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師、學生
1、一部用文學性語言寫就的比較文學研究史,好看好讀。
2、全麵解答比較文學基本問題,囊括200年的比較文學史,為比較文學學習必備的基礎讀物。
3、對古今中外的名傢經典進行比較視角的評說,令人耳目一新。
4、作者達姆羅什為比較文學學者、國際上公認的權威專傢,他曾在五十個國傢做過文學演講,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5、譯者為清華大學外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專著和譯著頗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解決的問題是:比較文學是什麼?比較文學究竟比較什麼?比較文學的單位是什麼?是語言群體、種族、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定“社會”,還是文學本身?文學如何進行比較……書中涉及的內容包括古老的過去和當下的文學,從公元前三韆紀晚期烏爾的舒爾吉到古羅馬的奧維德和阿普列尤斯,到日本平安時代的紫式部和明治時代的樋口一葉,到20世紀的詹姆斯·喬伊斯、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和瑪格麗特·尤瑟納爾、鬍適、林語堂以及當代的全球作傢,包括多和田葉子以及與張英海重工業搭檔的韓裔美國因特網,從比較的視角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說,讓讀者對這些經典有瞭全新認識。作者還在書中探討瞭比較文學的起源和流移,繼而闡釋“理論”“語言”“文學”“世界”和“比較”等專題。
本書內容豐富、涉獵廣博,解答瞭比較文學的諸多基本問題,是不可多得的比較文學基礎讀物。
译者可能抱着大多数读者不会时间一大把对照着英文一字一句来读,或者压根就不管读者怎么吐槽自己的翻译的心态来翻译。错误的翻译不少,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少量漏译。不过回归这本书,还是很值得读的。毕竟作者是被帕慕克称为现存“地球上读过书最多的人”,的确写作的视野真是没话说,各章组织的逻辑合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整个学科历史的勾勒,也有对微观问题的极不寻常的观察角度,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总之延续了作者一贯写作风格,质量上乘,学科领域内老少咸宜。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文学研究者的圣经集汇。不过作者的某些畅想还是过于乌托邦,连我这个乐观主义者都不太相信。不过,这样一种为学科发展忧心的态度值得尊敬,毕竟这门学科承载了人对文学的乌托邦梦想。
评分##五星给原书,零星给翻译,从没读过翻译得这么烂的书,几乎到了无法阅读的程度,读完一页简直不知道在说什么……甚至同一个人名在前后页都无法保持一致,就不提那些奇奇怪怪的误译了,太糟心了。
评分##相比于达姆罗什的其他书来说还算有料的了。翻译之离谱,随便举几例:页155:“热奈特《人物I-III》”;页160:把迦梨陀娑当成一本书加上书名号;页175:“《金云雀传》”;页230:萨冈的《你好,忧愁》译成《你好,特里斯提斯》;页234:李斯佩克朵译成里斯贝克特,波拉尼奥译成博拉诺;页274:把原文naive看成native,翻出《土著与感伤的小说家》;页277:认不出Chong I(郑义)和Mu Jen(莫言)是谁,于是只译成“中国的两位作家”;页293:黎萨尔翻成里扎尔。最后,达姆罗什自己也屡次把作家名写错,把Pío Baroja写成Pío Bareta,并且还指责自己的引文来源没有给i加重音,然而原文献可没把Baroja写成Bareta。另,第六章最后因为涉及K国作家删了好几页内容。
评分译者可能抱着大多数读者不会时间一大把对照着英文一字一句来读,或者压根就不管读者怎么吐槽自己的翻译的心态来翻译。错误的翻译不少,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少量漏译。不过回归这本书,还是很值得读的。毕竟作者是被帕慕克称为现存“地球上读过书最多的人”,的确写作的视野真是没话说,各章组织的逻辑合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整个学科历史的勾勒,也有对微观问题的极不寻常的观察角度,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总之延续了作者一贯写作风格,质量上乘,学科领域内老少咸宜。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文学研究者的圣经集汇。不过作者的某些畅想还是过于乌托邦,连我这个乐观主义者都不太相信。不过,这样一种为学科发展忧心的态度值得尊敬,毕竟这门学科承载了人对文学的乌托邦梦想。
评分##五星给原书,零星给翻译,从没读过翻译得这么烂的书,几乎到了无法阅读的程度,读完一页简直不知道在说什么……甚至同一个人名在前后页都无法保持一致,就不提那些奇奇怪怪的误译了,太糟心了。
评分译者可能抱着大多数读者不会时间一大把对照着英文一字一句来读,或者压根就不管读者怎么吐槽自己的翻译的心态来翻译。错误的翻译不少,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少量漏译。不过回归这本书,还是很值得读的。毕竟作者是被帕慕克称为现存“地球上读过书最多的人”,的确写作的视野真是没话说,各章组织的逻辑合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整个学科历史的勾勒,也有对微观问题的极不寻常的观察角度,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总之延续了作者一贯写作风格,质量上乘,学科领域内老少咸宜。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文学研究者的圣经集汇。不过作者的某些畅想还是过于乌托邦,连我这个乐观主义者都不太相信。不过,这样一种为学科发展忧心的态度值得尊敬,毕竟这门学科承载了人对文学的乌托邦梦想。
评分译者可能抱着大多数读者不会时间一大把对照着英文一字一句来读,或者压根就不管读者怎么吐槽自己的翻译的心态来翻译。错误的翻译不少,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让人啼笑皆非,还有少量漏译。不过回归这本书,还是很值得读的。毕竟作者是被帕慕克称为现存“地球上读过书最多的人”,的确写作的视野真是没话说,各章组织的逻辑合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整个学科历史的勾勒,也有对微观问题的极不寻常的观察角度,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总之延续了作者一贯写作风格,质量上乘,学科领域内老少咸宜。参考文献可以说是文学研究者的圣经集汇。不过作者的某些畅想还是过于乌托邦,连我这个乐观主义者都不太相信。不过,这样一种为学科发展忧心的态度值得尊敬,毕竟这门学科承载了人对文学的乌托邦梦想。
评分##五星给原书,零星给翻译,从没读过翻译得这么烂的书,几乎到了无法阅读的程度,读完一页简直不知道在说什么……甚至同一个人名在前后页都无法保持一致,就不提那些奇奇怪怪的误译了,太糟心了。
评分##相比于达姆罗什的其他书来说还算有料的了。翻译之离谱,随便举几例:页155:“热奈特《人物I-III》”;页160:把迦梨陀娑当成一本书加上书名号;页175:“《金云雀传》”;页230:萨冈的《你好,忧愁》译成《你好,特里斯提斯》;页234:李斯佩克朵译成里斯贝克特,波拉尼奥译成博拉诺;页274:把原文naive看成native,翻出《土著与感伤的小说家》;页277:认不出Chong I(郑义)和Mu Jen(莫言)是谁,于是只译成“中国的两位作家”;页293:黎萨尔翻成里扎尔。最后,达姆罗什自己也屡次把作家名写错,把Pío Baroja写成Pío Bareta,并且还指责自己的引文来源没有给i加重音,然而原文献可没把Baroja写成Bareta。另,第六章最后因为涉及K国作家删了好几页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