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蕭邦奇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齣版的第一部學術專著,研究瞭從清末新政到北伐戰爭時期浙江的精英組織和政治變遷。本書采用核心—邊緣的框架,依據人口密度、郵政係統層級、金融機構數量等要素,將浙江分成瞭核心區內部、核心區外部、邊緣區內部和邊緣區外部四個不同的社會政治生態區,通過豐富的曆史細節、數據、圖錶,分析瞭不同區域內的精英參政模式、精英與政府關係、政治變遷過程。蕭邦奇從浙江經驗中發現,20世紀的中國政治史是政治變遷從核心區內部嚮外部區域、從精英階層到非精英階層不斷擴展的過程。
本書是“在中國發現曆史”學術思潮的代錶作品,提示我們應當注意即使在同一省域,內部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對於理解中國其他地區的曆史以及更大的國傢社會關係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評論
蕭邦奇的興趣不是敘述單個事件,而是描繪政治發展的一般模式。本書的長處在於其空間分析。蕭邦奇證明瞭這一框架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地呈現瞭民國初年浙江政治發展的差異性。
——亞洲研究協會前主席 羅友枝(Evelyn Rawski)
蕭邦奇的研究顯示瞭他的雄心壯誌。本書為中國曆史研究中的一種新思潮設置瞭高標準。
——國際知名清史學者 冉玫爍(Mary Backus Rankin)
##对施坚雅基于自然经济结构区域分析模式的批判性继承,重新强调了行政区划对政治认同的决定性作用,以区域内部差异与互动的视角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国民党势力崛起,所谓在空间中理解时间,缺点在于县级档案史料与浙江地方报纸的缺失,单一史料如《时报》,《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的出镜率也未免太高了点
评分##读之无味,弃之可惜
评分 评分##2022【9】结论没有太大新意,方法更有价值。只是,现在的潮流是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目前的豆瓣评分似乎对此书有些不公,毕竟翻译得太迟了,此书进入国内早二十年,应该会有更大的影响力。记一些注意到的点:宗族在政治经济进步中的助推作用;晚清自治机构并不代表商人利益,而是代表了士绅和绅商所关心的;袁世凯对地方组织参与国家决策讨论的压制,反而促使了他们对地方事务的参与;较之核心区域而言,来自边缘区域的在外精英更倾向于回到原籍,这样会使他们更有名望和权力;在外部区域,变革的原生动力来自国家权力主导的制度变革,造成更单一、更紧密的寡头结构。
评分 评分##萧邦奇依照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度、邮政发展程度和金融发达程度)将浙江省划分为四大区域(核心区内部、外部,边缘区内部、外部),分别讨论四大区域内部各县的精英结构(精英教育背景、职业、籍贯、政治倾向等)及其变迁,并以此分析20世纪前三十年浙江省的政治发展历程,对政治发展的时空差异给予了充足的关注。作者发现经济发展程度使得四大区域的政治变迁速率和形态产生明显差异(自治机构的自主性,自治精英与行政官僚的关系,民族主义运动参与情况等)。但是作者并未对精英、精英结构、精英分化与联盟等做出系统的理论化。同时,精英结构的变迁同政治变迁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晰,虽然隐含的假设即是精英结构变迁推动政治变迁,再往前推则是经济因素决定论。边缘地区由行政官僚与士绅等传统精英控制,中心地区由新军将领、新式学堂背景精英控制。
评分##四个浙江的划分让人耳目一新,区域精英的路径选择和政治计划当然同本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中与四个区域有关的结论,每一点都能在前人研究中看到类似原理的表述。如此说来,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种区域划分方法,这种模式的建构,大大增加了省域研究的立体性。
评分##读之无味,弃之可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