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點一:硃東潤,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開創瞭曆史人物傳記的寫作範式!
硃東潤先生是當代著名傳記文學傢、文藝批評傢、文學史傢、教育傢、書法傢,是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奠基者之一。同時他還是中國*一位用現代方法寫作的*重要的傳記文學作傢。他還曆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中國作傢協會理事,上海古典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國際筆會上海中心理事,《中華文史論叢》主編等職。他將熔史學文學於一爐,寫就令人心潮澎湃的壯闊人生。
賣點二:本書叢書包括的傳主如陸遊、陳子龍、梅堯臣等,他們都是所處時代具有代錶性的詩人。本套叢書,由詩詞知曆史,用詩詞講時代,看中國曆史韆年變遷。
賣點三: 梅堯臣,宋詩“開山祖師”,其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為宋人之冠!
元好問,“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詩承李杜,詞繼蘇辛,纔華橫溢,其詞冠絕一時!
賣點四:他們都是時代的先覺,在戰爭年代,他們站在*前列;在和平年代,他們歌頌得*為嘹亮。
梅堯臣,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宋詩的開山鼻祖,與歐陽修並稱“歐梅”。歐陽修評其詩風是“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齣完巧”,十分允當完足。歐陽修更是始終稱梅堯臣為“詩老”。陸遊認為梅堯臣是李白、杜甫之後的*一位作傢,所謂“突過元和作者”。南宋後期的詩人劉剋莊,在《後村詩話》裏,稱梅堯臣為宋詩“開山祖師”,對於他的作品所起影響的巨大,提得非常鮮明。硃東潤先生此書對於瞭解梅堯臣的生平以及詩作,都有比較全麵的交代。
元好問是金、元兩代二百多年間中國傳統文學的代錶。他在詩詞文之外,著作多種,在中國文學史以至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他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錶、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麯。其中以詩作成就*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傢媲美;其散麯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元好問傳》是著名學者硃東潤先生漫長學術生涯的絕筆之作。經始於1984至1985年,完稿於1987年,此傳不僅寫齣元好問的一生,寫齣他的追求和堅持、妥協和經營、委麯和痛苦,更寫齣從靖康之變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間重大關鍵史事。
硃東潤(1896—1988),著名傳記文學傢、文藝批評傢、文學史傢、教育傢、書法傢。江蘇泰興人。早年留學英國,對西方傳記文學有深入的研究。歸國後曾任教於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無锡國學專科學校、復旦大學。硃東潤治學嚴謹,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張居正大傳》《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史記考索》《漢書考索》《後漢書考索》《陸遊研究》《陸遊選集》《梅堯臣集編年校注》《王陽明大傳》《陳子龍及其時代》《元好問傳》等。他不僅通過作品描寫瞭一位位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過這些人物展現齣一段段曆史和一個個時代的變遷,因此被稱為中國現代傳記文學領域的開拓者
梅聖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
——歐陽修
我得聖俞詩,於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編,他年知不朽。我得聖俞詩,於傢果何如。留為子孫寶,勝有韆年珠。
——司馬光
我生平於宋代的詩,*崇拜的是梅堯臣。
——夏敬觀
好問纔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
——《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
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於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
——繆鉞《元遺山年譜匯纂》
梅堯臣傳
序 / 1
第一章?成長的時代 / 1
第二章?主簿的纔華 / 13
第三章?政治鬥爭的開始 / 29
第四章?西夏戰事的陰影 / 47
第五章?赴任湖州 / 72
第六章?窮而後工的詩人 / 82
第七章?從揚州到陳州 / 119
第八章?監倉的前後 / 140
第九章?最後的安排 / 174
附錄?書中主要人物簡釋 / 210
元好問傳
第一章 元好問的先世及其時代 / 229
第二章 元好問的青少年時代 / 242
第三章 入仕的前夕 / 255
第四章 入仕 / 264
第五章 在汴京 / 282
第六章 三京的失守 / 303
第七章 汴京陷落以後 / 308
第八章 和嚴實的關係 / 314
第九章 取道河南 / 340
第十章 從鄧州取道東平迴傢 / 346
自己是傳記文學的愛好者,也曾經進行傳記文學的創作。我寫過政治傢,寫過哲學傢,也寫過詩人。這一本又是詩人的傳記。我總覺得詩人是最需要寫成傳記的,這樣我們對於他的作品纔能獲得進一步的理解。
詩人是時代的先覺,在戰爭的年代裏,他站在最前列,在和平的年代裏,他歌頌得最嘹亮。他的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和他的身世存在著密切的聯係。倘使我們對於他的時代和身世沒有切實的體會,怎樣理解他的作品呢?11世紀的呂大防開始做《杜詩年譜》,以後宋刻的詩文集,經常附有作者的年譜,正是從這一個認識齣發的。但是他們的工作還很不夠,不能充分地滿足讀者的要求。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做得太簡單瞭。他們隻注意到詩人的升沉否泰,而沒有把他放到時代裏去。脫離瞭時代,我們怎麼能理解詩人的生活呢?
詩人不是政治傢,在曆史記載裏不會留下沉重的蹤跡;他又不是哲學傢,沒有長篇大著發揮他的驚人的宏論。因此我們對於詩人的理解常常不夠。我們不知道他的時代和身世而僅僅從一字一句、一聯一韻去探求,詩人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不是時代的先覺而是韻律的工匠,這樣就不會得到正確的認識瞭。在為詩人進行傳記創作的過程當中,必須把樹立詩人的形象作為自己的責任。道路中的難關是多的。材料不夠必須知道如何搜求;傳說太雜必須知道如何辨彆,尤其重要的必須知道如何掌握分寸。進行創作的時期,對於傳主不會不産生熱情,但是這些自發的熱情,往往會使我們失去應有的衡量。我們推許詩人同情人民吧,可不要忘卻他齣身的階級,不可能使他和人民打成一片;我們歌頌他愛國吧,可不要忘卻在這裏常帶有個人考慮的成分。從另一方麵講,我們進行批判,也不要忘卻傳主隻是數百年以前的人物,我們不應嚮古人提齣現代的要求。這一切都是難關,我們必須突破這些難關,纔能進行創作,增進人們對於詩人的理解。
梅堯臣是11世紀前期的詩人,在他的領導下,宋詩打開一個新的局麵,它齣自唐詩而又不同於唐詩。宋代的批評傢稱他為“開山祖師”,這絕不是偶然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對於堯臣的進一步理解,因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道路呢?這本傳記是抱著這個目標而進行創作的,但是由於本人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都存在著很大的限製,因此必然有很多的缺點和錯誤。希望同誌們詳細指示,使我可以進行不斷的修訂。
硃東潤
1965年4月
拿到《梅堯臣 元好問傳》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古樸典雅,仿佛一本穿越時光的信物。我一直覺得,傳記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曆史人物“活”過來,讓他們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梅堯臣,這個名字常常與“冷峭”、“清瘦”等詞語聯係在一起,但在我看來,他的詩歌中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情感,那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世道艱難的體察,都讓我有所觸動。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他生活的細節,比如他與歐陽修、蘇軾等人的交往,他們之間的唱和與論辯,是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又如何塑造瞭他的人生軌跡。而元好問,這位“金代第一纔子”,他的詞作中那種“沉鬱頓挫”的風格,更是讓我著迷。我非常想知道,在他經曆瞭從金朝官員到隱士的身份轉變過程中,他的內心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蛻變?他又是如何在這種巨變中,保持他的文學尊嚴和創作的激情?這本書能否為我勾勒齣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畫捲,讓我更清晰地看到這兩位偉大文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拿到《梅堯臣 元好問傳》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作為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雖然名垂韆古,但生平故事卻鮮為人知的文人充滿好奇。梅堯臣,這位在宋代文壇上獨樹一幟的詩人,他的詩歌語言清秀,意境深遠,尤其擅長以平淡的筆觸寫齣人生的況味,我一直想更深入地瞭解他的生活經曆,他的創作背景,以及他對當時文壇的影響。他是否如傳說中那般“孤傲”,他的詩歌又是如何在眾多名傢之中脫穎而齣的?而元好問,金末元初的詞壇巨匠,他的詞作中那種飽含傢國之痛的深沉情感,總是讓我為之動容。我非常想知道,在他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筆,記錄下時代的變遷,又如何維係他的文學生命?他與同時代的文人之間,是否有怎樣的交往和碰撞?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呈現齣他們各自豐富而精彩的人生片段,讓我感受到他們作為文人的獨特魅力?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梅堯臣 元好問傳》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宋金時期的文人生活和他們的詩詞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瞭它。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梅堯臣,這位北宋文壇的“隱士”,他的詩風以“憂愁”著稱,卻又飽含著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我特彆好奇,他是如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用他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的?他的詩歌與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微妙聯係?而另一位文壇巨匠元好問,金末元初的詞壇領袖,他的《論詩三十首》更是被譽為韆古絕唱,字字珠璣。我渴望瞭解,這位經曆瞭國破傢亡的文人,是如何在顛沛流 G 的歲月中,依舊堅守他的藝術追求,創作齣如此感人至深的詩篇?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們與同時代其他文人之間的交往,甚至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我期待能從中讀到他們的纔情,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作為時代見證者的獨特視角。
评分《梅堯臣 元好問傳》這本書名,瞬間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位文人,不僅要讀他的作品,更要走進他的生活,理解他所處的時代。梅堯臣,宋代詩壇的一顆璀璨明星,他的詩歌風格獨特,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我總覺得對他的瞭解還不夠深入。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他詩歌創作背後的故事,他如何在傢鄉與京城之間奔波,他的詩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對宋代詩風的貢獻。特彆是他與同時代其他文人的交往,那些纔情橫溢的對話,那些思想的碰撞,一定非常有意思。而元好問,作為金末元初的文壇翹楚,他的詞作大氣磅礴,情真意切,尤其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他的創作更顯珍貴。我非常想知道,他經曆瞭怎樣的動蕩,又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保持他的文人風骨和創作熱情?他的《論詩三十首》中對詩歌的獨到見解,又是源於怎樣的生活體驗和深刻思考?這本書能否為我揭開他們的人生麵紗,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梅堯臣和元好問?
评分《梅堯臣 元好問傳》這本書的書名,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文人的好奇心。我總覺得,偉大的文學作品背後,一定有著同樣偉大的人生經曆。梅堯臣,作為宋代詩壇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他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但相比於一些大名鼎鼎的文豪,他的生平似乎總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我迫切想知道,他當年是如何在科舉的道路上起起伏伏,又是如何憑藉自己的纔華在文壇站穩腳跟的?他的詩歌創作,是否受到瞭當時社會政治事件的直接影響?比如,宋朝初期的改革與動蕩,是否在他的詩句中留下瞭深深的烙印?而元好問,我一直對他《論詩三十首》中的一些觀點深以為然,認為他對詩歌的認識有著極高的見地。我非常想瞭解,他作為金朝的臣子,卻又心懷漢唐,這種復雜的身份認同,又是如何體現在他的詩詞創作中的?他在國破傢亡的背景下,如何堅持他的文人風骨,如何繼續他的學術研究和詩詞創作?這本書能幫助我解開這些疑惑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