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曆史(第三版)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切爾·斯蒂芬斯(Mitchell,Stephens) 著
圖書標籤:
  • 新聞史
  • 新聞傳播學
  • 媒體研究
  • 傳播學
  • 曆史學
  • 新聞學
  • 媒體史
  • 大眾傳媒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0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8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学术面对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以全球的視角瞭解傳媒世界,瞭解人類新聞完整的曆史。

  《新聞的曆史》引用大量有趣的軼事、掌故和細節,使閱讀成為享受。曆史仿佛精彩的戲碼一幕幕上演,而不再是堆砌人名、日期的流水賬。

內容簡介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講述的新聞史。作者采用瞭獨特的人類學視角,將新聞的曆史嚮上追溯至史前時期,嚮下貫通至當今信息爆炸時代。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最初於1988年齣版,一經麵世便受到好評,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圖書”(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齣版於1996年,獲得更大反響,被譯成葡萄牙文、荷蘭文、中文、日本等各種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齣版瞭該書的第三版。新版不僅擴充瞭電視新聞部分的內容,還增寫瞭全新的一章,專門闡述互聯網和數字革命。
  作者視野廣闊,古今中外各種史料信手拈來,讀者讀來頗有酣暢淋灕之感;文筆生動有趣,字裏行間不乏狡黠機智的評論,隨時令人眼前一亮。

作者簡介

  作者:米切爾?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美國紐約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學教授。他著有《圖像的興起,文字的衰落》(The Rise of the Image, the Fall of the Word)(1998)和《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2004),編有《報道災難:廣播記者如何報道“9?11”》(Covering Catastrophe: Broadcast Journalists Report September 11)(2002)。史蒂芬斯還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等報刊撰寫過多篇文章。

  譯者:陳繼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史論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史、世界曆史等,負責講授新聞傳播史、新聞英語等課程。

目錄

目 錄





序言

思考題



第一篇口頭新聞


1. 為何需要新聞?——人人渴望新聞

渴望新聞——社會知覺

訴說的衝動

思考題

2. 初民社會的新聞——普通方式


“人體無綫電報”


新聞的散播——信使、喊叫者和遊吟詩人


新聞價值


世界盡頭


思考題

3. 幸存的口頭新聞——發布當日傳聞


咖啡館和“說書人”


口頭新聞的衰落


思考題



第二篇手抄新聞



4. 新聞與讀寫能力——聽什麼信什麼


新聞産生的條件


新聞與曆史


思考題

5. 新聞與帝國——群體思想的傳播脈絡


羅馬的新聞


中國各地的新聞


歐洲各地的新聞


“大都會商業”


思考題



第三篇印刷新聞



6. 控製新聞——喚醒民眾


新聞管理與新聞操縱——新聞書











新聞控製


害怕爭議


沙文主義——新聞歌謠


思考題

7. 社會雜聞——奇聞異事


印刷的流言


犯罪新聞


煽情新聞


道德說教


神異現象


“大眾”新聞


思考題

8. 新聞的邏輯——人咬狗


離奇之事


慣常之事


意外之事


思考題



第四篇報 紙



9. 最早的報紙——期待新聞


威尼斯新聞——格塞塔


來自阿姆斯特丹的新聞——剋蘭同


倫敦的編輯


思考題

10. 定期齣版物的威力——馴化新聞


國內新聞——報紙的廣度


科學新聞——報紙的威信


商業新聞——報紙的速度


思考題

11. 新聞與革命——眾人的交點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革命


自由的新聞業


思考題

12. 大眾發行——為所有人


便士報與報紙的所有權


不一樣的聲音


新新聞主義與報業閤並


小報與報業公司


思考題



第五篇采訪報道



13. 采訪齣現前——缺乏信息,無法推斷


霧霾


報社


思考題

14. 采訪齣現後——新聞方法


爭奪新聞


新聞觀察


新聞調查——被問責的世界


尊重事實


客觀性


新聞控製——捲土重來


思考題



第六篇電子新聞



15. 新技術——改善的方法,不變的目標


廣播——電子集會場


電視——遠方的新聞人物


思考題

16. 信息爆炸——過剩的數據


曝光


當下的重要性——新聞、流言與思想


新聞的未來


思考題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是一部深入探討新聞演變曆程的權威著作,它不僅梳理瞭新聞從誕生至今的漫長發展脈絡,更揭示瞭新聞形態、傳播方式、社會功能以及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權力關係和經濟驅動。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審視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新聞實踐,勾勒齣新聞如何從最初的信息傳遞工具,演變為塑造公眾輿論、影響政治進程,乃至定義社會認知的關鍵力量。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到新聞的黎明時期,追溯文字記錄、信使傳遞等早期信息傳播形式,以及印刷術的齣現如何為大眾新聞的誕生奠定基礎。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早期新聞的特點,如手工抄寫、小範圍傳播、內容多為政府公告和商業信息等,並探討瞭宗教改革、啓濛運動等曆史事件如何催生瞭對信息更廣泛需求的土壤。 隨著印刷技術的成熟和識字率的提高,報紙逐漸成為主流媒體。本書詳細分析瞭19世紀報業的黃金時代,特彆是“黃色新聞”的興起及其對新聞業的衝擊與影響。作者剖析瞭商業化浪潮下,報紙如何日益追求聳人聽聞的標題和煽情的內容,以吸引更多讀者和廣告。與此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嚴肅新聞的萌芽,以及一些有識之士如何努力提升新聞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進入20世紀,廣播和電視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新聞的傳播格局。本書深入探討瞭這兩種新興媒體的獨特優勢和對新聞業帶來的挑戰。廣播以其即時性和聲音的感染力,在重大事件報道中扮演瞭重要角色,而電視則以其視覺衝擊力,將新聞現場帶入韆傢萬戶,深刻影響瞭公眾的感知方式。作者分析瞭廣播和電視新聞的節目形式、采訪技巧以及其在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傳播中的作用。 20世紀後期,互聯網的普及是新聞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本書詳細考察瞭數字媒體的崛起,以及它如何顛覆瞭傳統新聞業的商業模式和生産流程。從早期的電子報紙到如今的社交媒體、新聞聚閤平颱,數字時代的新聞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徵。作者深入探討瞭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互動性、用戶生成內容等特點,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例如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新聞倫理的睏境等。 本書不僅關注新聞形式的演變,更深刻剖析瞭新聞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作者強調,新聞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權力、資本、意識形態緊密交織。書中大量篇幅分析瞭政府審查、媒體所有權集中、廣告商的影響、以及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如何塑造瞭新聞的內容和走嚮。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揭示瞭新聞在維護民主、監督權力、促進社會進步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新聞在製造偏見、煽動仇恨、服務特定利益集團等方麵的陰暗麵。 《新聞的曆史(第三版)》還特彆關注瞭新聞的國際化趨勢。作者分析瞭國際通訊社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傢和地區新聞傳播的異同。本書探討瞭文化差異、政治體製、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如何影響新聞的報道方式和內容,以及國際新聞如何塑造著全球公眾的認知和理解。 本書的第三版,在繼承前兩版精髓的基礎上,對近年來新聞業的新發展進行瞭深入的補充和更新。特彆是在數字媒體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産中的應用、以及後真相時代的挑戰等方麵,本書都進行瞭前瞻性的分析和探討。作者關注瞭算法推薦、數據新聞、以及公民記者的興起等現象,並對其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瞭審慎的評估。 總而言之,《新聞的曆史(第三版)》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史料性於一體的著作。它以嚴謹的邏輯、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為讀者提供瞭一幅新聞演變的宏大畫捲。本書不僅是新聞學、傳播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更是每一個關心信息傳播、關注社會發展、希望理解我們所處時代新聞生態的讀者,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它引導我們思考,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彆真僞,如何理解新聞背後的邏輯,以及如何更好地參與到塑造一個更健康、更負責任的新聞環境中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麵映照當下、啓迪未來的鏡子。

用户评价

评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層次分明,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長期的研究積纍。每一個論點都有詳實的曆史案例支撐,引用的文獻資料極為豐富且權威,這為書本增添瞭不可撼動的說服力。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並非固步自封於既有的學術範式,而是大膽地引入瞭新的研究視角來重新詮釋既有史實,使得整個敘述充滿瞭活力和前瞻性。對於希望係統性掌握新聞傳播史脈絡的嚴肅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平颱。它絕非那種蜻蜓點水的通識讀物,而是需要沉下心來仔細研讀、反復咀嚼的案頭必備之作,能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很紮實,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沉澱。封麵那遒勁有力的字體,透著一股沉穩和力量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而是傾注瞭深厚功力的學術力作。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無論是目錄的編排還是章節標題的擬定,都展現齣作者對整個知識體係的宏觀把握。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探索之旅,不會因為內容的龐雜而感到迷失,反而能清晰地沿著曆史的脈絡前行。這種編排上的匠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梳理變得生動有趣,仿佛作者就坐在身旁,用他淵博的知識引導著我穿梭於各個時代的新聞變革之中,感受那些關鍵節點的衝擊與迴響。

评分

坦白講,初次拿起時,我略微有些擔心其學術性會過於艱澀難懂,畢竟涉及的年代跨度和專業術語不少。但事實證明,這種顧慮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高超,他總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運用富有畫麵感的敘事手法,將那些遙遠的新聞先驅們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感覺自己仿佛親曆瞭那些充滿硝煙味的報社內部爭鬥,感受到瞭早期記者們冒著巨大風險去探尋真相的勇氣與執著。這種將“人”置於曆史洪流中心的寫法,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使得那些抽象的行業演進史,變成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閱讀體驗流暢得像是讀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隻是其內涵遠比虛構文學更加深刻厚重。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其對“新聞本質”的反思與追問。在信息真假難辨的當下,重溫新聞業的誕生、發展及其經曆的無數次自我革新與陣痛,提供瞭一種清醒的視角。作者並未簡單地對過去的美好進行懷舊,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商業化、技術迭代以及權力乾預對新聞專業主義的侵蝕過程。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接觸到的各類信息來源,思考它們背後的運作機製和潛在的偏見。這種思維上的“喚醒”作用,是任何簡單的時間綫梳理都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史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公共話語權”如何被爭取、被塑造和被捍衛的社會學經典。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那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敘事能力深深摺服。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和時間點,而是將新聞的發展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之中,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知識網絡。我尤其欣賞他對那些重大曆史事件中,信息傳播形態如何影響乃至塑造曆史走嚮的深入剖析。比如,在某個特定的轉型期,印刷術的革新如何打破瞭信息壟斷,以及隨後新興媒體在不同意識形態對抗中的角色扮演,都被描述得入木三分,充滿瞭洞察力。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原本靜態的曆史文獻鮮活瞭起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思考:信息流動的速度和形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決定瞭人類文明的航嚮?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無疑為我理解當代信息爆炸時代的睏境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曆史參照係。

评分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评分

挺好

评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评分

学习学习一下相关知识

评分

综合性的史料。读一读不错。

评分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评分

很不错的书,不少人推荐

评分

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

评分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