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3
新思文庫·中國文學史新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1、這是一部麵嚮普通人的中國文學史,它重視體悟,以細膩的語言還原文學的感染力,像講故事一樣將中國文學的“一生”娓娓道來,幫你重新發現文學之美。
2、作者王國瓔傢學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曆史語言學傢,曾師從傅斯年、湯用彤,與颱靜農、許世瑛等國學大師長期共事。王國瓔深得其父言傳身教,堪稱數代中國學人知識的傳人。她不僅有紮實的文獻功夫,還有比較文學的視角、對新觀點的廣泛理解、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洞察與精當品評。
3、王國瓔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颱灣大學等世界名校,與學者袁行霈、葉嘉瑩閤作開課。她以半生所學打造這部《中國文學史新講》,獲得瞭諸多認可,被颱灣輔仁大學等名校推薦閱讀。
4、采用新的敘述路綫,使文學的體係更為明晰完整。這部書的主要綫索是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發展流變,於是唐詩之後的宋詩、宋詞之後的金元明清詞,這些常受到忽視的作品也走上颱前,中國文學中寶貴的“遺珠”紛紛呈現齣奪目的光輝。
5、對當代人來說,這部書會是來自文化之根的一封靈魂傢書,它傳遞著中國人古老的思想與情懷,用豐沛、優雅、綿遠的力量撫平喧嘩時代的浮躁,幫你找迴生活的詩意與從容。
6、裝幀精美,適閤收藏。封麵取自北宋畫傢許道寜《鞦江漁艇圖》,三捲可連成連綿的山水,意境高遠。
這是一部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文學史、寫給當代中國人的靈魂傢書。
學者、國學世傢的傳承者王國瓔延續數代學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識積纍、海內外百餘年的積澱,用細膩親和的筆調,重新講述中國文學悠長跌宕的“一生”。從先秦的神話傳說,一路走過燦爛的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中國人豐沛的情感與思想跨越3000年歲月,在當代與我們重逢,並激發著血脈深處的共鳴。
這部文學史重視體悟文學之美,而且采用瞭不同以往的敘述路綫——它不是單純以朝代劃分篇章,而是以文學體裁的流變為敘述綫索,兼顧中西比較、發展大勢、作者評述、作品精讀與時代風潮。整部文學史如同一部宏大樂章,散文、詩、詞、麯、小說等不同文體的“聲部”時而獨自奏響,時而震撼地閤奏,時而彼此影響、應答。一口氣讀到終點,中國文學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現在眼前,其壯美與豐饒則將久久震蕩心魂。
王國瓔
颱灣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葉嘉瑩、袁行霈教授分彆閤開中國文學相關課程,1994年返迴母校颱灣大學中文係任教,講授中國文學史。從事教學與研究三十餘載,主要研究方嚮是漢魏六朝詩及唐宋詩詞,著作有《中國山水詩研究》等。
【第—捲】
總 緒
第—編 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
第—章 緒說 028
第二章 古代神話 032
第三章 第—部詩歌總集—《詩經》 062
第四章 作傢文學的開端—“楚辭” 098
第五章 敘事文學的前驅—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說理文章的肇始—諸子散文 154
?
第二編 中國文學的起步與飛躍:兩漢文學
第—章 緒說 180
第二章 兩漢辭賦的發展 182
第三章 史傳文學的楷模—司馬遷《史記》 211
第四章 兩漢詩歌的發展 232
?
第三編 亂世文人的心聲: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風骨—雅好慷慨 279
第二章 文學的自覺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詩雜仙心 320
?
第四編 中國詩歌主要類型的形成:兩晉南朝詩歌之發展
第—章 緒說—環境背景 342
第二章 擬古詠史之懷 354
第三章 綺情兒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隱玄虛之詠 398
第五章 田園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詠物宮體之盛—“齊梁詩” 455
【第二捲】
第五編 中國詩歌發展之高峰:唐詩發展演變曆程及其餘波
第—章 緒說 493
第二章 唐詩的前奏 — 隋詩概覽 507
第三章 初唐詩壇 — 走嚮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風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暉 615
第七章 唐詩的餘波蕩漾 629
?
第六編 散體古文發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720
第二章 唐前駢文的興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復古的主張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發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復興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鞏固 — 金元明清散體古文 816
?
第七編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之高峰:唐人傳奇及其後續
第—章 緒說 892
第二章 唐傳奇的先聲 — 魏晉六朝筆記小說 898
第三章 唐傳奇的開拓與創新 910
第四章 唐傳奇的後續 945
?
第八編 唐宋詞的發展演變及餘響
第—章 緒說 960
第二章 詞為“艷科”的形成與蛻變 — 晚唐五代詞 969
第三章 宋詞的茁長與演變 — 北宋詞 986
第四章 宋詞的極盛與漸衰 — 南宋詞 1010
第五章 宋詞的餘響 — 金元明清詞 1040
【第三捲】
第九編 元散麯之興起發展及後續
第—章 緒說 1078
第二章 散麯風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麯發展大勢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麯的後續—明清散麯 1131
?
第十編 中國戲麯發展之雙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第—章 元雜劇緒說 1144
第二章 元雜劇的先聲—中國戲麯的萌生與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雜劇興盛的環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雜劇的發展曆程 1181
第五章 元雜劇的體製特徵 1214
第六章 元雜劇的文學特質 1223
第七章 明清傳奇的茁長演變 1238
第八章 明傳奇的興隆與發展 1253
第九章 清傳奇的全盛與漸衰 1284
?
第十一編 白話短篇小說之發展與後繼
第—章 緒說 1318
第二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前驅—敦煌變文與話本 1321
第三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形成—宋元話本 1335
第四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晚明“擬話本”湧現 1358
第五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三言》與《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後繼 1381
?
第十二編 明清長篇章迴小說發展曆程
第—章 緒說 1388
第二章 章迴小說的前驅—宋元話本 1396
第三章 章迴小說的問世與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葉 1403
第四章 章迴小說的繁榮—嘉靖、萬曆年間 1420
第五章 章迴小說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迴小說的夕陽—晚清譴責小說的風行 1459
後 記 1475
參考書目 1477
古代神話的主要類型(節選)
此處再度強調,現存中國古代神話,因散見於不同的古籍文獻中,隻是一些零星片段的記載,非但故事不夠完整,亦不成係統,往往必須多方收錄,纔能拼湊成大概的輪廓。即使如此,已可證明中國古代神話的內容並不狹窄,從宇宙的形成、人類的起源、意圖與自然的抗衡,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都包含在內。整體觀察,大緻可以歸納成三種主要的類型:其中“創世神話”與“自然神話”,應該屬於比較早期的神話,多半還展現原始神話的混沌狀態,譬如每每齣現人獸共體,而且缺乏完整的故事,尚不足以錶明人性的發展,亦無善惡是非的價值觀念。不過,其後“英雄神話”中,有的已經流露齣比較明顯的“人性”,換言之,開始從“人”的立場,來觀照宇宙大地,甚至逐漸浮現為民除害、為民謀福祉的念頭,可說是為中國文學尚實用的特質,點齣基調。當然,這些神話類型,隻能從後世的文獻記載中,獲得些許信息瞭。
一、創世神話
先民對於宇宙形成和人類起源的迷惑與解釋,乃是構成“創世神話”的基本內涵。其中涉及天地是如何開闢的?人類又是如何産生的?有名的例子,就是有關“ 盤古開天闢地”與“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 — 宇宙的形成唐代歐陽詢(557 — 641)等編撰的《藝文類聚》捲一引徐整《三五曆紀》雲: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韆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韆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按,徐整乃是三國時吳人,其《三五曆紀》原書已佚。據當今學界的研究與推測,徐整可能是吸取當時南方少數民族關於“盤古”的神話傳說,再添上自己的想象和哲理的引申,寫成“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就看其中所言“神於天,聖於地”,顯然已經是徐整個人的觀點,加上其間的數字推衍以及陰陽概念,當亦非神話的原貌。隻是所述故事的基本架構,仍然帶有原始的神話色彩。
徐整另外還撰有《五運曆年紀》,其中記述盤古神話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據清代馬驌(順治進士)《繹史》捲一《開闢原始》引《五運曆年紀》佚文雲: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上文所述,顯然是在盤古開天闢地的基礎上,進而引申齣山川田土、日月星辰、雨露甘霖的形成,都是盤古身軀的某一部分轉化而來。值得注意的是,盤古那長達幾萬裏的巨大體魄,完全貢獻給創造宇宙萬物之偉業。
按,盤古神話,雖然經過文人多次的加工與潤色,似乎仍然保存古樸的風格。而且,其氣魄之宏偉壯闊,想象之縱橫時空,予人一種壯美的感受。接著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則是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
?女媧造人補天 — 人類的起源
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地間的人類又如何産生?這或許是令先民疑惑,亦令記錄神話者關心的問題。關於人類的起源,流傳廣,且影響深遠者,即是有關女媧造人的神話。據宋代李昉(925 — 996)等編《太平禦覽》捲七十八,引漢人應劭(140 ?— 206 ?)《風俗通義》雲: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一本下有“賢智”二字)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 人也。
按,“女媧”的名稱,現存至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製匠之。”屈原提齣的問題是:人類的身體是女媧所造,那麼女媧自己的身體又是由誰造成的?或許由此推測,屈原時代,荊楚一帶已經流傳女媧造人的神話。關於女媧的形象,根據文獻資料,漢代王逸(89 ?— 158)《楚辭?天問》注雲:“女媧,人頭蛇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大陸的齣土文物,如漢代石刻,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絹畫上的女媧,正是“人頭蛇身”。
按,應劭《風俗通義》所錄女媧造人的神話,令人矚目的有三點:首先,人類的創造者乃是一位女性。這或許反映史前時代母係氏族社會的現象,故認為人類的祖先是女性。其次,女媧造人的原料乃是黃土,則頗值得玩味。至於人類是由泥土造成,這和其他地區的神話相通。就如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嘗記載稱,神如何在六天之中創造世界,然後又怎樣用黏土塑成第—個人。以後古猶太人藉用這個故事,載入自己的《聖經》,稱上帝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造成亞當,又從亞當身上抽齣一根肋骨,製齣夏娃……此外,古埃及、古希臘也有用泥土塑造為人的類似神話。有趣的是,中國的女媧,用的乃是“黃土”。當今學界一般推測,或許因為中國擁有廣大的黃土區域,而中國人的膚色又與黃土相近。再者,據《風俗通義》所記,女媧造人,居然分“富貴”與“貧賤”人之彆,則已明顯流露階級上下的社會意識,這是原始氏族社會不可能發生的,顯然已是應劭之類的文人,於整理神話資料過程中,摻入瞭貴賤貧富的階級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神話係統裏,女媧不僅是人類的始祖神,還是修補天地的大神。女媧不但創造瞭人類,甚至還為人類提供瞭一個安全美好的生活環境。為此,在“造人”之外,女媧的另一項勛業就是“補天”,亦即對洪荒時代有缺陷的天地加以修補。試看《淮南子?覽冥訓》所述: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按,此二句亦見《列子?湯問篇》),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引文中首先展現的是,往古之時的一片慘烈景象:由於新開闢的天地,畢竟結構不牢,乃至支撐天空的四根巨大梁柱崩塌瞭,隨即半邊天幕垮瞭下來。這時天空齣現一個大洞,陸地也破裂齣一道深溝。換言之,天不像以前那樣覆蓋著地,地也不像從前那樣牢固地載負著天;森林和草原都燒著炎炎烈火,洪水則從地底奔湧而齣,四處泛濫;尤甚者,猛獸還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禽用銳利的爪子抓捕老弱婦孺……這樣一幅淒慘的“人類受難圖”,即使是後人的記載,畢竟體會到齣自先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感受,反映遠古先民經曆的一些天地劇變的自然災害,諸如地動山搖、火山爆發、洪水、猛獸……先民在驚懼惶恐中,難免渴望消除這些災難,於是,藉助幻想,構思齣女媧補天的神話,遂令自然宇宙可以迴歸正常的秩序,人類恢復正常的生活。
上引所述女媧補天的工程,顯然十分浩大。女媧在人類遇難之際,不僅煉取五色石塊去彌補天上的洞,又為防範天穹再度倒塌,而摺斷巨龜的四隻腳,充當天柱,遂令天空像帳篷一樣撐持著。除此之外,女媧還殺死那條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泛濫的黑龍,故而大地得以安寜。至於那些殘存的積水,則用蘆柴燒成的灰燼堙墊。正由於女媧的努力,宇宙自然終於恢復正常的秩序,人類又獲得安定的生活環境,人類的創造神女媧,也成為人類的拯救神。對於女媧造福人類的功勛,《淮南子?覽冥訓》嘗雲:
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輝熏萬物。
意指其功勛高可達天,深可入地,聲名永傳於後世,光輝照耀於萬物。這當然已經是神話故事的記錄者對女媧的推崇和贊頌,含蘊的是文人對功業與聲名的重視與嚮往。
至於女媧後來的結局如何?則必須另外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零星記載方能獲知: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按,女媧在完成其造人補天偉大的功業之後,終於倒下死去。不過,女媧之死,也是不同凡響。實可謂與開天闢地的盤古一樣,女媧的屍體,也為天地增添瞭異彩:她的腸子化為十個大神,排列在廣闊的大荒之野,“橫道而處”,永遠為人類守護著原野。女媧畢竟遺愛人間,精神永垂。
總緒
本書《中國文學史新講》,乃是針對中國文學作品自先秦至晚清,亦即民國之前,其演變過程與發展麵貌的曆史迴顧。著重論述分析各種不同體式的文學類型,諸如詩歌、文章(包括散體古文與駢儷之文)、戲麯、小說諸文類的發展演變大勢,並介紹不同時代的文壇現象,以及探討各時代重要作傢作品於文風流變中的承傳與開拓,期望能夠在曆史進展過程中,掌握中國文學各種體式文類的時代風貌及演變軌跡。
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齣版,東西學界均不遑多讓,一般或以日本學者古城吉貞於1897 年齣版的《支那文學史》,以及英國學者翟理斯(Herbert A. Giles)於1901 年齣版的《中國文學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為開山之作 a。唯以中文撰寫者,則當推林傳甲(1877 — 1922)為京師大學堂國文課程編寫的《中國文學史》講義[光緒三十年(1904)印行,署名林歸雲]為先驅,至今已超過一百年曆史。不過,林傳甲於序言中自稱,乃是仿日本早稻田大學笹川種郎《支那曆朝文學史》[東京:博文館,明治三十一年(1898)]之意而成書。按,林傳甲的文學史,主要是依據中國傳統學術範圍為體例,其中包羅傳統圖書分類之經史子集,故而舉凡文字、音韻、訓詁、文章、群經,乃至金石、書法等均涉及,實際上類似有關中國國學的微型百科全書。其書的基本格局乃是按照時代先後,說明各類文體,介紹知名作者,尚缺少作品本身發展的“史觀”。其後有黃人(1866 — 1913)於1905 年,繼而曾毅於1915 年,先後齣版的《中國文學史》,始將詩歌、戲麯、小說諸文類收入,或可視為中國文學史撰寫的裏程碑。直至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鬍適《白話文學史》(上捲)、鬍雲翼《中國文學史》、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諸著的陸續問世,中國文學史的格局體例,方正式成形。近數十年來,海峽兩岸均不斷有學者緻力於中國文學史的編寫撰述,有的屬多位學者的集體成果,有的則是個人成就。雖各有側重與貢獻,但格局體例已大緻定型。
當今所見一般中國文學史的格局體例,大多以朝代的更替來劃分文學發展的階段。如先秦文學如何,兩漢文學如何,魏晉文學又如何,等等;對於某一朝代的文學現象,亦提供時代背景,點齣文壇風氣,尤其是針對個彆作傢的身世遭遇、人格思想及其文學整體成就的詳盡介紹,貢獻均有目共睹。不過,本書則擬從不同的角度觀點齣發,亦即嘗試從不同文類的文學作品本身的源流演變為筆墨重點,論述中國文學的發展演變狀況。
當然,中國文學始終與其所處的朝代,有難以分割的關係。可是政治的“朝代”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文學的“時代”。何況文學的發展演變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因為朝代旗幟的突然變換更替,隨即展現齣各自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徵。不過,撰寫中國文學史麵對的首要難題是,任何“ 史”的論述,畢竟離不開因朝代之輪替而可能産生的時代現象。因此,本書的結構,基本上仍然依循時代先後次序,且將朝代的稱號列入,以備讀者的掌握。諸如:中國文學的淵源始自先秦,起步與飛躍於兩漢,成熟於魏晉唐朝,蛻變於宋元等。唯論述之際,則擬以某時期某種文學類型的形成發展的高峰,為筆墨重點,並追溯其前源,瞻望其後繼。例如,中國詩歌中一些重要的類型,諸如擬古詠史、綺情相思、遊仙隱逸、田園山水、詠物宮體等,其主要的類型特徵,均形成於兩晉南朝時期,於是依其成形的先後,分彆作為論述兩晉南朝詩歌發展的重點,並追溯各種詩歌類型的前源背景與發展方嚮。又如,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高峰是唐代的“傳奇”,因而論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則留待討論“唐代”文學之際,方以傳奇故事為筆墨重點,並且追溯其前身,亦即魏晉六朝文人筆記中誌怪、誌人故事的發生,以及唐傳奇之後,兩宋乃至明清文言短篇小說的繼承與演變概況。其他文類,諸如散體與駢體文章、戲麯、白話小說,包括話本短篇、章迴長篇等,亦盡量如是。或許可以與坊間以朝代劃分文學發展階段,且以諸朝代中個彆主要作傢的成就為關懷重點的文學史,有互補之益。
本書的撰寫,實源自分彆在新加坡大學及颱灣大學任教期間,曾先後為中文係及外文係同學講授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講稿,邊講邊寫,且逐年增補修改整理。由於中國文學史的範圍龐雜,而筆者的專業有限,因此主要還是在前賢或當今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個人的認識與見解,意圖從宏觀角度,將中國文學中諸文類作品發展的大概趨勢與演變軌跡,掌握脈絡,理齣頭緒而已。至於曆代個彆作傢的身世遭遇與其作品的個人風格特徵,已有其他文學史或相關專書專文可供參考,故而除瞭少數的例外,均不作詳細的介紹。當然,對於個彆作傢的文學成就,實不容忽略,但本書重視的乃是,個彆作傢作品流露的時代特徵,其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扮演的承先啓後角色,以及其作品中顯示的發展演變痕跡。
進入中國文學“曆史的迴顧”之前,或許應該先思考一番,什麼是“中國文學”?在中國這樣一個古老民族文化中孕育齣來的文學作品,會顯現哪些令人矚目的傳統特質?中國文學整體的發展演變,是否可以歸納齣一個大概的總趨勢?其作者主要包括哪 新思文庫·中國文學史新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文學史新講
評分重量級好書,內容全麵,見解深刻
評分代人下單,不作參考。藉過
評分文學史新講
評分代人下單,不作參考。藉過
評分代人下單,不作參考。藉過
評分重量級好書,內容全麵,見解深刻
評分文學史新講
評分陽老師推薦提高文學素養的書,很好,京東的書質量很好!
新思文庫·中國文學史新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