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說 《剋勞備忘錄》與英德對抗

新民說 《剋勞備忘錄》與英德對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徵宇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523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366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觀文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上偉大的國務文獻之一,當代中美關係啓示錄。

內容簡介

  《新民說<剋勞備忘錄>與英德對抗》是一本有關《剋勞備忘錄》的讀本,包括《剋勞備忘錄》的全文翻譯文本,以及歐美學界有關剋勞、《剋勞備忘錄》、英德海軍對抗的研究性文章。《剋勞備忘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外交部高級職員艾爾?剋勞嚮國會提供的一份戰略報告,該報告極具說服力地分析瞭德國的崛起與野心勃勃的戰略目標,英德衝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國的應對策略。恰如美國國務傢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所言,《剋勞備忘錄》對當下中國關係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吳徵宇,曆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關係思想與理論、戰略研究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先後在英國杜倫大學政治學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從事訪學和博士後研究工作。已齣版個人學術專著三部、譯著兩部(閤譯),並在各類核心期刊及海外學術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目錄

001 導 論:《剋勞備忘錄》與英德對抗的起源 吳徵宇
第Ⅰ部分 《剋勞備忘錄》
031 關於英國與法德兩國關係現狀的備忘錄 [英]艾爾·剋勞

第Ⅱ部分 艾爾·剋勞的職業生涯與外交思想
081 對艾爾·剋勞爵士職業生涯的重新評價 [英]理查德·科斯格雷夫
102 艾爾·剋勞與英國對外政策:思想的圖譜 [英]托馬斯·奧特
139 艾爾·剋勞爵士職業生涯中的晉升問題 1905-1920 [英]愛德華·柯普

第Ⅲ部分 英德海軍競賽與英德對抗
169 哥本哈根情結 [美]喬納森·斯滕伯格
203德國的世界政策與英德結盟談判 1897-1900 [美] 保羅·肯尼迪
234德國追求海權的失敗 1914-1945 [美] 霍爾格·赫維希

第Ⅳ部分、《剋勞備忘錄》的當代意義
291亨利·基辛格論《剋勞備忘錄》與中美關係 吳徵宇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裝完好,紙張不錯,內容暫時還沒看!

评分

難得一見的好書。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艾爾.剋勞(Eyre Crowe)是百年前的英國外交官,生於德國萊比錫,父為英國外交官,母是德國人,十七歲移居英國,妻子亦有德國血統。憑英德雙重DNA優勢,剋勞對德英和歐陸外交洞若觀火,並以「剋勞備忘錄」(Crowe Memorandum)名世。

评分

英德矛盾在經濟上的錶現主要是貿易競爭。德國依靠采用新的技術和壓低工人的工資,生産齣價廉物美的商品,衝破其它國傢的關稅壁壘進行傾銷。1880年至1890年間,德國輸齣額由三十億零九韆萬馬剋增至三十四億馬剋,即大約增加10%;而在以後的十年內,齣口額增至四十六億一韆一百萬馬剋,即增加瞭百分之36%。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産品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是嚮國外市場銷售的。德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1870年隻占9.7%,到1913年,則上升為12.6%,僅次於英國,居第二位。德國商品在歐洲市場上日益排擠英國商品。1913年,德國對歐洲各國的貿易占德國齣口的75%,進口的54%。英國對於德國強大的競爭能力,不僅感到驚訝,而且簡直是驚惶失措瞭。

评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

评分

一本好書!

评分

譯叢取材選目則不吝其小,且力求主題相對集中,現約略勒成數專輯:一日西方古典思想與人物,尤以古希臘為要。二日西方政治理論與實踐,特重近代以來作為西方思想製度主流之自由民主的發展。三日知識分子與自由市場,全球化使我們皆捲入市場經濟,而人文知識分子對此的態度尤可玩味。四日基督精神與人文,此種超越性大概正是較現實的中華人文所需特彆留意處。五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俄羅斯思想,藉此希望國人眼光也能注意我們近鄰心靈的深邃。六日《學術思想評論》,由賀君照田主編,其中有譯有評,最近幾輯尤注意中西曆史交叉延人&ldquo;現代性&rdquo;的麯摺與展開。

评分

真理再次被證明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