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國國防軍,大舉入侵蘇聯,行動代號“巴巴羅薩”。6月22日至7月10日,德軍深入蘇聯國土500韆米,擊斃或俘虜100萬名紅軍士兵,前齣到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西岸,希特勒預計幾周內就能贏得全麵勝利。然而,斯摩棱斯剋地域的後續戰鬥挫敗瞭德國人速勝的企圖。突然齣現的五個蘇軍新銳集團軍讓德國人猝不及防。經過一番激戰,德國人雖然殲滅瞭其中兩個集團軍,並將三個集團軍的殘部包圍在斯摩棱斯剋地域,但他們未能迅速贏得勝利。陷入閤圍的蘇軍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蘇軍又以七個新動員的集團軍發起兩場大規模反攻,削弱瞭德軍的力量和意誌,希特勒不得不推遲嚮莫斯科的進軍,命部隊嚮南進攻。 這使“巴巴羅薩行動”偏離瞭原定方嚮,也為德軍在莫斯科城外的失敗埋下瞭伏筆。
##第一卷已读完
评分##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
评分##这真的不是给军事院校的学生写的参考书吗?通篇各种命令、报告,战斗细节约等于没有,故事性基本为零。作者有没有考虑过普通读者的感受?三星半,够专业但不够通俗。
评分##资料翔实,地图详尽。这才是踏踏实实做战史的,比那种张口就来的要靠谱多了。难得的苏军视角,小小冰人的翻译也很靠谱。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太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了,以至于内容更像是对观点的论证,没有好好讲故事。这样的分析、研究、述评应该是建立在把事情的经过捋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的,但是书中叙事被太多的引证,也就是列举作战命令割裂。当然了,列完原始资料也没逐条的好好分析,看得人一头雾水。以某个战役为主题的书,中国人来写肯定不是这个套路。文献功夫可能不如,但是调理肯定更清晰。到底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写法不同呢,还是这本书的定位高冷,根本不是给“愚昧”的大众看的呢~
评分##本书是对一次相对研究没那么多的战役(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说明巴巴罗萨计划其实这时已经脱轨了。 读了一下该书,我觉得这个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希特勒的原先假设是必须在几周内在西部边境歼灭苏军主力,从而以后可以获得战略的完全自主权。但是事实上,执行了几周后,德军只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区域成教制的歼灭了苏联的重兵集团(即白俄罗斯歼灭西方面军主力)。因此,中央集团军群的继续突破就具有战略性的决定意义。一般认为,后来希特勒把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南调浪费了时间从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但是从本书看,早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未能完成其战略设想,即巴巴罗萨计划从此时起已经失败了(所谓脱轨)。 本书不足之处是地图太差!!!基本无法阅读。
评分##格兰茨的问题似乎是过度相信并采用苏军战报,但是正如译者注释所说,过度信任苏军战报的真实性,只会因为其中夸大的内容而影响本书的严谨。
评分##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
评分##格兰茨的问题似乎是过度相信并采用苏军战报,但是正如译者注释所说,过度信任苏军战报的真实性,只会因为其中夸大的内容而影响本书的严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