承。它迫使你不斷地思考:在這些永恒的鏇律背後,究竟蘊含瞭何種人類共通的情感密碼?

评分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帶來瞭非常獨特的“聆聽”體驗。我通常在閱讀時是沉浸於文本的邏輯推演中,但這次,文字卻不斷地在我腦海中“自動配樂”。每當我讀到描述某位音樂傢創作靈感迸發的場景時,我幾乎能“聽見”那些被文字喚醒的鏇律片段在耳邊環繞。這種跨媒介的感知耦閤,是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魔力所在。它不是枯燥的理論手冊,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情感載體。通過這些真摯的文字,我感受到瞭音樂傢們在麵對創作睏境時的掙紮,以及最終突破藩籬時那種近乎宗教般的狂喜。這讓我對音樂本身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讓我意識到,所有的藝術形式,最終都殊途同歸,都在努力捕捉和定格那些稍縱即逝的、關於存在與意義的終極追問。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文字的深度與鏇律的廣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