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親證》是1912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訪問美國時的演講集。原名《Sadhana》,梵文含意是:將人生引嚮正確的道路。英譯名為《The Realisation of Life》,根據英文名稱我國學者在二十年代曾有多種譯法,如錢傢驤、王靖譯為《人生之實現》,馮飛譯為《生命之實現》,近年來黃心川同誌譯為《生命的親證》。作者改譯為《人生的親證》,原因是“人生”比“生命”更具有明確的社會性,而“親證”比“實現”更能體現印度宗教哲學的特性,即強調人的直覺作用,親身證悟人生的真諦。
《人生的親證》是依據1921年萊比锡英文版翻譯的,在翻譯過程中曾參照二十年代的中譯本和1981年東京齣版的日譯本。
作者序言
一 個人和宇宙的關係
二 靈魂意識
三 惡的問題
四 自我的問題
五 在愛中親證
六 在行動中親證
七 美的親證
八 無限的親證
附錄 人
一 人
二 超人
三 我是他
譯後記
現象,用則取之,不用則棄之,它們正像每一個音符對於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樣,也是獲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觀地感到這個世界上現存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我們得充分考慮到它,和它建立一種自覺的關係,這不僅是受對科學的好奇心或者對物質利益的貪婪所驅使,而且是以歡樂、平和的偉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親證它。
科學傢認為世界不僅是呈現於我們感官的樣子,他們認為地和水實際上是力的作用,而對我們卻錶現為地和水——這是怎麼迴事呢?我們隻能部分地理解。同樣,具有靈智的人認為地和水的最終真理依賴於我們對永恒意誌的理解,永恒意誌是有節奏地活動並且以我們在那些方麵所發見的力的形式錶現齣來。因此這不像科學那樣是純粹的知識,而是靈魂對靈魂的感知。它不像知識一樣帶給我們力量而是帶給我們歡樂,這是親近者結閤的結果。一個對世界的瞭解不比科學方法瞭解得更深刻的人,永遠不能理解具有精神的洞察力的人在這些自然現象中發現的事物。水不僅洗滌瞭四肢,由於觸及瞭靈魂而淨化瞭心靈;地不僅支撐瞭身體,而且使精神愉快,因為與它的接觸不僅是一種物質接觸——它是生命的體現。當一個人認識不到他和世界的密切關係時,可以說他是住在被牆壁隔絕的牢房裏。當他認識瞭萬物之中永恒的精神時,於是他就解脫瞭,因為他發現瞭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最完美的意義,到那時人發現自身是在完全的真理中,並且與萬物建立瞭和諧。在印度,人們被教導得完全覺知他們與周圍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具有最密切的關係,他們嚮朝陽,嚮流水,嚮果實纍纍的大地祝福,將它們看成同一種生活真理的顯現,他們自己也置身於這種真理的懷抱中。這樣,我們每天沉思的課題就是聖詩,它被認為是全部吠陀的集中體現。由於它的幫助我們纔嘗試著去認識人的靈魂意識和宇宙是根本統一的,我們纔學會去理解這種統一是由永恒的精神結閤而成,它的力量創造瞭大地、天空和星辰,同時也用意識之光照亮瞭我們的思想,而這種意識存在和運動於與外部世界不可分割的統一中。
印度人決不會試圖忽略不同事物的不同價值,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那樣做就不可能生活。在創造的梯級上人類是優越的,這種觀念不曾離開他的頭腦。但是他們對自己的優越感的真正所在有自己的看法,它不在於他所擁有的力量,而在於聯閤的力量。因此,印度人選擇朝聖的地方,無論在哪裏必有特殊的崇高和美麗,以緻他們的思想能夠從狹窄的必然世界走齣來,而認識自己在無限中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在印度曾經是食肉的人們放棄肉食,而培養對生命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原因,這在人類曆史上是罕見的事情。
印度人知道當我們受到精神和肉體的障礙而極度地脫離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生命時,當我們僅僅是孤立的人而不是宇宙之中的人時,我們就會提齣睏惑不解的難題,並且割斷瞭解釋它們的泉源,我們試圖用各種人為的方法去解釋,卻給自己帶來瞭無窮的睏難。當人離開瞭他在宇宙中棲息的地方,而行進在人性的單一的繩索上時,這對他來說就意味著搖擺或跌落,他不停地綳緊每一根神經和肌肉,以便在邁步時保持平衡,隨後,在他疲倦休息的時候,因為想到自己曾受到萬物不公正的待遇而大聲斥責神明並在內心感到自豪和滿足。
……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勵誌”類書籍持保留態度的人,總覺得裏麵充斥著太多不切實際的激情口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它的“激勵”是內生的,是那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而不是那種“雞血”式的瞬間爆發。書中對“韌性”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歌頌那種硬碰硬的抗爭,而是探討瞭“彎麯的智慧”。作者引用瞭好幾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曆史典故和自然現象,來闡釋如何與逆境共存,甚至從中汲取養分。比如,它將某種植物的根係結構與人類處理復雜人際關係的模式進行類比,這個類比非常新穎,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那種“以柔剋剛”的深層含義。這本書的結構有一種音樂性,高低起伏處理得非常到位,總在你以為會沉溺於某種悲觀情緒時,突然齣現一個充滿力量的小轉摺,將你拉迴到積極的軌道上。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伸展運動”,讓長期被工作和瑣事擠壓變形的思維,得到瞭充分的舒展和復位。
评分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的選擇也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它的紙張選擇偏嚮於溫暖的米白色,字體的間距和行距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強烈的疲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讀者體貼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內容本身也貫徹瞭這種“不急不躁”的風格。它極少使用長句堆砌的復雜結構,而是偏愛用短小精悍、充滿畫麵感的句子來構建意境。比如,在描述“時間流逝”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用大段的哲理論述,而是用“光影在牆上移動的弧度”這樣極簡的意象來承載沉甸甸的主題。這種留白的處理,給瞭讀者足夠的空間去填充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堆需要背誦的金句,而是一些清晰的畫麵和由此引發的一連串自我對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在於它讓你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誰”,以及“我想要怎樣地存在下去”。它提供瞭一種靜謐的、內省的力量,非常適閤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為自己留齣一塊不受打擾的精神領地。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最可貴的一點是它的“誠實”。作者似乎毫不避諱地展示瞭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那些“醜陋的”、“不光彩的”瞬間。很多作傢在迴顧過去時,總是不自覺地進行美化和過濾,將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智者形象。但這本書不一樣,它裏麵坦誠地記錄瞭作者在某個重大決策上犯下的錯誤,以及那個錯誤帶給他的長久影響。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感,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可信度。我讀到那部分時,甚至覺得作者就在我身邊傾訴,而不是在一本印刷品上進行論述。而且,作者在討論“遺憾”時,視角也非常獨特。他不是在勸你放下,而是在教你如何“擁抱”那些無法彌補的遺憾,讓它們成為你生命敘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需要被永久隱藏的汙點。這種成熟而豁達的態度,讓我對自己的過往也多瞭一份和解的勇氣。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它照見的不僅僅是作者的經曆,更是我們每個人都藏在心底,不願示人的那部分復雜性。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的,畢竟書名聽起來有點嚴肅,像是那種需要捧著一本厚字典纔能讀懂的“人生哲學指南”。可讀著讀著,我發現這書簡直就是一記迴馬槍,完全打亂瞭我對這類書籍的固有印象。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腔調,更像是一位閱曆豐富的老友,端著一杯熱茶,在你麵前娓娓道來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過的片段。比如,它對“選擇”這個概念的拆解,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我們糾結萬分的十字路口,描繪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讓你在感受那種彷徨的同時,又能清晰地看到每條岔路口後可能齣現的風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無用之用”的探討,那一段我反復讀瞭不下三遍。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什麼叫成功,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毫不相關的小故事,讓你自己去拼湊齣一個更寬泛、更人性化的定義。讀完之後,感覺心裏那塊一直緊綳著的弦,鬆弛瞭不少,不再那麼在意那些外界強加的進度條,而是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真實的脈動。這書的文字功底自然不用多說,流暢自然,絕不拖泥帶水,但真正厲害的是,它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生活産生一種全新的、帶著敬意的審視。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巧妙,完全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前半段鋪墊冗長,後半段草草收場。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每一章的切入點都精準且有力。我記得有一段描述瞭作者處理一次重大挫摺的心理曆程,那種從自我懷疑到自我接納的轉變過程,描繪得細膩入微,簡直是把我心底深處那些不願觸碰的角落都給照亮瞭。我讀到那裏時,窗外正好飄著小雨,那種氛圍感營造得極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更讓我佩服的是,作者在探討“意義”這個宏大命題時,並沒有陷入空泛的形而上學討論。相反,他總能將抽象的概念錨定在具體的、可感知的日常細節之上,比如清晨廚房裏咖啡豆研磨的聲音,或者深夜城市街道上清潔工忙碌的背影。這些細節的處理,讓整本書充滿瞭煙火氣,避免瞭哲學思辨帶來的疏離感。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靜靜地看著書頁上的文字,然後嘗試在自己的記憶庫裏搜索與之對應的片段。這種主動的參與感,是很多閱讀體驗所無法比擬的。它不是在給你答案,而是在引導你構建一套更堅固、更適應自身土壤的思考框架。
评分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人生的亲证,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人生的亲证是1912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问美国时的演讲集。原名,梵文含意是将人生引向正确的道路。英译名为,根据英文名称我国学者在二十年代曾有多种译法,如钱家骧、王靖译为人生之实现,冯飞译为生命之实现,近年来黄心川同志译为生命的亲证。作者改译为人生的亲证,原因是人生比生命更具有明确的社会性,而亲证比实现更能体现印度宗教哲学的特性,即强调人的直觉作用,亲身证悟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亲证是依据1921年莱比锡英文版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曾参照二十年代的中译本和1981年东京的日译本。,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现象,用则取之,不用则弃之,它们正像每一个音符对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样,也是获得完美理想的需要。印度人直观地感到这个世界上现存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我们得充分考虑到它,和它建立一种自觉的关系,这不仅是受对科学的好奇心或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所驱使,而且是以欢乐、平和的伟大情操,以同情的精神去亲证它。科学家认为世界不仅是呈现于我们感官的样子,他们认为地和水实际上是力的作用,而对我们却表现为地和水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只能部分地理解。同样,具有灵智的人认为地和水的最终真理依赖于我们对永恒意志的理解,永恒意志是有节奏地活动并且以我们在那些方面所发见的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这不像科学那样是纯粹的知识,而是灵魂对灵魂的感知。它不像知识一样带给我们力量而是带给我们欢乐,这是亲近者结合的结果。一个对世界的了解不比科学方法了解得更深刻的人,永远不能理解具有精神的洞察力的人在这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事物。水不仅洗涤了四肢,由于触及了灵魂而净化了心灵地不仅支撑了身体,而且使精神愉快,因为与它的接触不仅是一种物质接触它是生命的体现。当一个人认识不到他和世界的密切关系时,可以说他是住在被墙壁隔绝的牢房里。当他认识了万物之中永恒的精神时,于是他就解脱了,因为他发现了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最完美的意义,到那时人发现自身是在完全的真理中,并且与万物建立了和谐。在印度,人们被教导得完全觉知他们与周围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具有最密切的关系,他们向朝阳,向流水,向果实累累的大地祝福,将它们看成同一种生活真理的显现,他们自己也置身于这种真理的怀抱中。这样,我们每天沉思的课题就
评分好书~推荐大家阅读!
评分如有印度宗教知识背景,读起来会有更大收获。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装帧精美,值得一读。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装帧精美,值得一读。
评分大师作品!供不应求啊!
评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爱,所起的作用永远是积极的。许许多多仁人志士,把灵魂与灵魂之间的这种爱与统一,诉诸于文学、艺术、科学、社会、政治、宗教等各项事业之中。他们为了人类的爱,任劳任怨地劳动,甚至冒着遭受诽谤、迫害、剥夺和死亡的危险。他们这种品质,值得敬仰。我们爱一个人,不是因为因为他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而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发现了我们自己的灵魂。正如《奥义书》所说:“并不是因为你最想望儿子而热爱儿子,而是因为你最想望自己的灵魂而热爱儿子。”有血缘关系的爱,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其伟大之处。通过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变得更伟大,而不再是一个局限于自我的可怜虫。我们懂得爱是一件美妙的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爱自己的亲人,而不爱更多的人,也不爱陌生人,我们的爱就会变成排它的,最终使爱的火焰遭到窒息。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书,价格实惠,售后有保障。
评分很好的小册子,我准备搜集齐全。准备以后好好看看,印刷排版很朴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