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學(第2版)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Second Edition)]

消費社會學(第2版)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寜 著
圖書標籤:
  • 消費社會學
  • 消費文化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物質文化
  • 消費行為
  • 社會理論
  • 現代社會
  • 流行文化
  • 階級與消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3203
版次:2
商品编码:108200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社会学文库
外文名称: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消費社會學(第2版)》從社會學的角度全麵介紹瞭消費研究領域的一些方法和內容,書中先從消費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的論述開始,闡述瞭消費行動、消費文化、消費環境和消費問題;再進入社會問題與社會控製;最後結束語則對本書的引申意義做瞭簡要的概括和討論。

內容簡介

消費涉及每一個人,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麵臨許多與社會和文化有關的問題。《消費社會學(第2版)》作者王寜認為,消費是聯結經濟與文化的社會活動,是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結點和匯聚地。消費既是經濟領域與日常生活領域進行交換和溝通的渠道,也是資本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閤的領域。因此,消費不僅具有經濟和營銷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消費生活嚮我們顯示瞭,人們不但通過自己的“生産者”角色,而且也通過自己的“消費者”角色,與他人結成一定的分工、閤作、交換和互動的社會關係。消費不但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者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消費者進行“意義”建構、趣味區分、文化分類和社會關係再生産的過程。

作者簡介

王寜,1960年4月生,祖籍福建寜化。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係,並留校任教,後赴英國留學,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消費社會學、旅遊社會學的研究;代錶作有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xford: Pergamon,2000)和《從苦行者社會到消費者社會》(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9)。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消費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 問題的提齣
二 從學科屬性的原則看研究對象
三 從學科目標的原則看研究對象
四 從學科視角的原則看研究對象

第二章 消費與需要
一 需要的性質
二 需要的區間
三 需要的二重性
四 影響消費需要的因素

第三章 消費與認同
一 認同作為社會學概念
二 個體認同與消費活動
三 社會認同與消費群體

第四章 消費與生活方式
一 消費選擇的分類
二 消費選擇是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三 消費選擇的後果:産品生命周期問題

第五章 消費與情感
一 情感社會學迴顧
二 情感的社會宣泄方式與消費享樂主義
三 情感的社會溝通方式與營銷溝通中的情感訴求
四 情感的社會錶達方式與服務行業

第六章 消費與文化
一 文化的概念
二 文化作為符號係統
三 消費作為文化

第七章 物質消費文化
一 物的符號功能和符號價值
二 商品的符號化過程
三 商品的空間符號
四 物的符號轉換

第八章 規範消費文化
一 傢庭消費規範
二 交際消費規範
三 消費習俗與消費規範
四 意識形態、消費規範與消費禁忌

第九章 錶現消費文化
一 消費的錶現功能
二 象徵消費
三 衣食住行與消費象徵

第十章 消費與時間
一 時間:從社會學角度看
二 休閑時間作為消費的條件和誘導
三 休閑作為消費的對象

第十一章 消費與空間
一 空間化實踐
二 消費空間的社會發生
三 公共消費空間的社會建構
四 傢庭消費空間的社會建構

第十二章 公共消費方式
一 關於公共消費的幾個基本概念
二 社會公共消費的社會功能
三 公共消費作為一種消費方式
四 公共消費方式的變遷

第十三章 可持續消費問題
一 關於可持續消費的探討
二 “不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價值基礎
三 “不可持續”消費模式産生的社會、文化和市場機製
四 環境問題的全球化與後消費主義

第十四章 消費者權益問題
一 交易關係中的消費者弱勢
二 消費者權益受損現象的宏觀社會學分析
三 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再版後記

前言/序言


《消費的誘惑與迷思:現代社會中的物質與意義》 在信息爆炸、商品琳琅滿目的現代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沉浸在消費的洪流之中。從日常的一日三餐,到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再到對最新電子産品的追逐,消費不再僅僅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手段,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復雜的社會實踐,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身份認同、人際關係,乃至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本書《消費的誘惑與迷思:現代社會中的物質與意義》旨在深入剖析消費現象背後的社會學邏輯,揭示消費如何塑造並反哺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本書並非孤立地考察具體的消費品或消費行為,而是著眼於消費行為的普遍性與社會性。我們將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層麵齣發,審視消費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社會文化、經濟體製的深遠影響。接著,我們將深入微觀的個體層麵,探討消費如何成為個體構建自我、錶達身份、尋求認同的重要途徑。通過一係列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包括但不限於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和符號學,本書力圖勾勒齣一幅關於現代消費社會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消費主義的社會基石 在探討消費的個體實踐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支撐起龐大消費體係的社會土壤。這一部分將追溯消費主義思想的起源與演變,分析其與資本主義發展、工業化進程以及大眾媒介興起的內在聯係。我們將考察那些促使人們從“需要”轉嚮“欲望”的關鍵曆史節點,以及這些轉變如何被不斷強化的商業邏輯所催化。 工業革命與大眾生産的黎明: 工業革命不僅帶來瞭生産力的飛躍,更催生瞭大規模生産的模式。商品不再稀缺,取而代之的是商品過剩的挑戰。製造商們開始思考如何刺激消費,如何讓更多人願意購買超齣基本需求的商品。 廣告、媒體與欲望的製造: 隨著大眾傳媒的興起,廣告成為瞭連接生産者與消費者的重要橋梁。廣告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敘事,它通過訴諸情感、製造憧憬,將商品與理想的生活方式、成功、幸福等概念緊密聯係起來,從而不斷製造和放大人們的欲望。 “新奇”與“潮流”的邏輯: 現代消費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對“新奇”和“潮流”的追逐。品牌通過不斷更新産品設計、發布新款式,來製造一種“不擁有最新款就是落伍”的心理暗示。這種對短暫時尚的追逐,使得消費成為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全球化消費文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種跨國品牌及其所代錶的消費文化不斷滲透到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模式開始趨同,但也伴隨著本土文化與全球消費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 第二部分:消費作為身份的構建與錶達 消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嚮外界展示“我是誰”的一種無聲語言。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消費如何成為個體構建和錶達自我身份的關鍵媒介。我們將深入分析商品如何承載符號意義,以及這些符號如何被個體解讀和挪用,以塑造和傳播個人的社會地位、價值取嚮、群體歸屬等。 符號消費理論: 藉鑒鮑德裏亞等學者的思想,我們將探討商品不僅僅具有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其所攜帶的符號價值。一件名牌包、一輛跑車、一次高端的旅行,都可能被解讀為某種社會地位、財富或生活品味的象徵。 消費與社會分層: 消費模式往往與個體的社會階層緊密相關。不同的消費選擇能夠有效地區分社會群體,並強化或模糊社會階層之間的界限。例如,特定品牌的服裝、特定的娛樂方式,都可能成為特定社會階層的標誌。 消費與群體歸屬: 人們通過參與某種共同的消費實踐來尋找歸屬感。無論是對某個音樂流派的狂熱追隨者,還是某個運動品牌的忠實擁躉,消費行為都能夠將具有相似興趣和價值觀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 “生活方式”的商品化: 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生活方式”的構建。各種商品和服務被包裝成一種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引導消費者購買,並藉此來塑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形象。 消費的性彆化與年齡化: 消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彆和年齡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性彆、年齡段的個體,其消費偏好、消費動機以及對商品符號意義的解讀都可能存在顯著差異。 第三部分:消費的隱秘代價與批判性反思 在肯定消費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意義的同時,本書也絕不迴避其可能帶來的隱秘代價與挑戰。這一部分將從批判性的視角齣發,審視消費主義可能引發的負麵效應,包括物質主義的泛濫、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以及消費社會對個體幸福感和精神世界的潛在侵蝕。 物質主義與幸福感的悖論: 盡管消費被許諾為通往幸福的道路,但過度的物質追求是否真的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本書將探討物質主義與個體幸福感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更多”並不總是“更好”的現實。 環境危機與消費的責任: 現代消費社會對自然資源造成瞭巨大的壓力。從資源的開采、生産過程的汙染,到廢棄物的處理,每一個環節都與環境問題息息相關。我們將審視消費行為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並探討改變消費模式的可能性。 異化與空虛感: 在追求符號意義和外部認同的過程中,個體是否可能失去與真實的自我連接?當消費成為一種習慣性的麻木,當外在的符號掩蓋瞭內在的價值,空虛感和異化感便可能悄然而至。 債務與消費陷阱: 消費的誘惑往往伴隨著財務風險。信貸的普及使得超前消費成為可能,但也可能將個體推入債務的泥沼。本書將探討消費主義與金融風險之間的關聯。 反消費主義的可能路徑: 在認識到消費主義的潛在問題後,如何尋求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本書將簡要探討一些可能的反消費主義思潮和實踐,包括極簡主義、共享經濟、以及對可持續消費的倡導。 結語:走嚮有意識的消費 《消費的誘惑與迷思:現代社會中的物質與意義》不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消費”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我們為何消費”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消費”的書。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消費在現代社會中的多重維度,培養對消費現象的批判性思維,並最終引導大傢走嚮一種更具意識、更負責任、也更能帶來真正滿足感的消費實踐。在這個商品洪流裹挾的時代,理解消費,就是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特彆是“消費社會學”這幾個字,讓我立刻想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購物、品牌崇拜以及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廣告。我是一個對社會現象充滿好奇心的人,總想探究為什麼人們會做齣這樣或那樣的消費選擇,為什麼某些東西突然就流行起來,而另一些卻迅速被遺忘。拿到這本書時,我滿懷期待,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夠解釋這些現象的理論框架。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消費行為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意義,甚至是權力關係。畢竟,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消費已經不再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而是一種身份的建構和錶達。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符號消費和消費文化變遷的討論,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將枯燥的社會學理論與我們鮮活的消費體驗聯係起來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比如消費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自我認知,那它絕對是值得一讀的佳作。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我走齣書店後,再看街上行人提著的購物袋時,眼神都會變得不一樣的洞察力。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社會學著作的閱讀體驗總是充滿挑戰,因為理論密度往往很高,需要反復咀ட்ட。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的清晰度和邏輯性。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語言闡述復雜的概念,並且通過貼閤實際的案例來支撐論點,那麼即使是晦澀的理論,也能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期待看到一些關於“欲望的社會建構”的章節。我們到底是如何被教導去“想要”那些我們原本並不需要的東西的?這種“想要”的衝動,是自然産生的,還是被社會精心設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辨識齣那些潛藏在日常消費決策背後的意識形態操控。讀完之後,我希望能獲得一種“去魅”的能力,看穿那些華麗的營銷辭藻,直達消費的本質。一本好的社會學著作不應該隻是描述現象,更應該提供分析的工具,讓我能夠自主地去批判性地解讀我所處的消費環境。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樂觀。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象牙塔內,而是能觸及到我們日常生活的真實肌理。例如,關於“身份認同”和“消費”關係的探討,我認為是極其關鍵的。在後現代社會,我們通過我們消費什麼來定義我們是誰——我們開什麼車,穿什麼牌子的衣服,去哪裏度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描繪齣這種“符號資本”的運作方式。同時,我也關注這本書對於社會階層再生産的討論。消費是否正在成為新的區隔和排斥的工具?那些無法參與到主流消費範式中的群體,他們的“缺席”本身又說明瞭什麼?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消費不平等和邊緣化群體的研究,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激發我思考,如何在不被消費主義完全裹挾的前提下,進行一種更具主體性和反思性的生活。

评分

閱讀一本“第二版”的著作,總會讓人産生一種對比的興趣。這錶明該領域可能已經有瞭新的發展,或者原有的理論框架需要根據新的社會實踐進行修正和深化。我非常好奇,相比第一版,這次的修訂增加瞭哪些新的議題,或者對現有章節進行瞭哪些重要的更新。是關於可持續消費和環保主義的討論更深入瞭?還是對全球供應鏈中的勞動倫理問題有瞭更多的關注?在當前全球經濟波動和消費模式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一本及時的更新顯得尤為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敏銳的學術觸覺,將最新的社會變遷納入到消費社會學的分析框架中。總而言之,我需要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宏大而精密的地圖,讓我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消費世界中,找到理解其運作邏輯的清晰路徑,並且,是經過時間檢驗和學界最新共識驗證的路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給我一種嚴謹學術著作的感覺,這讓我很放鬆,因為我不需要擔心它會過度娛樂化或者過於偏嚮某種商業宣傳。我一直認為,要理解現代社會,就必須解構消費這個核心議題。消費社會學這個領域,常常被大眾誤解為單純的“如何讓你買更多東西”,但真正的社會學視角,應該是批判性的,去揭示消費背後的社會機製和不平等。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紮實的文獻迴顧,梳理齣消費社會學的曆史脈絡,比如從早期韋伯的理性化到後來的鮑德裏亞的擬像理論,這些經典理論是如何被應用和修正的。尤其是在數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費的形態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這些新的挑戰,比如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紅經濟的影響,以及“體驗式消費”的泛濫。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跨文化消費差異的比較分析,那就更好瞭,畢竟消費的邏輯在不同社會中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评分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发展迅猛,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首要的消费大国。上述三种最新的理论对于解读伴随着市场供应的迅速增长而在中国出现的诸多消费现象,具有一定的作用。谨希望本书能够引发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同仁就消费社会的未来进行批判分析的兴趣。

评分

消费社会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阶段:即使是最低社会阶层也有能力购买私人汽车和各种家用电器,在经历了那个时期之后,消费社会丧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面前。这并不意味着青年人放弃了上辈人曾经费尽心血而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实际上,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评分

低收入家庭希望未来能够达到富裕家庭现阶段的消费水准,这种消费动力遭到了诸多批判。其中,最为激进的一种观点认为:这过于强调消费对于提高生活水准所具有的虚假的特征,实际上是对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能否留给后代子孙一个物质生活更为美好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一宏大命题,吸引了社会学家更深层次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研究消费的策略和方法。

评分

很好

评分

在国内,王宁老师的这本休闲社会学是比较经典的。推荐购买!

评分

我们通常认为消费者具有某些必须的生存需求和其他不那么迫切,但是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取决于社会。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与此观点并不背道而驰。一个物质财富日益丰裕的国家的贫困人口往往通过消费原先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的消费品而终结贫困。

评分

在国内,王宁老师的这本休闲社会学是比较经典的。推荐购买!

评分

要不是《Empire》一书[2]对“Empire”一词加以哄抬,改造其词义后用以描绘世界性图景想象,引起关于国际政治的讨论,只怕“Empire”一词只能归入历史研究的范围了。    “Empire”一词在西语中早已沿用。“帝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少量使用,但其作为“Empire”含义的对译词语在今天使用更为广泛,汉语帝国一词的独特意义只保留在古代汉语中。“Empire”与“帝国”含义均有发生历史性的变迁,在不同的场合中往往也被赋以不同含义。    “Empire”、“帝国”的使用趋少,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以平等、自主为基础的公民共同体和国际体系中,“Empire”、“帝国”成了具有挑衅意味的犯忌讳的词;(2)一般认为,“Empire”、“帝国”所指称的部分社会实在已经消失了,比如帝制;(3)在新的范式兴起之后,其它一些词汇已经取代之,足以解释相似现象,比如“霸权”。    作为历史现象的帝国有其丰富性,清晰地涵括并界定了国内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对外战略等多个方面,作为历史词语、学术词语的“Empire”、“帝国”指称或许更为广泛,对其进行剖析仍具有意义——或许帝国现象仍以各种假面出现。    此处先陈述汉语“帝国”古义。据《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帝国”之义大致有二:    (1) “以帝国概念指称以德治为特征的五帝之制。”    (2) “以帝国概念指称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范围及帝王治下的国家的结合体。”[3]    含义(1)为对上古美好政治的回想描述,属于比较政治的范畴,“帝国”与皇国、王国、霸国、强国相区分,区分的标准为凭借的治具(无为,德,义,智,力):    “文中子曰:强国战兵(惟恃力尔),霸国战智(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智),王国战义(禁民为非不独任智),帝国战徳(仁者无敌于天下德可知矣),皇国战无为。”[4]    所谓“强国”只是添缀于皇国、帝国、王国、霸国之后而已。皇国、帝国、王国、霸国的名称系托名于统治者名号而得。另加强国,则也显示出皇、帝、王、霸、强五字的对于治理状况的暗示。    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皇、帝、王、霸构成了政治状态的高下序列。这种由时间序列决定的具体的传说人物、历史人物群(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超越时间的历史顺序、环境的特殊性,成为普遍性的政治标准: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5]    “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6]    不论各家赋予皇、帝、王、霸的具体内容为何,可见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主要把无为、道德、智力作为三种大类。尽管在先秦的皇、帝、王、霸争论中,在从孟子到朱熹的王霸之辩中,道德性始终为其主题,“帝国”一词虽然未被正面使用,但它作为背景,作为高悬的标尺则无疑可读出。    此外,“帝”字除了有德性含义之外,另有中心、源头含义。据《中国经学思想史》云:    “帝……象花蒂之形……蒂落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生物之始,与天合德,故帝足以配天,虞、夏禘黄帝,禘其祖之所从出,故禘字从帝也。    ……    炎帝、黄帝是当时的两个中心氏族,后来融合为一。在这样一种归‘根’结‘蒂’的大联盟中,主盟者便被尊为蒂,即‘帝’。及其死后,其继承者对他的祭祀,便称为‘禘祭’。帝、蒂、缔、禘数字本为一字。”[7]    这种众星拱北似的格局不仅仅具有比喻意义,其实质为中心对边缘的控制关系,这种关系由上古时代进入帝制时代。中心对边缘的控制关系是“帝国”(甚至也是“Empire”)种种含义的核心。    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绩胜过三皇五帝,便以皇帝为称号。“百代皆沿秦制度”,后世君主均称皇帝,皇与帝含义趋同,仅仅表示权位的至高无上,失去了早先的无为、道德性含义。顺此,“帝国”为属性上的“皇帝之国”的含义(近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王土”),在地理意义则上泛指中国。这就是“帝国”的含义(2),其使用又比(1)常见。另外:含义(1)的“帝国”为比较政治学中的学术词汇,含义(2)的“帝国”则为日常用语。    西方曾用“Empire”一词指称古代中国,与含义(1)的“帝国”自然不一致,与(2)则部分重叠。西语“Empire”古义比之“帝国”远为丰富。    “帝国”、“Empire”均一系于“帝”,“Empire”与“Emperor”(皇帝)一词的拉丁语词根“Imperator”(皇帝、元首、最高军事统帅)有关。古罗马的大历史分期一般处理为古罗马共和国(Republic of Rome)及罗马帝国(Roman Empire)两个时期,分界点即为公元前27年渥大维获“奥古斯都”称号。

评分

可以的,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