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你的孩子也能進北大:傢庭教育的12個關鍵 大夏書係
定價:32.00元
作者:閔小玲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7519985
字數: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身為母親,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傢,作者總結瞭20年來自己在傢庭教育方麵的經驗、思考和探索。她獨創的傢教策略,科學又有效,成功地將兒子送進北大,將外甥送進浙大。
內容提要
《你的孩子也能進北大:傢庭教育的12個關鍵》記錄瞭作者多年來對傢庭教育的學習、觀察、思考和探尋。本書分為12章,每章圍繞一個主題,呈現真實案例及思考、教育學心理學的依據、傢庭教育的技巧與方法、現實中的種種教育誤區等,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麵,進行充分的闡釋和深入的分析。本書的12章是作者所認為的傢庭教育中的12個關鍵。如果傢長能在傢庭生活中正確把握這12個要件,那孩子能健康而快樂地成長,並能擁有健康的人格和的纔智。
目錄
自序 不得不寫的理由 1
1 滿足孩子的心靈需要 1
為什麼幾個月大的熊突然哭得那麼傷心?為什麼一嚮學習認真的熊突然有瞭厭學傾嚮?爸爸媽媽常常對孩子們的一些錶現深感睏惑,殊不知,這一切突然的變化,都緣自孩子的心靈需要。
2 激發和滿足成長的激情 17
是什麼令幾個月大的孩子長時間沉迷在捉迷藏的遊戲裏?是什麼令孩子能剋服巨大的睏難、忘我地學習?是心靈的成長激情!我們的身體裏湧動著成長的激素,我們的心靈裏也同樣湧動著成長的激情。
3 給予孩子優質的愛 35
也許每位父母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深的愛都給瞭孩子。可是也許你的每一次愛的施與,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傷害!如若不然,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那麼不聽話,那麼叛逆呢?愛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並非可以無師自通!
4 充分挖掘性格的力量 5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而且每種性格自有它不可估量的力量。性格外嚮的人學習快,接受能力強,樂於與他人交往,善於溝通,易於排解內心的負麵情緒;性格內嚮的人沉穩安靜,執著堅定,有持久的耐力和深入探索的心靈。
5 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智力 71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能力很差,有的孩子卻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呢?關鍵是要在孩子智立發展的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智力開發!
6 用心培養專注力 93
什麼纔是讓孩子未來獲得事業成功的核心要素?是智商?是溝通能力?還是專注力?答案是專注力!為瞭培養熊的專注力,熊媽媽堅持瞭三年多的“一小時免打擾”計劃,所以熊日後錶現齣驚人的專注力,能夠以自學的方式,學習各門功課,快速掌握多種技藝。
7 在實踐中培養意誌力 107
你曾經阻擾孩子去攀爬一個看起來髒髒的障礙物嗎?你曾經阻擾孩子玩令你厭煩的沙子嗎?你曾經粗暴地打斷孩子正癡迷的遊戲嗎?在孩子養成意誌力的過程中,這些行為都可能起到破壞作用。
8 準確識彆學校教育 125
當孩子背上小書包,步入學校大門時,爸爸媽媽是認為“孩子終於上學瞭,以後孩子的學習就全拜托老師啦”,還是覺得“中國的學校教育真不敢恭維,學習的事情還是我們自己多操心吧,反正我們夫妻倆都是大學畢業生,教得瞭”。孩子走進學校後,爸爸媽媽到底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呢?
9 常讓孩子體會幸福感 145
孩子的心靈和成年人是一樣的:需要感知愛,需要成就感,需要追求人生的意義等。在整個童年時代都感受不到幸福的孩子,我們如何能期盼他成年後能有陽光豁達的性格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呢?
10 與電腦遊戲同行 159
學習的熊從四年級開始瘋狂地迷戀電腦遊戲,為此,熊爸爸熊媽媽深感憂慮。兩年多後,熊主動遠離瞭電腦遊戲。是什麼讓迷戀遊戲的熊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是什麼讓熊終遠離瞭電腦遊戲?
11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173
認識自己越早,孩子內心的成長焦慮就越少,內心也就越安定,就越能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揚自己的優點,自覺地彌補自己的缺點,從而越能在成纔路上取得成功。
12 提升父母的修為 187
在未成年之前,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博弈,實際上就是父母之間的博弈。所以,努力做一個好父母,不僅能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快樂,更能讓孩子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作者介紹
閔小玲是江西省作傢協會會員。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齣版有長篇童話和長篇兒童小說《調皮搗蛋細顎龍》《光頭先生》《臭美公子的秘密》《小鬼波迪係列》,更多作品散見全國各大兒童文學期刊。關注傢庭教育多年,曾主辦二十一世紀齣版社旗下的《大灰狼畫報》之教育副刊《好媽媽》,並曾在多傢刊物發錶傢庭教育文章。
文摘
6.用心培養專注力
一天傍晚,一傢人開開心心地吃好瞭晚飯。保姆姐姐忙著去廚房裏收拾碗筷,熊爸爸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我牽著熊的小手,走齣瞭傢門。
我們要去院子裏溜達一會兒。熊很開心,他在期待著什麼。
“媽媽,今天我們還玩遊戲嗎?”
“當然。”
“那你有沒有想到新遊戲啊?昨天的遊戲我今天可不想玩瞭!”
“想到瞭啊!媽媽想到瞭一個很好玩的遊戲,你會喜歡的!”
“太好瞭!”熊開心地拍起瞭小巴掌。
我們在院子裏慢慢地走著。三歲的熊已經習慣瞭這樣的生活規律:晚飯後和媽媽去散一會兒步。散步後,迴到傢裏,爸爸已經去瞭他的工作室,保姆姐姐也會去附近的夜校學習電腦操作,他會和親愛的媽媽單獨待在一起,專心地玩好一會兒遊戲。
天漸漸黑瞭,散步結束瞭。我和熊迴到傢裏。傢裏很安靜,爸爸和保姆姐姐果然都走瞭。熊開心地說:“媽媽,開始吧!讓我們安安靜靜、開開心心地玩吧!”
“好啊!”我拿齣事先準備好的玩具,開始和熊玩起來。
我的“一小時免打擾”計劃
這快樂又奇特的一幕,從熊兩歲半開始,到熊上小學為止,每天晚上都會在我們傢上演。
我將這稱之為“一小時免打擾”計劃。這個計劃,是熊兩歲多的時候,由我嚮熊爸爸和保姆姐姐鄭重提齣來的。為瞭實現這個計劃,熊爸爸在外麵租瞭一間房子,把自己的電腦、書籍一股腦搬瞭過去,而且還替保姆姐姐去電腦夜校報名繳費。
我之所以設計這樣一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初的目的隻有一個:我要好好培養熊的專注力!
在現實生活中,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學習的時候思想不集中,坐不住,比如總是一邊寫作業一邊玩;寫作業的時候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找東西吃;上課愛分心,講話,做小動作,甚至吃東西,等等。其實我自己也是個注意力很差的人,小時候天天上課做小動作、找同學講話,為此沒有少挨罵少罰站。就是到瞭現在,我已經快“奔五”的年齡瞭,寫作、備課時也難以集中注意力二十分鍾以上,總是寫著寫著,就要停下來喝口茶呀,看一眼電視呀,或者聽一小段音樂,等等。難以集中注意力的缺點,嚴重影響到我的工作效率,令我苦惱瞭許多年!因此,自把熊從醫院抱迴傢的那天開始,我就一直在盤算著如何培養熊的注意力。終於,我想到瞭這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
那麼,為什麼我要設計這樣“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呢?這是因為我在撫育熊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每次熊專注地觀察某個事物,或者玩某個玩具或者遊戲時,總是會被人打擾,一會兒奶奶來問:“熊,你渴瞭嗎?來,喝點水!”一會兒爺爺來問:“熊,爺爺要齣去遛彎瞭,你要不要跟爺爺去買吃的?”一會兒,爸爸來說:“熊,爸爸下班瞭,來,讓爸爸親一個。”一會兒保姆姐姐說:“看你,口水都流到衣服上瞭,你先等下玩,讓姐姐幫你擦擦!”就這樣,熊每天都會一次次地被打擾、中斷他所專注的事物或者遊戲。
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會想:許多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大概就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這種傢庭環境中吧?一方麵,六歲前的孩子大多待在傢裏,待在這樣處處充滿乾擾的環境裏,另一方麵,孩子的各種學習品質、思維習慣等,都是在六歲前培養形成的,所以,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都是比較差的!
所以,我認定如果要在培養熊的專注力上取得成效,就需要用一點特彆的心思、用某個特彆的措施纔行!基於這個考慮,我製定瞭這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
這個計劃很簡單:每天晚上請傢裏的其他所有人都離開,由我單獨陪熊玩。並且,在和熊玩的過程中,我始終努力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看電視,盡量不接電話,不想彆的事情,專心緻誌地和熊一起玩著他感興趣的各種遊戲。
“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好處多多
從兩歲半開始,到熊六歲上小學前結束,我把“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堅持瞭三年半。這可真是極不容易的三年半啊。這三年半的每天晚上,熊媽媽我都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傢庭事務,陪熊玩上一兩個小時。在這一兩個小時裏,我必須精神飽滿,興緻高昂,因為隻有這樣纔能感染熊,讓熊也精神飽滿地投入到這個活動中,僅此一項,就夠纍人的。而且,我還得根據熊的心理需要、年齡特點等,設計一些遊戲,準備好一些有趣的玩具、道具等,來滿足熊那顆有著旺盛求知欲的心。
重要的是,在這三年半的時間裏,我還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正確理解熊的內心需要,正確解讀熊的行為,讓自己的努力成為一種正能量,真正提高熊的注意力,而不是阻礙熊心智的發展,讓熊厭倦學習,甚至厭惡媽陪伴。
我的這些努力和辛勞,在我和熊的巨大收獲麵前,實在太值得瞭。這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好處多多,它的大好處,就是令熊的專注力得到瞭良好的發展。
漸漸長大的熊,越來越顯示齣做事專注的良好品質。三年多的訓練,讓熊養成瞭極好的習慣:一旦開始做某事,就不再分心,善始善終地把這件事情做好。
比如,熊在教室裏上課時,很少會分心。他的小學班主任曾多次對我說:“他上課的時候眼睛總是跟著老師轉,我很少遇到這麼專心的孩子!”因為上課專心,他的功課一直很好,從來不需要另請傢教或者上補習班。
熊小學三年級後,我們傢居住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熊有瞭獨立的臥室,臥室裏配備瞭電腦,並且可以上網。從那以後,經常有小同學放學後來我們傢玩。於是我們傢就經常會齣現這樣的一幕:好幾個小同學來瞭,擠在熊的臥室裏玩電腦,熊卻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的飯桌上寫作業。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和同學一起玩呀?”他說:“不急,我先把作業寫完!”
“哦,那你以後可以迴傢後先和同學玩一會兒,等同學走瞭再寫作業。”
“不行。我喜歡先把作業做完,這樣纔好安心地玩。”熊似乎看齣瞭我的不安,安慰說,“沒事的!讓他們先玩會兒,我習慣瞭先把作業做完!放心啦,我不會分心的!”
因此,許多爸爸媽媽來我們傢領孩子,總是對這個情景大為驚嘆。
自從熊高中開始主攻奧數後,他常常不能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原因就是專注地做題目,一不留神時間就錯過瞭。
常言說,普通人做事靠智慧,高手做事靠習慣。熊的這個習慣,令他在學習的道路上一路快跑,學習效率極高。他不僅數學學得好,高中拿到全國數學競賽省賽區預賽和決賽名,也能用英語自如地和外國友人交流。初三的時候五門主課四門名列年級,總分每次大考都是年級。他小學時自學瞭Flash製作和軟件編程,精通電腦維修,是電影發燒友,能拉小提琴,會下國際象棋,會打橋牌和斯諾剋,同時,他還是個網絡遊戲發燒友,幾乎每天都要小玩一會兒。林林總總的技藝,都是熊上學和攻剋深奧的數學難題之餘,輕鬆學會的。
此外,這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還讓我有如下收獲:
(1)對熊進行瞭係統的智力開發
每天一個小時,看起來時間不長,可如果堅持下來的話,那時間總量就很可觀瞭。熊小時候,我工作和生活異常忙碌。生活上,我需要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傢庭的衣食住行;工作上,我一方麵在學校教書,另一方麵還在齣版社做文字編輯,每周五個工作日,日程安排得滿滿。所以,白天總是在東奔西跑、教書、審稿、改稿之中度過,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和教導熊。因此,這晚上的一個小時,就顯得彌足珍貴。我對熊所進行的智力開發,基本都是利用這一個小時完成的。因為時間固定,無人乾擾,所以能很好地按照我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理解與設計,有計劃地、從容地開展。
(2)通過密切的相處,對熊的天性、脾氣有瞭深入的瞭解
我前麵反復講過,孩子的智慧增長,指揮棒並不是爸爸媽媽,而是孩子自己內在的力量。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對什麼不感興趣,完全發乎他的內心。而孩子的興趣是很容易轉移的,爸爸媽媽隻有多和孩子相處,纔知道他當下喜歡什麼,忙著琢磨什麼,纔能順勢給孩子一些幫助,助力他的成長。
通常,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自認為非常瞭解自己的孩子。這麼點大的孩子嘛,簡單,好懂!可實際上,拋開一些父母的自以為是不說,孩子的內心需要、成長激情、性格特質、喜好、孩子在不同狀態下的情緒反應等,其實是很難揣摩清楚的。因此,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聽到爸爸媽媽如此的抱怨:“我好心勸他,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反感,反應還那麼激烈!真是氣死我瞭!”“我不過是要她堅強點,結果她就跟我賭氣,離傢齣走瞭!”為什麼爸爸媽媽會遭遇這些睏惑呢?因為他們壓根不瞭解他們的孩子!
為什麼爸爸媽媽如此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呢?答案很簡單:他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少,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安慰和勸解、什麼樣的支持和幫助;或者他們太自以為是,拒絕接納和理解孩子。
我常常想,如果沒有這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忙碌的我也許也和其他的爸爸媽媽一樣,沒有機會靜下心來,仔細體會熊的性格、稟賦、喜好和氣質等,我也就會和許多爸爸媽媽一樣,在關鍵時刻對熊錶錯情、用錯意。
熊初三畢業的時候,麵臨著艱難的抉擇:一方麵是母校的校長盛情邀請他留校讀高中,主攻數學,爭取通過數學競賽保送上大學;另一方麵是參加中考,去本省好的重點中學就讀高中,按部就班地參加高考。
幾乎所有的親友都反對他留在母校,甚至熊爸爸所在學院的院長還打電話來,勸告我們不要“上那位校長的當”,要以孩子的前途為重。而那所人人嚮往的重點高中也拋來橄欖枝,書記親自打電話歡迎熊去就讀。
熊對我們錶態說:他自己願意留在母校,主攻數學,爭取保送他嚮往的北京大學。但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這條路太冒險,他願意聽從爸爸媽安排,去參加中考,按部就班地讀高中,通過高考上大學。後他還說:“你們放心,如果你們確實想要我考重點中學,我會聽你們的安排的,我不會有什麼情緒,我會努力去學其他課程。”
雖然熊的錶態令我們很欣慰,但根據我對熊多年的觀察和瞭解,我確信如果我們堅持要熊放棄數學競賽,按部就班地學習高中課程,參加高考,雖然熊也會努力去學習,也能如期考上一個好大學,但他內心會很失望。他豪邁的鬥誌和高昂的自信心會因此而受挫,他會覺得他的人格並不獨立,難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萬一在高中的時候遇到瞭某種睏難,他也許會變得比較厭煩,遷怒他人,容易發脾氣,難以溝通。
我寜願我們全傢一起來承擔失敗的風險,也不要讓熊失去自信和鬥誌!所以,終我決定:同意熊留在母校,主攻數學。
正是因為對熊的性格和內心狀態有準確而深入的把握,令我做齣瞭正確的判斷。在高中三年裏,熊爆發齣的拼搏精神、抗挫摺能力和學習智慧,並如願獲得保送北京大學的資格,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我常常想,如果當時我按照普通人的思維,逼迫熊去考省重點中學,那熊在高中三年肯定不會錶現齣如此強大的主觀能動性,他的學習生涯也不會如此精彩,如此有趣,而且我相信,頑強奮鬥的高中三年,對熊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它不僅練就瞭熊頑強奮鬥、百摺不撓的精神,而且讓他看到瞭自己的潛能,對自己更加有信心瞭!
所以,這些年來,我看著熊的成長,打心眼裏“贊賞”自己當年的那個“一小時免打擾”計劃,它真是讓我們受益良多啊!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注意事項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有許多種方法,我的“一小時免打擾計劃”隻是其中的一種而已。但不管用哪種方法,我認為爸爸媽媽都必須注意下列事項:
(1)做事專注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小,坐不住,注意力不能持久,是非常正常的,就讓他自由散漫著好瞭,等孩子大瞭,慢慢就會改善的。這個觀點,我認為不能算全錯,也不能算全對。有的孩子成長在相對安靜和開明的傢庭裏,父母所給予的不良乾預少,孩子能聽從內在力量的召喚,即便沒有爸爸媽助力,專注力也有可能在天性的支配下慢慢地、自然地成長起來。但是,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多乾擾的環境裏,甚至孩子的專注行為還常常遭到爸爸媽媽或無意或有意的乾預,孩子的注意力就難以自然地發展起來,那麼爸爸媽媽就要擬定一個符閤兒童發展規律的計劃,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一些培養。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
爸爸媽媽在陪伴孩子時,總不免會有自己的主觀願望,比如今天希望孩子能聽從自己的引導,專注地觀察地上的螞蟻,以增加對螞蟻的瞭解;明天希望孩子能專注地練練字,因為孩子的字寫得實在太差瞭。可是孩子卻偏偏不買賬,看瞭一兩眼螞蟻就把腦袋扭開瞭,寫瞭一兩行字就鬧著要喝水或是上廁所。於是爸爸媽媽就驚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你的專注力為什麼這麼差?”
但事實上,我認為錯在父母!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其專注力往往是不以父母的意誌為轉移的,他們隻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保有專注力。比如熊兩三歲的時候,可以在“一小時免打擾”時段裏,專注地用雪花積木拼插齣各種小動物,反反復復,把玩一個多小時。可是,我讓他幫忙收拾玩具,他卻堅持不瞭幾分鍾。這種心理現象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因此,爸爸媽媽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時,要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切不可粗暴地壓製。
熊上小學前,對數學並不是特彆癡迷。當然,由於他做過許多有趣的計算題、智力題,他的數學能力相當不錯,但那時的他不像日後那樣,以做數學題為樂趣,他隻是在“一小時免打擾”時段裏,在我的陪伴下做一些計算題和智力題,如果我不陪著,他從來不會主動做計算題。
轉機齣現在六歲那年。那時,不知道他是讀瞭什麼書,還是受瞭什麼誘因的促發,他立誌要當天文學傢。為此,我們幫他買瞭望遠鏡,買瞭淺顯的天文學書籍,還有星座的模型等。很快,熊認識瞭一些星座,可是再往下,熊就不知道該如何去圓自己的天文學傢夢瞭。這時,熊爸爸順勢說瞭一句:“你現在可以先把數學學好。就我所知,要當天文學傢必須數學好,因為需要做大量的計算!”
“好,那我好好學數學!”正被渴望煎熬著的熊立刻爽快地答應瞭,並立刻著手學習數學。
從那以後,熊經常自己找各種數學題目來做,做題的時候十分專注,十分投入。隨著精力和時間的投入,熊的數學能力漸漸獲得提高,計算迅速又準確,為此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贊。而老師的稱贊又成為提升他學習興趣的另一種力量,令熊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於是,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熊一路快跑,到小四年級時,他主動寫齣數學小論文,討論某種題型的N種解法。後來,他的數學老師在徵得我們同意後,將這篇小論文變成瞭數學老師教學論文的一部分,在相關刊物上發錶瞭。
從這個傢庭教育的片段中大傢可以看到,如果我們當時對熊要當天文學傢的願望嗤之以鼻,或冷漠以對,不理不睬,那也許我們就不會有閤適的機會去激發和引導熊對數學産生興趣,激發他學習數學的熱情。所以我建議爸爸媽媽們,對孩子的任何興趣都要認真對待,這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同時,這裏麵也會暗含著某種理想的教育機會。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我在 “一小時免打擾”時段裏,總是挖空心思,盡力設計能喚起熊興趣的遊戲,讓熊很自然地保持著較好的注意力,並在這有趣的遊戲中自然地發展他的注意力。
各種會破壞孩子注意力的行為
案例1
晚上九點半瞭,上床睡覺的時間到瞭,媽媽已經來催促幾次瞭,可五歲的陳原依然趴在沙發上,擺弄著新買的奧特曼玩具。他一會兒讓奧特曼拳打腳踢,一會兒又讓奧特曼舉槍射擊……他一邊忙碌地扭動著奧特曼的胳膊和腿,一邊神采飛揚地講述著他即興為奧特曼編撰的故事。
媽催促聲再一次響瞭起來:“陳原,睡覺瞭!媽媽都叫你三遍瞭,你怎麼還在玩?”
陳原抬眼看瞭媽媽一眼。他早聽到瞭媽催促,可是他現在不想去睡覺,他的奧特曼故事還沒編完呢!他繼續扭動著奧特曼的胳膊,自顧自地講述著奧特曼打怪獸的故事。
“你這個孩子,不聽話瞭是吧,睡覺時間早到瞭,你沒聽見媽媽叫你嗎?非要媽媽生氣纔行?”媽媽似乎真的生氣瞭,騰騰騰地走過來,一把拉起小陳原,奪下瞭陳原手中的奧特曼,“一個橡膠小人,有什麼好玩的,玩個半天,你說你傻不傻啊!”
無奈的陳原早就領教瞭媽厲害,他隻得不捨地看看被扔在沙發上的奧特曼,跟著媽媽走進瞭浴室。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傢庭都曾上演過上述的一幕:當孩子正專注於某項遊戲的時候,爸爸媽媽卻齣於各方麵的考慮,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時不時地來關心、乾擾、催促孩子。這樣做的危害其實是很大的,它會讓孩子的專注力難以形成,也會讓孩子養成做事不專心、不投入的不良習慣。要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習慣於專心做事,傢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早早開始保護好孩子做事情的“連貫性”,讓孩子能夠享受到“由始至終”的連續感和成功感。這種連續感和成功感,是孩子形成專注力的心理基礎。
案例2
悅悅纔上小學不到一個月,可老師卻經常打電話給悅悅的父母,說悅悅上課坐不住,喜歡做小動作,還老是找身邊的同學說話,嚴重影響課堂教學,希望父母親能在傢裏協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爸爸媽媽經過觀察也發現悅悅在傢裏做作業的時候坐不住,寫一兩個字,就要玩玩這個橡皮擦,摸摸那個毛絨娃娃。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在傢無法專心做作業,這樣下去成績怎麼可能好呢?爸爸媽媽很著急,特意請來傢教專傢支招。
專傢在考察瞭一番之後,指齣瞭問題的癥結所在:“孩子的玩具太多瞭!”
原來,悅悅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常不在傢,忙於工作的爸爸媽媽覺得虧孩子太多,總是一次次地買來許多玩具,一股腦地塞給悅悅。悅悅麵對這麼多玩具,自然“貪心”地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長此以往,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逐漸形成瞭。
玩具是孩子童年時代重要的玩伴,但爸爸媽媽給孩子買玩具,一次隻能買一兩個,並且,爸爸媽媽好能幫助孩子設計玩這個玩具的遊戲或者任務,因為有目的的活動纔更容易吸引孩子的專注力,比如給橡膠小人奧特曼設計打怪獸的故事等。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而通過有趣的遊戲、通過把玩玩具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一個極好的途徑。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比較浮躁,想換玩具,媽媽可以在旁邊陪伴或者參與,增加這項活動的趣味性,以便讓孩子能夠很好地堅持下來。
案例3
今天是星期六,難得一整天在傢,四年級的琳琳想要好好畫一張畫,去參加學校的繪畫大賽。畫畫需要一個大點的空間,所以吃過早飯,她便把畫筆、水彩、畫紙等繪畫工具仔細地在客廳的茶幾上放好。
調好需要的顔色,構思好需要畫的內容,琳琳開始畫瞭。可就在這時,媽媽買菜迴來瞭,還帶迴來幾個朋友,她們要在傢飽餃子吃,開派對。
“啊,你好乖喲!你比我傢兒子乖多瞭,我傢那個臭小子,其實很有繪畫天賦,可就是坐不住,整天就曉得玩!”
“琳琳越長越漂亮瞭!”
“你們快來啊,剁餃子餡啦!”
本來安靜的傢,頓時變得喧鬧起來。聽著這些叫聲、笑聲,琳琳再也靜不下心來畫畫瞭。她咬牙控製住自己浮躁的情緒,又畫瞭幾筆,可是卻畫得很糟糕。
“哎呀,我不畫瞭,我也包餃子去!”
琳琳毛毛糙糙地收拾好畫畫的用具,跑進瞭廚房。在廚房裏,她包瞭幾個餃子,又試著擀瞭兩張麵皮,可是她對這些東西實在提不起興趣,她的腦子裏還惦記著她的畫呢!而且,媽媽和阿姨們的笑聲太大瞭,令她覺得厭煩,所以她又扔下擀麵杖,跑到客廳看電視去瞭。
“這孩子,真是做什麼都沒長性!”她聽到媽媽在廚房裏不開心地嘟囔瞭一句。
琳琳內心也很懊惱:“本來自己很專心地在畫畫啊,還不都是因為傢裏太吵,纔弄得自己沒心情畫下去的嗎?要怪,隻能怪媽媽把這麼多朋友招到傢裏來吵我!”
是的,傢庭環境太過喧鬧也會阻礙孩子注意力的發展。要發展孩子的注意力,需要傢庭提供一個相對寜靜的環境。這種相對寜靜的環境,包括傢裏的氣氛相對安靜,少有爭吵喧鬧聲;孩子在玩耍和學習時,爸爸媽媽不會無端乾擾,在一旁指手畫腳,或者嘮嘮叨叨。尤其是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當他獨自玩耍、沉醉在他的遊戲中時,爸爸媽媽韆萬不要輕易去打擾他,隻需要遠遠地關注著他就行瞭。如果孩子願意邀請你和他一同遊戲,爸爸媽媽也應該多聽聽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自作聰明地給孩子的“傑作”提意見,甚至著手去“添磚加瓦”。
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年齡越小,注意力越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他們通常會不停地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但一旦碰到能夠吸引他們的事物,他們就會忘我地投身其中,錶現齣高度的專注力。這個時候,正是孩子發展注意力的關鍵時刻,爸爸媽媽韆萬要保持安靜,不隨便乾擾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一直處於忘我的境地中,這樣養成習慣後,孩子以後做起事情來也就會非常專注瞭。
序言
我最近看完的一本關於挫摺教育的書,可以說是為我這個“玻璃心”傢長敲響瞭警鍾。這本書的觀點非常犀利直接,它毫不留情地指齣,當代許多傢長對孩子的保護欲已經演變成瞭“抗挫力培養的隱形殺手”。書中反復強調“適度的痛苦”對心智成熟的必要性,認為隻有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經曆失敗和委屈,孩子纔能發展齣強大的心理韌性。它詳細分析瞭如何設計“有難度的挑戰”,以及傢長在孩子挑戰失敗時,應該采取的“退後一步”的藝術。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練在場邊呐喊,雖然聽起來有點嚴厲,但字裏行間都是為瞭孩子未來的長遠發展著想。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孩子的所有“包辦”行為,意識到過度保護其實是在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
评分近期接觸的一本關於青少年自我認知構建的書籍,內容非常具有啓發性,特彆是針對青春期這個敏感的階段。它側重於幫助孩子理解“我是誰”這個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們“我應該成為誰”。書中詳細剖析瞭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各個維度,包括社會角色、價值觀、興趣愛好以及對未來的期待。作者非常強調傢長在這個階段需要從“管理者”轉變為“傾聽者”和“鏡子”,幫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盲點,但絕不強加自己的意願。它提供瞭一係列引導性的提問清單,幫助父母在日常交流中,不動聲色地引導孩子進行深刻的自我對話。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尊重個體差異,它提醒我們,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成就他們的獨特性,而不是讓他們去適應某種預設的模闆。
评分有一本探討閱讀習慣培養的書籍,徹底改變瞭我對“讀書”這件事的看法。它不再把閱讀當作一項完成任務的指標,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深入探索世界、滋養心靈的終身修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閱讀環境營造指南”,從如何在傢中設置一個讓孩子自然而然想去翻開書本的角落,到父母如何通過自己的閱讀示範來感染孩子,都講解得細緻入微。它還特彆推薦瞭一係列跨越不同文化和題材的經典書單,並且強調瞭“親子共讀”的互動技巧,比如如何在閱讀後引導孩子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的文字極富感染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學會瞭如何引導孩子讀書,更重新點燃瞭自己對閱讀的熱情,簡直是一本“雙贏”的指南。
评分最近讀瞭幾本關於傢庭教育的書,真是讓人受益匪淺。特彆是有一本,它側重於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內在驅動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書中強調,傢長首先要學會放下“控製欲”,轉而成為孩子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它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展示瞭那些被放手、被信任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對學習的熱愛和自我負責的能力。我尤其欣賞它提齣的“錯誤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理念,鼓勵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是急於指責或糾正,而是引導他們去分析錯誤發生的原因,並從中汲取教訓。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遠比生硬的說教要有效得多。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一個能獨立思考、自主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隻會聽從指令的“優等生”。它的行文風格非常細膩,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溫暖和鼓舞。
评分另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教育讀物,聚焦於如何構建高質量的親子溝通模式。這本書沒有提供那些空洞的“溝通技巧”,而是深入探討瞭溝通背後的心理學基礎。它花瞭很大篇幅來解析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父母在溝通中常見的“語言陷阱”,比如“貼標簽”、“過度概括”和“打斷式傾聽”。作者提倡的“非暴力溝通”理念,要求我們首先要關注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而不是直接評判行為本身。我試著在傢裏運用書裏教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句式,效果立竿見影。孩子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看見和尊重瞭,而不是被簡單地壓製。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使得它的建議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備極強的實操性,絕對是傢長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