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運動

現象學運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H.) 著,王炳文,張金言 譯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哲學
  • 西方哲學
  • 思辨哲學
  • 存在主義
  • 鬍塞爾
  • 海德格爾
  • 梅洛-龐蒂
  • 哲學史
  • 意識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5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397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页数:9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現象學哲學本世紀初興起於德國,20年代和30年代在德國達到繁盛時期,30年代傳人法國,50年代和60年代成瞭法國主要哲學流派之一。H.W.施奈德教授於1950年寫道:“鬍塞爾的哲學徹底改變瞭大陸哲學,這不是因為他的哲學獲得瞭支配地位,而是因為任何哲學現在都企圖順應現象學方法,並且用這種方法錶達自己。它現在是高雅批評的絕對必要條件。”從那時起,現象學的影響日益擴大,傳播範圍越來越廣,不僅傳遍整個西歐,而且傳播到英、美、加拿大等分析哲學占統治地位的國傢,以及拉丁美洲、印度、日本,乃至蘇聯和東歐。如今現象學已經成瞭一種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哲學思潮。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縮寫詞錶
導言
1.現象學運動的定義
2.無親緣關係的諸現象學
A.非哲學的現象學
B.哲學的現象學
3.預告

第一編 現象學運動的準備階段
第一章 弗朗茨·布倫塔諾(1838-1917):現象學運動的先驅
1.布倫塔諾在現象學曆史中的地位
2.布倫塔諾的目標:對哲學進行科學改造
3.作為科學的哲學之基礎的新心理學
4.經驗主義的新型式·
5.描述心理學與發生心理學的對比
6.經驗的一種新形式:內知覺與內省的對比
7.“意嚮性”:基本的心理現象
8.心理活動之“自然的”分類
9.心理現象的根本規律
10.對於時間的意識
11.作為倫理知識基礎的自明性的類似物
12.布倫塔諾反對“不真實的實體”的鬥爭
13.布倫塔諾在多大程度上是“心理主義”的代錶?
精選文獻目錄

第二章 卡爾·施圖姆福(1848-1936):實驗現象學的奠基人
1.施圖姆福在現象學曆史中的地位
2.現象學在施圖姆福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3.施圖姆福現象學的一般特徵
A.現象學的題材是由原初現象和次生現象構成的
B.現象學是中立的科學或前科學(Vorwissenschaft)
C.現象學是中立的前科學中第一門學科
D.現象學並不是由專傢研究的獨立學科,寜肯說是一切已建立起來的科學的研究工作的第一層次
E.現象學隻要是描述的科學,就一定要用一切適當的方法,包括實驗的方法研究
4.施圖姆福對現象學作齣的某些具體貢獻
A.非獨立部分與獨立部分的區分和對於實體的經驗與對於屬性的經驗的區分
B.對於因果聯係的體驗
C.對於“感受感覺”(Gefuhlsempfindungen)的體驗
D.不根據歸納而發現經驗材料中間的結構法則
E.“sachverhalt”(事態)的發現
5.施圖姆福的現象學與鬍塞爾的現象學的聯係
……

第二編 現象學運動的德國階段
第三章 艾德濛德·鬍塞爾(1859-1938)的純粹現象學
第四章 最早的現象學運動
第五章 本質的現象學:馬剋斯·捨勒(1874-1928)
第六章 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的批判本體論中的現象學
第七章 作為現象學傢的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

第三編 現象學運動的法國階段
第八章 法國現象學的早期階段
第九章 作為現象學傢的加布裏埃爾·馬塞爾(1889-1974)
第十章 讓-保羅·薩特(1905-1980)的現象學
第十一章 莫裏斯·梅洛-龐蒂(1908-1961)的現象學哲學
第十二章 保羅·裏科爾和幾個同人
第十三章 埃馬紐埃爾·萊維納(1906-):現象學的哲學(斯特凡·施特拉塞爾撰寫,H.施皮格伯格譯)

第四編 現象學運動的地理分布

第五編 現象學方法的要點
附錄

精彩書摘

這種討論不論是對於施圖姆福自己的思想,還是對於他關於鬍塞爾的工作的觀點,以及關於整個現象學運動的觀點,都是新鮮的,極富啓發性的。然而人們不能不感到,施圖姆福在指齣它的某些缺點和錯誤的同時並沒有完全跟上這種發展,特彆是他沒有能理解鬍塞爾新方法的充分意義和目的。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沮喪的實例,在62這裏,在現象學花園裏一起工作的兩個人相互疏遠,彼此誤解,這部分地是由於缺少思想上的接近與交流。
盡管如此,在這兩種類型的現象學之間仍然有使它們保持聯係的充分的共同基礎和相似之處。二者都想從對於直接現象不偏不倚的描述齣發。二者都同意尋求比單純經驗概括更多的東西,研究這些現象之中和現象之間的本質結構。二者都承認邏輯結構的世界是某種與單純心理活動分離的東西。隻要考慮到這幾點,施圖姆福就完全適閤我們用來規定廣義現象學運動的標準。
補論:施圖姆福的現象學
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
1882年10月30日,一位來自哈佛的當時尚不齣名的年輕哲學助教威廉·詹姆斯,未經人介紹主動拜訪瞭布拉格的一位更年輕的哲學教授,卡爾·施圖姆福。在以後的三天裏,他們花瞭20個小時進行交談,彼此非常傾慕,以緻威廉·詹姆斯在寄給他妻子的一封歡欣鼓舞的信中談到他對布拉格的訪問(這次訪問還包括與實證主義的物理學傢恩斯特·馬赫以及“現象學”生理學傢艾瓦德·海陵的簡短會見)時說,他將和施圖姆福經常通信。這種通信關係斷斷續續持續到詹姆斯去世時纔結束。
存在與意義的深淵:一場思想的探險 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入探索人類經驗本質的非凡旅程,它旨在揭示我們感知、理解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我們並非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著屬於自己的現實。然而,在這建構過程中,無數細微的、往往不被察覺的機製在默默運作。本書正是要剖析這些深層機製,邀請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自身的存在,以及我們所棲居的那個豐富而復雜的宇宙。 從根本上說,我們所擁有的任何知識,無論是關於物理世界的規律,還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微妙,都並非源自某種純粹客觀的、獨立於意識的現實,而是通過我們自身的意識活動被賦予意義的。換句話說,世界在進入我們的認知之前,就已經被我們的感知、直覺、情感和判斷所塑造。這種塑造的過程是如此自然而普遍,以至於我們常常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忘記瞭其背後更為深刻的哲學維度。 本書將循序漸進地揭示這一“意義化”過程的精妙之處。我們將從最基本的感官體驗入手,探討顔色、聲音、觸感等如何不僅僅是外部刺激的簡單反映,而是通過我們的主觀體驗被轉化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例如,紅色並非僅僅是一個特定的波長,它承載著我們因觀看紅色而産生的豐富情感聯想——激情、危險、溫暖,或是喜悅。這些情感聯想與物理波長共同構成瞭我們對“紅色”的完整理解。 然而,人類的意識活動遠不止於感官體驗。我們擁有的想象力,使我們能夠超越眼前所見、耳中所聞,構建齣不存在的事物,預見未來的可能性,甚至迴憶過去難以觸及的細節。這種想象力並非空中樓閣,它深深植根於我們過往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理解,是我們認識和把握現實的重要工具。我們將深入分析想象力的構成,以及它如何在塑造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言,作為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是意義建構的關鍵載體。我們通過詞語來指代事物,通過句子來錶達思想,通過敘事來組織經驗。然而,語言並非透明的媒介,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曆史和主觀色彩。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生經曆中,可能會引發截然不同的聯想和理解。本書將探討語言與意義之間的辯證關係,揭示語言如何既是意義的工具,又是意義的限製。 更進一步,我們還將審視人類的“意嚮性”(Intentionality)。這是指我們的意識總是指嚮某個對象,總是有“關於”某個事物的。無論是思考、希望、恐懼,還是愛,我們的意識活動都必然有一個“所指”。這種意嚮性是我們之所以能夠與世界發生聯係,並從中賦予意義的關鍵。我們將分析意嚮性的不同層麵,以及它是如何構成我們理解和體驗世界的根本框架的。 本書還將觸及“時間”這一我們最基本卻又最難以捉摸的體驗。我們並非生活在靜止的當下,而是生活在流動的、具有前後相續性的時間中。過去、現在和未來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共同塑造著我們對當下時刻的感知。迴憶的湧現,期待的滋生,都讓我們意識到時間的主觀維度。我們將探討時間在我們意識中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理解和對自身存在的把握。 此外,本書也將聚焦於“自我”這一核心概念。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會有如此清晰的自我意識?自我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演化的過程。我們的身體感受、情緒體驗、記憶、社會身份,乃至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都在共同塑造著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我們將深入剖析“自我”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在體驗世界和賦予意義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人際關係”與“社會建構”的領域。我們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生活在由他人、社會規範、文化傳統構成的復雜網絡之中。我們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從孩提時代的傢庭教育,到成年後的職場互動,再到廣泛的社會文化熏陶,這些都在悄然地重塑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自身的定位。本書將揭示,我們所認為的“客觀”真理,往往是人類集體意識的産物,是社會建構的成果。 總而言之,本書不是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書,而是一場邀請您一同參與的思維探險。它希望激發您對自身經驗的深刻反思,引導您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意識之下的、塑造我們存在與意義的深層結構。通過對這些結構的理解,您將能夠以一種更加清晰、更加自由、也更加深刻的方式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無比迷人的世界。這是一次關於存在本身的求索,一次關於意義本身的追尋,一次對人類意識潛能的全新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初翻此書時,我帶著一種近乎挑剔的審視目光,因為市麵上關於這一主題的入門讀物已然汗牛充棟,想要找到真正能帶來“增量知識”的作品實屬不易。但這本書很快就展現齣瞭它獨到的視角——它似乎更關注“運動中的不穩定性和偶然性”,而非運動的既定成果或最終定論。它沒有過多糾纏於某一位巨擘的全部著作,而是聚焦於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思想碰撞點上産生的“微小振動”。我發現,這種聚焦於“運動的間隙”的寫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哲學史的理解維度。它不再是綫性發展的,而是充滿瞭跳躍、斷裂和未竟的嘗試。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提醒我們,哲學史上的關鍵突破,往往誕生於那些尚未被完全規範化的思想邊緣地帶。這種對“未完成性”的持續關注,為我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理論體係的建立過程,遠比僅僅掌握其結論更具啓發性。它成功地將一種理論流派,從一個固定不變的雕塑,重新塑造成瞭一個充滿生機、不斷自我修正的有機體。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尤其在處理那些跨學科的影響時,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膽與敏銳。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似乎有意地避開瞭某些慣常引用的文本,轉而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但至關重要的邊緣文獻,這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體係建立在瞭一種更為堅實、更少被汙染的基礎之上。這種對“文獻清潔度”的執著,使得每一次論述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它不滿足於簡單的歸納和總結,而是深入到思想産生的土壤中,去挖掘那些影響瞭“運動”走嚮的非核心要素。例如,其中關於“感知結構與空間構建”之間微妙關係的描述,完全跳脫瞭傳統的現象學框架,反而引入瞭後來的結構主義和認知科學的某些洞見,但又巧妙地將其內化,使其不顯得突兀。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跨界功底。它不是在簡單地羅列思想,而是在構建一個動態的、相互滲透的知識網絡,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不斷自我重組的知識穹頂之下。

评分

這本《現象學運動》(暫且稱其為“這本”)簡直是為我這種在哲學文本的海洋裏摸索已久的“老水手”量身定做的一份航海圖,但奇怪的是,它似乎避開瞭我最熟悉的那些燈塔。我原本期待著對鬍塞爾那標誌性的“懸置”概念進行一番酣暢淋灕的梳理,或者至少能看到海德格爾從《存在與時間》中汲取齣的那些直抵人心的追問。然而,書中呈現的論述軌跡,更像是一條蜿蜒麯摺的小徑,深入到瞭我未曾預料的哲學腹地。我感覺作者像是帶領我繞過瞭那些熙熙攘攘的學院派中心地帶,去探訪那些被厚厚苔蘚覆蓋的、鮮為人知的邊緣洞穴。那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意外的發現”。它沒有直接告訴我“現象學是什麼”,反而通過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案例和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體驗如何被構造”這一基本問題的理解。如果說傳統的現象學導論是一張結構清晰的博物館地圖,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由當地人繪製的、充滿著私密標注和地方俚語的秘密路綫圖。它成功地激發瞭我重新翻閱那些經典文本的衝動,不是為瞭印證書中的觀點,而是為瞭在它們原本的語境中,尋找那種被這本書麯摺引導所暗示的、尚未被完全言明的“運動”本身的張力。這種疏離感帶來的反思,恰恰證明瞭它的價值所在——它迫使我走齣舒適區,去用一種全新的、未被預設的眼光,重新審視整個思潮的根基。

评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與一種近乎文學化的、充滿生命力的敘事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本以為會遇到一堆生澀難懂的術語堆砌,畢竟,要描述一種“運動”的本質,需要極高的概念精確度。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流暢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描摹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非主體性”的探討——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匠心獨運。它沒有陷入那種學院派對“主體性危機”的陳詞濫調,而是通過具體的曆史片段和哲學傢之間的對話側影,展現瞭一種力量如何在不經意間、在理論的縫隙中悄然轉移。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學史分析變得引人入勝,每一個章節的轉摺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戲劇高潮,讓你忍不住想知道,下一步“運動”的焦點會滑嚮何方。它給予讀者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對於問題本身復雜性的深刻體認。這種閱讀體驗,讓人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在與一種強大的思想流進行著一場精彩的、棋逢對手的交鋒。它對那些宏大敘事的解構,恰到好處地保持瞭對核心問題的敬畏,卻又毫不留情地撕開瞭陳舊的教條外衣。

评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體驗,那大概就像是觀看一場高難度的即興爵士樂演奏。它有清晰的主題和既定的調性(即“現象學”這個宏大的背景),但主要的魅力在於演奏者在既定框架內,對鏇律和節奏所做的層齣不窮的、充滿靈感的偏離與迴歸。作者在處理“時間性與在世結構”這一核心議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就完美體現瞭這種“即興”的張力。它沒有固守任何一傢之言,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傢,巧妙地調動著不同的樂器(即不同的哲學流派),讓它們在不和諧的邊緣處産生齣一種令人振聾發聵的和諧。這種對理論邊界的不斷試探和重塑,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哲學探討,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真正做到瞭,讓“運動”本身成為瞭研究的主體,而不是某個固定學派的“訃告”或“贊歌”。這種動態的、探索性的視角,使得這本書無論在理論深度還是閱讀趣味性上,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遠超我最初的期待。

评分

感谢京东六一八,商品很满意。

评分

我不想评价,但是一直提示。能不能给个不评价的选择?

评分

很大部头的一本书啊……不过作为研究来说也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资料,不可不读!

评分

早就想购了,现在终于到手。

评分

慢慢看吧,厚厚一本!!

评分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一书是专为英美读者写的一部现象学入门书,完成于1959年,多次再版和修订。本书是根据1982年第三版译出。作者是按照现象学运动的历史向一般读者介绍现象学运动,对现象学运动的起源、成长和繁衍加以简明易懂的叙述。著者认为,现象学运动并不是胡塞尔一个人的现象学的发展史,这个运动的多样性比起他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更为突出。本书从现象学纵向的历史发展方面和横向的传播方面,展示了现象学运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迄今为止介绍现象学的一部最全面、最完整的著作。

评分

精美的彩页;内容很丰富

评分

……

评分

很好的指南书籍,了解现象学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