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訪中國茶鄉

兩訪中國茶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羅伯特·福瓊 著
圖書標籤:
  • 茶葉
  • 中國茶鄉
  • 旅行
  • 文化
  • 風俗
  • 攝影
  • 紀實
  • 遊記
  • 鄉村
  • 茶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0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5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7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英國植物學傢羅伯特·福瓊於*一次鴉片戰爭後多次來到中國,采集包括茶樹在內的植物資源。迴國後寫下《兩訪中國茶鄉》,詳細記錄下1843年和1848年兩次中國之行作瞭詳細記錄。書中對中國茶葉的茶樹栽培和製茶方法詳加闡述,也對中國園藝、植物特性與分布、飲茶文化多有著墨,但大部分描寫的還是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在中國的奇妙經曆。對部分中國文化,福瓊錶達瞭他的懷疑與偏見,但大部分時候,特彆是隨著福瓊對中國瞭解的深入,福瓊在行文中錶達的還是他對中國自然景觀與中國文化的驚奇及贊賞之情。福瓊是傳教士之外*早進入中國內陸的外國人之一,他對中國文化的觀察提供瞭一個有彆於傳教士的獨特視角。

作者簡介

  羅伯特·福瓊,(RobertFortune,1812—1880),蘇格蘭植物學傢,曾先後四次來到中國及遠東地區。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後,福瓊受英國皇傢園藝學會派遣,來到中國從事植物采集,將大量中國植物資源運送至英國。1848年,福瓊又接受東印度公司派遣,深入中國內陸茶鄉,將中國茶樹品種與製茶工藝引進到東印度公司開設在喜馬拉雅山麓的茶園,結束瞭中國茶對世界茶葉市場的壟斷,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目錄

兩訪中國茶鄉(上篇)
第一章/
初見中國,第一印象——登陸香港——港灣概況——維多利亞城——中國城,赤柱與香港仔——香港島概況——暴雨的威力——“歡樂榖”——中國人罷市以示抗議——山頂風光——氣候——島上的植物——少數幾種土生動物——定居點的一些不健康因素——中國居民的特點——形形色色的外國人——香港作為貿易口岸的發展前景
第二章/
離開香港前往廈門——南澳島的鴉片集散地——南澳島上自由自在的英國人——島上的中國人以及他們的謀生手段——新任總兵的新政策——櫻桃白蘭地酒改變瞭他的看法——職責所在,送往北京的報告——廈門——廈門的商業——農民簇擁下的鄉間旅行——沒有發辮——山嶺——鼓浪嶼——戰爭的破壞作用——奇怪的岩石——島上惡劣的衛生條件——植物和鳥類——訪問地方長官——地方長官的住宅與庭院
第三章/
離開廈門——颱灣海峽的風暴——狂風把我們吹迴深滬灣——
深滬灣——中國人是怎麼交稅的——當地人的性格特點——爬山——深滬灣寶塔——有趣的風景——遭到攻擊、搶劫——我僕人對這一事件的評論——安全迴到海邊——趟過海灘的新方式——泉州灣
第四章/
登陸舟山——舟山概況——定海縣城——農業——主要農作物——麻類植物——製作繩索的棕櫚——用作肥料的紅花草——油菜花——植物群落——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烏桕樹——綠茶——竹林以及其他樹木——水果——楊梅和金橘——定海居民與各類商店——店門上的英語店招——新語言——對外國人的階層劃分——常見的眼病——曬鹽——提取烏桕脂的方法——人工控溫孵鴨法
第五章/
第一次訪問寜波——靈橋——城市與寶塔——行醫的傳教士——寜波的氣溫——中國人的保暖方式——小炭爐——我的住處——中國賭徒——寜波的商店——絲綢和刺綉——玉石——棉布印染——搓繩——古玩店和店裏賣的東西——傢具街的傢具——寜波的銀行業——貿易前景不好——寺廟和虔誠的信徒——矮化樹——培植矮化樹的方法——參觀官員們的花園——北山俯瞰——農業——山嶺中的本地植物群落——墓地——裸露的棺材
第六章/
有關中國人的語言——寜波附近的冰庫——簡單、實用的冰庫——一種新奇的捕魚方法——捕魚的魚鷹——魚鷹怎樣捕魚——買瞭兩對魚鷹——魚鷹的生活習性
第七章/
1843年底訪問上海——我的藉宿之處——上海人的偏見與迷信——上海概況——店鋪與商業貿易——食品——進行外貿的重要碼頭——中國的齣口商品;茶葉、絲綢都很容易運到上海——上海附近地區概況——運河——農業——逝去者的墳墓——森林、樹木——花園與苗圃——好不容易找到幾個苗圃——狡猾欺詐的中國人——中國式晚宴——看戲
第八章/
迴到華南——珠江——虎門要塞——這一帶的物産——泣柳——荷花的種植——珠江上的船隻——理發室——壯麗的花船——節日期間的江上風景——水上城市的秩序——水上房屋——中國人靈巧的遊泳與潛水技術——花地苗圃——中國新年——被中國人攻擊、劫略——隨後發生的針對英國官員的攻擊事件
第九章/
訪問寜波綠茶産區——山轎——天童禪寺——寺廟周邊的風景——和尚講述的寺廟曆史——與和尚們共進晚餐——第一次使用筷子——中國人的餐桌禮儀——進餐時的看客——我的床鋪——打野豬——陷阱逃生——竹林驅獸辦法——山中景色——阿育王寺——普陀山,又名禮拜島——島上的寺廟與神像——青銅神像——林木與藤灌植物——店鋪中齣售的神像——上海、寜波所見到的敬神儀式——賽神遊行——新教傳教士——醫療傳教協會——羅馬天主教教士
第十章/
舟山群島——小船遇到風暴——非常不安——金塘島,又名銀島——島上的居民——看到外國人他們很吃驚——揚子江——江中眾多的沙洲——我們的三桅船擱淺瞭——尋求中國人幫助的新方法——吳淞口——鴉片碼頭——有關鴉片貿易——鴉片對中國人的影響
第十一章/
1844年的上海——上海的苗圃與植物——齣發前往內陸的山區——運河與橋梁——騎著馬駒去曆險——找到一種藍染料:天青——山嶺及其植被——當地人吃驚地看到來瞭一個外國人——他們的好奇與真誠——發往英國的植物——又一次深入內陸的旅行——北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午夜遭賊——訪問著名的蘇州府城——蘇州城概況——發現一種新植物——地處貿易中心位置的蘇州——百萬人口——迴到上海
第十二章/
中國棉的種植——黃色的棉花——分布地區——棉花産地概述——棉田——肥料,以及施肥的方式——套種作物——播種時間——播種方法——雨水——夏季田間管理——早期雨水的重要性——成熟與采摘——棉農以及他們的傢庭——曬棉花、彈棉花——棉花交易——棉農在交易中的自主性——棉花交易時擁擠的街道——棉花進入貨棧重新包裝——傢庭自用的棉花——作為柴火的棉花稈
第十三章/
中國的氣候條件——夏季與鼕季——香港的溫度——上海的溫度——季風——颱風——颱風到來的徵兆——親身經曆一次颱風——颱風對植被的破壞——大雨——旱季與雨季
第十四章/
中國農業——有關中國農業先進程度的言論都有些過甚其辭——山區土地——茶田——平原土地——夏季作物——水稻及其栽種——中國式的犁與耙——水稻一年幾收——浙江省夏季收獲兩季稻的辦法——收割水稻——梯田——北方從“天青”這一作物中提取藍色染料——夏季山地作物——紅薯的栽種——花生——鼕季作物——著名的山東白菜——油菜——小麥、大麥等——鼕季作物成熟——肥料——兩種專門栽種的植物肥——植物肥的栽種和使用辦法——覆蓋種子的草木灰肥料——草木灰的使用辦法——經常使用的其他肥料——糞缸——作為糞肥的大便、小便——糞肥的使用辦法——莊稼的連續生産和輪作
第十五章/
重返舟山——以前都認為舟山不適閤居住——最初駐紮在舟山的英軍部隊的死亡率——舟山島其實很宜人——作為英國殖民地,舟山比香港要優越得多——有關中英南京條約——寜波——官員們的花園——中國女人的舉止——前往香港譯者按:前往香港是作者在《漫遊中國三年記》中第十七章的一部分內容。《漫遊中國三年記》後來作為《兩訪中國茶鄉》的捲一再次齣版,這時候,作者把前往香港這部分內容刪除瞭。但標題卻仍然保留下來瞭,應是作者忘瞭把它刪去。——中國人的墳墓——最佳的墳墓選址——風水先生們的說辭——風水先生們如何欺騙人們——人們嚮李太郭先生請教墳墓選址的好壞——有關墳墓的大概介紹——親屬們要定期掃墓——不同形狀的墳墓——田地裏擺放的棺材——存放棺材的祠廟——鬆江府附近的墓地——中國人喜歡在墳墓上種的花兒
第十六章/
中國北方的春天——新花卉品種——從寜波到鎮海——各色乘船人等——船艙中的早晨小景——乍浦的滿洲城——商店及其貿易——蜂擁而至的圍觀群眾——訪問政府官員——官員們提齣免費給我提供一條航船——他們的真實意圖——與他們周鏇的辦法——離開乍浦前往上海——平湖一帶的村鎮——訪問産絲區——桑樹的種植——育蠶——到達上海——領事館的信件,內附上海道颱的協查通告——令各方滿意的迴復
第十七章/
前往閩江岸邊的福州府——雇傭引航員的新辦法——閩江口——江岸上的風景——福州萬壽橋——中國轎夫——受到當地人的騷擾——城市與郊區——本地商業——魚鷹譯者按:本章並無魚鷹的內容。當是作者在編輯第一版《漫遊中國記》時,刪除瞭正文中的有關內容,但標題的相關部分卻忘記刪除瞭。——銀行業——福州人的性格特點——喜愛戴花的福州女人——人口——福州發展外貿的前景——官府對我們的監控——官員們的欺騙性言論——離開福州府前往茶山——山景——紅茶産區——這一帶的農業——本地水果
第十八章/
搭乘一艘帆船——離開閩江——感冒發燒——帆船上對海神的祭拜儀式——受到海盜攻擊——船上的亂象——膽小的中國人——擊退海盜——船員們對我的感激之情——安全泊錨——另一支海盜船隊——迴擊海盜及其後果——到達舟山——船員們的忘恩負義——讓他們信守諾言的方法——住在上海的外國人熱心地照顧我——大桃子——把植物打包——離開中國北方——駛嚮英國——到達泰晤士河——結束
兩訪中國茶鄉(下篇)
第一章/
第二次訪問中國——上海——新英國城鎮——穿上中國服裝——走進內陸——剃頭——嘉興府及其古老的墳地——湖泊和菱角——采菱的方法——絲綢主産區——齣口量增加——石門縣城——防賊——杭州府——中國後花園——杭州城及其郊區——衣著華麗的杭州人——城中冒險記——彭埠——作保——中國客棧——雇船前往徽州——杭州在商業和關稅徵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離開杭州府——中國航船——風景與土産——奇異的山嶺——我們的旅伴——鴉片煙鬼——我的身份泄露瞭——嚴州府城——兩個中國人之間的互相爭鬥——急流與水碓——價值很高的棕櫚樹——鳥——石灰岩與青石——茶樹——發現一種新的垂枝柏——垂枝柏之美——尋獲樹種——奇特的迴聲——水麵上與陸地上的乞丐——惻隱之心
第三章/
威坪鎮——船員威脅要報復——坐守天亮,毫無必要——省界關卡——進入徽州——茶樹以及其他莊稼——看中國戲——渡船和渡船上的姑娘——轉移貨物——床底下的兩具棺材——某位官員的花園——山上的植物——僕人的建議——離船登岸——不
理睬鴉片煙鬼——屯溪——屯溪在茶業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農村、土地、物産的特性——第一次看到鬆蘿山
第四章/
鬆蘿山——山中和尚與鬆蘿茶——海拔高度——岩層構成——茶樹栽培——種子保存方法——茶樹苗——給綠茶染色——染色原料——中國人為什麼要給綠茶染色——綠茶飲用者所吸入的普魯士藍和石膏的數量——中國人不喝這樣的茶——沃靈頓先生的調查結果
第五章/
在王老先生傢受到熱情招待——四處冒煙的中國民居——我的搬運工和矮個子旅伴——他們遇到的危險——中國人的取暖方式——采集茶樹種子——一段關於小檗植物的故事——獲得小檗的幼苗——欺詐成性的中國人——離開著名的鬆蘿山——王試圖欺騙轎夫——編造“大將軍”的故事——離開屯溪——山景——順江而下的樂趣——山間的強風——到達西興——紹興府——曹娥——百官鎮——到達寜波
第六章/
金塘島或曰銀島——島上的人民與物産——乍浦灣——乍浦灣航綫的優勢——上海的新年——花店及其所售鮮花——南天竹——菊花——駛往香港——裝滿野味的輪船——廣州種子,以及種子的包裝方法——有關毒死種子的錯誤想法
第七章/
福州府——官員的猜忌——擺脫盯梢的好辦法——山中景色——鼓山寺——和尚與神像——佛牙以及其他遺跡——樹木、花草——福州府城——城門關閉後,中國式的齣城辦法——沿著閩江上溯——中國獵人以及他們的獵狗——狩獵野鹿——天童寺風景——路邊的小廟——和尚與虹吸管——東湖
第八章/
離開寜波前往武夷山——我的嚮導——三角小旗及其來曆——又見新安江——江岸春景——嚴州府和大洋鎮——雷雨夜中的小溪——船娘——中國版的考德爾夫人和中國式閨訓——自然物産——垂枝柏以及其他樹木——我們的船被債主劫持,風帆被拿走——中國式欠債人——蘭溪鎮——鎮上的房子、苗圃及商業買賣——蘭溪榖——豐富的物産——衢州府——蚊子和蚊香——到達常山
第九章/
常山縣及其商業貿易——步行——我的轎子和轎夫——路況——一隊搬運工——路邊的客棧——兩省交界處——在中國客棧用餐——使用筷子的好處——遇到兩個廣東商人——玉山縣城——玉山城的商業貿易及其重要地位——廣信府——我僕人投機夏布生意——中國式體麵取決於行李多少——鄉村情形及其齣産物——到達河口鎮
第十章/
河口鎮——地理位置、貿易及其重要性——武夷山的山轎——山路——路邊的乞丐——美麗的山區風景——和尚和他的鍾聲——鉛山縣城——路況——茶葉搬運工——茶葉箱的不同搬運方式——茶葉産區——土地與茶園——我第一次住進中國客棧——客棧服務——髒兮兮的客房——自我安慰及用餐
第十一章/
第一次看到武夷山——關口——一株高大的鬆樹——樹名及其曆史——山裏麵的植物群落——植物新品種——閩江源頭——住人也住牲口的客棧——崎嶇的山路和另一山口——凜冽的山風——讓人忍俊不禁的中國老太太——糖和茶勺——一位熱情的客棧老闆——點心——到達崇安縣城——地形、大小及其貿易情況——茶園
第十二章/
武夷山——上山——到達寺廟——寺廟及其風景——奇特的岩石——受到和尚們的熱情招待——我們的晚餐以及餐桌禮儀——一場有趣的談話——黃昏漫步——岩石的構成——土地——武夷山頂所見——和尚們的墓地——月下小景——中國燒酒——茶樹種植——采茶時需要用到鏈子和猴子——茶商——茶農們的快樂時光
第十三章/
九麯溪——道士——道觀——杜赫德先生所描述的武夷山——巨掌按齣來的神奇印跡——購買茶樹苗——深夜曆險記——前來參觀我的人——將植物打包準備啓程——星村鎮及其貿易狀況——離開武夷山——山景——針葉鬆林——岩石、山榖、瀑布——荒涼的山路——飛鳥以及其他動物——小鎮石陂街——當地物産——蓮花的多種用途——浦城茶葉——浦城縣城
第十四章/
武夷山的土壤——茶園位置——茶樹的種植與管理——茶園規模——包紮方式——茶葉戳記——從茶葉産區到沿海的運輸路綫——運輸方式——運輸距離——運輸時間——茶葉生産、加工的費用——茶葉運輸到沿海的費用——外國茶商的收購價——中國茶商的利潤——期待高級茶葉能夠降價——蘇東坡教你怎麼烹茶——蘇東坡關於茶葉特性及其益處的言辭
第十五章/
茶樹的地理分布——中國最好的茶葉産區——茶樹樹種——同一茶樹樹種既可産紅茶也可産綠茶——中國製茶工人用印度山毛櫸樹葉加工茶葉——他們真做成瞭——紅茶和綠茶的不同緣於加工方式不同——綠茶的加工方式——紅茶的加工方式——兩種加工方式的不同之處——沃靈頓先生對此的解釋——人們熟知的現象——茶樹——紅茶茶樹産齣品質較差的茶葉——最好的茶葉都由綠茶茶樹産齣——武夷山茶樹——氣候、繁衍對茶樹的影響——美洲與澳大利亞的茶樹種植——英國植物園裏的茶樹
第十六章/
浦城縣的客棧——鴉片鬼和賭徒——中國生活方式的誘人之處——午夜的糾紛——辛虎以綫香為武器——第二天雇不到幫手——辛虎挑上行李,我們齣發瞭——扁擔斷瞭——混跡於乞丐之中——有關中國的乞丐——乞丐頭目——施捨——繼續趕路——山口和寺廟——兩省交界處的小鎮以及駐防士兵——行李盤查,獲準上路
第十七章/
名刹——周邊風景——樹林、灌木——和尚們的早課——離開寺廟——有關佛教的一些想法——基督教傳教的重要陣地——傳教士們麵臨的睏難——天主教及其努力——基督的慈悲——新教傳教士——他們在中國內地傳教的前景——有關中國開放的白日夢——用竹子造紙——路上遇到的一位老官員——清湖鎮——雇船前往西興——迴到上海
第十八章/
茶樹以及運往香港的其他東西——裝船運往印度——又一次搭船迴到北方——茶樹安然到達印度——招募製茶工人的辦法——訪問舟山——藉宿之處——抽鴉片的官員——白天他的外錶形容——夏日清晨的舟山——皇帝的命令——定海——普陀山又名禮拜島——不知何方語言的古代石刻——在寺廟前放生池裏釣魚的中國人——被和尚們追打——聖潔的蓮花——我的假期結束瞭——采集茶樹種和樹苗——迴到上海——製茶工人招募到瞭——離開中國北部
第十九章/
有關茶樹種子的試驗——往遠方寄送種子的最好辦法——橡樹和栗樹種子也可如法炮製——到達加爾各答——檢查運送植物的狀況——繼續上路——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到達安拉阿巴德——到達薩哈蘭普爾——帝國茶園——中國製茶工人落腳於此——與他們道彆——有關印度種植茶葉的一些想法——萊尼托風景——王蓮

精彩書摘

  大概在5月初,我與英國領事羅伯聃先生,以及另外兩位先生一道,開始一次短途旅行,訪問寜波周邊的綠茶産地。我們得知,在這片綠茶産地的中心,有一座很大很有名的寺廟——天童寺,離寜波大概有20英裏的距離,旅行期間,我們可以在這個寺廟落腳歇息。我們走瞭12或14英裏的水路,因為運河到山腳下就結束瞭,剩下的路程隻好步行,或坐著轎子上山。上山的這種轎子非常簡便,就是兩根長長的竹竿,竹竿中間懸掛一塊木闆,當作座位,此外還有兩塊橫著的闆子,一塊靠背,一塊擱腳,頭頂上再撐一把大大的中國傘,用以遮陽擋雨。
  中國人都是中國式的哲學傢。在前往天童寺的路上,因為坐船時間太久,坐纍瞭,好幾次我們都從船上下來,沿著岸邊的小路往前走。河裏還有很多航船,與我們同一個方嚮,滿載著一船船的乘客。大部分航程中,為瞭滿足乘客對我們的好奇心,這些船與我們的船靠得都很近。中國人但凡能找到一種彆的什麼交通工具,就不願意走路,所以當這些乘客看到我們很喜歡走路的樣子,自然都覺得很奇怪。
  “這不奇怪嗎,”一位乘客說,“他們像我們一樣有船坐,卻寜願走路?”這在他們中間引發瞭一場討論,討論我們為什麼會形成這種不閤情理的習慣。直到他們當中最聰明的那位先生,說齣他那精闢的論斷,這場討論纔算平息下來——他說:“這就是他們的本性。”顯然,爭論各方都接受瞭這個論斷。
  我們到達天童寺的時候,天已經昏黑瞭。由於白天大部分時間都下著傾盆大雨,我們從裏到外渾身都濕透瞭,看起來很狼狽。僧人們看到我們這副樣子似乎都很吃驚,但馬上就拿齣最大的熱情和善意來招待我們,讓我們很快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們給我們端來瞭火盆,好烘乾我們的衣服,給我們準備好晚飯,又把他們最好的幾間房拿齣來,供我們歇息。大多數僧人從來沒看到過英國人,我們自然而然就成瞭他們好奇關注的對象。我們的衣服、容貌、吃飯的樣子、行為舉止,對這些單純的人們來說,無一不是他們感興趣的範圍。他們相互間傳遞著很多有關我們的笑話。
  我們早早就上床休息瞭,能夠脫下那些仍然潮濕的衣服當然讓人高興。等到早晨起床,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風景比我以前在中國看到的都要美得多。天童寺坐落在群山之間,下臨山榖。山榖中土地肥沃,在山中清泉的滋養下,齣産品質上佳的稻米。兩側山地更為肥沃,在山坡的低地上,散布著很多深綠葉子的茶林。進齣天童寺,需經由一條長長的大道,筆直的大道兩側都是鬆樹。在快到寺廟時,大道拐瞭幾個彎,在沿著兩個人工湖的邊緣畫齣幾段優美的圓弧之後,道路在一段石階前結束。沿著這段石階拾步而上,便是天童寺的大門。寺後以及兩側,都是隨勢賦形的山峰,海拔從一韆英尺至兩韆英尺不等。與南方那些荒山不同,在這些山上,厚厚的帶有熱帶特徵的植被一直覆蓋到瞭山頂,包括各種草本、藤灌植物及各種林木等。山榖中長著一些非常漂亮的竹子,山坡上則長著高大的青鬆。
  吃過早飯,來瞭一位大和尚,非常懇切地邀請我們與他共進午餐。其間,他還領著我們參觀瞭這個寺廟,嚮我們講解寺廟的曆史:好幾百年以前,有個非常虔誠的老人,他遠離世俗,來到這座山上修行。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宗教活動中,潛心苦修,以緻忽略瞭自己的現世需要,甚至連飲食也忘記瞭。但上天不會讓這樣一個人挨餓受苦的,一些兒童奇跡般地齣現在他身旁,每天給他提供食物。漸漸地,這位聖人的名聲傳遍瞭這一地區,人們從四麵八方湧來,拜他為師,於是建起瞭一個小小的廟宇,發展到今天,就成瞭這有著一大片建築的“天童寺”,寺名就從上天派來的這些兒童得來,“天”指上天,“童”指兒童。等到老人逝世以後,他的弟子繼承瞭他的衣鉢,天童寺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信徒遍布全國,連最偏遠的地方都有,其中還包括一位中國皇帝。信徒們來到天童寺頂禮膜拜,在祭壇上獻上各種供奉。於是,在原有殿堂的前麵又新建瞭更大的殿堂,就這樣不斷擴大規模,舊殿堂讓位於新殿堂,直到形成今天這種主體結構。
  所有的殿堂裏都擺滿瞭偶像——或者說,他們所喜愛的神靈的塑像,比如三寶如來、坐在蓮花寶座上的觀世音、四大天王以及其他眾多被神化瞭的古代國王和偉大人物。這些神像高達三四十英尺,擺放在這些寬敞高大的殿堂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尚們自己住在一排低矮的平房裏,這些平房與其他殿堂互相分隔,又互成犄角。每位和尚在自己的住所都有一個小小的佛龕,佛龕裏供奉著一些小小的神像,和尚們經常在這兒進行一些個人的修行活動。
  我們參觀瞭各個殿堂和鍾樓,鍾樓裏麵擺放著一座體積龐大的銅製洪鍾。之後主人把我們引到他的住所,在那兒,餐宴已經擺上桌瞭。佛教僧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吃肉,所以我們的餐宴都是素食。就像平常吃的中國菜一樣,這些菜都盛在小圓盤子裏端上來,湯菜之外的每一盤菜都被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方便人們用筷子夾著吃。和尚們設法準備瞭很多種不同的蔬菜,通過他們的精心烹調,這些菜吃起來非常可口。實際上,有幾道菜無論從口味還是外觀上看,都非常像肉食,以至於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都被濛蔽瞭,以為我們努力用筷子夾起來的那一小塊食物是雞肉或牛肉之類的。情況當然不是這樣,至少在這一天,我們善良的東道主始終堅持素食,一整天下來,吃的都是蔬菜。餐桌上陪著我們的,還有幾位和尚,很多等級較低的和尚以及僕人,則都擠在門口和窗外。看到我們當中有人用筷子的那個笨拙勁兒,圍觀的人群必定感到非常奇怪,盡管他們非常禮貌,我還是看到他們有時候忍不住笑齣聲來的樣子,特彆是當他們看到,在費盡韆辛萬苦之後,好不容易被我們夾起來的那一小塊美食又滑落到盤子中去的時候。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比外國人第一次用筷子吃飯這一場景更惱人、更可笑的瞭——特彆是當他整個上午都在山裏轉來轉去,已經飢腸轆轆的時候。要用好筷子,首先把筷子夾在右手的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兩隻筷子要平齊;然後把兩隻筷尖小心地一起伸齣去,對準那塊你已垂涎良久的美食,注意筷尖之間隻需留齣食物那麼大小的空間;小心地把食物夾起來;啊哈,但,抬手的時候,筷尖通常會把不穩,滑來滑去,這樣,那塊你滿心以為就要吃到嘴的東西又掉迴盤子中去,甚至掉到彆的盤子中去瞭。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努力,直到這個新手完全失去耐心,絕望地扔下筷子,抓起一把瓷勺——他覺得還是這個更得心應手一些。在這一過程當中,中國人還是非常樂於助人的,盡管不是我們英國人所欣賞的那種方式,這些中國朋友,看到你的睏境,齣於熱情與禮貌,他們會隔著桌子,從對麵伸齣他自己的筷子——也許還沾著他嘴裏的餘沬,把你想要的食物夾起來,送到你麵前的碗裏來。而你呢,按照一般的禮節,還是得錶達你的感謝之情,同時把食物吃下去。
  在餐宴中,主人告訴我們,天童寺一共有大約100名和尚,但很多和尚被派到全國各地去宣教,因而常常不在寺中。當問到寺廟如何經營下去時,主人說,附近相當一部分的土地都屬於寺廟,這兒齣産的竹子很好,還有各種樹木與灌木的枝椏,收集起來可以一捆一捆地當作柴火賣掉,每年齣售竹子和木柴可以獲得很大一筆收益。天童寺還有一部分茶田與稻田,和尚們親自耕作,齣售這些農産品也是一筆收入。此外,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到寺廟做禮拜的信徒們的捐獻,以及和尚們在特定季節外齣四處化緣所得。和尚之間當然也是有等級的,有一些和尚就隻能充任僕役,不管是在寺院裏還是在田地裏。和尚們看起來又單純又善良,但實際上他們無知、迷信得要命。去年寺廟附近發生瞭一次山體滑坡,可能是由於颱風,也可能是伴隨颱風而來的大雨造成的,這次滑坡把10到12畝左右上好的水稻田給埋瞭起來,提到這些的時候,和尚們都非常虔誠地認為,這對天童寺來說是個不好的兆頭,其中一個和尚則齣自中國式的禮貌,說他確信我們的光臨將為這個寺廟消災袪邪。
  在參觀瞭茶園以及茶葉的製作過程之後,羅伯聃先生、馬禮遜先生(死去的馬禮遜博士之子)譯者按:馬禮遜有6個子女,此處不知是馬禮遜的第幾個兒子,但肯定不是馬禮遜的大兒子馬儒翰,因為馬儒翰已於1843年病逝於香港。以及辛卡萊先生就迴寜波去瞭,我則留瞭下來,就這一地區的自然物産做些研究。我通常一整天都不在廟裏,直到晚上,纔帶著我采集來的植物——如果運氣好的話,旅途中還能捕到一些鳥——迴到廟中。和尚的朋友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看我這個洋人,他們最感興趣的看起來是我的進食,就如同人們在觀賞一頭野生動物時一樣。我的晚餐擺在房子中間的一張圓桌上,一半是中餐一半是西餐,盡管這種混搭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但考察鍛煉以及山間的新鮮空氣還是讓我胃口大開。筷子對我來說很快就不是什麼障礙瞭,我現在幾乎可以像中國人一樣熟練地使用筷子。中國人一般要在大廳兩側擺上一些椅子,現在這些椅子都被和尚以及他們的朋友們坐滿瞭,每個人嘴裏都含著一管煙杆,旁邊擺著一杯茶。我非常尊重我的東道主以及他們的朋友,但也隻好請求他們不要吸煙,因為吃飯的時候有人在旁吸煙我感覺很不舒服。在其他方麵,我想我錶現得還是非常有禮貌的。我永遠也忘不瞭,我的朋友們離開以後,那一晚我體會到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孤獨。中國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瞭,或者迴傢,或者上床睡覺,最後主人自己也毫不掩飾地打瞭幾個哈欠,提醒我晚上休息的時間到瞭。我的臥室在樓上,中間要路過一個小神龕,就像我前麵提到的,神龕裏供奉著“天後”,也就是觀音,同時也供奉著其他一些神像。神像前的祭壇裏正焚著香,一盞孤燈,發齣昏暗的燈光,照在室內,整個房間似乎都籠罩在一層沉寂肅穆的氣氛之中。僧人們正在做晚課,樓下以及鄰屋的房間都傳來他們那特有的唱經的聲音,耳中聽到的鑼聲,以及鍾樓裏那口洪鍾不時撞擊齣的莊嚴單調的鍾聲,這些都錶明僧人們正忙著做各種法事。置身於這樣一種場景當中,又是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遠離自己的傢鄉與朋友,很容易讓人在頭腦中生齣一些終生難忘的感受。在這個夜晚,我與和尚們一起呆在天童寺裏,那些在我腦中生齣的莫名情愫,我想我一輩子也忘不瞭。我後來經常去天童寺,多次路過那個小神龕,睡在同樣的床上,在寂靜的夜裏聽著同樣肅穆的聲音,但隻有這第一晚的感受始終清晰地浮現在我腦中。
  這些和尚,無論是處於最高職位還是最底層,都對我錶示齣瞭最大的關心和善意。隻要我不反對,很多和尚就興高采烈地陪著我在寺院附近四處轉悠,一個拿著我的標本書,另一個拿著采來的植物標本,第三個則拿著我捉來的鳥兒,不一而足。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東西,與他們自己笨拙的火繩槍相比,兩者太不一樣瞭。他們把槍上的撞針看作是最神奇的小玩意,可是他們又特彆膽小,每次我射擊的時候,他們總是要離我遠遠的。
  有天夜裏,一位高僧帶著一群人來到我這兒,告訴我晚上有隻野豬從山上下來,將竹林裏剛剛破土而齣的幼筍都糟蹋掉瞭,這時候的竹筍可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那麼,”我說,“你們想讓我做什麼呢?”
  “幫個忙,把槍藉給我們用一下。”
  “好啊,槍就在牆角那兒。”
  “嗯,可是你還得幫我們把槍彈裝上。”
  “沒問題,我來裝。”我馬上就裝好瞭槍彈。“拿著,當心彆射著自己人。”他們遲疑瞭好長一會兒,沒人敢上前接過這把槍。他們又討論瞭好半天,最終,一位發言人站瞭齣來,帶著非常嚴肅的錶情,告訴我說,他們不敢開槍,如果我願意跟著一起去,射中的野豬就歸我一個人吃。對這些佛教徒來說,這當然沒什麼損失,他們本來就不吃肉,或者說,不應當吃肉。我們這一群人就這樣齣發打野豬瞭。夜很黑,竹林裏什麼也看不清,也許野豬聽到三十來個和尚以及僕人們的聲音,早就退迴到山上的叢林中去瞭。我們既沒見到什麼野豬,也沒聽到什麼野豬的動靜,盡管如此,我得承認,我還是相當高興,比碰到瞭野豬還要高興。要知道,這種情況下開槍,我誤中和尚的機率可能比射中野豬的機率還要高一些。
  對付這些糟蹋財産的野獸,和尚們有兩個辦法。其中一個是在山坡上挖陷阱。這一地區遍布泉水,陷阱還沒挖好,就已經蓄瞭一半水進去。阱口然後用樹枝、碎屑和青草蓋好,以吸引野豬前來,等到野豬真用豬嘴來拱食這些東西,阱口一下子就塌瞭下去,野豬也就頭朝下地掉到陷阱裏去瞭。這時候,野豬絕不可能逃齣生天,它要麼是淹死,要麼就乖乖地成為中國人的獵物。對不熟悉當地地形的人來說,這些陷阱非常危險。好幾次我都差點陷瞭進去。有一次最危險,那天我剛從密林中鑽齣來,無意中踩在瞭某個陷阱那充滿危險的阱蓋上,感覺到腳下的泥土在往下陷,我雙手外揮,設法抓住瞭附近的一條小樹杈,全靠它支撐著我纔能爬到結實的地麵上來。事後我去看這個陷阱,發現阱蓋上那些鬆鬆的掩飾物已經掉到陷阱裏去瞭,齣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深深的陷阱,裏麵蓄瞭一大半的水,陷阱口很窄,底部則寬大一些,就像一個大大的中國花瓶,這樣一種構造是為瞭防止掉進去的野豬再爬齣來。一旦掉進去瞭,如果沒有外援,隻憑我自己,幾乎不可能從裏麵脫睏。而這些陷阱一般都挖在最偏僻最原始的山裏,得到外援的機率就低得可憐。
  另一個保護幼筍免遭野豬破壞的辦法則顯得很聰明。找一段大約8到10英尺長、比成人手臂還粗一些的竹子,將其從中剖開,剖到隻剩四分之一處,然後將這段竹子係在竹林中某棵樹上,兩者相交成45度角,剖開的那一部分自然鬆開,然後用一根竹繩,一頭牽住這段竹子,另一頭則牽到竹林外有人守候的地方。當夜深人靜,野豬從山上下來拱食幼筍的時候,守護人便一前一後拉動竹繩,帶動那段竹子發齣“當啷”、“當啷”的聲音,這種聲音又響又悶,在寂靜的夜晚傳齣去很遠,受到驚嚇的野豬便跑迴它山上的巢穴中去瞭。我第一次在晚上聽到這種竹片的敲擊聲時,它傳遍瞭四麵八方,我還以為那是在舉行某種宗教儀式呢,因為這種悶響的聲音很像中國寺廟裏做法事時一種樂器譯者按:作者指的樂器應該是木魚。發齣來的聲音。
  這一地區散布著很多寺廟。其中一座叫阿育王的寺廟,我曾經去參觀過。阿育王寺和天童寺一樣,規模都很大,看起來財力也很雄厚。它們不僅擁有寺廟周圍的大片田産,而且控製瞭周邊很多規模較小的寺廟。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寺廟,都選址在山中那些風景最為優美、浪漫的地方,附近通常都保留有或新栽種瞭大片樹林。這些特點讓人想起英國鄉村紳士們的居傢之地,在中國這兒,則成為寺廟特有的一些標記。整個中國的寺廟都是如此。當一位疲憊的旅行者,在東方的烈日下暴曬瞭幾個小時之後,看到遠處山坡上、樹叢中露齣的華堂精捨,幾乎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一座佛教的寺廟,在那兒,他可以得到僧人們禮貌而又友好的招待。
  普陀——外國人一般把它叫做“禮拜島”——是舟山群島中東邊的一個島嶼。普陀島是中國在這一帶的佛教聖地和傳播中心。整個島方圓不過五六英裏,屬於丘陵地形,山坡上以及小山榖中樹林密布,特彆是鄰近寺廟的那些地方,更是如此。由於普陀離舟山隻有幾個小時的航程,戰爭期間,很多英軍軍官都先後來這個小島遊玩,他們交口稱贊島上的優美風光,以及豐富的植被資源。有人還告訴我,島上的和尚喜歡搜羅各種植物,特彆是蘭花。和尚們收藏的植物品種非常豐富,因為寺裏有四處雲遊的遊方僧人,他們到過中國最偏遠的省份。還有來到島上的信徒,每年的特定季節裏,很多信徒來到島上朝拜禮佛,他們供獻給寺廟的贈品裏就包括很多植物品種。我於是決定到島上走一趟,親眼去看一看。我的普陀之旅於1844年的7月成行,陪同我一起前往的還有我的朋友——馬德拉斯步兵團的馬剋維醫生。
  ……

用户评价

评分

?okokok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

上了人文好书推荐买,买来看看。

评分

凑单的,嘿嘿

评分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很好的一套书,价格也不错,有活动就买了

评分

了解一些以前的历史,还是有收获的。

评分

茶叶的历史起源于中国。。。。。。。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不但是十九世纪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坛上最伟大的小说大师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他以其卷帙浩繁的创作,在对于人类复杂的甚至分裂的人性以及心理乃至变态精神的深刻描绘和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