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蘭,蔡穎卿 著
圖書標籤:
  • 教養
  • 生活
  • 細節
  • 洪蘭
  • 蔡穎卿
  • 愛與智慧
  • 傢庭教育
  • 個人成長
  • 情緒管理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4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4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傢庭教育 少兒 行為習慣 教養 傢教

☆ 豆瓣所有書平均評分8以上,單本9.4分,讀者好評率高的教養作傢 蔡穎卿 “傢庭教養類”新引進作品

☆ 颱灣著名的教養專傢和神經科學專傢洪蘭,網易公開課視頻播放量超100萬,其翻譯作品《真實的幸福》以及與尹建莉閤著的《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養》這兩本書都是100000冊以上的暢銷書。

☆ 以“生活美學”觀念融入教育之中,提齣“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教養美學”概念,“教養美學”正在越來越受到新生代白領父母的喜愛和推崇

☆ 大陸尹建莉,颱灣蔡穎卿。蔡穎卿在颱灣相當於尹建莉在大陸的地位,隨著蔡穎卿的作品被不斷引進,她的教養理念也在逐漸被更多的父母所接受,她的作品的銷量也在持續上升。

讀者說好,纔是真的好。

來自讀者的真實評價——

很愛三件東西。一是這個杯架。全傢的杯子一架收納,整個颱麵就清爽很多很多,也很美觀。二是每日讀詩日曆。這個去年年底就推薦過瞭,在中國詩詞大會之前哦。根據節氣、季節,配閤當日應景的詩。置於案頭,每天花十分鍾讀一下,當是的積纍。三是蔡穎卿的文字,總能撫慰我的心,讓我慢下來、靜下來,實乃小確幸。(@ 努力幸運的堡 )

每次讀蔡穎卿的書,都捨不得一口氣讀完。並且放迴書架後,後來還想一讀再讀。遇到這樣真愛的作者,是幸運。(@ 蜂蜜的生活筆記)

有兩位很喜歡的老師的書基本收集齊全,並置於書架顯眼位置,以便隨時取閱。一位是恩師金韻蓉老師,另一位便是蔡穎卿。她們不但是齣色的媽媽,也成就瞭一番自己的事業,是我心目中的偶像。(@RosaAroma蘿莎芳療)

……

從“生活美學”到“教養美學”——新生代白領父母喜愛的教養理念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蔣勛說:一堂美學課,其實是母親給我上的,沒有人可以替代。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的愛,所以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對於人的教養的工作。”

不是去報無數個這樣那樣的特長班,不是製定這樣那樣嚴厲刻闆的規矩,不是反復地說教、講道理……

隻是生活——陪他生活,陪他美好生活,陪他感受生活,陪他學會生活。生活美好,就是教養美好。

粉絲穩定上漲,銷量持續上升。

蔡穎卿是優雅知性的作者,是颱灣著名的教養專傢和生活美學傢。隨著作品被不斷引進,口碑不斷積纍,越來越多的讀者被她的生活理念和教育理念所吸引,最後成為忠實粉絲。與此同時,她的新作品的銷量也在持續上升。我們相信,好的作者,好的作品,終將會有好的市場迴報。


內容簡介

洪蘭說:“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它隻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蔡穎卿說:“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齣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培養自己”比培養孩子重要,言傳身教勝於一切說教。給孩子足夠的寜靜和食物,給孩子整段安靜的時光,和孩子一起吃飯,保持平靜的心情,教孩子一起做傢事。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與蔡穎卿對父母、老師關注的27個典型問題進行瞭溫柔而智慧的對談,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教養不是方法論,而是生活本身;大人與孩子相處的分分秒秒裏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關注細節,用平等、尊重、溫柔、愛、智慧與孩子相處,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大人的成熟,可以從養育孩子上體現。願我們都能把好好培養自己、好好培養一個孩子當成人生的目標之一,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意味著付齣與欣賞。


作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亞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洪蘭老師說:母親是傢庭的靈魂,當你教育一個男孩,你教育的隻是這個男孩,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孩,你教育的是整個傢庭和下一代。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超過五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錶文章。

著作繁多,包括《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創造未來》(以上為天下文化齣版)等書。另有翻譯作品《真實的幸福》以及與尹建莉閤著的傢庭教養書《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都很受讀者歡迎。

蔡穎卿

颱灣著名親子作傢、生活美學傢、暢銷書作傢。蔡穎卿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都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齣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她說要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教養類代錶作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裏相遇》《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等;簡體中文版生活美學類代錶作有《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我想學會生活》《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等。


精彩書評

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穎卿,用輕柔的語調說起教養和生活,流露著始終如一的堅定和熱情。

——《書香兩岸》

有兩位很喜歡的老師的書基本收集齊全,並置於書架顯眼位置,以便隨時取閱。一位是恩師金韻蓉老師,另一位便是蔡穎卿。她們不但是齣色的媽媽,也成就瞭一番自己的事業,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微博讀者 RosaAroma蘿莎芳療

一堂美學課,其實是母親給我上的,沒有人可以替代。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的愛,所以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對於人的教養的工作。

——蔣勛


目錄

001 自序一 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

004 自序二 腳踏實地,讓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第一部分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002 起居有時,養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013 在學校裏,也要讓孩子好好吃飯

——如何讓孩子在飲食中學習生活教育?

025 傢庭,是禮貌最好的啓濛地與養成所

——孩子的禮貌,隻是適用於外人的應對之道?

032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從他的角度看齣去

——如何和孩子用語言好好溝通?

045 用優良正確的語言,做孩子的溝通榜樣

——如何讓孩子學習說話的禮貌與美感?

053 培養愛他人的能力,從傢庭服務做起

——如何建立孩子的服務精神和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 用對的方式愛孩子

064 不要因為愛孩子,就讓世界繞著他們轉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072 “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並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處理手足之間的“公平”問題?

081 有人在卻沒有人帶,就不算盡到照顧的責任

——如何把時間留給孩子,給予需要的陪伴?

088 正當閤理的處罰,孩子纔會坦然接受

——什麼樣的處罰,能讓孩子理解並修正錯誤?

097 “照書養”之前,先從常識和經驗中找答案

——專傢和權威的教養意見,應該如何看待?

106 在第一時間,照顧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發現、安撫孩子的恐懼和擔憂?

116 學習的期望和目標,都要配閤孩子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免除被評價的緊張?

124 以愛為名所行的欺騙,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父母可以齣於善意而欺瞞孩子嗎

第三部分 親師的溝通與閤作

134 愛與照顧,是幼兒園最該提供的教育質量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閤的幼兒園?

141 一定要超前或慢學的極端主張,都不夠自然

——如何正確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課量和文字程度?

150 以主動的身教與言教,讓孩子理解親近的界限

——如何掌握師生相處的分寸與距離?

157 善用教師的影響力,引導父母一起成長

——教師應該如何和傢長溝通孩子的問題?

166 關於孩子的錯與罰,親師應該好好協談

——如何因應孩子之間發生的霸淩與衝突?

175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學會取巧與功利

——為瞭考試停擺生活、包裝成績,對孩子有何影響?

182 不需用卻還用的浪費,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如何慎用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一起受到照顧?

第四部分 釋放學習的真自由

192 創意的背後,更要有紮實的學習與練習

——隻要孩子跳脫規則、與眾不同,就是有創意嗎?

199 在確定“沒有興趣”之前,先幫助孩子“學會”

——能不能做得好,是判斷有沒有興趣的唯一標準嗎?

211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讓孩子“正常”發展

——對於孩子早發的興趣和天分,要如何看待與培養?

220 孩子的閱讀,也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隻要孩子想閱讀,就應該隨時隨地滿足他嗎?

226 閱讀的時數和本數,並不完全等於知識的纍積

——在數量之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孩子的閱讀質量?

235 背誦,是為瞭擁有“攜帶於心”的方便性

——如何區彆“死記”和“背誦”在學習中的意義?


精彩書摘

起居有時,養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Bubu老師

訓練動物會以食物或撫慰作為奬勵,

現在的父母也像馴獸師,因為某些娛樂的花費不高,

而沒有限製地拿來作為孩子辛苦上學的補償。

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應該是調整平日的擠壓,

而不是用兩天的過度放鬆來彌補周間五天的愧疚。

凡事必有犒賞是一種功利的教育,很難教會孩子珍惜自己。

洪蘭老師

咖啡或提神飲料的效果隻是使眼睛睜開,

大腦內部是停擺的,讓人很纍又睡不著,反而難受。

所以,在孩子顯得沒有精神時,應該叫他迴去補眠,

從作息正常這個根本之道來改變精神疲憊,

或是同一項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腦的新鮮感,

不要輕易養成依賴外力來提神的習慣。

請問洪蘭老師

孩子所需要的休息,並非隻是“放空”或“狂歡”

我所遇到的小朋友都是在假日纔來上課,雖然是早上,但有些孩子卻看起來好睏,肢體也不活潑,問起來纔知道都是因為前一夜看電視、電影或玩遊戲而晚睡,隔天當然精神不好。我跟不少父母討論過,瞭解他們之所以總是允許孩子在假日的前一夜晚睡,是憐惜孩子平日上課太纍瞭,想讓他們好好放鬆、休息一下;即使平日很重視生活規律的父母,也常以此來犒賞孩子。

“起居有時”本來是我們養護身體的方法,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上學日的前一晚要早點上床,卻允許他們在放假的前一夜可以通宵,這不就等於提供孩子兩套生活標準,會不會使他們因為假日都能睡到自然醒,而覺得上學日早起是痛苦的事?我想請問洪蘭老師,父母以

這種方式來“犒賞”孩子是正確的嗎?

訓練動物會以食物或撫慰作為奬勵,現在的父母也像馴獸師,因為某些娛樂的花費不高,而沒有限製地拿來作為孩子平日辛苦上學的補償。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應該是調整平日的擠壓,而不是用兩天的過度放鬆來彌補周間五天的愧疚。

我擔心現在的孩子如果從小養成工作之後必要通宵狂歡的習慣會不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價值觀?這些因為“犒賞”而養成的“習慣”,會不會變成一種“娛樂癮”?父母要如何警覺“癮”慢慢形成的警訊?

比如說:

每天要打多久的電動

每天一定要去超商買個小東西

吃飯一定要有飲料

假日前一晚一定要與朋友聚會或外齣用餐

星期假日一定要齣遠門,寒暑假要齣國

對大腦來說,什麼情狀叫作“放空”?為什麼所有以電動、電視來轉換生活的人,都宣稱自己是以“放空”的狀況在休息,對心智來說,這樣真的能産生慰藉作用嗎?以狂歡活動或電視馬拉鬆放鬆之後的孩子,為什麼隔天看起來更疲憊?

我上大學時,有些體育課是開在早上六點半,而現在多數的大學生都是夜貓子,不要說六點半,就連有趣的課也不能開在早上瞭。聽說有些老師還得整個學期都買麥當勞早餐請學生,纔有人肯來上中午之前的課。這個現象是否足以提醒正在養育小朋友的父母,要更看重

平日的生活作息,凡事必有犒賞是一種功利的教育,很難教會孩子珍惜自己。

用強迫身體的方式提神,可能引發學習與健康的警訊

記得洪蘭老師曾在演講中說過,“夜晚是大腦在工作”,“休息”對於身心的恢復與養護有多重要?又會對學習産生什麼樣的影響?現在,父母看到孩子沒有精神,立刻就想到有沒有“提神”的方法,精神不集中就願意讓孩子服藥,而不是尋找更正確的休息方式,我想請老師為我們解釋,“提神”是一種“勉強的狀態”或“自然的再振奮”?

我跟小朋友一起工作的時候,發現孩子們看起來沒有精神,有時候是需要吃點東西、補充體力,有時候得靠轉換工作來提起他們的精神。實際上,我沒有真正讓他們“放空”,但試過的各種方法效果都很不錯。洪蘭老師認為傢長應該如何照顧孩子的身心,使他們得到有

用的休息,而不是以“你現在撐著點,周末就可以自由自在”或“學期辛苦一點,寒暑假就帶你齣國玩”作為支持?

我曾看過高中生買“蠻牛”之類的飲料來喝,看瞭好擔心,但父母對此似乎並不以為意。我想請老師為大傢解釋,“看起來很興奮”與“真正有精神”的差彆是什麼?我問瞭一些大學生,纔知道他們會同時喝酒又喝提神飲料,說這樣可以“精神放鬆卻仍然有體力通宵熬

夜”,我本來以為這是無法同時存在於一個身體的情況,沒想到已經有孩子用藥物在強求兼顧。當我們這樣強迫身體時,大腦是如何運用資源,又會有什麼問題?父母對此應有什麼警覺?

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都應講求平衡與紀律

記得中學時,我們的導師曾以硃光潛先生的文章引導我們認識工作與休息、勞心與勞力平衡的重要。尤其在放長假前,學校一定會仔細叮嚀,日常作息的紀律不可鬆散。我找到當時師長為我們介紹的文章,引文於後——

不同性質的工作更番瓜代,固可以收到調劑和休息的效用,可是一個人不能時時刻刻都在工作,事實上沒有這種需要,而且勞苦過度,工作也變成一種苦事,不能有很大的效率。我們有時須完全放棄工作,做一點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享受一點自由人的幸福。工作都有所為而為,帶有實用目的;無所為而為,不帶實用目的的活動,都可以算作消遣。我們說“消遣”,意謂“混去時光”,含義實在不很好;西方人說“轉嚮”(diversion),意謂“把精力朝另一方麵去用”,它和工作同稱為occupation,比較可以見齣消遣的用處。所謂occupation無恰當中文譯詞,似包含占領和寄托兩意,在工作和消遣時,都有一件事物“占領”著我們的身心,而我們的身心也就“寄托”在那一件事物裏麵。身心寄托在哪裏,精力也就發泄在哪裏。

洪蘭老師是否覺得,現代父母也應參考過去對“消遣”這兩個字的解釋?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壓力越來越重,而商業掛帥的社會又不斷以各種娛樂來引誘消費,如果不從小教導孩子分辨休息與娛樂的不同,隻片麵麯解“過勞”的意思,是否是教育上的一大缺失?


前言/序言

自序一 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這麼操心孩子的教育;也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在投資瞭這麼多的金錢和精神到孩子身上後,對迴收卻全然沒有把握。我有好幾個朋友,自己本身是做育英纔的教授,卻不敢生孩子,問起來都說:不會教,所以不敢生。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在課堂上,對不聽話的學生瞭不起忍受兩堂課,下課鍾一響,各散西東;但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那可是一輩子的苦惱,他們這樣一想,就不敢生瞭。難怪颱灣的齣生率是全世界第二低。

其實,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父母不用怕,它隻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有一天,在一個座談會中,我和Bubu老師發現我們都沒有送孩子去補習、學纔藝,也沒有給他們零用錢,但是他們都平順度過青春叛逆期,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人,而且非常貼心。天下文化的許耀雲總編輯聽到瞭,便希望我們倆來閤寫一本書。Bubu老師的觀察力敏銳,她有很多第一綫與傢長接觸的實務經驗,每次問的問題都非常中肯,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我則有很多實驗的經驗,在大腦上看到發展與學習的關係。許總編輯希望我們一問一答,給父母一些新的觀念,並且加強父母對教養孩子的信心,敢擇善固執地去走對孩子好的路。

父母的信心很重要。很多時候,人很難抵抗社會壓力,古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彆人都送孩子去補習,你不送時,你要有勇氣去抵擋那些閑言閑語。若是這股壓力來自傢中的長輩時,更是為難,許多父母為瞭傢庭的和諧,往往會屈服。但是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祖父母的。父母要對孩子負責,因為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有保護他的責任,更有養成他好習慣的責任。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在事業上的發展。

溺愛是最不好的教養方式,從“溺”這個字就可以看齣它的危險性。曾經有個遊民說:“母親捨不得我吃苦,使我從小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反使我吃瞭一輩子的苦。”中國人有“君子抱孫不抱子”的觀念,“含飴弄孫”是祖父母的願望,做子女的常不太敢講話,孩子從小就懂得不想寫功課或想買玩具時,要去找阿公、阿嬤。但是教養要成功,一個傢庭隻能有一套教養方式,大人必須先商量好,一緻對外,孩子纔不會挑撥離間來漁翁得利。

當然,孩子一天有八小時的清醒時光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老師和校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孩子小時候對老師都敬畏如神明,曾經有個笑話:小學生看到老師去上廁所,大為吃驚,他以為老師是不上廁所的,因為神明是不上廁所的。在沒有電視、信息不發達時,老師就是學習的榜樣,學生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所崇拜的老師。我初中的英文老師是師大英語係畢業的,她聰明美麗,教我們時,每天都是毛衣、窄裙、高跟鞋;後來我自己齣來教書瞭,下意識地也是毛衣、窄裙、高跟鞋。直到有一天,碰到初中同學,看到她也是這樣打扮

時,我們纔相顧大笑,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被潛移默化成英文老師的模樣瞭。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老師的重要性不亞於父母,所以這本書中對老師有很多著墨,在現今價值觀混亂的社會,老師更需鼓勵。我們對分數的重視已到病態的程度,許多老師明知不對,但沒有抵抗社會趨勢的力量。其實,教育是專業,學生的傢長即使是博士、教授,也隻是他那個領域的專業,不是教育的專業。在教育上,傢長應該尊敬老師,不可以在孩子麵前詆毀老師,因為人隻會聽從他尊敬的人的話,也隻會從他尊敬的人身上學到東西,一旦孩子不尊敬老師,老師的話他不會聽,學也就白上瞭。老師一定要不停地進修,進修會帶給自己自信,當傢長來抱怨時,纔能大聲地說:“請讓我用我的專業……”一個學校要辦得好,老師傢長的相互尊重是必要條件。

許多研究都指齣:“決定孩子行為好壞的因素,不是管教的鬆與嚴,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傢,讓他的情緒能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發展。所以父母不要去加班賺錢,讓孩子吃好、穿好,以為這纔是愛他;孩子要的其實是父

母的陪伴與關心,有道是“酒肉穿腸過”,心靈的安全感纔是他終身的支柱。

有一句英諺說:“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孩子是上天的福賜,請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他的毛病,他的一切來自你,你的態度會塑造成最後的他,請珍惜上天給你的禮物。

——洪蘭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是一場關於教育和成長的深刻對話,邀請瞭兩位在兒童教育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洪蘭教授與蔡穎卿女士,共同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孕育齣孩子健康的人格與豐沛的心靈。 這本書並非一本刻闆的育兒手冊,也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論說教。相反,它以一種近乎絮語的方式,將兩位教育傢的智慧、經驗與感悟娓娓道來。透過她們的對談,我們得以窺見教養的真諦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瞬間。 一、 尊重與理解: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石 洪蘭教授以其在認知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深刻地闡釋瞭理解兒童發展規律的重要性。她強調,教育的核心在於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需求。真正的教養,是從理解孩子開始的。當孩子齣現某些行為時,我們不應急於評判或否定,而是要嘗試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是需求未被滿足?是情緒的錶達?還是探索的嘗試?洪蘭教授通過生動的案例,引導傢長們跳齣“好孩子”的刻闆印象,看到孩子身上“有趣”和“真實”的一麵。她鼓勵傢長們成為孩子的“偵探”,去發現孩子行為的邏輯,從而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親密關係。 蔡穎卿女士則以其多年的親子教育實踐經驗,為“尊重”賦予瞭更具溫度的詮釋。她認為,尊重孩子,就是要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選擇。從穿衣、吃飯到玩耍的方式,每一次讓孩子參與決策,都是在肯定他們的自主性和價值感。這種尊重並非放任自流,而是在給予自由的同時,也設定清晰的界限。她深入剖析瞭如何通過溫和而堅定的引導,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規則意識。她特彆強調,在與孩子互動時,要用心去“看見”孩子,看見他們的努力,看見他們的脆弱,看見他們的渴望。這份看見,能夠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與被接納。 這場對談中,關於“犯錯”的討論尤為引人深思。洪蘭教授指齣,錯誤是學習的絕佳機會,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我們不應懼怕孩子犯錯,更不應因為孩子犯錯而過度焦慮或懲罰。相反,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麵對挫摺的韌性。她舉例說,孩子打翻瞭水杯,與其責罵,不如和孩子一起清理,並探討如何避免下次再發生。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教會瞭孩子責任感,也讓他們學會瞭從失敗中汲取經驗。 蔡穎卿女士則進一步補充,在孩子犯錯時,傢長的情緒至關重要。當傢長能夠保持冷靜和理解時,孩子更容易從中學習,而不是因為恐懼而壓抑真實的感受。她分享瞭許多在生活中如何巧妙處理孩子“小錯誤”的經驗,比如,孩子不願意整理玩具,傢長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玩“玩具迴傢”的遊戲,將整理過程變得有趣。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習慣和品格。 二、 引導與賦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瞭理解與尊重,本書還著重探討瞭如何有效地“引導”孩子。洪蘭教授從大腦發展的角度,講解瞭大腦的可塑性,以及早期經驗對孩子認知能力和情商發展的重要性。她指齣,傢長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扮演著重要的“塑造者”角色。然而,這種塑造並非強製灌輸,而是通過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以及鼓勵孩子主動探索和思考。她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傢長應該盡力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並提供支持和資源,讓孩子能夠在這個領域深度發展。 蔡穎卿女士則側重於“賦能”的概念。她認為,教養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自信地麵對未來。她分享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提問、討論和鼓勵實踐,來激發孩子的潛能。例如,在孩子遇到難題時,不要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可以怎麼做?”,“還有其他辦法嗎?”。這種引導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書中關於“閱讀”的部分,更是精華所在。洪蘭教授以其對閱讀的深厚情感,闡述瞭閱讀對孩子語言能力、想象力、同理心以及知識積纍的巨大益處。她鼓勵傢長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僅僅是讀繪本,更是要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她分享瞭如何在生活中融入閱讀,比如,睡前故事,一起逛書店,甚至隻是在生活中隨手翻閱書籍,都能成為點燃孩子閱讀火花的契機。 蔡穎卿女士則補充瞭閱讀與情感連接的關係。她認為,與孩子一起閱讀,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個親密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傢長可以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錶情的生動演繹,將故事中的情感和哲理傳遞給孩子,並在閱讀後與孩子討論,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內涵,形成自己的見解。她還強調,選擇適閤孩子年齡和興趣的書籍至關重要,要讓閱讀成為孩子樂在其中的事情。 三、 生活的智慧:細節中的教育力量 本書最獨特的價值在於,它將宏大的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到生活的點滴細節之中。兩位教育傢都認為,教養並非隻發生在教室或特定的教育場所,而是滲透在我們一日三餐,一言一行之中。 洪蘭教授以其科學傢的嚴謹,解讀瞭生活中的細節如何影響孩子的認知。例如,餐桌上的對話,為何要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這如何鍛煉他們的語言錶達和邏輯思維?她還談到,傢中的物品擺放,為何要營造整潔有序的環境?這如何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規則意識?她將科學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生活建議,讓傢長們恍然大悟,原來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蔡穎卿女士則以其藝術傢的細膩,描繪瞭生活中的“慢”與“靜”。她認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傢長們需要刻意為孩子創造“慢下來”的機會。比如,一起做一頓飯,一起在花園裏觀察植物,或者隻是安靜地坐在一起,什麼都不做。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活動,恰恰是孩子感知生活、培養專注力、建立情感的重要時刻。她強調,在這些時刻,傢長不需要說教,而是通過陪伴和示範,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寜靜。 關於“規矩”的探討,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兩位教育傢都認為,規矩是孩子成長的保護傘,是讓他們懂得尊重他人、界限和責任的基石。然而,規矩的製定和執行,需要智慧和技巧。她們分享瞭如何與孩子一起商討規矩,如何讓規矩具有靈活性,以及如何在孩子不遵守規矩時,進行恰當的處理。她們強調,規矩的目的是為瞭保護和引導,而不是為瞭懲罰和控製。 四、 愛與智慧的交織 貫穿整本書的,是洪蘭教授和蔡穎卿女士之間流淌的愛與智慧。她們的對談,充滿瞭溫暖、幽默和深刻的洞察。她們坦誠地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曆,包括遇到的挑戰和睏惑,這讓讀者倍感親切和共鳴。 洪蘭教授以其理性的分析,為傢長們提供瞭科學的育兒視角,幫助他們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做齣更明智的決策。蔡穎卿女士則以其感性的智慧,為傢長們注入瞭愛的力量,引導他們用更溫柔、更有耐心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這本書,就像一位慈愛的長者,在細細地嚮你講述關於生命、關於成長、關於愛的故事。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感受生活的方式,一種與孩子共度美好時光的方式。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因為在那裏,隱藏著最珍貴的教養智慧。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將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孩子最真摯的愛,並賦予我們用智慧去滋養他們成長的力量。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成為更閤格、更有愛的父母的一份珍貴禮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深刻的智慧。洪蘭教授和蔡穎卿老師的對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理論,卻字字珠璣,句句實在。她們以自身親身的經曆,講述瞭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將愛和智慧融入到對孩子的教養之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獨立性”培養的闡述。作為傢長,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會過度保護孩子,剝奪瞭他們獨立嘗試和犯錯的機會。讀到她們的觀點,我意識到,真正的愛,是放手;真正的智慧,是信任。我開始有意識地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去解決問題。即使摔倒瞭,也不急於上前扶起,而是鼓勵他們自己站起來。書中還有很多關於“閱讀”和“溝通”的寶貴建議,都讓我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教養並非是為瞭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而是為瞭引導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在心中播下一顆種子,慢慢發芽,開花,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希望。

评分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育兒指南,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洪蘭教授和蔡穎卿老師的對談,仿佛是兩位經驗豐富的母親,在溫暖的午後,分享著她們在育兒路上積纍的點滴心得。我一直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方法和技巧,卻忽略瞭最重要的——情感的連接和生命的尊重。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它強調瞭父母自身狀態的重要性,告訴我們隻有內心平靜,纔能給予孩子真正的安寜。書中對“情緒管理”的探討,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會在壓力之下對孩子發脾氣,事後又深感懊悔。讀到她們的分享,我開始嘗試去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學習如何以更溫和的方式處理和錶達。同時,書中對“規則”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生硬的禁止,而是充滿理解和溝通的引導,讓孩子在遵循規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被尊重。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兩位智者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對話,讓我對“愛”與“智慧”在教養中的力量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

第一次翻開《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我就被它那種溫潤而有力量的風格所吸引。洪蘭教授和蔡穎卿老師的對話,就像兩位資深園丁在交流如何照料一株珍貴的花朵,充滿瞭耐心、細緻和對生命成長的尊重。她們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從最根本的“愛”齣發,去探討每一個細節的重要性。我一直很睏擾如何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齣現的各種“小叛逆”,讀到書中關於“尊重”和“界限”的探討,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所謂的“叛逆”,很多時候是孩子在嘗試建立自我,而我們作為傢長,需要的不是壓製,而是理解和引導。她們用充滿智慧的比喻,將抽象的育兒原則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和實踐。這本書讓我明白,教養不是一場嚴苛的訓練,而是一場充滿愛與尊重的雙嚮成長。每一次閱讀,都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力量,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用心去愛,用智慧去引導,孩子終將長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本能真正觸動我心靈、引導我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的著作,終於在最近遇到瞭《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洪蘭 蔡穎卿 愛與智慧的對談》。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瞭我常常感到迷茫的育兒角落。洪蘭教授和蔡穎卿老師的對談,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孩子深深的愛意和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耐心”的討論,常常在孩子無數次的重復和探索中感到不耐煩,讀到她們的分享,纔意識到耐心不僅是對孩子的,更是對自己心性的修煉。她們用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觀察,描繪齣教養並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滲透在每一餐飯、每一次交流、每一個微小瞬間的陪伴與引導。我開始更加留心生活中的那些“細節”,比如如何迴應孩子的“為什麼”,如何引導他們處理情緒,如何讓他們在玩耍中學習。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溫柔地提醒我,真正的教養,不是灌輸,而是點亮;不是控製,而是賦能。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讓我更自信、更有力量地麵對育兒的挑戰。

评分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裏》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心中關於育兒的許多焦慮和睏惑。洪蘭教授與蔡穎卿老師的對談,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真誠的分享和溫暖的鼓勵。她們將復雜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最日常的生活場景中,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能找到共鳴。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陪伴”的深刻理解所打動。我們常常以為陪伴就是人在身邊,卻忽略瞭心靈的連接。她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如何通過傾聽、觀察和積極互動,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這讓我反思自己平時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意識到許多時候,我隻是扮演瞭“監督者”的角色,而非真正的“陪伴者”。書中還提到瞭“創造力”的培養,不再是單一的藝術課,而是鼓勵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樂趣,鼓勵他們自由地錶達和想象。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育兒中的不足,也點亮瞭我前進的方嚮。

评分

买太多了,不一一拍照了,正版好书,快递迅速,价格实惠。买书就来京东。

评分

看推荐购买的,618囤了好多书,希望有帮助,期待双十一。

评分

很爱三件东西。一是这个杯架。全家的杯子一架收纳,整个台面就清爽很多很多,也很美观。二是每日读诗日历。这个去年年底就推荐过了,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前哦。根据节气、季节,配合当日应景的诗。置于案头,每天花十分钟读一下,当是的积累。三是蔡颖卿的文字,总能抚慰我的心,让我慢下来、静下来,实乃小确幸。

评分

听了洪兰的演讲,迅速买了她的书

评分

包装完整结实,价格比较实惠,这一次有活动买了好几本书,算下来很划算,书绝大部分都有塑封,送货速度很快,非常满意。

评分

购物车里这类书一大堆,拿趁着6.18活动都给买了,挺实惠的。

评分

书收到了,刚开始看(⊙o⊙),道理浅显易懂。道理深刻。看完之后再来评价一下。

评分

听了洪兰的演讲,迅速买了她的书

评分

相信京东的品质,所以现在书基本京东搞定,可惜刚买就有plus降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