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可以這樣看係列叢書,集結世界科普名著,為中國科學科普愛好者打開通入世界科學前沿之門。
《達爾文的黑匣子》是科學可以這樣看係列的第7本入選美國國傢評論齣的20世紀100本*重要的非虛構類圖書。
《達爾文的黑匣子》是世界智能設計運動領袖邁剋爾.J.貝希(MichaelJ.Behe)的開創之作,以無可辯駁的生化論據,嚮達爾文進化論發起瞭強力挑戰。
《達爾文的黑匣子》已廣為人知,成為智能設計運動的開創性經典著作,一本能夠確定眾所周知的達爾文進化論是否足以解釋生命現象所必須閱讀的書。
《達爾文的黑匣子》率先發起瞭智能設計運動,它認為大自然具有設計的跡象,遠遠超齣瞭達爾文的隨機性範疇。今天,隨著智能設計運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勁,邁剋爾·貝希更新瞭他的書,在全新的第二版裏加進瞭一個全新的重要後記,以跟蹤和討論目前智能設計運動的辯論狀態。這是他首次對這個主題所做的新的重大聲明,將會受到成韆上萬希望繼續這種激烈辯論的人歡迎。
美國國傢評論將《達爾文的黑匣子》一書列入瞭20世紀100本*重要的非小說類圖書的名單,評委喬治·吉爾德寫道:“就像量子理論在20世紀初推翻牛頓學說一樣,這本書在20世紀末推翻瞭達爾文學說。”H.艾倫·奧爾在2005年的《紐約客》上討論此書時說:“他是研究智能設計的科學傢小圈子中*突齣的一位,他的論點是迄今為止*有名的。”
《達爾文的黑匣子》已廣為人知,成為智能設計運動的開創性經典著作,一本能夠確定眾所周知的達爾文進化論是否足以解釋生命現象所必須閱讀的書。
貝希認為,生命復雜的生物化學基礎不可能通過漸進進化方式突變産生形成,因為有太多的相互依賴的變數不得不同時改變。通過對眼睛、血液凝結功能和免疫係統的解釋,他發起瞭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生命存在的解釋的爭論。他從不求助於宗教支持他的論點。相反,他探討瞭一些不贊同生物進化的科學文獻,包括在本書末尾他自己提齣的支持生命由設計産生的論點。這個有爭議的工作的重要性是,它提齣瞭進化是否能作為生命的創造者的問題。縱觀本書,應該推薦給所有與進化有關的圖書館和關注生命現象及生物進化的讀者。
邁剋爾.J.貝希(MichaelJ.Behe), 智能設計運動領袖,美國裏海大學生物學教授,自1985年起就在此工作。1978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1978—1982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做博士後工作,研究DNA結構。1982—1985在紐約市皇後學院擔任化學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涉及蛋白質結構的設計界定和自然選擇。他*有名的著作是《達爾文的黑匣子》。他和妻子、九個孩子住在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恒。
伍義生,中國院力學所研究員,中國翻譯傢協會資深翻譯傢。
“如同量子理論在20世紀初推翻牛頓學說一樣,這本書在20世紀末推翻瞭達爾文學說。”
——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國傢評論》(National Review)
“一本有說服力的書。它適閤外行的讀者甚至專業的進化論者,如果他們能花點時間自己判斷生物的起源,讀一讀最終的黑匣子是有益的。”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獨具匠心,擁有優雅的論點和知識的力量……沒有人能夠為達爾文的理論提齣辯護而不碰到這本齣色的、引人注目的圖書的挑戰。”
——戴維·伯林斯基(David Berlinski),《微積分之旅》的作者
“他是研究智能設計的科學傢小圈子中*突齣的一位,他的論點是迄今為止*有名的。
——H.艾倫·奧爾(H. Allen Orr),《紐約客》(The New Yorker)
001 □序言
001 □第一部分 黑匣子是打開的
003 □ 第1章 小人國的生物學
025 □ 第2章 螺母和螺栓
047 □第二部分 考查匣子裏的內容
049 □ 第3章 劃呀劃,劃你的船
071 □ 第4章 代代相傳的魯布?戈德堡動畫
095 □ 第5章 由此及彼
113 □ 第6章 一個危險的世界
135 □ 第7章 公路斃命
157 □第三部分 黑匣子揭示瞭什麼
159 □ 第8章 不發論文,自取滅亡
179 □ 第9章 智能設計論
197 □ 第10章 與設計有關的問題
219 □ 第11章 科學、哲學、宗教
237 □後記:十年之後
255 □附錄:生命的化學
275 □注釋
283 □緻謝
我必須說,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科學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之前總覺得科學是那些穿著白大褂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裏搗鼓齣來的冰冷事實,充滿瞭枯燥的公式和嚴謹的邏輯。但這本書,通過對達爾文這位偉大科學傢的生活和思想的描繪,展現瞭科學背後更人性化、更富有趣味的一麵。我能感受到達爾文在探險過程中的興奮與掙紮,他麵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的敬畏,以及他從細微之處捕捉到宏大規律的智慧。作者並沒有迴避科學研究中的睏難和爭議,反而將這些挑戰作為展現科學傢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書中對達爾文的個人經曆的描述也非常生動,他的傢庭、他的旅行,這些細節讓我覺得達爾文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名字,而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這種親切感,讓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他的科學理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傢的 passion,也看到瞭科學研究的 passion,它點燃瞭我對探索的興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並思考“為什麼”。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的起源和演變這個問題深感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是關於達爾文的,我毫不猶豫地買瞭。讀完之後,我隻能說,這本書的質量遠超我的預期。作者在講述達爾文的進化論時,不僅僅是復述他的理論,更是深入探討瞭理論提齣的時代背景,以及它如何挑戰當時的主流思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達爾文的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他並沒有將達爾文的貢獻局限於生物學,而是將其與哲學、社會學甚至人類學聯係起來,展現瞭進化論對人類認知世界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科學理論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更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達爾文和他同時代科學傢的軼事,這些故事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也讓我對科學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我發現,科學傢的成長也充滿瞭人性的閃光點和掙紮,這讓科學的進程更加真實可感。這本書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我能夠很容易地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構建起對進化論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科學”有瞭完全不同的體驗。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科學是那種需要天賦和智商纔能掌握的領域,普通人很難真正理解。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我帶進瞭科學的世界。作者在解釋達爾文的進化論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呈現,他會詳細描述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觀察到的各種生物,比如不同的鳥類的喙的形狀,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食物來源。這種細緻入微的描述,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親眼看到瞭那些微小的差異如何纍積,最終導緻物種的演變。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反思”環節,作者會引導讀者思考,如果達爾文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會如何看待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些設想非常有趣,也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進化論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並非高高在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需要我們用一顆好奇心去發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科學的旁觀者,而是可以參與其中的一個小小觀察者瞭。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之前讀過一些科普讀物,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要麼過於專業,要麼過於淺顯,總感覺隔靴搔癢。但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作者在處理達爾文的進化論時,展現齣一種驚人的平衡感。他既能深入淺齣地解釋核心概念,又不會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科學的嚴謹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那些復雜的進化過程,比如對不同品種狗的觀察,或者不同植物的適應性。這些例子非常貼切,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在自然界中耗時數百萬年的演變。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讀起來不像是在接受教育,更像是在聽一個朋友分享他的見聞。他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讓那些原本枯燥的科學概念變得活潑生動。這本書讓我對“科學”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態度。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觀察和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科學的奧秘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覺得那些復雜的理論遙不可及。直到我讀瞭這套“科學可以這樣看叢書”,特彆是其中關於達爾文的那一本,纔讓我真正體會到科學的魅力。作者的敘述方式太棒瞭,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科學的世界。我尤其喜歡他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解讀,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深入剖析瞭達爾文思考的過程,他如何觀察、如何推斷,甚至是在麵對質疑時如何堅持。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是如何誕生的。那種探索未知、挑戰權威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瞭我。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大量的插圖和圖錶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常常會被書中精美的插畫吸引,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科學內容的一種生動注解。讀完這本書,我對科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變成瞭一種更具象、更富有生命力的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本,繼續我的科學探索之旅。
评分现在的书跟以前的都没法比,纸张很轻宣,没有质感和厚重感。印刷质量不算满意,但应该是正版!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就是包装有点粗糙,建议改进。
评分新世界观
评分内容专业很系统经典: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不错,撑着便宜屯着。
评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我不知道怎么买了这本书,郁闷。
评分现在的书跟以前的都没法比,纸张很轻宣,没有质感和厚重感。印刷质量不算满意,但应该是正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