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經典理論的開發曆程》主編邀約瞭管理學24大經典理論的32位原創學者,請這些作者迴溯令他們功成名就且構成瞭管理學發展路徑重要裏程碑的理論是如何開發並演化的。書中24條理論各自獨立成章,整體上共同揭示瞭理論開發過程中重要的問題。本書集現代管理學研究中較為活躍的管理思想之大成,為深入瞭解這些理論的主要內容、適用範圍以及背後邏輯的讀者提供瞭極大便利,較為適閤正在從事管理學研究的青年學者。
作者簡介
肯·史密斯,現任馬裏蘭大學帕剋分校史密斯商學院企業戰略院長講習教授。在戰略、競爭和閤作領域,史密斯教授在國際ding級期刊上發錶瞭許多學術論文,並齣版瞭多部專著。
目錄
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
目 錄
第1章 前言:管理理論的誕生過程
邁剋爾·希特
肯·史密斯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個人及其環境
第2章 社會認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艾伯特·班杜拉
2.1 基於施為概念的社會認知理論
2.2 社會榜樣作用的中心化
2.3 關於榜樣作用的本質和範疇的幾種誤解
2.4 象徵性榜樣作用的影響力和範圍
2.5 自我調節能力約束下的施為活動
2.6 基於自我效能概念的理論延展
2.7 人類施為的三人組閤模式
2.8 理論構建的過程
參考文獻
第3章 鏡像理論李·比奇
特瑞斯·米切爾
3.1 疑慮的開始
3.2 鏡像理論簡介
3.3 鏡像理論在學術領域的拓展
參考文獻
第4章 走嚮“公平”之路羅伯特·福爾傑
4.1 理論構建的方法論
4.2 參考—認知理論的起源
4.3 公平理論
4.4 局限、適用條件和結論
4.5 道義理論綜述
參考文獻
第5章 重大理論與中層理論:文化因素如何影響理論構建和
對工作主動性的理解邁剋爾·弗裏斯
5.1 從錯誤中學習:錯誤管理
5.2 企業傢精神中員工的進取心和主動計劃
5.3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高階理論的起源、迂迴與教訓唐納德·漢布裏剋
6.1 高階理論的起源
6.2 早期闡述
6.3 實證論據
6.4 理論發展
6.5 遭遇挫摺
6.6 附記——緻滿懷激情的理論傢
參考文獻
第7章 目標設定理論:藉助歸納法的理論開發
埃德溫·洛剋
加裏·萊瑟姆
7.1 理論綜述
7.2 理論的起源:埃德溫·洛剋
7.3 加裏·萊瑟姆
7.4 構建理論
7.5 理論構建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8章 工作特性理論是如何形成的
格雷格·奧爾德姆
理查德·哈剋曼
8.1 工作特性理論:概述
8.2 影響理論開發的條件
8.3 理論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9章 員工對組織的態度有用嗎?
——有關員工組織承諾的研究
萊曼·波特
理查德·斯蒂爾斯
理查德·莫迪
9.1 引言
9.2 組織承諾的早期研究
9.3 組織承諾的影響結果:理論與研究
9.4 發展方嚮
參考文獻
第10章 心理契約理論的開發丹尼斯·盧梭
10.1 心理契約理論的形成
10.2 心理契約理論簡介
10.3 再構造理論:新興的和將來的發展
10.4 發展新理論的建議
10.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承諾升級:一個組織理論的構建步驟巴裏·斯托
11.1 理論的緣起
11.2 組織升級理論的形成
11.3 一些建議
11.4 後續的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第12章 期望理論的起源維剋多·弗魯姆
12.1 引言
12.2 學術起源
12.3 動機和期望理論
12.4 尾聲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組織的行為
第13章 組織中的雙環學習:一個行動視角的理論
剋裏斯·阿吉裏斯
13.1行動由何而來
13.2由此及彼
13.3對學者們的建議
13.4乾預的作用
13.5作者的一些個人經驗
13.6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4章 不平等從何而來?
——資源基礎理論的個人和智力根源傑伊·巴尼
14.1準備工具
14.2發現研究問題
14.3開發以資源為基礎的觀點
14.4迴顧與推廣
14.5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組織有效性:湮滅與再生金·卡梅倫
15.1組織有效性的基礎
15.2組織有效性模型
15.3有效性小結
15.4關於有效性的方法論挑戰
15.5有效性研究的新方法:正麵的組織學說
15.6有效性的POS方法
15.7通過POS振興對組織有效性的興趣
參考文獻
第16章 管理與組織認知學:群島效應安妮·哈夫
16.1戰略思想圖解
16.2黃金時代的終結
16.3行為的認知錨定理論
16.4如何與科學理念相聯係
16.5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7章 開發關於理論開發的理論亨利·明茨伯格
17.1理論不是什麼:真理
17.2理論構建並非客觀而演繹的
17.3理論更像一個連續體
17.4理論構建更像意外所得
17.5有關理論構建的一些(新興)假說
參考文獻
第18章 管理組織知識: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基礎野中鬱次郎
18.1知識/真理
18.2有關方法論的考慮
18.3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19章 理論開發之旅:以意義建構為主題和資源卡爾·維剋
19.1關於意義建構
19.2關於理論開發
19.3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環境事件和組織
第20章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開發:一條特殊的路愛德華·弗裏曼
20.1導言
20.2利益相關者理論:我的早期經曆
20.3 《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
20.4 利益相關者理論:目前境況和未來趨勢
20.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1章 資源依賴理論:理論如何受環境影響
傑弗瑞·普費弗
21.1基本原理及資源依賴理論的起源
21.2理論構建的社會背景
21.3在對比中提煉
21.4資源依賴理論的成功與挫摺
21.5社會科學理論的政治考慮
參考文獻
第22章 製度理論:貢獻給理論研究項目理查德·斯科特
22.1搭建理論框架
22.2搭建綜閤框架
22.3設計和修正研究計劃
22.4學習製度變革過程
22.5前進,提升
22.6個人貢獻評述
22.7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23章 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開發的過程奧利弗·威廉姆森
23.1法律、經濟學和組織理論的關鍵貢獻(20世紀30年代)
23.2後續發展(20世紀60年代)
23.3我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23.4範式問題:垂直一體化
23.5一些視角
23.6卡內基的三要素的啓示
23.7結論
參考文獻
第24章 構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演化理論
悉尼·溫特
24.1引言
24.2“現實主義”、利潤最大化以及公司理論
24.3從“弗裏德曼猜想”到“卡內基學派”
24.4技術與經濟增長
24.5從技巧到慣例和能力
24.6實證取樣
24.7演化經濟學與管理
參考文獻
第25章 製度理論和社會建構理論的演化:過程和結構
林恩·祖剋
邁剋爾·達比
25.1基本原理
25.2信息市場
25.3社會界限:組織和職業成為信息的“封套”
25.4基本過程與産齣
25.5社會産品産生社會結構
25.6關於製度理論研究的未來設想
參考文獻
第26章 結語:嚮大師們學習如何開發理論肯·史密斯
邁剋爾·希特
26.1理論開發的過程
26.2研究者的角色
26.3驅動過程的研究者特徵
26.4總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現代管理思想的源流與演進:從科學到智慧的跨越》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書籍的詳盡解讀,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一幅宏大的現代管理思想發展圖景,深入剖析那些奠定現代組織運作基石的經典理論,以及它們如何曆經時代的洗禮,不斷演進、融閤,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管理學。我們將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那些改變瞭我們看待工作、組織和領導方式的智慧火花,理解它們産生的時代背景、核心要義,以及它們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並對未來管理實踐提齣深刻的啓示。 第一章:啓濛的火種——科學管理與行政管理的時代浪潮 在工業革命的洪流中,效率成為瞭衡量一切的標尺。弗雷德裏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他的科學管理理論,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瞭工廠車間。他提齣的“時間與動作研究”、“標準化工作方法”以及“計件工資製”,將管理的重心從模糊的經驗轉移到精確的測量和科學的分析。泰勒的貢獻在於,他首次係統地將科學的方法論引入到生産過程的優化中,試圖找到“最優的一條方法”來完成每一項任務。這不僅極大地提升瞭勞動生産率,也深刻影響瞭後世對作業流程設計和員工激勵的思考。 與此同時,在更高的管理層麵,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的行政管理理論則為組織的有序運轉提供瞭框架。法約爾提齣的管理五大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以及十四項管理原則,如統一指揮、命令鏈、分工、公平等,為構建層級清晰、職責明確的組織結構奠定瞭基礎。他的理論關注的是“管理者”本身的角色和職責,強調管理的普遍性和可傳授性,為當時迅速擴張的企業提供瞭有效管理的藍圖。 這一時期,雖然存在著對工人“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以及對人性化管理的忽視,但科學管理和行政管理無疑是現代管理學的開端,它們提供瞭分析和解決組織問題的基本工具和視角,為後續更復雜、更深入的管理理論發展鋪平瞭道路。 第二章:人性的覺醒——人際關係學派的革命 當科學管理的機器轟鳴聲漸漸平息,一種新的聲音開始迴響。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及其在霍桑工廠進行的一係列實驗,揭示瞭傳統管理理論的盲點。他們發現,影響工人生産效率的不僅僅是物質條件和工作設計,心理和社會因素扮演著同樣甚至更重要的角色。“霍桑效應”的發現,即被關注本身就能影響行為,標誌著管理學從單純的“物”的效率轉嚮“人”的效率。 人際關係學派認為,工人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網絡中。非正式組織、群體規範、情感需求以及歸屬感,都是影響工作滿意度和生産力的關鍵因素。這一學派強調瞭領導者的溝通技巧、傾聽能力以及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它將管理者的目光從純粹的指令者,引嚮瞭更加注重員工需求、情感和團隊協作的引導者。 盡管人際關係學派有時被批評為過於理想化,或是未能充分解釋衝突的根源,但它無疑是一場革命。它提醒我們,組織是一個由人組成的復雜係統,理解並滿足人的需求,纔能真正激發組織活力。 第三章:行為科學的深耕——激勵理論與組織行為學的崛起 在人際關係學派的基礎上,行為科學進一步深入地探索瞭人的動機和行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提齣,個體存在著一係列由低到高的需求,從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歸屬、尊重,直至自我實現。管理者需要理解員工處於哪個需求層次,並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 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齣的“X理論”和“Y理論”則描繪瞭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者對員工的假設。X理論認為員工是懶惰的、需要被強迫和控製的;而Y理論則認為員工是積極主動的、渴望承擔責任並尋求成就的。麥格雷戈強調,管理者對員工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其管理行為,進而影響員工的錶現。Y理論的觀點,即“假設員工願意並且能夠自我管理”,為後來的參與式管理和賦權理論奠定瞭思想基礎。 弗雷德裏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區分瞭“保健因素”(如薪資、工作條件)和“激勵因素”(如成就感、認可、工作本身)。保健因素隻能防止不滿,而激勵因素纔能真正帶來滿意和動力。這一理論對設計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內容和提供更有意義的奬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此外,早期對領導風格的研究,如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的權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領導,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都開始係統地探討不同領導方式對團隊績效和員工士氣的影響。這些行為科學的研究,將管理學推嚮瞭一個更加科學化、精細化的階段,為理解和塑造組織內的個體和群體行為提供瞭強大的理論支撐。 第四章:係統與權變的審視——走嚮整閤與情境化的管理 隨著組織復雜性的增加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早期的普適性管理理論開始麵臨挑戰。係統理論的引入,將組織視為一個開放的、相互關聯的係統,由各種相互依賴的子係統構成,並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視角幫助管理者認識到,組織的每一個部分都可能影響整體績效,並且需要從整體最優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權變理論則進一步發展瞭係統思想,它認為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式,最優的管理方法取決於特定的情境因素,如組織規模、技術、環境的不確定性等。保羅·勞倫斯(Paul Lawrence)和傑·洛奇(Jay Lorsch)的研究,以及弗雷德·費德勒(Fred Fiedler)的權變領導模型,都是權變理論的代錶。權變理論強調瞭管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鼓勵管理者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其策略和行為。 這一時期,組織結構理論也得到瞭長足的發展。從傳統的科層製到更靈活的矩陣製、網絡製,以及後來的扁平化組織,學者們不斷探索能夠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組織形態。 第五章:戰略與創新的驅動——競爭優勢與持續學習的時代 進入20世紀後期,全球化競爭加劇,技術變革加速,對企業的戰略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邁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戰略理論,如五力模型和價值鏈分析,為企業如何理解行業競爭格局、定位自身競爭優勢提供瞭清晰的分析工具。他強調企業需要通過差異化、成本領先或聚焦戰略來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彼得·德魯剋(Peter Drucker)作為“現代管理之父”,其思想貫穿瞭整個管理學的發展曆程。他不僅在目標管理(MBO)和高管激勵方麵貢獻卓著,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洞察到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及組織學習的重要性。他強調“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是創造和整閤,而不是控製”。 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將組織學習提升到瞭戰略高度。他認為,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組織能否持續學習、不斷創新,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學習型組織強調係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以及團隊學習。 結語:管理智慧的傳承與未來展望 迴顧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從強調效率到關注人本,從普適性原則到情境化策略,再到如今注重戰略、學習與創新的清晰軌跡。每一個時代的理論都建立在前人基礎之上,又因應瞭新的挑戰和機遇。 本書所梳理的這些經典理論,並非相互孤立的學術觀點,而是構成瞭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描繪瞭管理學這門學科的豐富內涵。理解它們的開發曆程,有助於我們洞察其精髓,避免簡單套用,而是能夠根據自身的組織特點和外部環境,靈活地運用和整閤這些智慧。 未來的管理,將更加強調敏捷性、韌性、包容性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將重塑管理工具和方法,但人性、領導力、戰略遠見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將始終是組織成功的核心要素。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這一切的紮實基礎,激發讀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成為新時代優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