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與中國:曆史事件的關係研究》中譯稿通過大量中外曆史文獻資料的比較分析與研究,不但介紹瞭西方史學研究中常用的曆史比較法,而且還具體地通過對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的交通與阻斷的分析,說明瞭古代羅馬帝國與中國之間的時隱時現的不可分割的聯係。關於中國與東羅馬關係的研究,雖然早在19世紀時已由夏德的《中國與羅馬東部》開其端,張星娘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中接其後,但它們僅停留在地名、人物和史實的考訂方麵,尚未能將東西方的曆史作一有機的對比聯係,從而找齣它們的相互關係,特彆是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對羅馬帝國的影響。
海報:
第一章 愷撒奧古斯都提比略(自公元前74年至公元37年間發生於羅馬帝國東部和歐洲的事件)
觀察與評論(事件之間的相關性;黑海作為聯係東西方的環節;蠻族部落的活動)
第二章 蓋烏斯剋勞狄烏斯尼祿
羅馬和帕西亞(自公元38年至公元70年間發生於羅馬帝國東都和歐洲的事件)
帕西亞和中國(自公元前60年至公元63年間發生於喀什噶爾和帕西亞的事件)
觀察與評論
第三章 韋斯巴薌多密喜安圖拉真
歐洲的戰爭
公元70~107年
婦
中國、帕西亞和羅馬帝國東部(自公元72年至公元107年間發生於喀什噶爾和帕西亞的事件)
觀察與評論
中國、濛古和歐洲(自公元前63年至公元107年間發生於天山地區和中歐發生的事件)
觀察與評論(由維斯圖拉河到黃河之間各民族之間的聯係)
結論
對蠻族入侵問題的一些解釋
曆史事件之間的關係
觀察與評論
附錄
書刊名稱縮略錶
這部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熱,仿佛能聞到古老羊皮紙和墨水的味道。我最近剛讀完它,心中的波瀾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極其剋製,它沒有急於拋齣驚人的史料對比,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織工,用極其細膩的綫索,將那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遙遠文明,緩緩地編織在一起。作者的筆觸之深,在於他並非簡單羅列“羅馬帝國有哪些疆土”、“漢朝在東方如何發展”這種基礎知識,而是深入挖掘瞭兩者在社會結構、法律精神乃至哲學思辨上的“暗流湧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帝國”這一概念的解構,他沒有將羅馬的中央集權奉為圭臬,而是巧妙地引入瞭東方君主製中的“天命觀”作為參照係,探討瞭權力閤法性的不同來源,這使得原本僵硬的曆史對比變得立體而富有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迴味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腳注,它們往往藏著通往更深層次思考的入口,展現瞭作者紮實而廣博的學養。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為你打開瞭一扇審視人類文明共性與差異的獨特窗口。
评分我得說,初翻這本書時,我有些被它的學術氣質震懾住瞭。它絕非市麵上那些為瞭迎閤大眾而刻意簡化的曆史普及讀物,而更像是置於專業研究者書架上的一部重要參考書。作者對待史料的態度近乎偏執的嚴謹,每一個論斷似乎都建立在一片堅實的考古發現或檔案文本之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貿易路綫”與“技術傳播”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偵探般的細緻。他沒有滿足於教科書上簡單的絲綢之路圖示,而是深入探討瞭特定商品(比如羅馬的玻璃器皿在西域的發現,或者中國絲綢在龐貝古城的痕跡)是如何跨越數韆公裏的地理障礙,並引發瞭沿途文化心理上的微妙變化。這種“微觀切入,宏觀建構”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曆史場景的鮮活度。雖然部分章節的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但正是這種略帶挑戰性的閱讀體驗,讓我體會到瞭真正學術研究的魅力——它要求你不僅要‘知道’曆史,更要‘理解’曆史運行的底層邏輯。讀完閤上書本,我感覺自己對古代世界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蠻族”和“異邦”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擁有清晰的物質生活的群體。
评分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總覺得很多中西交流史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歐洲的視角,要麼過於強調中國的貢獻,讀起來總感覺失衡。而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近乎完美的平衡感。作者似乎極力避免使用任何帶有褒貶色彩的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博物館學傢的眼光,去審視和記錄兩個偉大文明在曆史長河中彼此投射的影子。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描述“官僚體製”演變時的論述。羅馬的元老院製度與中國的科舉製度,在形式上南轅北轍,但作者卻巧妙地揭示瞭兩者在“維護統治精英的穩定性”這一核心功能上的異麯同工之妙。這種非預設立場的分析,迫使讀者跳齣既有的文化優越感,去用一種更純粹的、功能性的角度看待曆史製度的構建。這種敘事上的剋製,反而帶來瞭巨大的思想衝擊力,讓人不得不承認,人類解決社會治理難題的智慧,在不同的土壤中,總能開齣相似的花朵。
评分坦白講,我不是曆史學專業齣身,閱讀此類巨著對我而言是一種挑戰,但這部書的“可讀性”遠超我的預期。盡管它充滿瞭嚴肅的考據和深邃的論證,但作者的文風中,始終帶著一種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深的關懷。特彆是他描述那些未能留下名字的商人、工匠、甚至是譯者時,那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讓那些冰冷的數據和遺址瞬間擁有瞭溫度。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心理邊界”的探討,即兩個文明在信息極度匱乏的時代,是如何構建對“遠方”的想象的。作者通過對早期旅行傢筆記、甚至神話傳說的分析,勾勒齣瞭“黃金國”或“天國”的文化投影,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不應僅僅停留在政治和軍事層麵,對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探索,同樣是理解曆史關係的關鍵。這本書是一次漫長而豐盛的旅程,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時間、空間和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反思。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采取瞭一種類似於交響樂的層次推進方式。開篇的鋪陳是深沉而廣闊的,像遠景鏡頭一樣,將兩個文明的地理與時代背景緩緩拉近。然而,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作者對“思想的碰撞”這一主題的處理。他似乎對宏大的軍事衝突興趣不大,反而將筆墨聚焦於哲學、曆法、甚至醫學觀念的相互滲透與隔閡。我原以為探討這些抽象概念會顯得枯燥乏味,但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強,他能夠將復雜的赫拉剋利特思想與先秦道傢思想進行對照闡述,既保持瞭各自的文化純粹性,又清晰地指齣瞭人類在麵對“變化”和“永恒”這一終極命題時,思維路徑的驚人相似性與可悲的錯位。讀到關於曆法對比的那一章時,我幾乎能想象齣兩位學者在不同時空中,麵對星辰的沉思,這種共情能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它超越瞭單純的“誰影響瞭誰”的簡單敘事,上升到瞭對人類心智模式的探討。
评分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
评分大象文库的好书之一,匕首
评分如:在前一个地区(天山或罗马东部)发生战争,后一个地区(潘诺尼亚境内的多瑙河或多瑙河下游及莱茵河)也发生战争;前一个地区没有战事,后一个地区也平静安宁。这足以说明亚洲的战争与欧洲的局势是密切相关的。亚洲的战争和欧洲的蛮族入侵是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事件,这一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说明了历史事件之间有着一种规律,而这一规律迄今未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它扩展了历史研究工作的视界。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老书,是德国人夏德在1885年所著的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又名《中国与罗马东部》。夏德用常见的中国史料,考证所谓的“大秦”与中国的关系,指出大秦即罗马东部,即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且以叙利亚为首。这本书在当时激起热烈争论,书的后面也附录了别人与夏德争论的文章。考据的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我也无法细看。但书中所提到的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是十分有趣的。女儿国、小人国在哪里呢?古代航行的速率和视距里是多少呢?本书给出了一种回答。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当时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琉璃、宝石、纺织品、刺绣品、水羊、苏和、熏陆、指甲花、蜜香纸,以及其他金银。其中,尤以琉璃“一定获得大利”。
评分自古以来,书便是人类灵魂的伴侣,在中国,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在西方,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格言。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身在不同的术业当中,名家学者们各抱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有些是书迷,有些是书痴,有些是书的攫取者,有些是书的捍卫者;同时他们形成了迥异的阅读习惯,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佳话。当我们走进这个名家阅读的大观园,一定会被他们读书的故事深深吸引,更会为他们的读书心得和做人智慧颔首赞叹。上周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给深圳市民提到一个阅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博览的建议。他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评分正版~~~~~~~~~~~~~~~~~~~~~~~
评分在早先发生在亚洲的有确切记载的事件中,曾有40次引起了欧洲的重大反响,此前没有一次引起如此的结果。可见蛮夷的入侵无疑是天山或罗马东方战争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所有战争,都是在各对抗民族之间经常发生的生存和冲突之中,特别是当这些民族的冲突导致交战国双方人民之间的正常交往中断的情况下爆发的。当中国发动对蒙古的战争或与西域诸国的战争时,当罗马入侵帕西亚和亚美尼亚时,敌对情绪遂代替了民族的交往。无论这种越过国境的往来建立得多么成功,要弄清远东或近东的战争与欧洲蛮夷起义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透彻了解人们的某些正常活动。这种活动十分敏感地受到战争的影响——战争一爆发,交往关系立即中断;一旦和平得以恢复,关系也随之重新建立。而应和这种环境和条件的人类活动和交往关系正是通商贸易。
评分活动时候买的,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很喜欢做此选择,满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