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研究手冊(全3冊)

中國曆史研究手冊(全3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魏根深,Endymion,Wilkinson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研究
  • 曆史手冊
  • 工具書
  • 史學
  • 參考書
  • 通史
  • 文化
  • 學術
  • 中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1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2
字数:290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曆史研究手冊》:中國曆史研究基礎材料、輔助學科、學術進展、電子資源的百科全書,從事相關研究的便利齣發點。於2014年榮獲有漢學界諾貝爾奬之稱的儒蓮奬。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評述中國曆史的基本麵貌和發展進程,饒有趣味而富有啓迪性。

  《中國曆史研究手冊》實用性強,收錄截至2015年的10391種中、日、西文原始資料、二手資料和數據庫,一書在手,盡覽既新又全麵的中國史研究現狀。

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研究手冊》旨在嚮讀者介紹自史前時代到21世紀中國曆史的基本情況,以比較的方法審視她在世界曆史中的獨特地位;呈現傳世資料、考古發掘和人工製品資源,以及與生態環境變遷有關的資料等,考察它們産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檢討相關研究及解釋存在的問題,並提供齣色和較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對語言、地理、文獻、經貿、法律、文學、藝術、科技、思想、信仰、農業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學術成果均進行瞭詳盡搜羅及點評,成為相關學者從事研究的便利齣發點。

作者簡介

  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學者—外交官,在東京、布魯塞爾、曼榖、北京任職30餘年,1994—2001年間任歐盟駐中國、濛古國大使,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緻力於中日曆史研究,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 1980; Japan Versus the West, 1990等。

目錄

上冊:
緻中國讀者1
弁言1
緻謝1
中文版凡例1
行文格式 i
引言 時代劃分與朝代 1
第一篇 語言 1
1 漢語史 24
2 漢字與書寫 46
3 漢語外譯 71
4 漢語音譯 86
5 外文漢譯 93
6 辭書 111
第二篇 人民
7 傢與族 145
8 人名 170
9 傳記 219
10 女性的曆史 257
11 服裝與發式 269
第三篇 地理與環境
12 中國,“中國”及“中國人” 286
13 環境史 294
14 地圖、地理研究和地方誌 304
15 地名 324
16 城市史 375
第四篇 統治與教育
17 中央與地方政府 386
18 君主的名號 409
19 封爵與謚號 421
20 官方信息溝通 424
21 人口調查與稅收 432
22 教育與科舉 443
23 法律 461
24 戰爭 476
25 遷徙與旅行 512
26少數民族 520
27 對外關係 527
第五篇 思想、信仰、文學和藝術
28 儒傢經典 557
29 宗教 576
30 文學 617
31 俗文學和民俗學 632
32 藝術 640
33 建築 651
34 音樂 663

中冊:
第六篇 農業與飲食
35 農業 667
36 飲食 680
第七篇 技術與科學
37 脈絡與發明 721
38 數字和統計學 743
39 占星術、天文學和曆法 762
40 計時 825
41 醫藥 842
第八篇 貿易
42 度量衡 857
43 貨幣與價格 877
44 關於工業及貿易的要點 892
第九篇 曆史
45 現代史書、指南及數據庫 920
46 史料、體裁及曆史編纂學 932
47 官方記錄與史館 948
48 編年體 953
49 正史 966
50 紀事本末體 1001
51 政書 1002
52 雜史 1007
53 筆記 1009
54 曆史的通俗解釋 1012
第十篇 先秦
55 考古學 1018
56 史前史 1028
57 夏商1056
58 周1072
第十一篇 秦—五代
59 秦漢 1099
60 魏晉南北朝 1142
61 隋唐五代 1154

下冊:
第十二篇 宋—清
62 宋 1187
63 遼、金、西夏 1207
64 元 1217
65 明 1242
66 清 1272
第十三篇 20世紀早期
67 中華民國(1912—1949) 1371
68 國學與國史 1433
第十四篇 目錄學
69 從竹簡到矽片 1440
70 書籍的方方麵麵 1468
71 收藏於編目 1480
72 《四庫全書》 1505
73 類書與叢書 1520
74 索引和逐字索引 1537
75 當代的圖書館、齣版社及書店 1542
76 最新進展 1559

齣版商名錄 1583
姓名索引 1593
書名索引 1683
數據庫索引 1823
主題索引 1829
譯後記 1867

精彩書摘

譯後記
魏根深先生撰寫的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中文版《中國曆史研究手冊》即將付梓,作為《手冊》翻譯的組織者,參與瞭醞釀、翻譯與校改,眼見一韆多頁150多萬字的英文原作,經多位譯者以及作者與編輯反復錘煉,最終破繭而齣,化身三本煌煌中文巨著,倍感欣喜。
《手冊》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學術指南,編寫的初衷是為西方學界提供有關中國研究各個領域的概況與資料詳解。在首次齣版四十三年後,以最新的麵貌迴到中國,中文世界的學人可方便地藉助它的引領,從全球中國學成果的海洋中汲取營養,乃學界一大幸事。
譯成中文的英文中國曆史研究指南與概覽,《手冊》並非第一部。此前齣版過包弼德與魏希德主編的《宋代研究工具書刊指南》(修訂版,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年),2010年,中華書局又齣版瞭《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兩書各有側重,前者專注兩宋,但僅有中外各類工具書刊、數據庫的概述,沒有涵蓋宋代原始資料;後者以斷代及專題性綜述為主,兼顧研究資源分類介紹,作者均為各專業行傢裏手,地域則集中於北美。《手冊》意在服務所有關心中國曆史的學者,內容以綜閤、全麵與係統見長,無論涉及的領域、成果的來源,還是信息的詳備,均超邁前人。
《手冊》全書十四篇,每篇規模近乎一部專著。或按專題,或依時代劃分,涉及的專題有語言、人物、地理環境、統治與教育、思想、信仰及文學藝術、農業、技術、貿易、史學以及各類文獻;涉及時間上起先秦下至1949年。不僅有對各種原始資料的詳細介紹,還列齣瞭每個具體分支或領域重要的論著。書目均經過時間考驗與作者篩選,取材以中文、英文與日文成果為主,兼及法文、德文與俄文論著。文中還插入100多處知識窗,集中而細緻地概述某個具體問題,從“說話方式”到“編修《四庫全書》的成本”,從“官名中的左與右”到“佛骨”,林林總總;另有近150幅各種性質的錶格。當然,少不瞭西文論著必備的索引:《手冊》附有人名、書名、數據庫與主題四種索引,篇幅長達近150頁,規模不亞於一部英文著作,《手冊》涉獵之廣,可見一斑。一般曆史學工作者之外,大凡治漢語史、文學史、宗教史、科技史、環境史、教育史的學者,均可從中受益。當今信息與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分秒之間便可獲取全球資訊。海量信息,如何擇彆,已成難題,《手冊》堪稱便捷的指引。
從另一角度看,《手冊》的引入,彌補瞭傳統目錄學的缺憾與不足。目錄學乃中國傳統學問的要徑,清儒王鳴盛曾言“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塗,方能得其門而入”(《十七史商榷》捲一),鄧廣銘先生亦將“目錄”列為治學四把鑰匙之一。西漢以降,目錄學著作豐瞻,曆代學人無不取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16世紀傳教士入華,漢學乃至中國學逐漸成長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術亦頗受影響,當代中國的目錄學成就斐然,取材卻仍多限於中文世界,能將目光擴展域外的不多,僅見的數種,亦多關注日本。在中國學術欲走嚮世界的當下,亟需一部指南,來係統展示世界範圍內中國研究成果。《手冊》的推齣,正逢其時。
魏先生齣生在英國,先後在劍橋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學習,長期鑽研中國與日本曆史。1960年代就曾到中國任教,1994-2001年再次到北京從事外交工作,退休後亦時常流連京華,與中國學界往來密切。魏先生既有對現實中國的切身感受,又有局外人的冷靜觀察,他眼中的中國曆史,自有其角度與立場。《手冊》引述的諸傢之說則包含更為多元的觀點與對比,許多章節的論述中,作者還取古代希臘、羅馬,乃至印度與日本的情形作為參照,以彰顯異同。希望這些復數的角度與立場有助於反觀中國的過去。許多耳熟能詳的中文資料,《手冊》中的理解往往也有齣人意料之處,展示瞭另眼觀察的魅力。期待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陳述,在思維碰撞中激發更多新鮮思考。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冊》中文版的問世,為學者開闊視野,縱覽全球,更上層樓,提供瞭相當的便利。無論初涉史海的學子,還是久經風雨的專傢,《手冊》都是值得駐足常觀的寶藏,善加利用便不會空手而歸。
實際上,《手冊》本身,也有一段持續瞭四十多年的故事值得講述,魏先生的《弁言》中已有提及,這裏還需贅敘幾句。《手冊》的雛形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A research guide作為哈佛東亞專刊第49種齣版於1973年,篇幅不過7萬英文詞,先後重印四次。1998年齣版瞭第一版Chinese history : A manual,增至32萬詞。第二版二年後問世,接近42萬詞,2013年又推齣瞭全麵更新的第三版,篇幅增加瞭3倍多,達到150萬詞。最新的英文版是2015年上市的第四版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則達152萬詞。不斷推齣的新版與不斷擴充的篇幅背後是全球中國研究的飛速發展和魏先生與時俱進的學術追求。其中第三版贏得瞭2014年法國漢學的儒蓮奬(Stanislas Julien Prize)。中文版的基礎是英文第三版。初稿譯就後,魏先生又做瞭許多補充,就實際內容而言,更新程度恐怕要超過英文的第四版。《手冊》凝聚瞭魏先生大半生的心血,榮獲儒蓮奬亦是實至名歸,如今能夠在中國齣版,必須要感謝積極促成此事的魏先生、北京大學曆史學係的鄧小南教授以及北京大學齣版社的劉方老師。
《手冊》翻譯籌劃始於2009年末至10年初,手邊保存一份當時擬定的翻譯草案,留下的最初日期是2010年2月14日,轉眼已過去瞭六年!期間先後敦請瞭近十位學者參與翻譯,人員亦有過變動。《手冊》內容看似簡單,要翻譯準確,確非易事,對譯者乃是挑戰,各位為此不懈努力,付齣瞭很多,翻譯工作雖已結束多年,仍要嚮各位道一聲謝謝。
翻譯初稿完成到最終定稿、齣版的數年間,魏先生本人及責任編輯張晗、陳甜與吳敏三位在校正及編輯上不辭辛勞,費心尤多,無論譯者,還是讀者,都不應忘記他們的貢獻。《手冊》譯稿經多次校改,但因內容豐富,領域繁多,編排復雜,汲深綆短,錯訛仍恐難免,還望讀者諸君不吝指教。


侯旭東
2016年1月25日
浩瀚星河中的文明之光:世界史通覽與專題研究精選 (全四冊,收錄20世紀至今全球曆史學界前沿成果,深度解析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節點與多元路徑) --- 第一冊:宏觀敘事與文明起源(約400字) 本捲聚焦於人類文明的誕生、早期國傢的形成及其互動模式。它並非對某一特定區域曆史的詳盡敘述,而是側重於跨文化比較的宏大視野。 開篇追溯瞭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遷徙的足跡,並引入瞭對“農業革命”的多元解釋模型,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榖、印度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及中美洲獨立起源的農業體係,強調瞭環境、技術與社會組織變革之間的復雜耦閤關係。 隨後,本書深入剖析瞭早期帝國的興衰邏輯,重點分析瞭古埃及、亞述、阿契美尼德波斯以及周代禮樂製度的構建與解體。不同於傳統的年代史梳理,本冊側重於對“早期國傢權力結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階層流動”以及“早期書寫係統在政權鞏固中的作用”等主題進行比較研究。例如,書中對比瞭秦漢大一統帝國與羅馬帝國在官僚體係設計上的異同,特彆是對地方治理和資源調配機製的差異進行瞭細緻的考察。 此外,本書還設立瞭“古代世界貿易網絡”專題,探討瞭地中海、印度洋和絲綢之路沿綫的物質與思想交流,展示瞭在區域孤立狀態下,人類社會已然形成的初步全球化雛形。對於神話、宗教和早期法律思想的演變,也嘗試從社會功能而非純粹的信仰角度進行闡釋。 --- 第二冊:中世紀的轉型與全球交匯(約400字) 本冊緻力於打破對“中世紀”的刻闆印象,展現其作為世界曆史關鍵轉型期的復雜麵貌,尤其關注歐亞大陸內部的權力重組與知識的傳播。 核心章節集中於三大文明圈的內部動態:伊斯蘭世界的興起與擴張,其在古典知識繼承、數學、醫學和哲學領域的貢獻;拜占庭帝國在東西方十字路口所扮演的緩衝與連接角色;以及西歐在封建碎片化背景下萌生的自治城市運動與大學的建立。書中尤其關注瞭東亞地區(唐宋時期)在技術創新、文官選拔製度及商業實踐上的領先地位,並將其置於全球背景下進行審視,而非僅僅作為區域史來考察。 一個重要的專題是關於“軸心時代”後宗教思想對社會結構的持續影響。書中深入分析瞭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不同地域的在地化(Indigenization)過程,以及這些宗教思想如何被用於閤法化世俗統治或煽動社會變革。 本書的亮點在於對“濛古擴張”的重新評估。它不僅是軍事史的敘事,更被視為一次空前絕後的“歐亞大陸係統整閤期”,探討瞭技術、瘟疫(黑死病)和製度思想在濛古治下的跨區域流動如何為後來的近世轉型埋下伏筆。 --- 第三冊:近世革命與全球重構(約400字) 本捲聚焦於1500年至1914年間,全球力量對比發生的劇烈變化,重點闡述瞭歐洲的崛起、全球海洋霸權的建立以及非西方世界對衝擊的迴應。 本書首先詳細梳理瞭“地理大發現”背後的經濟驅動力、航海技術進步以及早期殖民體係的建立。特彆關注瞭“哥倫布大交換”對全球生態、人口結構和物種分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對於早期現代國傢(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形成,本書采用瞭社會經濟史的視角,強調瞭國傢與商業資本之間的共生關係。 “啓濛運動”不再被孤立地視為思想史事件,而是被置於科學革命、印刷術傳播和財政體製改革的社會背景下。書中細緻分析瞭啓濛理念如何與美洲和法國大革命的社會矛盾相互作用,最終催生瞭現代民族國傢的概念和公民權的訴求。 後半部分著重探討瞭19世紀的工業化浪潮及其全球後果。不同於單一的英國經驗論述,本冊對比瞭德意誌、美國和日本的工業化路徑,突顯瞭國傢乾預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同時,對帝國主義的“新階段”進行瞭批判性分析,探討瞭帝國主義背後的意識形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如何服務於經濟剝削,並預示瞭20世紀衝突的根源。 --- 第四冊:二十世紀的危機與當代世界(約300字) 最後一冊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冷戰的對峙及其後的全球化新秩序。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20世紀的曆史是現代性內在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 本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機製進行瞭深入的製度分析,超越瞭傳統的外交失誤敘事,強調瞭民族主義、軍國主義與帝國競爭之間的結構性張力。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曆史,重點解析瞭極權主義的興起,不僅僅將其視為政治異常,而是視為對大眾社會和全球危機的一種“解決方案”的嘗試。 冷戰部分,本書采取瞭多極視角,不僅關注美蘇的對抗,更詳細考察瞭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及其內部的意識形態分化,以及殖民體係瓦解後各國在冷戰夾縫中尋求自主發展的艱難曆程。 收尾部分探討瞭1991年後的世界格局——去意識形態化的全球資本主義擴張、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對主權國傢體係的挑戰,以及當前世界麵臨的跨國性威脅(氣候變化、流行病、區域衝突的復雜化)。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曆史的深度感,幫助讀者理解當代問題的復雜根源,強調曆史連續性而非斷裂性。 --- 整體特色: 本套叢書避免瞭單一民族國傢或區域史的局限,力圖構建一個互聯互通、相互影響的全球曆史圖景。它強調“結構性變遷”、“文化互動”和“跨學科方法論”的應用,旨在為嚴肅的曆史研究者和具有深厚求知欲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套兼具學術嚴謹性與敘事張力的通史參考體係。全書引證大量一手資料的翻譯和現代史學流派的理論框架,是一部理解人類復雜命運的必備讀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可操作性”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它不隻是告訴你“有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怎麼用”。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曆史概念(比如“士紳”或“裏甲製度”)的演變時,它不會簡單地給齣一個標準定義,而是會並列展示不同曆史學傢在不同語境下對這個詞的界定和側重點。更厲害的是,它會附帶一個簡短的“方法論提示”,比如“在研究早期裏甲製度時,應特彆注意田畝與戶籍的交叉驗證”,這種極富實操性的建議,對於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編輯,在你下筆之前,就已經預料到瞭你可能遇到的陷阱和難點。我發現自己開始習慣性地在閱讀任何新的史學專著後,都要對照這本書來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全麵,是否遺漏瞭某些關鍵的學術爭論焦點。這種“校準器”的功能,是很多理論性著作所不具備的,因為它真正做到瞭將理論根基與實際研究步驟緊密地結閤在一起。

评分

這套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斷代史”之間相互勾連性的梳理。通常我們閱讀曆史書籍,總會有一種時間上的割裂感,一個朝代結束瞭,下一個朝代的故事就開始瞭,中間的權力、文化、社會結構的慣性與斷裂往往處理得比較模糊。但在這套手冊中,編纂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心血去構建一個橫跨數韆年的動態係統。舉個例子,書中對宋代士大夫階層興起的探討,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迴溯到唐末藩鎮割據時期對地方權力結構的影響,並前瞻性地指嚮瞭明清的文官體製的演變。這種“前後照應”的編排,讓原本零散的曆史知識點形成瞭一個有機的、互相支撐的知識網絡。它不再是簡單的“時間綫”,而更像是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圖譜”。閱讀時,我常常需要不停地在不同冊子間來迴翻閱,但這種翻閱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像在調試一颱精密儀器,每一個齒輪的咬閤都必須精準。對於想要構建宏大曆史敘事框架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就是那種骨架和經絡,讓你清楚地知道哪根綫是主綫,哪根綫是支流,避免瞭在細節中迷失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說實話,是需要一點“韌性”的,但一旦適應瞭它的節奏,你會發現它比任何小說都來得引人入勝——當然,前提是你對曆史細節的挖掘抱有真正的熱情。它絕不喂你“快餐式”的曆史結論,而是要求你和作者一起,踏上漫長而細緻的求證之路。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史學史和史學方法論部分時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嚴謹。它沒有將這些內容放在枯燥的理論章節裏,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對具體曆史議題的梳理過程中。比如,當它談到某個曆史事件的不同解釋時,它會非常自然地引入“實證主義”在處理該材料時的局限性,或者“新文化史”視角下如何重構該事件的意義。這種“在研究中闡釋方法”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對於初學者而言,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高冷”,因為它假定你已經具備一定的曆史基礎。但對於有誌於在某個細分領域深耕的人來說,它簡直就是一本量身定做的“學術健身房”教材,幫你把思維的肌肉群都鍛煉得堅實有力。我個人體會最深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質疑”現有的定論,而不是盲目接受。每一次查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結構精密的智力迷宮探險,最終的齣口,是你對曆史理解的又一次升華。

评分

這本書,坦率地說,簡直是本“史學界的瑞士軍刀”,啥都能給你支棱起來。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首先被它那厚實的裝幀給鎮住瞭,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分量感是完全物有所值的。它不是那種講故事、讓你沉浸在曆史場景裏的通俗讀物,而是那種帶著手術刀精確解剖曆史的工具書。比如你想研究一下秦漢的郡縣製到底是如何從思想層麵過渡到行政實踐的,這本書不會給你一個籠統的結論,而是會羅列齣從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到後世學者觀點的各種流派和爭論點,甚至把關鍵的史料齣處都給你標得清清楚楚。對於我這種需要進行嚴肅學術寫作的人來說,這種“給魚不如給漁”的編纂思路簡直是救命稻草。它更像一個極其耐心的導師,在你迷失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時,會適時地遞上一張清晰的地圖,告訴你這條脈絡在哪裏,那個理論的薄弱點在哪裏。它的結構布局也極具匠心,資料的分類和索引做得極其細緻,即便隔瞭很久再翻找某個特定的概念或人物的流變,也能迅速定位。我用瞭它來梳理清代中後期的財政改革史,發現很多過去理解模糊的地方,在對照瞭書中不同學派的解釋後,立刻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俯瞰全局、又能深入微觀的視角,是曆史研究者書架上絕對不能缺少的“壓艙石”。

评分

老實說,對於一個非專業曆史研究者來說,剛接觸這套書可能會感到一定的閱讀壓力,因為它的語體是高度學術化的,幾乎沒有閑筆,每一句話都承載著信息密度。但正是這種密度,賦予瞭它超越時間的價值。它不是一個階段性的熱點解讀,而是一套構建曆史思維範式的基石。我發現,隨著我對古代官僚製度、經濟模式、文化變遷等議題的關注點不斷深入,這本書的價值也隨之攀升。初讀時,我可能隻看重其中關於某個具體事件的史料整理;但現在,我更傾嚮於去挖掘它在不同曆史階段之間建立的“關聯性邏輯”。比如,在探討明代中後期的白銀輸入對社會結構帶來的衝擊時,它會自然地引申到明初海禁政策的內在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如何被新的經濟變量所激化。這種處理方式,讓曆史的動態性、復雜性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它不是在為你提供答案,而是在為你搭建一個更穩固、更廣闊的提問平颱,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思維訓練,讓人感到充實而敬畏。

评分

汉学历史学术名著,良心价格,大师品质

评分

运送速度快,包装完整,质量不错。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全3册),是比较不错的历史研究手册,值得购买

评分

参加活动购买,很便宜,非常划算,好评!

评分

包装好,物流快,价格非常美丽,非常开心

评分

这套书很全面,不错。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翻译者也都是很好的学者

评分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一本中国历史研究基础材料、辅助学科、学术进展、电子资源的百科全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评述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进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