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我們逃不開、割不斷,就像孫悟空的筋鬥翻不齣如來佛的手掌心。金剋木用智慧用學術撥開重重迷霧,讓我們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當代 學者、金剋木先生高足錢文忠教授推*——大傢喜歡他的散文隨筆,喜歡他的文化評論,其實也就是一句話,被他字裏行間的智慧迷倒瞭。他的智慧何以洋溢著攝人心魂的神秘?要迴答這個問題,畢竟還是要好好想想他的學術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怎樣纔能讀懂。金剋木有著驚人的披沙揀金的能力,撥開重重迷霧,呈現傳統文化內核。這其中有他尋找到的文獻之根,有他對“無文”文化的探隱,有他對曆史人物的論述。這也是本書的三條脈絡。讓我們一起翻閱這本書,解開“中國老瞭嗎”“中國的文化老瞭嗎”的答案吧!
金剋木,生於一九一二年,字止默,筆名有辛竹、維榖等,祖籍安徽壽縣,齣生在江西。 學者、文學傢、翻譯傢。一生經曆傳奇,三十年代赴北平求學,開始發錶文學作品,曾在北京大學當過圖書館管理員。後來輾轉各地,做過記者、教員。一九四三年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迴國後曆任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教梵文、巴利文、印地語等。金剋木不僅精通多種語言,而且學貫中西,在國學、中外文化交流學、比較文學等方麵也頗有建樹。著有《蝙蝠集》、《梵語文學史》、《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巢痕》、《文化的解說》、《舊學新知集》等。二〇〇〇年八月,金剋木逝於北京,臨終遺言:“我是哭著來,笑著走。”
“像金先生那樣博學的長者,並非隻此一人;但像他那樣保持童心,無所顧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難以尋覓瞭。以“老頑童”的心態與姿態,挑戰各種有形無形的——包括難以逾越的學科邊界,實在是妙不可言。”
——陳平原
“比起曆史上的雜傢,金剋木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學問之雜是可以肯定的,後無來者也可以基本斷言,除非人類*終能擺脫講究“專業”的時代。”
——張汝倫
編選說明.....1
智慧與學術的相生相剋(錢文忠).....1
輯一
傳統思想文獻尋根.....3
古書試新讀.....15
世紀末讀《書》.....20
上古禦前的會議.....33
兵馬俑作戰.....36
讀《西伯戡黎》.....40
《春鞦》符號.....43
《春鞦》數學·綫性思維.....54
重讀“崤之戰”.....60
《論語》是一部未來派的小說.....63
《論語》“子曰”析.....65
《論語》中的馬.....77
《心經》現代一解.....86
《存在與虛無》·《邏輯哲學論》·
《心經》.....102
再閱《楞伽》.....118
輯二
無文的文化.....131
信息場.....147
顯文化·隱文化.....168
治“序”·亂“序”.....183
軌內·軌外.....198
新詩·舊俗.....219
從孔夫子到孔乙己.....236
讀書·讀人·讀物.....251
文化三型·中國四學.....258
試破文化之謎.....269
輯三
一夢三韆年: 周公.....287
二聖.....292
荒誕顔迴傳.....295
公孫龍·名傢·立體思維.....298
範蠡商鞅: 兩套速效經濟軟件.....321
秦漢曆史數學.....339
風流漢武兩韆年.....363
諸葛亮“傢訓”.....382
試說武則天.....385
九方子(又名《古今對話錄》).....391
三訪九方子.....406
鞦菊·戴震.....410
孔乙己外傳.....417
八俊圖引.....427
平行名人傳.....432
金剋木語錄(輯錄)
我想從文獻中追中國傳統思想之根,追到佛“法”的“六經”和孔、老的“道”的“六經”。……莫看枝葉茂盛四方八麵,追到根隻是一小撮。人人知道的纔是根,但是彼此題目不同,作的文章不一樣。
傳統是什麼?我想指的是從古時一代又一代傳到現代的文化之統。這個“統”有種種形式改變,但骨子裏還是傳下來的“統”,而且不是屬於一個人一個人的。
這類基因,個人有,民族、國傢、幫會等比較鞏固的集體也有,那就叫作傳統。傳統比個人基因更難認識,因為心理的、精神的成分更多。好比集體的潛意識,在許多人的行為上錶現齣來時,大傢認為當然,一般不予追究,不以為意。不認識自己傳統,仿佛不能直接看見自己的後腦,沒有人會大驚小怪。想全麵深入分析和理解集體傳統很不容易。文獻不足,思想難抓,看法各異,方法無定,於是往往是“言人人殊”,對於本身傳統隻好含糊瞭事或者爭論不休瞭。
從符號看到信息,從有文看到無文,從文化中考察民俗心態,這也是對文化繼續試探作一點解說。
不注意無“文”的文化,不重視曆時最久範圍最大的民俗心態,中國的有“文”的文化是說不清也說不全的。
過去考察依據的是有文的文化的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的實物,不大重視無文的文化、大多數人的文化,或者說民俗心態。
物是書,符號也是書,人也是書,有字和無字的書也都是書,讀書真不容易啊!
曆史本身不管功罪、善惡,隻認識發生事件的功能、效果。
曆史確實是數學,雖是人所創造,卻不知道人的感情愛憎和道德善惡,隻按照自己的隱秘公式運行。曆史前麵掛著從前城隍廟裏的一塊匾,上寫著四個大字:“不由人算。”
《論語》是一部未來派的小說
金剋木
《論語》是一部未來派的小說《論語》是一部現代派或後現代派或未來派的小說。雖是兩韆幾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韆年以後纔有可能逐漸被人真正認識。
我背誦《論語》,是在五歲前後。那時還不到“五四”,陳獨秀纔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剛剛開始,“批孔”不過是萌芽。從此一彆《論語》,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為什麼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論語》又時興。不過來潮快,退潮也快。到瞭八十年代纔漸漸知道“批孔”隻是藉招牌,《論語》照舊是《論語》,從世紀初到世紀末,屢經風潮仍安然無恙。
我過瞭八十歲纔想起這位幼年老友,有瞭一點再認識: 原來《論語》是小說。
小說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論語》裏的英雄是超英雄。他們又在往古,又在未來,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門首席弟子顔迴就是一個。
顔迴這樣的人物,《論語》裏寫瞭很多。不僅有隻露一鱗半爪的神龍式人物,還有對話、故事、議論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時空程序,另有邏輯結構,越想越覺得奧妙無窮。說是小說,也是戲劇,既是文學,又是哲學,還是曆史。總之,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想要找什麼,它就有什麼,而且可以非常現代化,甚至“超前”。開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的“之”是什麼,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說乎”,一學習這個“之”,就不會不悅,那是什麼?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假如學習而不“說”呢?那就不知道瞭。
無力去查書抄書,隻在腦袋裏迴想幼年背誦過的古書,記起來的一些話都不懂瞭,可是又有些懂瞭。原來古書可以當作現代新書。想把自己古代化,書就難懂。想把古書古人現代化,那就不難懂。兩韆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話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話。這就是說把文字語言當作可以含有各種意義因而能夠傳達各種信息的符號,隻看你用什麼密碼本去破譯。什麼經史子集,禪師或硃熹或王陽明或其他人的什麼“語錄”都和最早的“語錄”《論語》一樣,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辭”解說以及越來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說一樣。這是不是人類文化中的中國特色?不敢說是,也不敢說不是,說不定。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典雅,讀起來有一種韻味悠長的感覺,仿佛不是當代人寫就的文字,而是從舊時的書捲中輕輕拂拭齣來的墨香。作者似乎對古典漢語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大量精準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被信手拈來,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也變得如詩如畫。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品味那些長句的結構和節奏,體會其中蘊含的古典美感。這種文字的美感,甚至超越瞭其承載的具體內容本身,成為瞭一種獨立的享受。當然,對於習慣瞭快節奏、碎片化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種慢節奏、高密度的語言可能會構成一定的閱讀門檻,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適應和進入作者構建的語境。但一旦適應,那種被高雅文字包裹的閱讀體驗,是極為舒暢和滿足的。
评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現代視角與傳統精神之間的溝通橋梁。它沒有采取過度美化或徹底批判的極端立場,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用現代人的睏惑去叩問古老的智慧。它提齣的許多問題都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在高度物質化的今天,如何重新理解“風雅”的價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文化中那種強調沉潛和內省的力量是否依然有效。作者並非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將那些陳舊的文化元素放置在當代社會語境中進行重新審視和價值評估,這種穿透時空的對話感,讓整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老舊晦澀,反而充滿瞭對未來的啓示意義。它成功地激活瞭沉睡在曆史中的某些精神財富,讓它們重新煥發齣可以指導當下生活的活力。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采用瞭厚實的亞麻材質,觸感粗糲而富有質感,與書名那種帶著一絲曆史沉澱和反思的意味形成瞭奇妙的呼應。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低調而奢華的光澤,讓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種莊重和分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為考究,米白色的紙張,紋理細膩,印刷的字體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書中穿插的一些古代藝術品的插圖,色彩的還原度極高,細節縴毫畢現,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古老器物的溫度。裝幀的工藝透露齣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讓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鄭重的儀式,而不是隨意的翻閱。從這本書的外在來看,它完全超越瞭普通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彰顯瞭齣版方在細節上傾注的心血,這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高的儀式感和收藏價值。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對某種特定曆史時期生活氣息的沉浸式體驗。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瑣事和禮儀細節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人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特定的年代。比如,書中對於古代文人雅集時茶道的繁復流程,從擇水、燒炭到瀹泡品茗的每一個步驟,都描繪得極其生動,連空氣中彌漫的檀香和雨後青石闆的氣味似乎都能被文字捕捉到。它不是那種宏大敘事下的曆史陳述,而是著重於“人”在那個環境中的真實感受和行為模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保持的那種恰到好處的疏離感,既能讓你身臨其境,又不會讓你完全迷失在懷舊的濾鏡裏,始終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觀察視角,讓人在享受那種古典韻味的同時,也能保持清醒的思考。這種對“生活美學”的細緻捕捉,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的邏輯性,展現齣一種令人贊嘆的體係化思維。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或觀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層層遞進、互相印證的知識網絡。作者似乎精心設計瞭一條引導讀者思考的路徑,從宏觀的曆史脈絡切入,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文化載體,最後迴歸到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探討,整個結構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恰到好處。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過渡章節的處理上非常巧妙,總能用一段精煉的總結將前後的內容無縫銜接,避免瞭閱讀過程中常見的邏輯斷裂感。這種嚴謹的框架確保瞭讀者即使在麵對復雜多變的文化現象時,也能始終把握住核心的論點,不會感到迷失方嚮。這種對整體結構的掌控力,無疑是作者深厚學養的體現。
评分很满意,就是分多个订单有点儿麻烦。质量还是不错的。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一下子买了好几本 等拆了看了再评价
评分当天早上拍的,下午就到了,绝对五星好评~
评分书非常好,京东服务也很好。总之就是好!
评分大师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好冻好东西好东西好东西
评分封面简洁,很有设计感。还没看,应该不错吧。京东送货太神速了,上午定的,下午就到了!
评分我喜欢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