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這本書的文筆,用“古典的優雅”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散發著一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厚重感,讀起來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但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極其嚴謹,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這使得閱讀過程既緩慢又充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證鏈條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敘事能力,他總能將看似零散的觀點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嚴密無暇的邏輯之網,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構建體係的功力。那種行文風格,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哲學傢的風範,邏輯推演步步為營,如同精密的手錶機械般運作,毫不拖泥帶水,但又在關鍵處留有哲學傢特有的那種韻味和留白,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一旦跟上瞭節奏,那種順暢感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這本書的哲學思辨簡直是思想的盛宴,尤其是在探討“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邊界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其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智者麵對麵地對話,他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著我去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特彆是關於知識的建構過程,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不自覺地運用著某些預設的範疇。讀完那些關於“心智活動如何塑造世界圖景”的章節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客觀實在”的理解,那種震撼感,遠超一般的學術著作。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拿來就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對思維深度的淬煉,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內化。那些看似繞口的術語背後,其實隱藏著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最本質的關懷與探索,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實踐性關懷”,它並非高懸於雲端的純粹思辨,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具體的生活經驗之中。作者似乎總是在探問:“我們是如何‘做’齣意義的?”而不是“意義‘是’什麼?”。這種焦點從本體論轉嚮方法論的轉變,對於我理解日常的倫理睏境和決策過程有著極大的啓發。特彆是關於“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論述,讓我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那些無意識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再輕易接受既定的分類和界限,而是傾嚮於觀察事物在實際運作中的流動性和適應性。這是一種活的哲學,它不提供安撫,隻提供工具,讓你去親手改造你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思維惰性。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雖然整體上是學術性的著作,但其中穿插瞭一些非常個人化的反思片段,使得整體閱讀體驗不至於太過枯燥。我特彆喜歡那些看似與主綫略有偏離,實則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插敘,它們像是給嚴謹的邏輯論證提供瞭一點人性的溫度和呼吸的空間。這些片段常常是作者在特定曆史或個人遭遇下的心路曆程記錄,反而更讓人感到親近和真實。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一個具體、有血有肉的個體經曆緊密相連的。這種將個體生命體驗融入宏大哲學構建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感染力,讓讀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作為一個思想者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讀起來更像是一部思想傢的“心靈史”,而非單純的理論手冊。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關於形而上學基礎的探討,讀起來確實有些費力,它要求讀者對哲學史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紛繁復雜的曆史脈絡中迷失方嚮。但如果能夠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作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那些經典問題,他並不是簡單地重復康德或黑格爾的觀點,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極具創造性的推進。比如他對“時間性”的論述,徹底打破瞭我以往對綫性時間的刻闆印象,他將時間視為一種內在的建構要素,而不是外在於心靈的獨立實體,這種顛覆性的認知衝擊,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之一。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現象學或實用主義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座高峰,雖然攀登過程略顯崎嶇,但山頂的風景絕對值得每一次喘息和努力。
评分7.关于作业的心理学
评分第四组,发明与职业的历史发展
评分看着这一切的朱特,终于不得不提醒我们去“重估”20世纪,去反思那些被遗忘掉的人和思想,去拾回在泥沙俱下的时代里被错误扔掉的那些观念和责任,去正视那些已经犯下的错误、走错的路。在朱特看来,在20世纪最后的30年中,起码有两个现象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一个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消失,一个是国家的作用逐渐受到质疑。
评分本书以杜威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分为青年、中年、晚年三大部分,全面收录了杜威一生中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所撰写的文章与专著。这项浩大的工程为人们重新研究和挖掘杜威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为将对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文版序
评分杜威收录于《创造性智慧》中的文章《哲学复兴的需要》,可能是杜威这卷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霍勒斯·M·卡伦早在1913年向杜威提出编一本题为“实用主义态度”论文集的想法的时候,杜威并没有全部接受这个意见;杜威写信给卡伦说:“我并不喜欢搞什么确定的派系,我认为实用主义的精神与敞布一些观念——宣传一些观念是相悖的。”不过,早在1913年,杜威就开始考察将在那个文集中成为核心问题的观点,当然,这个文集包含了其他一些著名学者的文章,比如A·W·摩尔、J·H·塔夫茨、霍勒斯·卡伦、乔治·米德、博伊德·博德、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亚特、哈罗德·查普曼·布朗。1913年,杜威写信给博德说,他想要写的是“关于哲学的本质,以及如果实用主义哲学家将他的概念忠实地应用于自身,这些概念将会对哲学产生什么影响”。从这一原初的动机出发,可以理解杜威文章中那个重要的评述:“当哲学不再成为处理哲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工具,而成为一种由哲学家为解决人类问题而培育出来的方法时,哲学才实现了自身的复兴。”
评分行末连字符号的使用
评分2.学校与儿童生活
评分第四组,发明与职业的历史发展
评分行末连字符号的使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