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於時語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1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37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全球现场观察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洞悉階層固化真相,指引上升通道迷津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是於時語對美國社會進行多年觀察思考的成果。通過對美國精英教育體製與美國上流社會關係的層層剖析,他一針見血地點齣美國社會階層固化的真相——21世紀“拼爹資本主義”(“遺産型資本主義”)的迴歸,令教育程度越發成為一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上升通道的決定性因素,也即打破階層魔咒的獨一途徑。

  · 憑藉多年零距離觀察,提供大量細節內幕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作者憑藉多年零距離觀察,披露大量有關美國精英教育的細節內幕——從曆屆總統傢族的社會關係網、政客的個人發跡史,到教育競爭的眾生相,甚至包括中國讀者熟悉的“虎媽”爭議,並附有眾多圖錶及數據,具體形象地揭示瞭美國精英教育與上流社會關係的實質。

  · 為中國學子繪就的美國精英教育路綫圖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是一幅為中國學子繪就的美國精英教育路綫圖。以中國大陸移民子弟為代錶的美國亞裔,能否成為常春藤校園的另一上升族群?能否重復猶太人通過徵服常春藤而主導美國社會的成功道路?作者細析美國“高考”製度細節內幕,並為讀者附上常春藤名校招生錄取程序綜述,提供有關美國精英教育的第一手資料。


內容簡介

  “全球現場觀察”係列叢書簡介:

  不是遊記,不是新聞報道,不是書齋裏的研究;

  以深入現場的經驗,以平等交流的姿態,觀察真相;

  著重關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社會公共領域;

  憑藉在地全新一手材料,提供有角度、有立場的分析與見解。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簡介: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美國學子是如何從常春藤名校攀援而至上流社會的?

  作者於時語多年近距離觀察美國精英教育,他發現,進入21世紀的美國,“拼爹資本主義”(“遺産型資本主義”)的迴歸,令教育程度越發成為一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子女的教育程度越來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程度。知識教育資本的代際傳承成為美國社會競爭的重要特徵。

  通過迴顧常春藤盟校的發展曆史,作者揭示瞭美國精英教育的本質——從“藍血”貴族傳統到“憑纔取人”原則,經曆百年,常春藤校友在美國這一缺乏世襲貴族的平民共和國裏,已然成為“貴族群體”的新代錶,遍布美國的“上層建築”。

  以中國大陸移民子弟為代錶的美國亞裔,能否成為常春藤校園的另一上升族群?能否重復猶太人通過徵服常春藤而主導美國社會的成功道路?作者提供大量圖錶、數據與實際案例,通過爬梳常春藤與美國上流政治文化社會的關係,以及分析美國“高考”製度細節內幕,為讀者繪就瞭一幅精準而生動的美國精英教育路綫圖。


作者簡介

  於時語(筆名),知名國際問題專傢。新加坡《聯閤早報》特約政治評論員、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特邀專欄作傢,也是國內多傢報章雜誌特邀作者,包括《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南風窗》《21世紀經濟報道》等。

  於時語博士畢業於美國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現工作於北美某科研機構,同時從事亞洲曆史文化研究,曾獲英國皇傢亞洲學會Barwis Holliday研究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引 言 / 1

第一章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美國社會的演變大勢 / 15

第一節 “拼爹資本主義”的再現? 19

第二節 後工業化社會中的美國職場:藍領中産階級的衰亡 26

第三節 大學教育與美國的“階層劃分” 31

第四節 教不嚴,師之惰—美國的公共教育危機 37

第五節 美國的社會婚姻分化和“選擇性婚配” 43

第六節 美國社會的智商異化 50

第七節 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分化和普通大學畢業生的“貶值” 56

第八節 特權的復製和精英階層的“世襲化” 64

第九節 教育劣勢與WASP 族群統治的終結 72

第二章 “學而優則仕”:美國政治精英是怎麼煉成的 / 79

第一節 “訟而優則仕”—民主黨的精英道路 83

第二節 “商而優則仕”—共和黨的精英道路 89

第三節 從“戎而優則仕”到好男不當兵—美國精英階層的世風演變 94

第四節 “生而優則仕”—漫談美國的“老子英雄兒好漢”現象 100

第五節 “健而優則仕”—美國精英與體育運動漫談 103

第六節 殊途同歸—條條仕路迴歸精英教育 106

第三章 常春藤名校與美國“上層建築”的“貴族群體” / 109

第一節 總統、大法官和中央情報局 111

第二節 美國的“筆杆子”—“無冕之王” 和“公共知識分子” 118

第三節 億萬富翁的溫床 122

第四節 不滅的理想主義:工會領袖和支教運動 127

第五節 常春藤和好萊塢 131

第六節 “常春藤國際”操控世界? 135

第四章 培養“主人”還是“僕人”?

——常春藤教育的特殊之處 / 141

第一節 未來的政治、商界、社會領袖 143

第二節 培養“主人”的“自由學科”教育 145

第三節 社會關係之一:大牌教授、學生刊物和名人講座 149

第四節 社會關係之二:學生會社 152

第五節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僕”關係 156

第六節 常春藤的“品牌效應”和一榮俱榮的社會資源 159

第七節 體育運動與常春藤教育 162

第八節 從“紳士丙等”到考試作弊—精英教育本身的演變 165

第五章 從“藍血”貴族到憑纔取人

——常春藤盟校招生製度的演變 / 167

第一節 憑傢世還是靠纔能? 169

第二節 如何量化學生纔能?—美國“高考”的創始者 173

第三節 先天智力還是後天成就?—美國“高考”的演變 176

第四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 180

第五節 學業標準PK“個人素質” 184

第六節 校友子女特招政策 188

第七節 美國的社會競爭

——高校招生“少數民族加分”還能延續多久? 191

第八節 分數麵前,人人不等?—最新一輪美國“高考”改革 195

第六章 “不能輸在起跑綫上”

——美國精英教育競爭的低齡化 / 199

第一節 《虎媽戰歌》和美國社會的焦慮 201

第二節 “地毯老鼠競賽” 205

第三節 “重點中學”和美國公共教育的痼疾 209

第四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春藤“預備學校”的變遷之一 214

第五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常春藤“預備學校”的變遷之二 220

第七章 美國儒林外史

——名校入學競爭白熱化之下的眾生相 / 225

第一節 常春藤名校錄取率和錄取標準趨勢實錄 227

第二節 招生辦的“間諜戰”和“戰略性錄取” 231

第三節 “提前錄取”遊戲後的“上馬”“中馬”和“下馬” 234

第四節 龐大的美國“高復”行業 237

第五節 0.002 分之爭—中學“校元”引發的天價官司 240

第六節 “教育移民”和“高考移民” 243

第七節 有錢能使鬼推磨—高價“雷鋒” 246

第八節 升學谘詢公司“包裝”的抄襲作傢 249

第九節 從“四好學生”到“N 好學生”—美國中學的“榮譽膨脹” 252

第十節 高考作弊和哈佛校園內外的騙局 255

第八章 從常春藤到華爾街

——猶太人徵服美國的艱難路 / 259

第一節 美國的反猶主義和“猶太人的哈佛” 261

第二節 “滑膩的蠹魚”—常春藤盟校的反猶曆史 265

第三節 從“共産主義第五縱隊”到徹底徵服常春藤 269

第四節 從常春藤到徵服美國上層建築

—前紐約州州長斯皮策傢族個案 273

第五節 居安不思危:美國猶太人的智力退化? 276

第六節 華人能夠效法猶太人的成功嗎? 280

第九章 常春藤名校的招生錄取程序綜述 / 287

第一節 教皇選舉般的“灰箱” 289

第二節 學業成績之一—學業指數 294

第三節 學業成績之二—綜閤評價 298

第四節 學業成績之三—名校的學業成績分類 302

第五節 洋洋大觀的課外活動成就 304

第六節 難以捉摸的“個人素質”評分 308

第七節 “額外因素”和總評錄取 313

第八節 “後門”和邊門—Z名單、備取名單和轉學申請 315

第九節 再析“灰箱”—哈佛大學的招生麵談內部指南 319

附錄1 / 321

附錄2 / 322

附錄3 / 323

主要參考資料 / 325


精彩書摘

  隨著美國人口的持續增長,美國大學學生總人數也在不斷增長。圖7.1.1 是根據美國國傢教育部統計數字製作的圖錶。與之相應的,是常春藤名校申請人數的對應增長,但是其錄取人數卻基本恒定。圖7.1.2 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例子。不到二十年,普林斯頓大學的申請人數整整翻瞭一倍(從1993年的13000 多人增加到2010 年的26000 多人),而校方隻在近年纔“擴招”瞭百來名本科生,僧多粥少日益嚴重的狀況一目瞭然。

  在這樣的趨勢下,常春藤名校的錄取率紛紛下降,圖7.1.3 是哈佛大學最近十五年來的情況。到瞭2014 年,每100 名哈佛大學申請者中,收到錄取通知的人不到6 個。

  錄取率的下降自然意味著錄取標準的不斷提高,課外活動成就和個人素質等非量化標準很難總結,最明確無誤的是對“高考成績”的要求。

  先說明一下,除瞭高中11 年級的一次性PSAT 普考,美國“高考”主要是SAT 和大緻相當的ACT 考試,包括名牌大學在內的“重點大學”,則還要求考生加考多門SAT II 專項考試。這些標準化考試每年多次,可以無限次重考,按最佳成績計算,隻不過,大學會收到申請人的全部SAT 記錄,在競爭激烈的名校的招生辦眼中,重考多次纔獲得的高分要大打摺扣。

  主持SAT 考試的機構—高校理事會名義上是個非營利組織,實際上作為變相的“壟斷公司”賺得鉢滿盆滿。在每次考試之後,高校理事會允許自我感覺不佳的考生在尚未閱捲的情況下馬上提齣取消本次考試結果,不計成績,但所付不菲的報名費自然付諸東流。這樣的規定,顯然有利於那些已經在“高復”消費上占瞭很大優勢的富人子女進行重復考試。

  有鑒於此,高校理事會於2009 年改變規則,允許考生選擇性地嚮學校報告自己的SAT 成績。這顯然會大大增加所有考生重復考試的次數。然而,除瞭高校理事會將從中賺更多錢之外,由於申請減免報名費的手續繁雜,貧睏傢庭的不利地位並不能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大學招生辦從此將無法瞭解考生申報的SAT 高分究竟是齣自實力,還是大量重考之下一次偶然的運氣,從而大大增加衡量考生實際能力的睏難。因此,許多名牌大學仍然堅持申請者必須提交全部SAT 成績。

  我們可以曆史數據比較齊全的普林斯頓大學為例,來考察名校“高考”成績的演變。圖7.1.4 是普林斯頓曆年錄取學生的SAT 總分中段區間(即錄取學生的中間50%)圖錶。自2005—2006 年起,SAT 增加瞭英語作文,但為瞭便於曆史對比,這裏仍然按照過去幾十年的習慣,隻給齣英語閱讀評論(Critical Reading,也即原來的詞匯[Verbal]部分)和數學兩門總分。注意在1995—1996 年間,SAT 考試重新劃定評分刻度,造成平均分數的上跳。但是除此之外的長期上升趨勢仍然十分明顯,而且日益逼近絕對上限:從2004 年起,中段區間上緣漲到1590 分,2007 年起更達到上限1600 分。此後這一上限基本在1590—1600 分之間。換言之,2007 年以來,普林斯頓大學錄取的學生中,將近25%(450—500 名)是傳統SAT 考1600 滿分的“狀元”!

  說到底,上述現象是美國學齡人口不斷增長,而常春藤名校代錶的精英教育機會基本恒定的自然結果,同時還包括貧富兩極分化背景下教育競爭加劇的因素。美國《高等教育年鑒》把申請常春藤名校的考生學習成績的大幅度提升形容為“學業大躍進”(Great Academic Leap Forward),《紐約時報》 撰文將常春藤名校學生群體定義為新的“超人種類”(Super People),都說明瞭美國精英教育已經成為21 世紀的人類智能角鬥場。

  ……


前言/序言

  引言

  1976 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傢理查德· 弗裏曼(Richard Freeman)齣版瞭一本影響很大的暢銷書《教育過度的美國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以大量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供過於求”,其數量超過瞭美國經濟對知識型勞工的需求。不僅許多人為瞭讀大學推遲四年進入勞工市場成為得不償失的個人決策,國傢輸送更多的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獲得的實際社會效益也是負麵的。這種情況的齣現,除瞭受到“越戰”時代大學生可以延期服役的刺激,更是反映瞭當時美國社會的兩個重要現實。

  第一,這是“二戰”後美國藍領中産階級的全盛時期。美國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普及中小學教育的國傢。因為缺乏舊歐洲大陸嚴格的社會等級製度和分野,美國的公共教育很早就基本實現瞭“有教無類”。

  美國最早的公立中學—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甚至比哈佛大學還早一年成立。1900 年,隻有一成美國青年讀完高中。到瞭1970 年,高中畢業生達到學齡人口的八成。這種發達的公共教育體係,在工業革命之後,為製造業提供瞭素質不斷提高並且一直領先世界的高質量勞動力。同時,美國完善的工會運動和不斷增長的國民經濟為大批藍領勞工提供瞭足以維持中産階級生活的高薪。當時美國工業已經進入自動化的萌芽時期,但相對於這一龐大的中産階級“勞力者”,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心者”在工資收入和職場需求上都不享有很大的優勢。

  第二,這反映瞭“二戰”後美國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在各級政府的投資補助之下和“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福利主義浪潮中,大學教育尤其是蓬勃發展的公立大學學費低廉,極大地增加瞭中下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965 年,耶魯大學教育學傢威廉· 德韋恩( William Clyde DeVane)撰寫《20 世紀美國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一書,如此描繪美國高等教育的“錦綉前程”:

  大學民主化的強勁趨勢已經發展到這種階段,在許多州,也許不久將包括整個聯邦在內,免費的高等教育會被視為每個人的權利,而政府的責任便是提供這樣的免費教育。

  這一由政府提供免費大學教育的大話,聽起來簡直像社會主義宣傳。但是在當時有它的具體社會背景,而並不使人覺得是天方夜譚。這是由於美國在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新政”以來所實行的一係列“均貧富”措施,尤其是纍進所得稅和社會保險金製度等,有效地縮小瞭貧富差距。“二戰”末期,麵臨大量軍人退伍、重返社會的前景,美國國會通過瞭著名的《美國軍人權利法案》(The GI Bill of Rights),資助復員軍人接受高等教育。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為戰後美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創造瞭良好的社會條件。工資和待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美國廣大藍領産業工人也加入瞭中産階級的隊伍,他們的下一代中,許多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與此同時,公立大學的建立和擴展,大大降低瞭高等教育的社會門檻和費用。約翰遜總統上颱後,在“偉大社會”的口號下,對社會下層和少數民族進一步擴大社會福利,包括由聯邦政府對貧睏學生提供大量的助學金。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産生瞭大量大學畢業生,超過當時美國社會的實際經濟需求。

  半個世紀以後,整個美國社會及其教育事業卻齣現瞭與以上兩位學者所述截然相反的現象。

  首先,曾經領先世界的美國公共教育體製齣現瞭重大危機,尤其是嚴重的教育質量問題。按照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2 年測試,在34 個發達國傢中,美國中學生的數學成績隻居第27 名,科學知識第21 名,閱讀能力第17 名。美國曆史上首次齣現進入勞動年齡的新一代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倒退的局麵。

  其次,是德韋恩教授預言每個美國人都會享有免費高等教育的未來,徹底成為鏡花水月。在通貨膨脹長年受到控製的情況下,美國大學學費卻持續飛漲:1985—2011 年,大學教育費用的增長指數,幾乎是平均通脹指數的5 倍(498% : 115%)!而各種政府教育補助卻大緻遵循通脹指數的增長。如此,不僅下層人群日益望洋興嘆,連美國大學的最主要生源—中産階級都叫苦不迭,進而成為近年所謂“中産階級擠壓”(squeezed middle)的主要因素。當年秘密對《華盛頓郵報》披露水門案件內情的“深喉”—曾經是聯邦調查局的二把手,絕對屬於美國的中上階層—2005 年終於現身曝光,居然也是為瞭“補貼”外孫上大學的費用。“免費的高等教育”並未“被視為每個人的權利”,相反,根據奧巴馬2007 年11 月在艾奧瓦州的競選演講,2001—2010 年這十年中,有200 萬美國學生因為高漲的學費而被排除在大學門外。

  更重要的是,與《教育過度的美國人》描述的“得不償失”相反,大學費用的高漲恰恰反映瞭高等教育“投資”的社會迴報的飛升。在各種全球性和美國特有的社會趨勢之下,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成為美國最突齣的社會矛盾。羅斯福總統“新政”以來逐步建立的“ 軟美國”福利主義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下層人群的社會上升機會(upward social mobility)日趨減小。對絕大多數美國平民而言,大學教育是進入中上階層的唯一通道,因此日益成為美國社會的重要分水嶺。據《華盛頓郵報》:到2007 年,相比隻獲得高中學曆的人,美國擁有大學學位的人的平均收入超過前者兩倍。前總統剋林頓用韻語說得更通俗:“學多少料,賺多少票。”( What you earn depends on what you learn.)

  據《經濟學人》周刊引用的統計數字,按照大學教育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排名,美國和英國在西方發達國傢中坐瞭頭兩把交椅。藉用中國20 世紀60 年代初“考上大學穿皮鞋,考不上大學穿草鞋”的流行語,今天的美國,可以說是進得瞭大學的纔有資格成為中上階層,進不瞭大學的永居社會底層。

  展望未來,這一因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而決定的社會鴻溝隻會越來越寬。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自動化背景下,美國低學曆藍領中産階級的沉淪,是個無法製止的大勢。2013 年,牛津大學兩名學者弗雷(Carl Frey)和奧斯本(Michael Osborne)對美國職場進行瞭一項詳盡的研究。他們的結論是,未來二十年,美國全部702 種職業群體中將近一半(47%)的職位“有極大可能被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在這樣的社會變革中,最安穩的則是“高技能兼高薪”的職業。大學教育尤其精英教育對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美國高等教育事業內部本身不斷加劇的強烈分化。這一體係的最底層,是兩年製的公立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再往上便是各州公立和私立的普通四年製大學,接著是不同程度的“重點大學”(selective colleges),最高一層,便是以8所常春藤大學、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頂尖名校(most or highly selective colleges)。可以從“投入”和“迴報”兩個角度簡單描述一下這一內部分化現象。

  根據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傢霍剋斯比(Caroline Hoxby)的最新研究,半個世紀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競爭性的強化和學生質量的提高,僅僅限於以常春藤大學為代錶的頂尖名校。其他絕大多數大學的教育質量要麼持平,要麼明顯下降。教育投入是個最突齣的例證:2006 年,美國最頂尖的1% 的大學在每個學生上的年度花費是92000 美元(實際超過全額學費),而普通大學則隻有12000 美元(大多由學生學費承擔)。這樣顯著的教育投資區彆,自然造成教育質量,以及畢業後社會機會和報酬的巨大差距。例如哈佛大學本科生的畢業率在97%以上,而一般州立大學還不到50%(一半以上一年級新生最終沒有獲得畢業學位)。

  從宏觀角度而言,霍剋斯比的研究結論完全符閤美國整個教育體係的演變。普通美國大學教育,是每況愈下的中小學教育的延伸,其質量自然無法提升,導緻後文提到的美國職場上大學畢業生的“貶值”現象。而美國的精英教育則持續領先世界,曆年諾貝爾科學和經濟學奬項大多花落美國,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從學生傢庭支齣的角度,美國高等教育的分化也非常明顯。普通大學學費的高漲,成為中産階級傢庭的巨大負擔,美國大學生貸款總額超過1 萬億美元,這一天文數字大緻相當於近十年伊拉剋戰爭的全部費用,從而成為房貸危機之後另一主要的債務危機。並且,按照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說法,這一學生貸款債務正在成為許多人“美國夢” 破滅的主要原因。與此相反的是,近十年來,幾乎所有常春藤大學都取消瞭貸款製度,代之以直接資助。

  哈佛大學帶頭,耶魯和普林斯頓紛紛跟進,不僅將完全免費再加生活補助的貧睏生標準上限提高到傢庭年收入65000 美元(2011 年數據,此後每年上調),而且對一般中産階級學生資助的標準也大幅提高,獲得資助的傢庭年收入上限達到20 萬美元,大約75% 的在校學生因此獲得不同程度的資助。尤其是年收入在6—18 萬美元之間的父母,每年為每個在校子女學費和食宿的總支齣,隻占稅前總收入的1%—10%。據《大西洋月刊》統計,在這樣廣泛的資助下,2013 年哈佛大學本科學生平均4 年的個人總費用是53910 美元,即每年不到13500美元,這低於大多數州立大學尤其外州州立大學的費用。

  在個人迴報上,常春藤教育更是無與倫比。除瞭美國近二十年來絕大多數新億萬巨富是頂尖名校畢業生這一事實之外,據《華爾街日報》引用的詳盡調查,1972 年分彆進入常春藤與公立大學的畢業生在1986 年的平均工資差距是15%,而1982 年入學的,這一差距達到39% !各種跡象錶明,這一差距隻會有增無減。本書第一章引用的一個圖錶(圖1.7.4)便顯示,即便是排名第25 名的名牌大學,其畢業生收入依然比哈佛、耶魯畢業生少幾乎40%。

  從社會總體而言,“常春藤盟校”等美國名牌大學代錶的“超級精英教育”支配美國“上層建築”的傳統日益牢固。據統計,12 所美國頂尖私立名校的校友占瞭美國企業界領袖的54% 和美國政府重要領導崗位的42%。對比之下,美國上層精英中隻有25% 在州立大學接受教育,而美國全國州立大學學生的總數,超過十來所私立名校校友的數量幾十倍。

  僅一所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每年本科入學的新生總數就超過瞭“常春藤盟校”的“老三大”也即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新生總和,其錄取人數更超過“老三大”總和兩倍。這一舉世聞名的州立大學與常春藤盟校各自的學位在美國社會“含金量”孰高孰低,由此一目瞭然。名校校友支配美國上層建築的傳統不僅長盛不衰,而且變本加厲。從老布什總統開始,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美國總統一直是常春藤校友。2004 年和2012 年兩屆總統大選,分彆是耶魯校友小布什與剋裏,以及哈佛校友奧巴馬與羅姆尼之間的“常春藤內戰”。

  總統之外,耶魯大學本科和哈佛商學院企管碩士畢業的小布什總統雖然在言論上迎閤南部共和黨草根基礎的反精英主義,實際卻通過大法官任命,在曆史上首次將三權分立的美國最高法院變成幾乎清一色的常春藤門麵。哥倫比亞大學本科和哈佛法學博士奧巴馬總統除瞭完成最高法院的徹底常春藤化,其內閣和親信更是充滿瞭常春藤精英。以至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傢大衛· 布魯剋斯(David Brooks)如此總結“美國今天的統治階級”:

  在常春藤學校受的教育;主張憑纔擇人;小心謹慎而又野心勃勃;來自SAT(美國大學入學標準考試)高分考生;開放和多元。

  按照這樣的總結,時下的美國簡直可說在實行“常春藤專政”。總之,美國的社會大勢是社會競爭逐漸集中到教育競爭,而教育競爭的重點,則日益錶現在“常春藤名校”升學競爭的白熱化。在美國常用的一個形容詞是,這種競爭達到瞭血淋淋的“割喉”( cutthroat)程度。被名牌大學錄取的激動,也絕不亞於範進中舉。1999年齣版的描述美國“高考”曆史的名作《大考試 》(The Big Test)最後總結說:“美國人對名牌大學入學的癡心,已經超越瞭理性的界限。”

  十餘年之後,這一瘋狂程度的愈演愈烈與常春藤盟校錄取率的急劇下降繼續形成尖銳反差。名校升學競爭“超越理性”的一個標誌,便是競爭從高中嚮初中、小學以至學齡前延伸的趨勢。引用美國《大西洋月刊》半華裔半德裔的著名作傢陸賽靜(Sandra Tsing Loh)的觀感,對於大批“常春藤發燒友”傢長,尤其是知識分子和其他受過良好教育的傢庭,“ 常春藤入學競賽”從幼兒園便已經開始。這裏的調謔成分不計,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傢長因為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惜早早送孩子上一年學費幾萬美元的貴族幼兒園。陸賽靜自己就曾經在洛杉磯地區為瞭給女兒尋找“高度競爭”的幼兒園而“大打齣手”。

  美聯社2006 年3 月報道:紐約市私立精英中學的學費超過瞭哈佛大學當年的學費。令人吃驚的是,盡管這些私立中學如此昂貴,大量學生傢長仍然趨之若鶩,不僅腰纏萬貫的富豪傢庭,甚至傢境不寬裕的中産階級父母也勒緊褲帶將子女送來,以緻“生滿為患”,居然還有長長的備取等候入學名單。正如《華爾街日報》報道,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瞭小班教育和一流的師資,最重要的還是這些私立精英中學長期形成的聲望,提高瞭畢業生進入美國常春藤盟校等一流名牌大學的機會。

  本書將交替使用傳統的“常春藤盟校”和作者專用的“常春藤名校”兩個名詞,這裏先確切定義一下。眾所周知,“常春藤盟校”(IvyLeague)指的是美國東北部曆史最悠久的8 所私立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康奈爾有部分紐約州州立成分)。但是從本科招生人數和新生入學錄取率而言,麻省理工學院和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也屬於這樣的頂尖檔次。本書中的“常春藤名校”一詞,便專指常春藤盟校再加上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總共10 所大學。在這10 所大學中,又有5 所競爭最激烈的“重中之重”,也即“常春藤盟校”中的“老三大”: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加上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這5 所頂尖大學的字母縮寫,便是美國優秀高中生耳熟能詳和夢寐以求的HYPMS 或HYPSM。

  以具體數字來說明一下“夢寐以求”。2013 年,HYPMS 5 校總共招收瞭7115 名本科新生,除去大約10% 的國際學生,再除以本年超過330 萬的美國高中畢業生總數,得齣不到0.2% 的比例,也即每1000 個高中畢業生中,進入上述5 所頂尖大學的不到2 個。再加上剩下的5 所常春藤盟校,每1000 個高中畢業生中能夠進這10 所“常春藤名校”的不到5 個。

  美國所謂的“一流”(first tier)大學,當然遠遠不止上述10 所“常春藤名校”。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有“南方哈佛”之稱的杜剋大學和西部的加州理工學院。這兩所學校的本科新生錄取率絕不亞於若乾常春藤盟校,加州理工的入學競爭還常常激烈於麻省理工。本書描述名校錄取競爭,除瞭若乾例外,以及加州理工學院所獨有的理工專長和高度亞裔比率,其他特徵基本上都適用於這兩所大學。

  按照《紐約時報》,常春藤名校代錶的美國名牌大學入學競爭的白熱化,提高瞭整個美國大學招生過程的競爭性,以緻美國所謂的“二級”(second-tier)大學的入學競爭也日益激化,在難度上頗有嚮一些一流大學靠攏的趨勢。從這個角度,本書描寫的美國“高考文化”,除瞭針對頂尖名校,也日漸適用於美國一般“重點大學”。

  迴到一流名校,不妨提及研究生院居美國前茅的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但是名校之所以齣名,乃是“物以稀為貴”。芝加哥大學的本科新生錄取率常常在20% 以上,而公立的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每年本科錄取人數巨大,2013 年超過14000 名。這都顯著降低瞭學校本科學位在社會上的“含金量”。最好的例證,是後文會討論的《紐約時報》調查數據,100 個同時收到哈佛和伯剋利大學錄取通知的美國高中畢業生中,98 個會選擇上哈佛!

  即使在一些常春藤校園裏,也有“正牌”和“副牌”之分。例如錄取率早就低於10% 的哥倫比亞大學和錄取率曾經在四分之一左右的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雖然同是哥大本科,卻大有“嫡係”和“雜牌”之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和一般本科之間,從錄取率到學位的“含金量”,也有不小的距離。

  另外不能不提美國軍方的三所士官學院,即曆史悠久的西點軍校和海軍學院,以及“二戰”後新建的空軍學院。它們長期以來也被視為美國頂尖大學,而且上學的一切費用由聯邦政府也即納稅人負擔。但是“二戰”結束以來,尤其是“越戰”開始後,美國上層社會“好男不當兵”的風氣日深,自由派主導的常春藤校園尤甚。例如哈佛大學從“越戰”時代直到2011 年,一直不許五角大樓預備役軍官訓練團(ROTC)進駐校園。遙遙無期的“反恐戰爭”又加劇瞭軍校畢業士官完成大約5年“賣命期”後馬上復員轉業的趨勢,同時前國務卿鮑威爾將軍代錶的“非科班齣身”軍官比例不斷上升,而西點等士官學院本身日益“平庸化”(美國海軍學院某英語教授的評價),美國朝野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開始紛紛質疑繼續靠納稅人支付這種昂貴士官教育的必要性。這些曆史和社會原因顯著降低瞭軍校在優秀高中畢業生眼中的分量和競爭力。

  順便說明一下美國大學的排名次序問題。從老牌的《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到近年的上海交通大學的調查,這一類的世界大學排名次序和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都是基於一些量化的指標,特彆是教授和研究生院的研究發錶成果。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本書關注的題目—以美國高中生為主體的、每年大學本科申請人眼中的美國名校位置。“申請人總體”的具體選擇,纔是名校入學競爭程度的決定性“市場因素”。錶0.1 引用的是哈佛大學學者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基於對3240 名優秀美國高中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詳盡調查,做齣的美國名校“市場排名”。

  本書的另一目的,是迴顧美國猶太人如何從被常春藤名校歧視排斥的弱勢群體,發展成這些校園中教授與學生人數比例最高的代錶。並且,通過這一過程,猶太人成為遍布美國“上層建築”的強勢族群,並且通過強大的遊說集團,常年把持美國的中東政策,導緻華盛頓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同時,近年來,以中國大陸移民子弟為代錶的美國亞裔成為常春藤校園的另一上升族群,他們是否能夠重復猶太人通過徵服常春藤而主導美國社會的成功道路,進而影響到未來的美中關係,是本書提齣的重要問題。


用户评价

评分

为中国学子绘就的美国精英教育路线图

评分

包装完好,是正品,物流速度快。

评分

送货快,不错,包装的也很好

评分

产品质量不错,发货也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作,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的书,一直在京东买书,价格便宜,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一张优惠券领不到了

评分

发货速度快,商品很好,商家服务态度很好!下次再来。希望更多优惠

评分

京东购物,方便,快递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