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為著名佛教居士,以弘揚佛法、流通佛經為誌,並修證有成。丁福保有感於佛教經典文字艱澀,於初學者不易瞭解,雖然曆來緇素大德多有注疏解說,而古人注疏多重於判教科文,談玄說妙,這都不是初機學佛的人所能領會的。因此,他選擇瞭一些捲數較少的經典,依照漢儒訓詁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釋;這種解釋,沒有繁瑣的科文,也沒有談玄說妙的玄理,詳略適中,一切以初學者所需為原則而名之曰“箋注”,使初讀佛經的人容易入門。 著名學者和居士陳兵教授說現有的各種《壇經》注釋中,“丁福保先生的《六祖壇經箋注》是內容最為豐富、徵引最為廣泛、解說相當全麵、理解較為可靠的一種”。
##读完这本经,觉得佛学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自我催眠术。不要理解为这是对佛学真理的贬低。不应当用正确还是错误去评判一种真理,而应当在这一意义上来评价真理的价值:它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的自我拯救与提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尼采的真理与佛教的真理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虽然前者强烈反对后者。如何自我催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要试图从外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从根上、也就是从自己内心解决问题,正像古希腊人说的“人不是受到事物的困扰,而是受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的困扰”。如何解决内心的问题,就是两个字“破执”,没有任何功利心却更加能够勇敢地去行动,理解了这一个悖谬,你也就离成佛不远了。
评分##前言挺好,但没有丁福保所作序及《笺经杂记》。丁福保在《笺经杂记》中将《坛经》中部分说法与儒、道两家比拟,其中颇有相通之处。另观神会振兴南宗事,可知历来需借重权力。
评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之佛才是真佛。
评分##5.0。学习了一遍王德峰教授的课,功德无量。
评分##读的翻译,还没有悟,不懂怎么空空。
评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之佛才是真佛。
评分搭配王德峰教授的视频课程(B站有)看完的,书中一些注释不太好懂,还需慢慢消化。
评分##读完这本经,觉得佛学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自我催眠术。不要理解为这是对佛学真理的贬低。不应当用正确还是错误去评判一种真理,而应当在这一意义上来评价真理的价值:它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的自我拯救与提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尼采的真理与佛教的真理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虽然前者强烈反对后者。如何自我催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要试图从外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从根上、也就是从自己内心解决问题,正像古希腊人说的“人不是受到事物的困扰,而是受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的困扰”。如何解决内心的问题,就是两个字“破执”,没有任何功利心却更加能够勇敢地去行动,理解了这一个悖谬,你也就离成佛不远了。
评分##1、在第13节慧能宣称定慧体一不二,定是慧体,而慧是定用。这一节的佛教教义无疑是认为凡人皆有佛性,只要人能做到内求于心,不为外惑,便能达到顿悟。就定是本性的运作和修习而言,定和慧是一回事。因此,慧能力主定在于慧,慧寓于定。他断言两者并非其中之一导致另一个,只要心口均善,内外一种,则定与慧便合而为一。2、第14节慧能着重对修习,即执着于达到本心进行了批判。本心要求摆脱执着,专注于无差别的境界,从而领会万物归一,即万物本性无有差别,修习本性上升到这一境界便是一行三昧,即悟解到法界一相的虚静境界。但这种境界并非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排除心中杂念、面壁坐禅。这样做只是摆脱自心的感觉,而这和只要心摆脱万物获得自由便畅通无碍之道实相殊异。3、不为心中之念所扰是为无念,无念方可悟到本性、菩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