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國傢的社會學:全球化、個體化與社會政策》主要論述瞭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福利國傢的社會學:全球化、個體化與社會政策》從現實中存在的福利國傢齣發,通過探討它們的非明示的目的來明確福利國傢賴以存在的價值,以全球化為背景,論述瞭各國福利體製的應對模式及其未來,尤其對日、韓等東亞福利國傢的發展曆程和特徵。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治理議題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對“社會契約”概念的重塑。在個體化趨勢下,傳統的“公民身份”與“社會權利”之間的綁定關係正在鬆動,這本書似乎嘗試描繪齣一種新的、更具流動性和脆弱性的社會成員身份。如果作者能提供足夠有力的論據證明,這種個體化並非完全是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製度壓力和市場邏輯共同塑造的産物,那麼它就能有效地反駁那些過度強調個人責任的保守主義論調。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代際公平的論述,即在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革新等長期挑戰時,現有的福利國傢框架如何保障未來世代的利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在一個更加原子化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維係必要的社會團結和相互依賴感,而這種維係機製,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福利轉移支付來實現。
评分初翻開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被其嚴謹的論證結構所吸引。作者似乎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梳理福利國傢理論自二戰後至今的演變脈絡,這對於理解當代政策睏境的根源至關重要。我注意到,書中對“社會政策”的定義似乎超越瞭傳統上對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的範疇,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權力關係和文化變遷的場域中進行考察。特彆是關於“個體化”的討論,如果能深入剖析其背後的勞動市場結構性變化——比如零工經濟的興起、職業生涯的碎片化——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直接觸及到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展示,當社會安全網變得更加稀疏時,個體如何被迫承擔起更多的經濟不確定性,以及這種壓力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政治參與和社會凝聚力。這種對微觀經驗與宏觀結構之間動態張力的捕捉,正是優秀社會學作品的標誌。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現實的關懷。我最近讀瞭不少關於社會政策和全球化對本土社會結構影響的著作,這本書似乎能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福利國傢衰落或轉型的宏觀敘述上,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深入到瞭“社會學”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這些宏大趨勢是如何重塑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特彆是“個體化”這個概念。我個人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全球化的壓力與福利製度的變遷聯係起來,並最終落腳到個體如何在新的社會契約下重新定義自身的責任和權利。很多文獻都指齣瞭福利國傢麵臨的挑戰,但鮮有能如此清晰地勾勒齣,在財富分配日益不均的背景下,社會保障體係如何從一個集體風險共擔的機製,逐漸轉嚮一種更強調個人能動性的“責任經濟學”。如果這本書能有效整閤這些復雜的變量,並用生動的案例加以闡釋,那麼它無疑將成為研究當代社會結構變遷的必讀書目。我尤其關注其在比較研究上的建樹,看看它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捕捉不同路徑的差異性,而不是簡單地提齣一個普適性的理論框架。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著一種由外及內的邏輯:從宏大的全球經濟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國傢層麵的政策選擇,最終落腳於個體在社會變遷中的主觀能動性與被動接受性之間的張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對“社會政策”這一詞語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偏見的剖析。它似乎提醒我們,政策的製定從來都不是價值中立的,而是特定曆史階段權力博弈的結果。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在全球資本無國界流動的今天,國傢主權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麵的能力是否被極大地削弱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社會政策的創新點在哪裏?它是否必須轉嚮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組織、社區網絡)的參與?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保證瞭其不會給齣簡單化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分析框架,引導讀者去解構看似穩固的社會製度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被重塑和解構的,這對於任何試圖理解當代社會危機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非常典型的歐洲大陸學派的嚴謹與思辨性,讀起來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它不像某些英美社會學那樣強調實證數據的詳盡展示,而是更側重於概念的提煉和批判性反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全球化”這一維度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單一的、壓倒一切的外部力量,而是探討瞭國傢政策如何選擇性地響應或抵抗這種壓力,從而塑造瞭各自的福利模式。這種對“路徑依賴”的強調,使得對不同國傢社會政策的比較分析更具說服力。此外,書中對“福利”的內涵的擴展——比如對文化資本、符號資本的考量——也為理解當代社會不平等提供瞭新的工具。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挑戰讀者思維定勢的書籍,它要求我們跳齣對福利國傢“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判斷,轉而關注其在復雜係統中的功能與失調。
评分转自豆瓣前言 序章 什么是福利国家? 1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 2 作为国家目标的福利国家 3 作为给付国家的福利国家 4 作为规制国家的福利国家 5 资本制与父权制 6 分析图式Ⅰ 社会变迁与福利国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 第一章 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互动 1 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关系 2 福利国家论的谱系:三种范式 3 福利国家论的新境地 4 福利社会论的谱系:不幸的历史 5 福利社会论的新境地 6 团结与承认的辩证法 第二章 福利体制之间的主导权竞争 1 1980年代: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繁荣 2 1990年代的新保守主义战略 3 1990年代的新法团主义战略 4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形成 5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主导权竞争 6 小结 第三章 全球化与福利国家 1 什么是全球化? 2 劳动的移动与社会政策 3 资本的移动与社会政策 4 全球主义的社会政策 5 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6 世界主义的社会政策 第四章 个体化与福利国家 1 两种不同的个体化 2 个体化的诸侧面:自立与排斥 3 个体化的归结:重组与融合 4 21世纪型福利国家的出现Ⅱ 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第五章 日本的福利国家体制 1 从日本式福利社会论出发 2 去政治化的福利政治 3 国民负担的魔咒 4 护送船队方式的悖论 5 转型期的日本福利国家体制 第六章 福利东方主义的终结:韩国福利国家性格争论的教训 1 韩国福利国家性格争论 2 争论的构架 3 福利国家研究中的东方主义 4 全球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5 国际比较的方法论 6 从比较研究角度看韩国和日本的福利国家 第七章 福利体制论与东亚世界 1 对东亚世界的两种研究方法 2 超越福利东方主义 3 福利体制论的解释范围与局限性 4 福利体制争论的终结 第八章 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国际环境 1 福利国家的形成因素 2 英国——内嵌式自由主义 3 日本——福利国家的危机 4 韩国——全球资本主义 5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终章 市民权的结构转变 1 问题的所在与范围 2 市民权的内涵与外延 3 市民权的广度与国民国家的形成 4 市民权的深化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5 福利国民国家的变迁与市民权的局限性 6 国家主义与同化主义的局限性参考文献索引译者后记
评分北欧福利国家改革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路径是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投资战略,射虎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新自由主义的路径则强调自由化与国家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处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则采取劳力减少的路径,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
评分另注:
评分北欧福利国家改革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路径是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投资战略,射虎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新自由主义的路径则强调自由化与国家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处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则采取劳力减少的路径,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
评分(李碧涵,市场、国家与制度安排:福利国家社会管制方式变迁)
评分三个实验:在以1980年OECD会议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危机中,欧洲福利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开始寻求替代模式。在此过程中,新保守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法团主义三种替代战略成为有力候补。
评分(李碧涵,市场、国家与制度安排:福利国家社会管制方式变迁)三个实验:在以1980年OECD会议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危机中,欧洲福利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开始寻求替代模式。在此过程中,新保守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法团主义三种替代战略成为有力候补。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北欧福利国家改革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路径是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投资战略,射虎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新自由主义的路径则强调自由化与国家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处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则采取劳力减少的路径,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