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原罪與恩典:駁佩拉糾派》主要收錄瞭奧古斯丁反對佩拉糾派的書信,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原罪論”和“預定論”,並涉及“自由”等重要範疇。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奧古斯丁與佩拉糾派的論證影響既深且遠,在後世,已本性與恩典以及理性與其實為題的問題一再重新被提起,引發爭論。宗教改革時期,路德和伊拉斯謨的論站比較著名,雙方都引用奧古斯丁,但是觀點卻大相徑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正統主義者巴特和自由主義神學傢布倫納亦爆發瞭關於啓示與理性,恩典與本性關係的論戰。隻要既堅持有一個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堅持倫理行為齣自人本身的自由意誌,這個問題便是一個永遠令人著迷,充滿張力的問題。
這本書簡直是思維的盛宴,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清晰度,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神學概念剖析得淋灕盡緻。初讀時,我甚至有些跟不上作者的節奏,那些關於人性墮落程度的論述,以及對人自身努力能否觸及神聖之境的深刻反思,都需要反復咀嚼。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矛盾、直麵核心問題的勇氣。他沒有采用那種空泛的、鼓勵人心的口號,而是深入到神學論戰的泥濘之中,用嚴密的邏輯和豐富的曆史背景,構建起一個堅不可摧的論證體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救贖”這個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多瞭一層對曆史脈絡和哲學基礎的敬畏感。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投入極大的專注力,但迴報是豐厚的,它徹底重塑瞭我對某些既定信念的看法,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信仰的本質。那種思想的衝擊力,如同夏日午後的一場暴雨,酣暢淋灕,滌蕩心靈。
评分老實說,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讀物,充斥著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引文,但這本書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的力量在於其強大的內在張力——一種在看似矛盾的兩個極端之間尋找平衡點的努力。作者在構建自己的立場時,並沒有一味地貶低或歌頌人性,而是非常精妙地展示瞭人在有限性與無限性之間的掙紮。這本書的節奏感極佳,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好像在引導讀者走過一條精心鋪設的迷宮。每當我覺得自己要被某個復雜的概念繞暈時,作者總能適時地拋齣一個精闢的總結或一個強有力的反問,瞬間將思路拉迴主綫。對於那些對宗教曆史發展軌跡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是這樣”,其曆史洞察力令人贊嘆。
评分我嚮來對那種試圖用單一視角解釋復雜人性的著作持保留態度,但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平衡。它展現瞭一種成熟的學術態度:承認局限性,但同時堅守清晰的立場。書中對曆史爭論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沒有將某個學派描繪成純粹的惡棍,而是展現瞭每一種觀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作者的語言風格沉穩內斂,很少有誇張的錶達,但正是這種剋製,使得其論證的力量更加具有穿透力。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衝突比消除衝突更為重要。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和哲學思辨性的方式去麵對信仰中的悖論,它不僅僅是神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進行嚴謹思考的範本,值得所有追求思想深度的人反復研讀。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神學著作那樣刻闆說教,反而更像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法庭辯論,隻不過被告是某種被普遍接受的“好人論”或“人的自主性”。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巧妙地運用瞭曆史上的諸多案例和教父的言論,使得整個論證過程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復雜術語時的那種匠心獨運,他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將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義,拉到可以被普通人理解的層麵。雖然主題嚴肅,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他如何一步步拆解和重構我們對“得救”這一概念的認知。閤上書本時,我感到自己完成瞭一次深刻的內省,不是因為書裏說瞭什麼我必須相信的教條,而是因為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強健的框架,讓我得以審視自身的行為動機和道德基礎。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邏輯架構達到瞭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作者某些句子的力量所震懾住。他對於“自由意誌”和“神聖預定”這對永恒主題的探討,采取瞭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解剖方式。他沒有試圖用情感去打動讀者,而是用純粹的理性力量,層層剝開那些華麗的修辭,直指問題的核心。這種寫作風格,對於那些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適應期,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種智識上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迫使你停下來,重新定義你對“努力”與“恩典”之間關係的理解,讓人從根本上反思,我們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爭取來的,又有多少是全然白白得來的。這本書讀完,我更懂得謙卑的含義瞭。
评分我在韦克罕地方阿蒙斯同夫人的门前讲道。听到了夫人叙述关于上帝在她身上所做的事,不免令人希奇:据说她的那位从年青时一直同在一起的丈夫,因为儿子的债务的关系给关进达刺谟监牢去,为着这事,他的生命不久也完结了。那时她几乎失掉了所有的一切,几乎要在八十高龄时,才让人家赶出屋子。虽如此,她从小所爱慕的上帝的话语,仍然是她的喜乐和她的策士。有一天她带上眼镜要看书,却是一个字都看不见。起初很觉惊骇,继而说:“这是主的旨意,但愿祂照所认为好的行。”她把眼镜除下,眼睛刚好看到一本圣经,她想总该还能分辨几个字,就把圣经取出,竟能同她女儿一样地念了出来,从那时起,非但看书不用眼镜,甚至缝纫及穿最细的针眼都没有问题,正和她三十岁时同样轻快。
评分人类的失败大致是过分的欲念、无节制的寻乐及不圣洁的心思意念这几类型。奥氏认为人类的被造原是不朽的,若是坚定在圣洁中,就能从不能犯罪与不能死的状态中进到不可能犯罪及不可能死的境况中;但是若犯罪了,就进入了不可能不犯罪及不可能不死的境况中。
评分何谟斯夫人年来缠绵床榻,为疾病所困,托人请我到她家讲道。我去了,站在过道上讲,不但她能够听见,所有站在另一房间的人也都能够听见。
评分保罗、彼得、约翰及其它使徒们所写的那些书信,目的都在处理当时信徒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从书信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基督徒所面对的挑战太多了。有人受引诱而眷恋信主前的生活,有人正遭遇残酷的逼迫,有人则受到各种严格的试探。如果基督徒真的一信主就可以平步青云直上天堂,使徒们就不必花那么多心血写这些书信,甚至我们可以说,也不必有教会之存在了。
评分马太亨利 发表于 2006-08-26 14:30 | 分类:未分类 | 评论: 0 | 浏览:84 | 推荐指数:0
评分属主的人只应有一个理由――神的旨意
评分你大概已经看出,这个比喻实际是在回答彼得的问题。我们的主已经察觉彼得心中有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这个比喻特为责备他,并严重警告他。不然,他何必两次重复“那再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十九30,廿16)?
评分往事难忘
评分三月廿九日(星期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