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親密關係,
是父母和孩子一生交流溝通的前提,
是彼此情感牽係的基礎。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起來的每一個孩子,
都會開朗、健談、聰明、自信、積極……
從此刻開始,孩子和你,
不再有叛逆、冷漠、隔閡……
不再有傷心、暴躁、失望……
親密關係育兒法,
讓每一位媽媽,
都能和孩子成為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美國的西爾斯博士根據40年的兒科臨床實踐經驗,總結齣瞭一套育兒的親密關係理論,讓歐美國傢的媽媽們受益匪淺。日本著名的育兒專傢廣大大三,根據東方的育兒文化和習俗,以及孩子的實際情況,將這套親密育兒理論細化和調整,通過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肢體接觸,日常的遊戲、擁抱等,加強親子關係的溝通,讓父母和孩子及早建立起親密關係,讓孩子一生與父母之間減少隔閡與摩擦,讓孩子在充滿關愛的環境裏長大。《媽媽好好玩》更適閤中國的媽媽日常使用。
廣島大三,育兒專傢、幼兒保健師、Child TESL教育協會評議員。日本親密育兒協會理事長。為報紙和雜誌撰稿,多次參加廣播和電視節目的錄製。主要著作有《啪啪大豆的黑白紅圖畫書》《親密嬰兒按摩法》《啪啪大豆:摘掉領帶跨上育兒帶》。
第一章 什麼是親密育兒?
一、依戀是一種持久的情感聯結
親密關係是心靈的成長係統
二、親密關係形成的4個階段
階段1 “看我看我”時期(0~12周)――本能地尋求親密關係
階段2“媽媽看我”時期(12周~6個月)--和媽媽在一起最安心
階段3-1 “發現安全基地”時期的前期(6個月~1歲半)--我是媽媽的“小尾巴”
階段3-2 “發現安全基地”時期的後期(1歲半~3歲)--寶寶的好奇心增強
階段4 “什麼都想試一試”時期(3~6歲)--獲得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力
三、需要一生強化的親密關係
寶寶和母親親密=未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二章 “嬰兒期”的親密育兒(0~3歲)
一、感受寶寶
培養感受寶寶的能力
健康成長的嬰兒撫觸
二、袋鼠式擁抱法
養育寶寶最重要的事情--“媽媽放輕鬆”
寶寶的需求=抱抱=媽媽的放鬆法
袋鼠式擁抱的效果
午睡時間的袋鼠式擁抱
讓寶寶安心地午睡
媽媽靜心、寶寶安心
三、與寶寶黏在一起
黏,是最融洽的相處
寶寶消除媽媽産後抑鬱癥
抱和背的正確方法
彆把寶寶放在嬰兒車裏
抱著寶寶睡,但是彆和寶寶睡
寶寶的睡眠安全
四、成為寶寶的安全基地
建立最初的交際能力
正確迴應寶寶的需要
探索心的萌生
五、“喝”母乳和“吮吸”母乳
母乳喂養的注意事項
重視“乳房時間”
來實踐“乳房時間”
要喂到什麼時候--斷奶期
斷奶期的飲食
六、通過訓練寶寶大小便培養親密關係
寶寶會自己上廁所啦
七、和寶寶對話
培養寶寶的智商和情商
從0歲開始的對話方法
說給他聽,不要讀給他聽
說給寶寶聽是想象力的源泉
如何說寶寶纔會聽
如何讀寶寶纔有益
第3章 “兒童期”的親密育兒(3.6歲)
一、享受和寶寶共同成長
二、身心健康的按摩法
寶寶的身心狀況
魔力按摩法
三、一天一次的袋鼠時間
什麼是袋鼠時間?
開發智能的遊戲主題
掌握基本生活習慣的日常生活遊戲
讓寶寶積極思考的數字遊戲
樂趣無窮的英語遊戲
四、親密體操培育齣自信的孩子
什麼是親密體操?
讓寶寶體會成就感
不需要體驗失敗
讓肢體溝通加深心靈溝通
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
爸爸媽媽一起來參與親密體操
五、開啓孩子“學習電源”的是父母
給孩子創造適當的體驗環境
幼兒教育不是“學習”而是“汲取”
孩子需要的是受到肯定的體驗
把“學習”變成愉快的體驗
開啓“學習電源”
尾聲 親密育兒就是成功育兒
什麼是成功育兒的腳本?
培養快樂的寶寶
育兒是充滿價值感的工作
附錄1 親密育兒法的益處
附錄2 兒童發展一覽錶(0-6個月)
附錄3 兒童發展一覽錶(7個月-3歲)
第一章 什麼是親密育兒?
親密關係是心靈的成長係統
所謂親密關係,是發展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指的是一種依戀關係。
說到依戀,人們的腦海裏馬上會浮現齣對經常使用的東西的依戀,或者對自己生長的土地的依戀等等。然而依戀關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恐怕很難有人能具體說清楚。
在發展心理學中所使用的親密關係(依戀關係),與一般意義上的依戀不同,而是一種更為係統化的概念。在親密育兒中,親密關係被定義為“在育兒的過程中,母親與孩子相互以親密關係為紐帶連接起來,母親通過育兒成長為真正的母親,孩子則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生存所最基本的、必要的人格和能力,是一種母子心靈共同成長的係統”。
也就是說,母親基本上變成瞭母親的角色,孩子也自立長大成人。而為瞭達到這個目的,母子通過共同進行的活動而結成的關係被稱為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要從寶寶一齣生就開始培養。父母如果有積極的撫養行為和正確的親密方式,會使寶寶更親近父母,為今後理想的親子關係打下基礎。
寶寶在早期形成的親密關係會穩定地延續下去,並影響他之後與人交往的能力。當寶寶與媽媽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時,他會認為人與人是能夠互相信任,互相幫助的。當孩子長大後,他同樣會與其他人建立這種良好健康的關係,會用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其他人,會顯示齣更友好的閤作,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所以,一個看似簡單的親密關係,其實對孩子將來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關鍵期,寶寶將來就會和父母比較疏遠,並可能産生各種心理和個性上的問題。
約翰?鮑比親密關係理論
最早提齣親密關係理論的,是英國的心理學傢約翰?鮑比。約翰?鮑比的依戀理論(親密關係理論)認為:依戀是一種持久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是傾嚮於尋求和維持與某個特定的對象的親近關係,特彆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在獨處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時,嬰兒會哭泣、叫喊、伸手、追隨、靠近、抓撓和反抗等,尤其是在受到驚嚇、生病、疲勞或者處於其他應激狀況時,或者在需要照顧和保護時,依戀係統會被激活。
當嬰兒遇到諸如“肚子餓瞭”“感到不安”“感到危險”等狀況時,通常會通過像“大哭”“吸奶頭”“要抱抱”等行為來迴避那些危險。這些依戀的行為就被稱為“親密關係行為”,這些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一種迴避危機的能力。
通過反復這些親密關係行為,在嬰兒心中便形成瞭對母親(養育者)的依戀關係,同時親密關係行為的對象——母親,也通過迴應嬰兒的這種行為,對嬰兒形成瞭依戀關係。於是,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便産生瞭。
親密關係形成的4個階段
鮑比將親密關係形成的過程用4個階段來錶示。下頁的這張圖用簡明的語言歸納瞭這4個階段。
圖:親密關係形成的4個階段
階段1 “看我看我”時期(0~12周)
這個時期的寶寶,無論對誰都采取親密關係行為,希望引起彆人注意。
階段2 “媽媽看我”時期(12周~6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除瞭對媽媽(關係最親密的人)采取親密關係行為以外,對其他人錶示抗拒。
階段3 “發現安全基地”時期(6個月~3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總想和媽媽黏在一起,開始采取跟屁蟲行為,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活動對象。
階段4 “什麼都想試一試”時期(3~6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即使不和媽媽在一起也不會感到不安,脫離母親的保護,開始發揮好奇心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
※階段1 “看我看我”時期(0~12周)――本能地尋求親密關係的時期
這個時期,是寶寶本能地尋求親密關係的時期。寶寶嚮和他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尋求親密關係。無論是媽媽還是爸爸、爺爺還是奶奶,連鄰居也不例外。寶寶希望引起每個人的注意,而盡情地錶現自己。
這個時期,你會發現,無論誰抱寶寶他都欣然接受,不會大哭大鬧。當齣現肚子餓瞭、褲子尿濕瞭以及寂寞、不安等對於嬰兒來說的危機狀況時,無論對方是誰,寶寶都會錶現齣尋求幫助的態度。
心理學傢認為,嬰兒會本能地尋找親密關係,是因為他有一種皮膚飢餓的心理現象。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都有一種特殊的需要,這就是相互之間進行皮膚的接觸和撫摸。比如說,剛生下來的一窩小狗,總要擠在一起嬉戲玩耍,你抓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你咬我一口我還你一口。它們通過這種方式使身體相互接觸和摩擦,來滿足皮膚的這種特殊需要。即使是在睡覺它們也不老實,總喜歡擠在一起,或挨著媽媽躺下來。這不僅是為瞭保持溫暖和尋求母親的愛撫,而且也是為瞭滿足皮膚的這種特殊需要。人也一樣,從生下來開始這種皮膚的需要就是不可缺少的。小寶寶總喜歡媽媽多抱他,少抱一會兒他就會哭鬧。孩子總是喜歡大人撫摸他的手和頭部等。如果孩子的這種特殊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齣現皮膚飢餓。如果長期處於皮膚飢餓狀態,就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甚至導緻發育不良、智力衰退和各種行為異常。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法國有個孤兒院因為接收的棄嬰太多,保育員人手不夠,隻好采用自動哺乳法來喂養。後來發現這些嬰兒雖然都能吸到奶,營養並不缺乏,但都好哭鬧,容易生病,發育不良,死亡率很高。後來經過心理學傢指點,增加瞭保育員,規定喂奶時都要抱著孩子,結果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所以說,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裏,嬰兒皮膚和情感上的需要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嬰兒自然能夠健康地成長。
※階段2“媽媽看我”時期(12周~6個月)——和媽媽在一起最安心的時期
齣生12周以後,寶寶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任何人都來者不拒瞭,他會逐漸開始嚮經常照料自己的人尋求親密關係,而對於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人則會滿懷戒備。
如果抱他的人不是媽媽或經常照顧他的人,他就會開始哭鬧,你怎麼去哄都不奏效。這說明,寶寶已經開始辨識齣經常照料自己的、能使自己安心以及給予自己安全感的特定的人。
因此,如果嬰兒沒有被媽媽抱,而是被爺爺、奶奶、爸爸等人抱的話,他就會哭鬧,特彆是不熟悉的人抱,這種錶現更加明顯。這並不是說明嬰兒討厭這些人,而是他認識到瞭抱他的人不是“那個經常照料他的人”。如果每天照料他的人是奶奶的話,他也會嚮奶奶尋求親密關係。
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進入“聯係期”,他開始和某些讓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聯係,産生瞭親密關係,通常這些人是媽媽和爸爸,或者是在寶寶餓瞭、睏瞭或害怕的時候,可以求助的人。此時孩子能夠從長相、聲音將其他的人和他的“聯係人”區分開來,並用一種小心翼翼的、保持一定距離的態度對待他們。這個時期的寶寶隻對和自己有親密關係的人産生安全感。
※階段3-1 “發現安全基地”時期的前期(6個月~1歲半)——媽媽這個安全基地的形成時期
這個時期,是寶寶脫離母乳,開始學習走路,擴大行動範圍,逐漸開始學會做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事情的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寶寶時時刻刻都想要和媽媽黏在一起的時期。
這個時期,媽媽要增加與他親密接觸的機會。即使是短暫的愛撫、擁抱、親吻都可以讓寶寶感受到你的愛。如果由於工作繁忙的原因,長時間地讓保姆或爺爺奶奶帶寶寶,自然會錯失培養和寶寶親密關係的良機。這一時期也是寶寶形成情感依戀的關鍵時期,寶寶如果看見媽媽離開,會跟在媽媽後麵,看到媽媽的身影時,會用行動錶示歡迎。他們學會做各種動作各種事情讓媽媽錶揚,也會搞各種破壞惹媽媽生氣。因此,媽媽應付齣更多的關注、照料和教導。有時寶寶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或者搞破壞,媽媽要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錶現齣足夠的寬容與耐心。有些媽媽對寶寶時而熱情時而冷淡,隨著自己的情緒而定。這會使寶寶感到無所適從,久而久之會對媽媽缺乏信任。因此,當寶寶哭鬧、拍打、咿呀學語的時候,父母應拿齣足夠的耐心,充分理解寶寶的需要,並盡量滿足他們。
像這樣,通過與媽媽之間的各種行為交流,使孩子加深瞭母子之間的關係,他們會充分地感應到從媽媽那裏獲得的“安全感”。
然而,這個時期對於媽媽來說卻異常辛苦。因為除瞭視綫不能有半點時間從孩子身上離開之外,還要忍受孩子有時候莫名其妙地大哭大鬧,完全沒有瞭自己的時間。此外,因為大多數媽媽都是首次育兒,看著每天都在成長的孩子,毫無育兒經驗的媽媽也會産生“這樣可以嗎?”的不安,對於如何照顧孩子,如何處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産生睏惑。
也就是說,在孩子嚮媽媽尋求“安全感”的同時,媽媽的精神狀態也容易變得不穩定起來,從而導緻孩子越來越不能得到滿足。這是一個極易發生這樣一種左右為難的狀況的時期。麵對隨時齣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往往手足無措。彆逃避,彆退卻,擁有足夠的信心去麵對睏難。你可以看相關的讀物,與其他新生兒的父母交流,嚮長輩討教。增進知識,與孩子共同成長。正是通過這樣的糾葛,媽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逐漸加深,媽媽最終變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階段3-2 “發現安全基地”時期的後期(1歲半~3歲)——脫離安全基地、好奇心增強的時期
階段3的後期,是孩子親身感受到、並確信媽媽會給予自己安全感,是自己活動對象的時期。在這之前,孩子如果不經常黏在媽媽身上就會感到不安,而現在,隻要媽媽在自己身邊,寶寶就會感到滿足瞭,開始稍微遠離媽媽的身體,想瞭解媽媽以外的世界,這就是所謂的探索活動。探索活動是好奇心的入口,而好奇心則是今後孩子形成學習能力的基礎。
這個時期,孩子已經充分地享受到瞭和媽媽之間深厚的母子關係,媽媽也從最初的對寶寶時時刻刻嗬護,開始漸漸放開手讓孩子去探索。不會阻止孩子的行為活動,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這種變化。
媽媽發現,寶寶不再時時刻刻黏在自己身上,能自己安靜地玩,隻要媽媽在場,就能使他感到足夠的安全,此時寶寶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
當媽媽離開時,他的活動會受影響,會錶現齣不安和尋找,但當母親重又迴來時,他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並很容易平靜下來繼續玩。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形成瞭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去探索、學習,可更好地促進寶寶的心理、智力發育。嬰兒時期的安全依戀還將使得一個人在成人後對人信賴、自我信任,並能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和後代,與人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從小良好的親密關係對一個人今後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
這個時期的教育
“發現安全基地”的時期,正好也是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期,這一時期,媽媽要開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管教。
比如,當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要是寶寶也被罵瞭,該會多傷心啊。”“如果媽媽拿走寶寶的玩具,寶寶也會生氣的不是嗎?所以不問自拿是不禮貌的哦。”……這樣的錶述,會充分地培養齣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對於那些正站在“共感力”入口處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奏效的。然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共感力意識的孩子來說,因為他們無法想象“彆人也許會很討厭自己的某些行為”,所以這種教育的效果便沒有這麼明顯瞭,但是媽媽們也不要泄氣,寶寶隨著年紀的增長,遲早會形成這種共感力,因此這一時期提前教育,對孩子今後形成完善的人格很有幫助。
對於這樣的孩子,在開始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之前,有必要先培養他們的自我肯定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在後麵的內容中介紹的“兒童按摩”,是一種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的很有效的方法。
同時,這個時期也是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等各種“日常技能”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希望媽媽們能夠在近旁守護孩子,而不要過多地用語言指導和插手孩子的行為,也就是說,要對孩子采取一種“不即不離”的態度。孩子好不容易從媽媽的懷裏離開,帶著好奇心開始對世界的探索,如果媽媽們擔心孩子的安全,或者心疼孩子,無論什麼都事先替他們做好,過於限製孩子行為的話,不僅會損害孩子的探索心,也會消除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感,這樣對孩子今後的發展非常不利。
因此,在寶寶探索世界的時候,媽媽隻需在孩子的身旁注視,保證孩子的安全,使他感到安心即可。對孩子自由地發揮好奇心的各種行為不予以限製,這一點在這個時期的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階段4 “什麼都想試一試”時期(3~6歲)——獲得自我肯定感和共感力的時期
這個時期,是培育“自我肯定感”和“共感力”最重要的時期。
能夠充分感受到媽媽給予的愛和安全感的孩子,會自然地産生一種“無意識的自信”,這種無意識的自信促生瞭“自我肯定感”。這種自信來自於孩子能夠肯定地感受到媽媽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安全環境,孩子自然地有勇氣麵對任何的挑戰。
此外,在這個時期,孩子會逐漸地認識到自己是自己,和媽媽(爸爸或其他人)是不同的存在個體,也就是從心理學角度講的“自我”産生的萌芽時期。
具有瞭“無意識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感”、獲得瞭自我的孩子,便可以開始認識他人,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體會他人的心情。這也是持有“共感力”的開始。共感力是與人交流的齣發點,也是孩子獲得社會屬性的第一步。
孩子這個時期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需要父母留意的事,那就是“與父親的關係”。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彆是男孩子),開始對父親産生瞭一種敵對心理。在這之前與母親一起構築起來的親密的母子二人關係中,如何接受父親這個第三者,是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的主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會說這樣的話:“即使沒有爸爸,我也會保護媽媽。不需要爸爸,隻要我和媽媽兩個人就夠瞭。”媽媽聽到孩子這樣說,知道孩子把自己放在瞭主要的位置,肯定會心生歡喜,會更加疼愛自己的孩子,而可憐的爸爸則備受打擊,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什麼時候變得這麼低瞭呢?
因此,育兒不僅僅是媽媽的事,爸爸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隻有建立瞭親密關係,孩子纔會意識到父親很偉大,意識到如果沒有父親的話,很多事情都無法順利進行,從而逐漸在自己的心裏給父親留下一個重要的位置。像這樣,父親—母親—自己(兄弟姐妹)的三者關係就形成瞭。
這樣的三者關係是社會的最小單位。也就是說,通過構築三者關係,孩子第一次站在瞭獲取社會屬性的入口處。三者關係缺少瞭任何一個,或者某一個過於弱勢,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不利於成長的。
這個時期,大多數孩子都開始進入幼兒園。實際上,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會逐漸學會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成員之間的連帶感開始萌芽。同時,這也是孩子開始辨彆善惡喜憎、掌握作為社會一員所必需的道德標準、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的時期。
需要一生強化的親密關係
從齣生到1歲,是親密關係最為活躍的形成時期,而在此後的一生中,這種親密關係都需要被不斷地強化。這樣說的話,可能很多父母會問:“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過瞭1歲再進行親密育兒就晚瞭呢?”不是這樣的。親密育兒是需要終生實踐的,因此絕對不存在親密關係形成得太晚的問題。隻要你及時意識到親密關係的重要性,並及時實施即可。
親密關係不隻存在於母子之間,而是會作為所有人際關係的雛形發揮作用。孩子通過與母親建立的關係,來構築今後的人際關係。在嬰幼兒時期與母親之間形成的“人際關係雛形”,會接著適用於父親和其他親人,在不久的將來逐步發展為同性朋友—異性朋友—戀人—夫妻關係。親密關係是與他人關係的基本運行機製,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戀愛這種人際關係,也是適用瞭這種母子關係結構的結果。
親密關係是育兒的核心
在嬰幼兒時期充分享受瞭親密關係的孩子,容易産生安全感。這樣的話,“自己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的這種無意識的自信就被培養起來瞭,心理學稱之為“自我肯定感”。自我肯定感可以帶來情緒上的安定。這樣,孩子做事情會變得非常從容。而這種從容,在大腦的發育中,會促使“探索心”産生,而在今後的人際交往關係中,會産生“共鳴”。
“探索心”會萌生好奇心和行動,“學習與發現”因此而逐漸産生,這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方式。進一步說,這些都是豐富的想象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構築能力、理解能力、創造力的基礎,與學齡期以後,孩子發揮很強學習能力的資質有著緊密的聯係。
“共鳴”是理解他人能力的基礎,可以使自己與對方心靈相通。這是最為原始的、最為本質的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共鳴,孩子能夠獲得與人順暢交往的技巧和能力。這也和社會屬性的發達有著密切的關係。
也就是說,親密關係,會培育齣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的基本而必要的資質。對於父母而言,用親密育兒法,可以在享受育兒樂趣的同時,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健康、將來具有較強能力、能夠自立的人。
……
前言
無法找到育兒感覺的父母
從孩子齣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變成瞭父母。為瞭剛齣生的孩子,我們願意竭盡所能地為他做任何事情。這,就是父母的愛。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卻在充滿瞭辛苦和不安的育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抹殺瞭,逐漸走嚮瞭錯誤的方嚮,有時候甚至還發生瞭“本不該發生”的事情。
動物們齣於本能,往往都會養育自己的孩子(當然,特殊的情況除外)。然而人類,在育兒方麵,卻遇到諸多問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
特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不會養育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很多成年人,還得靠自己的父母來照顧,又怎麼可能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呢?這並非是危言聳聽,這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即使有些父母會養育孩子,用愛和關心來將孩子培養成人,但是長大後的孩子卻總是和父母的期望偏離,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名閤格的社會人,這也是人類育兒的睏境之一。
心理學傢認為,剛剛當上父母的年輕人,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在育兒的過程中,自身也在逐漸成長,最終成為真正的父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弄錯瞭育兒程序的話,有時候甚至會失去成為真正父母的機會,無法真正去扮演父母的角色,這就是人類的育兒。
前段時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就是父母沒有完全成長為真正父母的典型事例。新聞上說一位23歲的母親把兩個1歲和3歲的孩子單獨留在公寓裏,然後自己外齣和朋友遊玩去瞭,1個月後迴來時,孩子們已經死亡多日。當她被警察問到為什麼將孩子們棄之不管的時候,這位母親迴答說:“我想和我自己的朋友齣去玩,我想要自己的時間,我的生活不能被這兩個孩子全部占據瞭。”看到這裏,估計大多數人都會和我一樣,認為這個母親太不懂事,做得太過分瞭,根本沒有資格做母親。然而據說這個母親對育兒很有心得,她還經常把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記錄在自己的博客裏,博客的點擊量還挺高的。
那麼,這樣一位曾經對育兒充滿熱情的母親,為什麼會做齣那樣惡劣的事情呢?如果說得極端一點的話,是因為她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瞭母親,隻是一名生物學意義上的母親而已,她並沒有真正想要扮演母親這一角色。
將育兒的心得記錄在自己的博客中,也不過是她想要去證明她擁有瞭育兒的知識,覺得隻有這樣做纔算是一名“好母親”罷瞭。然而,“找到成為母親的感覺”比擁有育兒知識更重要。隻有知識,成為母親的感覺是不會自己生齣來的。必須要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育兒過程中去,親身體會其中的喜悅、幸福、辛苦與不安,這樣,你纔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母親這個角色中去。
父母原本就是這樣一種角色。他們通過養育孩子感受到作為父母的辛苦、艱難與不安,同時也體會到身為父母的幸福和充實,以及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價值感,進而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而這位母親,恐怕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找到這樣的感覺,從而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
育兒是一項充滿瞭不安和壓力的工作
過去的父母,因為是生活在一個大傢族中,在爺爺奶奶等長輩們的幫助下,孩子在一個地域中被集體的智慧養大。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沒有付齣特彆的努力,大多數的父母也都會成長為真正的父母,孩子們也會順利地長大成人。
然而,隨著高度經濟增長期的到來,地域社會分崩瓦解,大傢庭一起生活,共同撫養孩子的習慣也逐漸消失瞭。隨著核心傢庭化(由夫婦兩人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傢庭,為構成一切傢庭形態基礎的最小單位)的普及,老一輩的育兒的知識也無法得到傳承。而重學曆、重功利的社會風氣使社會壓力不斷增大,育兒環境日趨惡化,很多年輕人甚至放棄瞭做父母的權利。
現在是一個如果父母放手不管就無法成為真正的父母,如果孩子被放任自流就無法真正成長的時代。育兒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瞭一項充滿瞭不安與壓力的難以預知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讓父母成為真正的父母,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為瞭達到這個目的,父母要學習育兒知識,並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的育兒實踐中。同時將自己的育兒方法傳給下一代。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享受養育孩子的這個過程。事實上,科學已經證實瞭養育孩子,並不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情,也不會産生壓力,它甚至能夠消除焦慮和壓力。
將父母和孩子的成長連接起來的“親密育兒”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纔能“找到育兒的感覺,成為真正的父母”呢?答案就在我在本書中所提倡的“親密育兒”中。所謂親密育兒,就是學習養育孩子所必備的育兒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找到感覺”的工作。這項工作,基於以下三個基本方針:
① 孩子和父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輕鬆簡單地踐行這項工作。
② 父母要配閤孩子不同成長發育階段,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③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滿懷快樂的情緒來進行這項工作。
沒有父母自身轉變觀念的成長,或者說他們從此認清自己另一種角色並不斷成長的話,也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父母成長為真正的父母,和孩子長大成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而將父母和孩子的成長連接在一起的就是“親密關係”。將這種親密關係充分地運用到育兒過程中去,就是“親密育兒”。
親密育兒,是一種父母學習必要的育兒知識,並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的育兒中去,一邊享受育兒的過程,一邊活用育兒知識和方法。它的目的是,讓父母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讓孩子也通過這個過程,充分地成長為聰明、健康、快樂的孩子。不再有叛逆、隔閡、冷漠,親密育兒,奠定瞭父母和孩子一生的親密關係,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對於孩子都是影響一生的好事。
在親密育兒中,不存在失敗。請相信自己和孩子能夠放心地、輕鬆地、愉快地交流!現在就來開始你們的親密育兒吧。
为了小生命的来临而作准备。
评分很好啊没话说很好啊没话说
评分刚出生的宝宝愿意和妈妈沟通,如果我们表现得不耐烦或者是生气,而不是正确的回应,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对以后孩子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只要是好的,我就愿意去学习尝试。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购买 好书
评分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会本能地寻找亲密关系,是因为他有一种皮肤饥饿的心理现象。人类和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需要,这就是相互之间进行皮肤的接触和抚摸。比如说,刚生下来的一窝小狗,总要挤在一起嬉戏玩耍,你抓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你咬我一口我还你一口。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使身体相互接触和摩擦,来满足皮肤的这种特殊需要。所以当我们的宝宝惹我们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生气,因为这是宝宝需要我们,向我们发出的信号。让宝宝在良好健康的关系中成长非常重要。
评分广岛大三在京东买书有一年了,买了许多书。京东的书是正版的好书。而且实惠。我这一年来学到了许的东西。妈妈好好玩思想有提升了。这是读书心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所谓亲密关系,是父母和孩子一生交流沟通的前提,是彼此情感牵系的基础。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开朗、健谈、聪明、自信、积极从此刻开始,孩子和你,不再有叛逆、冷漠、隔阂不再有伤心、暴躁、失望亲密关系育儿法,让每一位妈妈,都能和孩子成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美国的西尔斯博士根据40年的儿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育儿的亲密关系理论,让欧美国家的妈妈们受益匪浅。日本著名的育儿专家广大大三,根据东方的育儿文化和习俗,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将这套亲密育儿理论细化和调整,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肢体接触,日常的游戏、拥抱等,加强亲子关系的沟通,让父母和孩子及早建立起亲密关系,让孩子一生与父母之间减少隔阂与摩擦,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长大。妈妈好好玩更适合中国的妈妈日常使用。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年轻教师有晋升职称的压力,有了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职称晋升后的教师又想名利双收,又想占据优越的学校。第一章什么是亲密育儿亲密关系是心灵的成长系统所谓亲密关系,是发展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的是一种依恋关系。说到依恋,人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对经常使用的东西的依恋,或者对自己生长的土地的依恋等等。然而依恋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恐怕很难有人能具体说清楚。在发展心理学中所使用的亲密关系(依恋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依恋不同,而是一种更为系统化的概念。在亲密育儿中,亲密关系被定义为在育儿的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相互以亲密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母亲通过育儿成长为真正的母亲,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生存所最基本的、必要的人格和能力,是一种母子心灵共同成长的系统。也就是说,母亲基本上变成了母亲的角色,孩子也自立长大成人。而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购买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结合了育儿亲密关系理论分析和实用方法,非常实用,而且道理浅显,适合我们这样的新手妈妈购买学习。我觉得非常好~
评分很好的书,正在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