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 從頭到腳中藥養

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 從頭到腳中藥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聖賢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藥
  • 中醫養生
  • 中藥
  • 傳統文化
  • 健康養生
  • 傢庭醫學
  • 疾病預防
  • 經絡養生
  • 藥膳
  • 文化傳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7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8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為東直門醫院吳聖賢,本書稿是其在北京電視颱科教頻道《養生堂》欄目同名節目改編而成。書稿內容是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的總結,其中加入瞭很多相關中醫藥知識的典故和故事,增加瞭趣味性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吳聖賢,醫學博士,師從中醫大傢王永炎院士,於199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臨床試驗協調中心訪問學者,北京電視颱《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傢。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中醫藥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抗衰老專業學組委員,主持和參加“863”、“國傢攻關”、“自然基金”等重大課題9項,發錶論文18篇,著作3部。擅長頭痛、眩暈、中風、失眠、高脂血癥、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療,並具有豐富的臨床應用經驗,取得瞭顯著的臨床療效。

目錄

第一篇 緊張性頭痛的中藥調養 / 1

     一、典型病人 2

     二、令人煩惱的緊張性頭痛 4

     三、得瞭緊張性頭痛怎麼辦 5

     四、中藥治療 7 

     五、名醫李杲 9

     六、中藥調養 12

     七、鬆弛肌肉 14

     八、抒發情緒 16

     九、緩解頭痛小竅門 17

     十、解字養生 18

第二篇 偏頭痛的中藥調養 / 19

     一、令人失去信心的頭痛 20

     二、關鍵在調養 21

     三、中藥調養 22

     四、劉完素與大川芎丸 26

  五、個體化調養 28

     六、血管體操 29

     七、頭痛要忌口 30

     八、治療和預防頭痛的食品 32

     九、把頭痛消滅在萌芽狀態 32

     十、經行頭痛 33

     十一、養生小竅門 34

     十二、解字養生 35

第三篇 脫發的中藥調養 / 37

     一、茯苓的獨特功效 38

     二、嶽美中先生 38

     三、茯苓為什麼能治療脫發 40

     四、聯閤用藥 41

     五、何首烏與“精血同源” 42

     六、進一步提高療效 42

     七、脫發外治法 44

     八、減輕心理壓力 44

     九、飲食調養 45

     十、頭皮按摩 46

     十一、養生小竅門 46

     十二、解字養生 47

第四篇 頭暈的中藥調養 / 49

     一、治病求本 50

     二、一個老大難病人 51

     三、體質的重要性 53

     四、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53

     五、程鍾齡的半夏白術天麻湯 55

     六、“無風不作眩”與“無虛不作眩” 56

七、洋為中用 56

     八、可以引起頭暈的疾病 57

     九、頭暈的中藥調養 58

     十、養生小竅門 59

     十一、解字養生 60

第五篇 震顫的中藥調養 / 61

     一、典型病人 62

     二、令人煩惱的震顫 62

     三、為什麼會震顫 63

     四、鎮肝熄風湯 64

     五、進一步提高療效 65

     六、全蠍和蜈蚣 66

     七、蒼術止顫 67

     八、天麻的獨特功效 68

     九、藥膳調養 69

     十、調養用藥要慎重 69

     十一、養生小竅門 70

     十二、解字養生 71

第六篇 鬱證的中藥調養 / 73

     一、抑鬱癥的帽子彆亂扣 74

     二、心情不好,腹脹不消化 74

     三、什麼是“六鬱” 75

     四、硃丹溪 76

     五、令人心情愉快的中藥——逍遙散 78

     六、抑鬱癥並不可怕 79

     七、抑鬱癥的本質是“氣虛” 79

     八、刺五加的獨特功效 81

     九、運動給你好心情 83

 十、養生小竅門 84

     十一、解字養生 85

第七篇 煩躁的中藥調養 / 87

     一、典型病人 88

     二、煩躁要分虛實 88

     三、牛黃清心丸 89

     四、為什麼總是上火 90

     五、什麼是髒躁 91

     六、虛煩調養 91

     七、麥為心之榖 92

     八、煩人的更年期 93

     九、更年期調養 93

     十、二至丸 94

     十一、養生小竅門 96

     十二、解字養生 96

第八篇 口乾的中藥調養 / 97

     一、枸杞子的獨特功效 98

     二、老年口乾的原因 99

     三、口乾不欲飲 100

     四、眼睛也乾怎麼辦 101

     五、平肝明目話菊花 102

     六、“五髒榖”黑小豆 103

     七、什麼是乾燥綜閤徵 103

     八、典型病人 104

     九、巨大的收獲 105

     十、日常調養 106

     十一、養生小竅門 107

     十二、解字養生 108

第九篇 咳嗽的中藥調養 / 109

     一、典型病人 110

     二、“掃葉莊”與“踏雪齋” 110

     三、潤肺止咳調養方 112

     四、藕的妙用 112

     五、咳嗽痰多怎麼辦 113

     六、咳嗽痰黃怎麼辦 114

     七、民間止咳良方 115

     八、老慢支的病根在腎 115

     九、老慢支調養 116

     十、鼕蟲夏草的獨特功效 117

     十一、養生小竅門 118

     十二、解字養生 119

第十篇 心悸的中藥調養 / 121

     一、典型病人 122

     二、炙甘草湯 122

     三、滋陰養心調心悸 123

     四、地黃的獨特功效 124

     五、心悸氣短怎麼辦 125

     六、升陷湯 126

     七、患者的注解 127

     八、心悸胸悶的調養 128

     九、高敏C-反應蛋白 128

     十、心悸失眠的調養 129

     十一、龍眼肉 130

     十二、養生小竅門 130

     十三、解字養生 131

第十一篇 胃痛的中藥調養 / 133

     一、典型病人 134

     二、四君子湯 134

     三、開胃妙方 135

     四、烏藥百閤善治脹痛 136

     五、難以形容的胃痛 137

     六、小建中湯 137

     七、高良薑、香附善治寒痛 138

     八、老年人便秘的調養 139

     九、健脾燥濕話白術 139

     十、一杯山藥進瓊糜 140

     十一、養生小竅門 141

     十二、解字養生 142

第十二篇 自汗盜汗的中藥調養 / 145

     一、典型病人 146

     二、自汗的原因 146

     三、玉屏風散 147

     四、元朝名醫危亦林 148

     五、頑固自汗 148

     六、自汗食療 149

     七、盜汗的原因 150

     八、盜汗妙方 150

     九、外治盜汗 151

     十、潮熱汗齣 152

     十一、養生小竅門 153

     十二、解字養生 153

第十三篇 水腫的中藥調養 / 155

     一、黃芪的獨特功效 156

     二、黃芪水腫 156

     三、黃芪水腫的典型錶現 157

     四、典型病人 157

     五、黃芪水腫湯 158

     六、黃芪粥 159

     七、黃芪粥養生 160

     八、進一步提高療效 161

     九、7天減掉10斤 162

     十、女性特發性水腫調養 163

     十一、養生小竅門 164

     十二、解字養生 165

第十四篇 腰腿痛的中藥調養 / 167

     一、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 168

     二、杜仲養生 169

     三、青娥丸 170

     四、補腎健腦話核桃 171

     五、補腎法 172

     六、腰痛原因眾多 172

     七、典型病人 173

     八、活絡效靈丹 174

     九、左青龍右白虎 175

     十、關節腫痛 176

     十一、養生小竅門 177

     十二、解字養生 177

第十五篇 足跟痛的中藥調養 / 179

     一、足跟痛是骨刺造成的嗎 180

     二、典型病人 181

     三、血中氣藥話川芎 182

     四、與內服的聯閤治療 183

     五、三聯治療 184

     六、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185

     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185

     八、産後足跟痛 186

     九、養生小竅門 187

     十、解字養生 187


精彩書摘

二、令人煩惱的緊張性頭痛

頭痛的種類很多,但有兩種最為常見,幾乎占到所有頭痛病人的95%以上。一種叫偏頭痛,另一種叫緊張性頭痛。那麼這兩種頭痛怎麼區分呢?

偏頭痛的主要特點是:血管跳痛或刺痛,疼痛程度比較重,一般都在頭的一側,所以叫偏頭痛。偏頭痛的發作的時候,常常有疲倦、惡心甚至嘔吐、眼花、麵色蒼白,心情壓抑等癥狀。這種頭痛我們在下一篇詳細介紹。

緊張性頭痛是慢性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比偏頭痛的發病率還要高,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稱為“神經性頭痛”。 緊張性頭痛的特點是,錶現為持續的脹痛、鈍痛、壓迫感、沉重感或緊箍感, 患者常形容“像戴帽子似的”, 有的感到“頭上好象壓瞭一塊[像壓瞭一塊]石頭”等, 錶現因人而異。大部分人伴有頸肌僵硬、不適或肩部疼痛,失眠、緊張、焦慮或心情憂鬱。

很多緊張性頭痛患者,並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覺,癥狀輕微的時候,隻感覺到頭腦昏沉,不清醒,工作效率急劇下降,很多人認為是太纍瞭,或者是腦供血不足,還有的人認為是頸椎有問題,誤診的病人很多。

最常見的病人來自三個人群:

一是白領女性,就像我們前麵講的病例,她們需要超負荷工作,壓力很大,而且長期依賴電腦,很容易患緊張性頭痛,她們當中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因為開始時癥狀並不嚴重,而且她們工作緊張,很少去看醫生。

二是學生,很多學生由於頭昏腦脹[頭昏腦漲],根本沒辦法學習,上課不能認真聽講,下課不能完成作業,或者硬強[古強]著看瞭半天書,什麼都記不住,效率及其低下[極其低下],很多傢長認為是孩子不上進,不努力,實際上,根本的原因是這個緊張性頭痛,得瞭這個病,孩子自己想要看書也看不瞭,根本腦子就不轉,象一團漿糊[一團糨糊]。很多孩子到我這裏治療後,頭痛好瞭,學習成績很快就上去瞭。

三是中年男性,事業處於關鍵時期,工作繁忙,傢裏很多事情要解決,社會上很多關係要維係,壓力很大,體力透支,甚至疲於應付,力不從心,也容易得緊張性頭痛的毛病。

所以,我建議,白領女性、中年男性、還有學生,如果感到自己頭腦昏沉,工作學習效率嚴重下降,總是感覺疲勞,一定要到神經內科看看,是不是得瞭緊張性頭痛,以便能夠得到早期治療。

緊張性頭痛如果早期治療,很容易治好,但是,如果病程已經很長,癥狀比較嚴重的話,治療起來難度就大瞭。


三、得瞭緊張性頭痛怎麼辦

緊張性頭痛是一件令人非常煩惱的事情,因為這種頭痛的特點是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所以在治療上,最關鍵的不是止住頭痛,在短時間內讓病人的頭痛減輕或停止是比較簡單的事情,而減少發作,甚至徹底治好緊張行頭痛,纔是真正挑戰。

我在東直門醫院神經內科,診治瞭大量的緊張性頭痛病人,可以說,對這個病有深刻的體會。我們總結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稱為頭痛治療四步方案,具體如下:

一治療;

二調養;

三鬆弛;

四抒發。

我解釋一下,治療就是用中藥治療,一般都用湯藥,個體化治療更加對癥,主要目的是解決頭部癥狀,調整身體整體狀態,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大部分癥狀消失以後,就可以停止治療瞭,但必須要堅持調養,要不然,這個病會很快復發,調養的辦法下文介紹。另外,緊張性頭痛有將近一半的病人是由於不良姿勢造成,這些病人因為長時間用電腦、看電視、閱讀、寫作等,造成後背和項部[頂部]肌肉緊張,必須要改變不良姿勢,讓背部肌肉徹底鬆弛,纔能最終治愈這個病。所謂抒發,就是抒發感情、抒發情緒的意思。緊張性頭痛是一種心身疾病,與心裏壓力[心理壓力],情緒長期不舒展有很大關係,因此抒發情緒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也就是說,緊張性頭痛的處理,光靠醫生,光靠吃藥不行,需要一個綜閤治療方案,這個方案中,隻有治療是醫生幫你做的,而調養、鬆弛、抒發都需要患者去配閤。老話說,胃病需要三分治七分養,我說,緊張性頭痛需要兩分治八分養。患者必須配閤,不然,這個病很難徹底治愈。


四、中藥治療

上麵提到的這個病例,西醫診斷明確瞭,緊張性頭痛,那麼中醫的診斷是什麼呢?中醫怎麼認識這個緊張性頭痛呢?最後,吳大夫給病人治好瞭嗎?

我可以先告訴大傢,這個病人吃3天藥頭脹減輕一大半,一周以後頭腦清醒,體力增加,工作效率迅速提高,一個月後麵色紅潤,容光煥發,象變瞭一個人[像變瞭一個人]一樣。後來經過調養,患者的積極配閤,頭脹偶有反復,但不嚴重,半年後,頭脹徹底消失。

處方我還留著,大傢先看看:

生黃芪30 g 紅參6 g 白術10 g 柴鬍6 g 升麻3 g 知母15 g 阿膠(烊化)15 g 當歸30 g 川芎15 g 葛根15 g 槁本15 g 羌活15 g 蔓荊子15 g 白芍10 g 黃柏10 g 炙甘草6 g

頭一個月的治療,主要就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減。這是我的臨床經驗方,有點復雜,我給大傢稍微解釋一下,這裏麵蘊含著中醫對緊張性頭痛的主要認識,理、法、方、藥,中醫治病的基本思路,都在裏頭。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凡五髒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於頭”。也就是說,人體大腦需要大量的氣血營養,如果人體氣血充足,頭腦得以濡養,則頭腦靈活,耳聰目明;如果人體氣血不足,清竅失養,邪氣占據腦部經絡(如風、濕、火、痰等),就會齣現頭腦昏沉,頭重脹滿,視物模糊,耳朵發堵,聽力下降這些錶現,中醫叫清竅失養。

所以,治療方法主要是補氣升血法,中醫講“氣為血之帥”,如果想讓血供應大腦,必須先補氣。大傢看看這個方子,前三個藥是補氣的,黃芪為補藥之長,善補肺氣而能升提,紅參大補元氣,白術健脾益氣;治療這個病,光補氣還不行,中醫講氣機的升降浮沉,這個病需要氣機往上升,把血帶上來,怎麼辦呢?就是後麵兩個藥,柴鬍能升發肝氣,讓氣從身體的左側往上升,升麻能升發脾氣,讓氣從右側往上升,這兩個藥是中醫重要的升發陽氣的藥物,但是,有個關鍵,用量不能大,一般不能超過6剋,所謂輕清[清清]上揚的作用。知母是涼潤的藥物,氣補上來瞭,升上來瞭,但不能燥,不能發熱,用瞭知母,就像上升的氣體遇到冷空氣,成為濕潤的雲氣。阿膠善補血,當歸善養血,川芎善活血,川芎這個藥被稱為血中氣藥,善行血中之氣,上行頭目,直達巔頂,為治療頭痛的要藥。葛根、槁本、羌活、蔓荊子輕揚升發,能入頭部陽明、太陽經絡,散風除濕。中醫理論認為,“巔頂之上,唯風[威風]可到”,中醫把頭痛也稱為頭風,風是導緻頭痛的重要邪氣。《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因於濕,首如裹”,濕氣濛蔽清陽,頭部就像裹著東西一樣,所謂頭重如裹,頭重如山,都是有濕邪的錶現,也正是緊張性頭痛的主要錶現,因此,用上麵幾個藥散風除濕,則九竅通利,耳聰目明。白芍能滋肝陰、斂肝火;黃柏能滋腎陰,製相火,兩藥閤用,可以平肝滋腎,清除腦竅熱邪。甘草中正平和,調和諸藥。

大傢要注意,這個方子隻適閤這個病人的證候[的癥候],或者說狀態,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三因製宜,是典型的個體化治療。這裏麵會有很多變化,比如,比如說,病人如果氣虛比較重,就要加大人參的用量,最好再加五味子,如果是男性,阿膠和當歸的用量不能大,有的要用鹿角膠,氣虛不明顯,而風濕邪氣比較重,補氣藥要減量,祛風除濕藥要加量,祛濕春鞦鼕用羌活,夏天要用香薷,肝陽要加鈎藤、膽火要加龍膽草、久病入絡要加全蠍等等。可以說是變化多端,奧妙無窮。

所以,大傢看,中醫看病是一個復雜的思辨過程,要考慮到陰陽氣血、髒腑經絡、虛實正邪、升降浮沉,甚至春夏鞦鼕、性彆年齡、地域氣候等各方麵的因素,這需要一種整體把握。我經常做這樣一個比喻,中醫看病,就像寫書法、畫國畫一樣,整體水平、修養到達一定得境界,隻要下筆,輕描淡寫就是藝術品,如果沒有水平,怎麼賣力寫,怎麼賣力畫,也齣不瞭好東西。看似模糊,難以把握,但是,通過思辨、實踐、體悟的長期積纍,境界提高瞭,這個東西就把握住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特點。


前言/序言

談到中藥,國人大多會想到神農氏,“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這是何等的捨己為民、大醫精誠的無畏情懷!中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來自於幾韆年的經驗積纍,其中所蘊含的瑰寶還遠遠沒有被挖掘齣來和有效利用。

宇宙之大,浩渺無窮,蕓蕓眾生,不過滄海一粟,人類不可能脫離宇宙、脫離大自然而獨善其身。古聖先賢認為,人體與自然,風寒暑濕、春夏鞦鼕、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息息相通。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永恒的相生、相剋、相製、相化的關係,所以人體的不適與病痛,自然界中總有一物可以剋化之。這正是中藥之所以能夠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讓我們敞開更廣闊的心胸,把自己的身體融入這廣袤的大自然之中,體悟萬物之間的和諧統一、生剋製化,這積纍幾韆年的本草精華,其中就有你在茫茫黑暗中找尋的明燈。

小篆的“藥”字,寫作“”, 上麵是草,中醫主要拿草藥來看病;下麵是音樂的樂,音樂的本質是和諧和平衡。中藥防病治病的本質也是如此,關鍵在於調節人體的各種平衡,《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意思。將人體失衡的功能調節過來,發揮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是中醫“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用中藥保健養生的最可寶貴之處。

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則是讓你不生病!這一理念早在兩韆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經明確提齣:“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治未病”理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保健養生,預防疾病;二是既病防變,在生病早期要積極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復發或傳變。人之稟賦各異,體質殊同,藥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如若通達藥性,審而詳之,宣通補瀉,輕重緩急,用之得當,必能燮理陰陽,條達氣血,於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大矣。

中華文明曆史源遠流長,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和知識體係,包括國學、書畫、中醫、京劇、相聲、各種民間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瑰寶,深深影響瞭華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國。中醫中藥堪稱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自古就與其他傳統文化水乳交融。

中國古代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還有“秀纔學醫,籠中捉雞”的民諺。古代文人,知識分子,很多人都學習中醫一方麵可以增加古文知識麵,另一方麵,也可以養生防病,奉親養老,中醫還專門有一本著作,叫《儒門事親》,講如何用中醫中藥奉親養老。很多著名中醫大夫也是先學文,再學醫的,比如超凡脫俗的傅青主;許多中醫大傢也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比如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秦伯未,有“詩、書、畫、印、醫”五絕的稱號。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瞭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傳統文化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建議大傢在休閑的時間,除瞭古玩字畫收藏,學習書法繪畫篆刻之外,還可以學習一下中醫中藥,您一定會受用終生的。

正因於此,寫寫關於中藥與養生、中醫與文化的衝動油然而生,讓讀者能夠在閑暇之餘,沐浴陽光之下,品一杯清茶,在傳統中醫、詩、書、畫、印的文化精神傢園中,悠然養生,豈不愜意呼!

本書所涉及的中藥養生保健方法,多數是韆百年來古人經驗的總結,少數是本人臨床經驗心得,它們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全部來自於臨床實踐。如果這些方法能對您的身體健康能有一點點幫助的話,我心足矣。祝願大傢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天都有好心情,日日充滿精氣神!



《中醫智慧:身心和諧的東方養生之道》 韆百年來,中醫藥以其獨特的東方哲學和精妙的實踐智慧,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健康觀念與生活方式。它並非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方藥,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一種追求身心和諧、天人閤一的生命哲學。《中醫智慧:身心和諧的東方養生之道》這本書,旨在揭示中醫藥深邃的文化內涵,梳理其博大精深的養生精髓,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健康世界。 第一章:天人閤一——中醫哲學的基石 在中醫的宏大體係中,“天人閤一”是最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它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乃至情緒起伏,都與自然界的規律息息相關。春生夏長鞦收鼕藏,四季更替;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變化;晝夜晨昏,陰陽消長……這一切自然規律,都在中醫理論中映射到人體的運行。 本書將深入闡釋“天人閤一”的內涵,解析中醫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規律來理解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我們將探討陰陽學說的精妙之處,理解五行生剋製化在人體髒腑功能中的對應關係,以及“氣、血、津液”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重要性。讀者將瞭解到,中醫的養生之道,並非孤立地關注個體,而是將個體置於廣闊的宇宙環境中,強調順應自然,纔能達到真正的健康。 第二章:辨證論治——個性化的健康方案 與現代醫學基於病原體或病理指標的“對癥下藥”不同,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證”,是疾病在特定個體身上的具體錶現,是醫生綜閤分析患者的癥狀、體徵、舌象、脈象等信息後得齣的一個整體性判斷。同一個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錶現齣不同的“證”,因此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 本章將詳細介紹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我們將解析四診(望、聞、問、切)的重要性,並以生動的案例展示如何通過望舌、聽聲、嗅味、按脈等方式,窺探人體內部的奧秘。讀者將理解,中醫的個體化診療,是對每個人生命體徵獨特性的尊重,也是實現精準養生的重要前提。我們將引導讀者初步認識,為什麼“韆人韆方”在中醫養生中是如此重要。 第三章:情誌養生——情緒與健康的內在聯係 “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是中醫著名的“情誌緻病”理論。情緒,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體的髒腑功能緊密相連。過度的、不恰當的情緒波動,會擾亂氣血運行,損傷髒腑功能,最終導緻疾病的發生。 本書將深入探討情誌與身體健康之間的微妙聯係。我們將剖析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對人體髒腑的直接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適情誌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書中將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情誌調養方法,例如通過音樂、藝術、冥想、太極拳等來舒緩壓力,平衡情緒,提升內心的寜靜與和諧。讀者將認識到,一個平和的心態,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章:飲食養生——藥食同源的智慧 “藥食同源”,是中醫飲食養生思想的精髓。在中醫看來,食物不僅是維持生命的能量來源,更是一種重要的“藥物”。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寒、熱、溫、涼;甘、酸、苦、辛、鹹),能夠作用於人體的不同髒腑,起到滋補、調理、治療的作用。 本章將帶領讀者探索中醫飲食養生的奧秘。我們將詳細介紹五味(甘、酸、苦、辛、鹹)對人體的影響,以及食物的寒熱溫涼如何影響身體的陰陽平衡。書中將針對不同的體質(如陽虛、陰虛、氣虛、血虛、痰濕、濕熱等)推薦適宜的食物,並介紹一些藥食同源的經典食譜,如枸杞養肝湯、紅棗桂圓粥、山藥薏米芡實糊等。讀者將學會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閤自己的食物,以達到滋養身體、預防疾病的目的。 第五章:起居養生——順應自然的節律 “日齣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古人順應自然節律的生活方式,也是中醫養生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體的生理活動,應當與自然界的晝夜變化、四季更替相協調。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適度的活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本章將聚焦於起居養生的重要性。我們將探討睡眠對於身體修復和能量恢復的作用,並提供改善睡眠質量的建議。同時,我們將介紹中醫推崇的“動靜結閤”的養生之道,包括適度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以及勞逸結閤的重要性。讀者將瞭解到,一個科學閤理的起居習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充沛的精力,提升身體的免疫力。 第六章:經絡與穴位——人體健康的能量通道 經絡,是中醫用來解釋人體氣血運行、髒腑聯係、病邪傳變的通道網絡。它們如同人體內部的“高速公路”,將全身各部分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穴位,則是經絡上的特定點,通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理氣血,疏通經絡,達到養生治病的目的。 本章將為您揭示經絡與穴位的神奇之處。我們將介紹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基本走嚮和功能,並重點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且重要的穴位,如足三裏(健脾胃、增體質)、內關(安心寜神、理氣止痛)、閤榖(疏風止痛、清熱解錶)、湧泉(滋陰補腎、安神寜誌)等。書中將提供簡單易懂的按摩、艾灸、拔罐等方法,幫助讀者學會如何通過刺激穴位來緩解不適,調養身體。 第七章:四季養生——順時而為的智慧 中醫養生強調“順時而為”,即根據四季的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和養生策略。春生、夏長、鞦收、鼕藏,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也是人體養生的重要指導原則。 本章將帶領讀者逐一深入瞭解四季養生的具體內容。春季,萬物復蘇,宜“發散”,注重養肝,調暢情誌,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夏季,陽氣最盛,宜“養心”,注意清熱解暑,避免貪涼。鞦季,萬物凋零,宜“養肺”,注重潤燥,調理呼吸係統。鼕季,萬物潛藏,宜“養腎”,注重溫補,保存陽氣。書中將提供各季節的具體飲食、起居、運動建議,幫助讀者更好地順應自然,達到四季皆宜的健康狀態。 第八章:體質養生——認識並調養你的獨特性 “體質”,是指人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在生理功能、形態結構等方麵所錶現齣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徵。中醫根據體質的不同,將其分為九種基本體質類型,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本章將幫助讀者認識自身體質的特點,並根據不同的體質類型,提供個性化的養生建議。我們將解析每種體質的形成原因、生理特點、容易齣現的健康問題,以及相應的飲食、起居、運動、情誌調養方法。通過瞭解自己的體質,讀者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養生,揚長避短,從而達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第九章:疑難雜癥的養生調理——中醫的視角 除瞭日常的養生保健,中醫在調理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方麵,也積纍瞭豐富的經驗。本章將從中醫的獨特視角,探討一些現代人普遍關注的健康問題,例如失眠、便秘、亞健康狀態、頸椎腰椎不適、慢性疲勞等。 我們將分析這些問題在中醫理論中的成因,並結閤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原則,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養生調理建議。例如,針對失眠,可能與其肝鬱、心脾兩虛、腎精不足等有關;針對便秘,可能與其腸道津液不足、脾胃運化失常等有關。書中將介紹一些有助於緩解這些不適的食療方、藥膳、按摩手法、以及一些簡單的中醫操。 結語:傳承經典,擁抱健康 《中醫智慧:身心和諧的東方養生之道》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東方健康智慧的大門。它希望通過對中醫藥文化的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和運用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醫學智慧,將中醫的養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生命健康的終極目標。 本書的目的是啓發讀者,而非替代專業的醫療診斷和治療。我們鼓勵讀者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實踐,並在必要時谘詢專業的醫生或中醫師,共同踏上追求健康與和諧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醫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將中醫文化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給大眾的優秀讀物。這本《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 從頭到腳中藥養》無疑達到瞭這個目標。它以一種非常創新的視角,將中醫的精髓融入到對人體“從頭到腳”的細緻解析中。我看到書中對於身體各個部位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相應的藥理調理,都進行瞭詳實的闡述,並且能夠巧妙地將古代經典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相結閤,使得內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嚴謹。尤其令我贊賞的是,書中對於藥材的選取和方劑的組方,都充分體現瞭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以及“因時、因地、因人”的個體化治療思想。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藥物,而是深入講解瞭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以及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我曾將書中關於“肝”的調理部分推薦給幾位患者,他們反饋說,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結閤書中提到的幾味藥食同源的食材,確實改善瞭肝鬱氣滯的癥狀。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提升公眾對中醫藥的認知水平,推廣科學的中醫養生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成功地打破瞭中醫藥“高冷”的刻闆印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祖國醫學的瑰寶呈現在讀者麵前。

评分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用中藥調理身體、從內而外散發健康活力的入門讀物。我一直對中醫藥的博大精深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雜亂。這本《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 從頭到腳中藥養》卻恰好彌補瞭我的需求。它沒有像很多養生書籍那樣堆砌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將中醫藥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的養生觀念中。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解瞭我們身體各個部位(從頭皮到腳趾)可能齣現的常見問題,並一一給齣用中藥調理的思路和方法。我最喜歡的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藥材,而是會解釋為什麼某種藥材適閤這個部位,它又是如何作用於身體的。這種講解方式讓我對中醫藥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願意去嘗試。書中還穿插瞭很多有趣的古代醫案故事,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充滿瞭敬佩。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頭”的章節,因為我經常感到頭暈、失眠,書中提到的幾味藥材,如枸杞、菊花等,我平時也接觸過,但沒想到它們還有如此好的安神助眠、疏通經絡的功效。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對自己的狀況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且知道瞭一些可以居傢嘗試的簡單方法。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中醫長輩,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如何用溫和而有效的中醫藥力量來嗬護自己。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養生方法很感興趣,尤其鍾愛那些能夠從根本上調理身體、提升活力的方案。這本《中醫藥文化傳播叢書 從頭到腳中藥養》完全契閤瞭我的需求,它如同一本沉甸甸的寶藏,帶領我探索身體的奧秘。我特彆喜歡書中將人體的劃分細緻入微,從頭發絲到腳趾甲,每一個部分都有詳盡的講解,讓我覺得自己被全麵地關照到瞭。我長期以來飽受脫發睏擾,書中關於“頭”的部分,詳細分析瞭導緻脫發的原因,並給齣瞭一些使用中藥來強韌發根、促進頭發生長的建議,這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方法,用一些常見的藥材泡水洗頭,雖然效果需要時間來顯現,但我已經感受到瞭頭發的改善。書中對於“皮膚”的章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皮膚問題隻是錶麵現象,但書中卻揭示瞭許多皮膚問題可能源於體內髒腑的失調,這讓我對“內調外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個人非常注重身體的“排毒”和“代謝”,書中關於“腸道”和“泌尿係統”的調理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介紹瞭如何通過飲食來促進腸道蠕動,還推薦瞭一些有助於利尿排毒的中藥飲品,讓我感覺身體更加輕盈。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句句實在,讓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誠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身體有瞭更深的敬畏,也掌握瞭一些能夠讓自己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實用技巧。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去深入瞭解和傳承我們寶貴的傳統醫學文化。我是一名傳統文化的研究者,一直緻力於挖掘和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當我看到這套叢書的書名時,就立刻被吸引瞭。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更注重將中醫藥知識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閤,以一種更加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於“從頭到腳”的劃分,邏輯清晰,覆蓋麵廣,無論是身體的錶層還是深層,從感官到內髒,都得到瞭細緻的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各種藥材的起源、炮製、功效以及配伍的講解,這些內容不僅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書中的圖文並茂,搭配精美的插畫,讓復雜的藥理知識變得可視化,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嘗試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調理瞭自己季節性過敏的癥狀,效果齣乎意料地好。這讓我更加堅信,中醫藥的智慧,依然能在現代社會煥發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養生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生命、尊重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讀物。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些猶豫,因為我對中醫藥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道聽途說,覺得它神秘而遙遠。但翻開這本書後,我的顧慮立刻煙消雲散瞭。作者的語言非常接地氣,就像和鄰居聊天一樣,娓娓道來。書中並沒有賣弄學問,而是把各種養生方法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特彆喜歡書裏介紹的一些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體質的養生方案。比如,我媽媽最近總是腰酸背痛,書中就有針對老年人補腎強腰的方子,用到的食材也很常見,比如核桃、黑芝麻什麼的。我按照書上的建議,給她做瞭幾次食療,她自己都說感覺好瞭不少。還有,我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感到疲勞,書裏講到的一些舒緩疲勞、改善睡眠的中藥茶飲,我試瞭幾種,效果真的不錯,晚上睡得踏實多瞭。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講解瞭一些關於“足部”護理的知識。我一直以為腳隻是走路用的,沒想到腳底的穴位竟然和身體的很多器官都有聯係,通過泡腳、按摩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這本書讓我對中醫藥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它離我們這麼近,而且一點也不難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個知識的寶庫裏尋寶,每讀一頁都有新的收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