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國內傳齣文部科學省要“廢除大學文科學部”的消息,一石激起韆層浪,引發瞭從學界到産業界的震蕩。盡管最終證明隻是虛驚一場,但這一波巨大恐慌也讓不少有識之士重新審視瞭日本社會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問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傢吉見俊哉的這部著作。
理科能創造經濟價值因而“有用”,而文科隻是“教養”的點綴,真是如此嗎?
人為什麼要學習?大學隻是用來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地方嗎?
18歲的高中畢業生、35歲的職場人、60歲的退休者分彆能在大學中獲得什麼?
在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中,什麼樣的人纔不會落伍?
……
本書將圍繞上述問題逐一迴答,徹底顛覆“文科無用”的社會“常識”。
日本的学历也通货膨胀了。
评分##文科所探讨的是“何为价值”,在“神”是价值的绝对来源这一信仰崩塌后,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就成了根本性问题。而因为人会在历史中不断变化,文科就是在长时间内捕捉和定义价值尺度转向的学科,它的“有用”和聚焦短时间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理科”是不同的。当代的大学因此既需要有理科也需要有文科,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人类普世性——本书作者这样的觉悟说实话我们是没有的。
评分##为文科平反的一本书 长远来看文科要比理科更“有用” 作者提出了很多改善大学教育结构的建议 但我总觉得像在纸上谈兵 想法是好的 但实践完全没办法嘛…
评分##这是我第一次主动看纪实类图书,也是第一次在地铁上读完一本书。看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我突然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怀疑,开始反思我的学习生涯。当老师、同学、学校,甚至我自己都把最要紧的资源,下注给生产效率看似最高的学习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逃避。不仅世界变得狭小,我自身的价值也被侵蚀。对意义的追求不再自由,是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贫乏。不想被裹挟,却潜意识里捂紧自己的嘴,脑子也厌倦了思考。上班如上坟,上学如入狱。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
评分##日本人写东西真的……拉拉杂杂罗里吧嗦,但对文科价值的讨论值得一看。
评分##“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评分日本的学历也通货膨胀了。
评分##破除“文科无用但是有价值”的论调的讨论是很不错的 揭露出日本大学的问题也很清楚,对此中国会发现出现的问题几乎一样。也就是说东亚的教育问题是类似的 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有点理想化
评分##这本书是作者曾经书写的《何为大学》的续篇。对于没有看过前面一本书的人来说,一开始就看到“废除文科学部”这样一条新闻争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我们没有身处其中。但是后面看的越来越有认同感,了解了世界上大学历史的形成,学科的设立,以及对未来大学教育的畅想,比较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