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伊藤博文的失败大概就在于他太过学者,太注重建构,而忽略了人性的不可控。(不过后记提到伊藤本人对人性有很多悲观失望,也许他最后的人生结局也是自己早就预料到的吧)
评分##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最后写成了一本“失败者之歌”,更像是唱给失败者伊藤博文的挽歌。(但其实一般日本人心目中,伊藤博文肯定不算一个失败者。相反,他有点太成功了。)不过,从他的文明论而言,他的一生确实还远远没有做到足够好,至少在韩国问题上,伊藤博文完全失策了。相反,因为他和中国若即若离的关系,好像更多中国人会把他视为一个豪杰人物。政党政治的问题,其实让我比较有同感。在建立政党政治的同时,如果实现国家的团结,而不是造成国家的分裂,真的不是一个伪命题。伊藤博文想要创造一种“会”的模式,来折中于政党政治。说来也巧,今天日本政坛,暗流涌动的就是各种“会”。伊藤博文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让一切离自己初衷越来越远的人。
评分##在以行政大框架为核心的宪法制定中,前接同样渡来的大学,后续则注入独特的国民政治,帝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既是起点,也是八十年代一整个过程的暂时终点。这条脉络就比战后最开始的普式批判和鸟海靖那一波开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会也在这个过程的延长线上得到了再定位。关于政党观实际上与目前读过的关于山县和桂的政党观其实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说把政党作为一种人才的容器,包括所谓俱乐部的组织结合形式,宪政似乎被冲淡了几分,内阁与政党脱节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旧留有超然的感觉。关于帝室调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关军令的变动最近翻到了几次,感觉这本书的两章中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但是将其串联到了统监统治,这个所谓三元的视野本身是非常锐利的。最后有两小点,一是经常会有在写福泽的感觉,一是关于朝鲜的部分很生硬。
评分##以“学者型政治家”定位伊藤博文。作者认为,伊藤不是无知的、投机的政客,拥有思想和抱负。伊藤的国家构造是由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三者组合而成的“新型国制”。立宪政友会的创立和运作,救助戊戌变法人士,在韩国监政等经历,都是具体表现。对于政治人物,要想打破成见,刷新定论,实属不易。作者的学问方法很精密,逻辑的展开与论述的方式,有可观之处。可商榷,可讨论,有意义。
评分##对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译上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翻译日文书的时候要预防汉文词的拿来主义。
评分##在以行政大框架为核心的宪法制定中,前接同样渡来的大学,后续则注入独特的国民政治,帝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既是起点,也是八十年代一整个过程的暂时终点。这条脉络就比战后最开始的普式批判和鸟海靖那一波开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会也在这个过程的延长线上得到了再定位。关于政党观实际上与目前读过的关于山县和桂的政党观其实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说把政党作为一种人才的容器,包括所谓俱乐部的组织结合形式,宪政似乎被冲淡了几分,内阁与政党脱节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旧留有超然的感觉。关于帝室调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关军令的变动最近翻到了几次,感觉这本书的两章中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但是将其串联到了统监统治,这个所谓三元的视野本身是非常锐利的。最后有两小点,一是经常会有在写福泽的感觉,一是关于朝鲜的部分很生硬。
评分##主要是侧重于伊藤博文政治家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这个评价的另一方面就可能会导出他在有些时候过于空想,不注重实际。制宪上他考虑日本的现实,在实践上则有些空想,表现在他的政党观上。帝室制度调查局,明治四十年军令变动部分很有启发,一元化的失败导致的三元政治。韩国部分太生硬了,结论是他在日韩都是外人。可能是太“想塑造一个与此前印象有所不同的伊藤博文形象(后记)”了。
评分##伊藤博文,远远不止“明治宪法之父”的称号可以概括。这位积极参与并形塑日本近代政治,并把皇室机关化的政治家,尽管被目为政坛变色龙,但他的实用主义、渐进主义颇为难得。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帮助梁启超逃亡日本,也对晚清改革派惺惺相惜。
评分##在以行政大框架为核心的宪法制定中,前接同样渡来的大学,后续则注入独特的国民政治,帝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既是起点,也是八十年代一整个过程的暂时终点。这条脉络就比战后最开始的普式批判和鸟海靖那一波开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会也在这个过程的延长线上得到了再定位。关于政党观实际上与目前读过的关于山县和桂的政党观其实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说把政党作为一种人才的容器,包括所谓俱乐部的组织结合形式,宪政似乎被冲淡了几分,内阁与政党脱节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旧留有超然的感觉。关于帝室调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关军令的变动最近翻到了几次,感觉这本书的两章中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但是将其串联到了统监统治,这个所谓三元的视野本身是非常锐利的。最后有两小点,一是经常会有在写福泽的感觉,一是关于朝鲜的部分很生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