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後的廢墟上,重建物質、精神、法治和道德
從和平到暴力,從恢復到分裂
歐洲的知識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認識自我,想象歐洲文明的未來
◎作品看點
★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在難民救濟、住房、居傢和禮儀等諸多方麵重建文明生活
二戰後,文明的危機促使歐洲人在各個層麵迅速展開瞭重建工作。戰後初期,國際組織著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傢電和汽車等逐漸普及,住房建設也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展示最新傢居用品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關注,被視為國傢恢復、社會進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徵。歐洲大陸各處湧現齣幫助人們適應新生活的各種禮儀手冊,引導社會重拾和平與尊嚴。
★大量使用攝影和電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觀察歐洲人在半個世紀裏的破敗、重建、和平與分裂
為展現戰後歐洲更為立體的麵貌,本書涵蓋藝術、科學、建築與考古等領域,尤以攝影和電影素材為特色,生動刻畫瞭歐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發展與擴大分歧等不同曆史階段的真實心理。本書以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紐倫堡審判等案例說明,攝影和電影等藝術形式不僅是引導公眾意識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關鍵曆史事件中扮演瞭不可忽視的角色。
★梳理文明從代錶歐洲中心論到倡導多元文化,再到維護保守勢力的轉變,展示意識形態之間的復雜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危機”的討論。“文明”一詞曾長期被用來掩飾歐洲擴張和帝國主義統治,二戰後,文明以和平、正義、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麵貌齣現,為歐洲的繁榮發展服務。然而,“9·11”事件、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難民危機等睏境,使文明再度淪為恐懼不安和激進行動的藉口,被用來支持邊境防衛甚至侵略,文明成為各色思想傢、政治傢、宗教團體和國際組織爭奪的核心概念。
★解碼戰後歐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國主義復興與殖民地獨立相交織的特殊曆史畫捲
一種流行的誤解是,二戰後帝國主義強國為瞭和平與繁榮,放棄瞭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時至今日,地圖上依然存在“歐盟特彆領域”。以加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的獨立為例,本書深入分析瞭1945年後老牌歐洲國傢最終失敗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國傢如何顛覆歐洲文明的話語,以自身的曆史和傳統重塑民族文化、構建以非洲為中心的文明。
★在舊信念崩潰的戰後世界,宗教主導歐洲人的思想領域,構建人道主義和人權話語
本書以影響深遠的匈牙利樞機主教審判案為切入點,探究東西歐民眾宗教信仰驟增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並著重分析宗教在冷戰中的重要角色。戰爭摧毀瞭舊有的信念體係,催生瞭一種新的宗教情懷。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瞭西歐、美國乃至南非的力量,並對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進行瞭改造,使其成為意識形態對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剋·巴贊文化史奬
◎內容簡介
1945年,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數韆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衝突閤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群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曆史和未來。
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為綫索,講述瞭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瞭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戰爭尚未結束,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為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齣瞭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傢庭生活成瞭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傢庭價值作為社會文明化的核心,緻力於發展社會福利。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麵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瞭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著多文明共存的方嚮演變。
“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瞭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為分裂和進攻的藉口。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傢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閤作與和平的圖景。
◎推薦語
保羅·貝茨的書直指遊蕩在歐洲大陸上的新幽靈:關於文明的話語。“文明”比任何一種我們熟知的“主義”持續的時間更長、麵相更為復雜。它既是進步和自由的代名詞,也是暴力和帝國的藉口。哀悼文明衰亡的聲音和緻力於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當。而正是這種多樣的文明觀念成為歐洲重新想象自己、尋找身份、處理與廣闊世界關係的思想錨地。這本書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戰後歐洲政治曆史範疇,將文明作為我們在民族國傢話語之上進行抗爭、對話和建造的新方法。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對於二戰後歐洲在物質和道德方麵重建自身的方式,《毀滅與重生》進行瞭極其微妙而廣泛的探索。保羅·貝茨大膽地使用備受爭議的“文明”概念來展示冷戰雙方的歐洲人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和他人。對於任何想要瞭解當今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瑪格麗特·麥剋米倫,牛津大學
《毀滅與重生》關注不同的主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帝國、國際組織和多元文化主義。它采用瞭與眾不同的方法,偏愛文化史——尤其是攝影、電影和建築——而不是通常那種知識性和政治性的曆史。它描繪瞭歐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僅跨越歐洲的東西,也跨越南北之間的邊界,其範圍包括非洲的幾個前歐洲殖民地……(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文明衝突的未來,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瞭解文明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為此,沒有比《毀滅與重生》更好的起點瞭。
——阿登·剋納普,哈佛大學
##理想国出品的品牌丛书——“M译丛”系列中的最新作品之一,以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互相对照的视角,呈现“二战”之后欧洲文明的重建历程、以及与这种重建相伴而生的东西两大阵营在文明话语权方面的竞争之于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跟同属该译丛的好几本相近主题的译著类似,本书在媒体报道、回忆录、口述访谈等社会史史料方面的开发与运用,以及流畅、生动而富于历史现场感的高超叙事能力,都让人印象深刻。“历史从未远去”,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近乎无解,世界格局越发极化和重新阵营化的今天,阅读这本佳作,既能洞悉今日世界之冲突与对立的历史渊源,也能对人类文明在反思战争与对抗的惨痛教训基础之上的重建之不易,有更深的感悟。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仍能坚守。
评分##题目重要,不过取材和行文都比较无聊。
评分 评分##内容颇出意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一笔带过,着力关注欧洲文明精神的重塑议程,它处在铁幕两侧竞争、南北世界对话的全球语境之中,参与者包括跨国组织、民族国家、宗教团体等各层级,令战后全球文化版图的重组具有多维度、多领域和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野蛮的两次大战彻底击碎欧洲人自诩的文明形象和教化使命,战后欧洲并非自然地迈向去殖民化,而是在亚非民族独立吁求和新近形成的苏东阵营掀起的文化竞赛压力下,多次调试并经过内部辩论的结果。从八十年后的今天看,虽然欧洲中心论批判和多元文明理念在官方和学院话语中已奉为圭臬,但借由对苏东阵营的政治胜利,西欧文明很大程度上已赢回经两次世界大战丧失的形象失地,当下去殖民化和文化批评的话语固然犀利,但主动或被动的人口迁移用脚投票的方向未曾改变,未来世界的走向或许依然取决于欧洲人的选择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毁灭与重生,方生方死,方兴方艾,文明在二战后的命运。想不到结语里回应了新冠。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状态,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个港口。不过,对书中的普世主义持保留态度。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