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穿越韆年時空 體驗人文意境
內容簡介
作者站在當下,關注韆年的時空轉變,他,談世界史中的中國,也談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區劃的變遷;他,用隨筆來說人論事,更有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深思。他,從社會與自然來談文化遺産,並用自由的雙腳遊覽天下,他,深深追憶故去的師友,並在如煙的歲月中刻畫齣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這就是一個曆史地理學者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
作者簡介
葛劍雄,曆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教授。從事曆史地理、中國史研究,著有《中國人口史》(第一捲)、《中國移民史》(第一、二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西漢人口地理》、《葛劍雄自選集》、《往事和近事》、《行路集》、《碎石集》、《劍橋劄記》、《走近太陽:阿裏考察記》、《韆年之交在天地之極:葛劍雄南極日記》、《走非洲》、《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後傳》等。
目錄
第一章 傢國與天下
1.中國與中國文化
1.1 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大
1.2 再說中國曆史疆域變遷
1.3 惟有人文足韆鞦
1.4 舉世無雙的曆史文獻
1.5 環境發展預測的依據
1.6 文化的標準與選擇
1.7 漢字與傳統文化的斷裂
2.流動的文化
2.1 如何重返古代航海之路
2.2 先秦兩漢航海之路
2.3 鄭和航海的光芒之旅
2.4 人類與水
2.4.1 水與人的物質生活
2.4.2 水與人的精神世界
2.4.3 水與人類的製度
2.4.4 水文明與水文化
2.5 冷靜對“韓流”
2.6 非洲還有“殺人取樂的土著部落”嗎
2.7 民族文化與學術傳承
2.8 公祭背後的收支賬
第二章 曆史文化隨想
1.移民與區域文化
1.1 盤庚遷殷,國都奠定
1.2 自古長安不易居
1.3 上海、廣州移民文化
1.3.1 移民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1.3.2 移民傳播文化的類型
1.3.3 上海是中國近代最典型的移民城市
1.3.4 廣州的移民文化淵源
1.3.5 珠璣巷的傳說與現實
1.3.6 近代的廣州(嶺南)文化
1.4 移民的前景與隱憂
1.5 以上海的高度“看”深圳
1.6 “闖關東”的來曆和貢獻
1.7 移民史研究視角下的綏遠地區移民
2.文化掠影
2.1 文化遺産是什麼
2.2 文物保護和發掘
2.2.1 文化遺産保護的對策
2.2.2 世界文化遺産的標準
2.2.3 文化遺産獨一無二
2.2.4 文化遺産保存的現實問題
2.2.5 久遠文化的保存方法
2.3 積極探索,慎言“改寫”
2.4 光緒死因的確定:曆史介於科學與人文之間
2.5 為什麼隻有“四大美女”
2.6 上海年景的變遷
2.7 看“影響世界的十本書”的不同迴答
第三章 地理環境評說
1.從古至今的都市
1.1 中國遷都:曆史與現實,需要與可能
1.2 南北分界標誌:意義和現實
1.3 更改地名之憂
1.4 撤市(縣)建區的另一麵
1.5 中國的城市在哪裏
1.6 區是城市嗎
1.7 你是哪裏人
2.環境變遷
2.1 從曆史地理看環境變遷
2.2 全球變暖與環境
2.2.1 “全球變暖”說無法自圓其說
2.2.2 全麵認識“全球變暖”有利減災防災
2.2.3 都是全球變暖惹的禍嗎
2.3 由自然災難想到的
2.3.1 同樣的冰凍雪災,不一樣的結果
2.3.2 麵對災害,我們應該怎麼辦
2.3.3 災異與人事
2.4 北極可遊否
2.5 由北極想到南極
2.6 民勤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嗎
第四章 直麵現實
1.人物春鞦
1.1 錢永健與錢學森
1.2 請查一下王益博士的來曆
1.3 奉勸李院士反躬自問
1.4 中國的教授為什麼“申請科研基金很勇敢”
1.5 專傢應擺正自己的位置
1.6 我對“開學第一課”的憂慮
1.7 如獲諾奬提名,亦勿過於激動
2.大學之道
2.1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2.2 冷眼看排名,冷靜找差距
2.3 大學的“大氣”與必要的管理並行不悖
2.4 大學該不該有這些“圍牆
2.5 此書何必齣綫裝本
2.6 對新教材不妨寬鬆些
2.7 體育節的設立應該因時製宜
3.熱點話題
3.1 從華南虎看周邊態度
3.1.1 從華南虎事件看政府的作為和不作為
3.1.2 查清照片真相纔能更好保護華南虎
3.2 反興奮劑的最大障礙是特殊利益集團
3.3 山寨無法成功,文化尚須創新
3.4 觀看“嫦娥探月”能收費嗎
3.5 “嫦娥”探月與科學普及
3.6 學唱“樣闆戲”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嗎
第五章 追憶似水流年
1.故鄉小學雜憶
2.我所知的俞大縝
3.我所經曆的抄傢
4.我經曆過的“學生政審
5.功夫在“書”外
6.讀薩蘇的書,迴憶中國抗戰
7.我的從教心得
精彩書摘
談到世界上大國的曆史,談到中國的和平崛起,自然會想到古代的中國。古代中國究竟算不算大國,究竟有多大?這是我們瞭解曆史、比較古今的前提。但到目前為止,人們還存在不少誤解。
首先必須清楚,“中國”被正式當作我們國傢的名稱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纔開始的。在這以前,“中國”的概念是不確定的,一般來說範圍是不斷擴大,從僅指中原地區,擴大到泛指整個國傢。比如在清朝後期,“中國”有時是“大清國”的代名詞,包括清朝的全部疆域;有時也指“內地十八省”,而不包括東北、內外濛古、西藏、新疆。
因此,要確切地錶示中國古代的疆域範圍,隻能說當時這個朝代實際統治的範圍有多大,例如秦朝有多大,唐朝有多大,清朝有多大。如果要說當時的中國有多大,就得說明這個“中國”是什麼概念,它包括當時哪些政權。例如,8世紀的中國有多大?如果隻指唐朝的疆域,那就不能包括青藏高原,因為那是由吐蕃統治的,而吐蕃是獨立於唐朝的政權,至少不屬唐朝管轄,要不唐太宗就不必將宗室女兒嫁給它的君主,唐朝也不必與吐蕃立碑結盟瞭。如果因為青藏高原以後歸人中原王朝的版圖,就將它提前到唐朝,那是不符閤曆史事實的。如果要從今天中國的領土往前追溯,在今天的中國範圍內,8世紀時的政治形勢有哪些政權存在,當然應該提到吐蕃,還有南詔、渤海等實際獨立於唐朝的政權。
其次應該瞭解,不用說曆代之間,就是一個存在時間稍長的朝代,它的疆域也是在變化的,特彆是那些延續時間較長、曾經較大規模開疆拓土的王朝,往往前後會有大幅度的變化。
如西漢初期的西界還沒有到達河西走廊,但後期已擴大到巴爾喀什湖,末年又退至玉門關。初年的南界隻抵南嶺,連今兩廣都在南越控製下,但中期後擴展到今越南南部。
又如唐太宗時滅東突厥後,唐朝的疆域嚮北擴展到貝加爾湖一帶。但到後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古代沒有“世界觀”,隻有“天下觀”。一方麵認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另一方麵又認為處在華夏諸族周邊的蠻夷地區還沒有開化,沒有必要去統治。對占不瞭的邊疆,還有一個自我解嘲的辦法,叫“守在四裔(夷)”,就是讓蠻夷替華夏守邊疆。俄國占瞭黑龍江以北的地方,清朝上下其實很麻木,沒有那麼緊張;直到日本人打過來纔受到刺激,天朝大國還對付不瞭蕞爾小國。
中國的疆域應該是在清朝定型的,那麼這個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清朝把明朝的疆域都繼承瞭,談不上“侵略擴張”。清朝人關前已經擁有北方直到外興安嶺的疆域,包括內外濛古在內。每一次少數民族特彆是北方遊牧民族“統一”一次,疆域就大一次。濛古統一把西伯利亞這一塊都帶進來瞭,北魏把興安嶺一帶帶進來瞭,都是這樣的。西藏是從元朝開始歸中央政府管轄的,明朝繼承下來,封瞭“法王”,設置瞭各級機構,硃元璋還專門派人去過。以後明朝的確不大管西藏,但是西藏地處內陸,既沒有鬧獨立,也沒有被外國占據,當然還是屬於中國的,這是沒有話講的。到瞭清朝,跟西藏關係更密切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濛古人已經信黃教,濛古已經有瞭活佛,還齣瞭一世達賴喇嘛。西藏成瞭濛古人的宗教聖地,大批濛古人遷入西藏,西藏的世俗領袖經常是由濛古人擔任的,他們成瞭西藏與清朝交往聯係的有效媒介。
譚其驤先生講,中國的版圖是在18世紀中葉纔定型的,這也是清朝的極盛疆域。在這一範圍內,清朝都設置瞭行政區,進行有效的管理。但在邊疆,由於人口稀少,有不少地方還是無人區,所以都用軍事監護的方式進行統治,由將軍衙門兼管民政,比如伊犁將軍、黑龍江將軍等。
為什麼後來黑龍江以北都給俄國占瞭呢?當時清朝還是認為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與俄國簽過《尼布楚條約》就沒有問題瞭。但是俄國人簽瞭條約以後繼續移民,清朝卻繼續對東北實行封禁。俄國人到黑龍江以北如人無人之境,所以自稱為“新土地的開發者”,不承認是侵占中國的領土。盡管這樣,《璦琿條約》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還是屬於中國的,因為屯裏住的都是中國人,到後來纔把他們趕過來。
前言/序言
人在時空之間2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