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章挖掘潛智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
一個孩子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為什麼天纔這麼少?
造就多領域的小天纔
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
利用潛能自查錶發現孩子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潛能
孩子各項潛能發育的敏感期
敏感期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孩子潛能發育的9大敏感期
按照天性養育孩子
拋棄你那不切實際的期望
放養——把自由還給孩子
彆和孩子的天賦對著乾
第二章
培養專注力——訓練孩子做事聚精會神的能力
成功來自於專注力
什麼是專注力?
專注力對孩子的意義
孩子專注力的特點
測測孩子的專注力水平
孩子專注力缺失的典型錶現
給孩子做個專注力測試
專注力重在“保護”也重在“訓練”
彆再做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蠢事瞭
收迴你幫助的手,培養他平靜的心
孩子專注力欠缺怎麼辦
紀律約束法:有規矩纔成方圓
勞逸結閤法:放鬆是為瞭更好的緊張
自覺專注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第三章
提高學習力——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現在的學習力就是未來的競爭力
與生俱來的學習力
孩子自主學習力的錶現
孩子學習力的差異從何而來?
看你的孩子是否有學習障礙
看錶現——是否存在學習障礙
細分析——“學習積木金字塔”
做測試——通過測試知道學習力
學習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學習本身的問題
有興趣,每個孩子都能愛上學習
有技巧,重塑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打造孩子終身學習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培養的內容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上學習≠變成書呆子
第四章
開發創造力——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每一個偉大的成就都與創造力有關
對創造力的詮釋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
創造力高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孩子創造力的錶現解讀
孩子創造力的個性特徵
為什麼我的孩子創造力這麼差?
傢庭環境對孩子創造力的壓抑
傢庭教育對孩子創造力的扼殺
孩子創造力開發的奧秘
保護和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激發孩子多種思維能力
讓孩子玩齣創造力的六個遊戲
遊戲一:故事接龍
遊戲二:舊物改造
遊戲三:搭房子
遊戲四:摺紙
遊戲五:捏泥巴
遊戲六:拼貼畫
第五章
提升自控力——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自控力,讓孩子管好自己的“秘密武器”
正確理解自控力
沒有自控力,再聰明也白搭
不要錯過孩子自控力培養的關鍵期
“軟糖實驗”——測試你傢孩子的自控力
給他做個“軟糖實驗”
自控能力小測試
孩子的自控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把孩子當寵物養
對孩子完全放任自流
隻“延遲”不“滿足”
提升孩子自控力的三大策略
用激勵的手段增強孩子自控好習慣
利用適度的壓力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
“吃”“睡”“煉”齣自控力
第六章
增強復原力——釋放孩子的抗挫摺潛能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瞭”
“輸不起”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
不要低估瞭孩子抗挫摺的潛能
步:讓他麵對
第二步:給他鼓勵
第三步:教他方法
發展齣孩子良好的挫摺“復原力”
挫摺教育,強壯孩子的內心
給孩子自由,纔能換來成長
學會自我激勵,讓孩子贏在心態上
樂觀的孩子對睏難免疫
抗挫摺,孩子需要自信做後盾
能堅持的孩子纔能成功
第七章
發展社交力——為孩子將來走嚮社會預作準備
幼年交往能力決定成年生存能力
珍惜孩子天生的交際欲望
你的孩子屬於哪種交際類型
培養孩子如魚得水的交際能力
開發孩子“能說會道”的語言潛能
讓孩子學會交往與閤作之道
鍛煉孩子“領導”的能力
讓孩子能輕鬆自如地處理情緒
第八章
激活仁愛力——喚齣孩子心中的真善美
端正的品格讓孩子受用一生
孩子道德教育不可缺失
孩子的道德教育要分階段進行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把愛的意義一點一滴地注入孩子心中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纔更懂得愛
把孩子的自私控製在閤理範圍之內
幫缺乏愛心的孩子重建愛的宮殿
培養孩子寬容的情懷
有寬容的父母纔有寬容的孩子
讓孩子與小氣性格作作鬥爭
沒有換位思考就沒有寬容情懷
把誠信的種子深植孩子的內心
誠實的孩子是鼓勵齣來的
為戒而罰,也是愛的方式
第九章
打造財富力——讓財商跟著孩子個頭一起成長
財商教育不僅僅是大人的事
理財,不隻是大人的事
財商教育應分段進行
財商教育不能刻意灌輸
給財富不如給財富觀
節儉的觀念永不過時
愛心遠比金錢重要
富有不是理所當然的
實踐是理財好的學習途徑
學花錢:給孩子支配金錢的機會
學賺錢:讓他們接觸現實生活
學儲蓄:給孩子開一個銀行賬戶
學藉貸:做孩子的“債主”
附錄一:激發孩子潛能的60句話
附錄二:毀掉孩子潛能的40句話
章
挖掘潛智力——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好孩子不是得第YI名,而是被喚醒瞭內心的種子。”
——林清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
我們習慣將每一個孩子比喻成一張白紙或者一個空空的容器,再由我們來任意填充、灌輸。這其實是對孩子的天賦纔能和道德人格的不負責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侮辱性教育。事實上,根據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每一個孩子在初生時就已經具有瞭某些獨特的天分或纔能。這種能力在沒有被激發齣來之前,是潛藏在身體內的,因此稱為潛能。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就好像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小宇宙。
一個孩子的潛能到底有多大
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
德國哲學傢萊布尼茨曾經給當時的國王講哲學,他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國王不相信,就讓宮女們到後花園去找“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結果不用說,宮女們摺騰半天,一個個空手而迴。彆看一片小小的樹葉,如果仔細考究起來,它所具有的屬性同樣是無窮多的:長短、大小、寬窄、厚薄、色彩、紋理等。其中的每一種屬性都可以再細分齣許多種。要想找齣兩片樹葉,其各自屬性完全吻閤,顯然是辦不到的。
樹葉是這樣,人更是如此。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問題在於我們父母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在哪一方麵。
利用潛能自查錶發現孩子潛能
這是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研究的一種“多方麵”的測驗,這種測驗可以幫助你發現孩子的某項或多種天賦。各位傢長、老師,不妨來對照一下吧:
1.他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齣色。
2.他很注意你在愁悶或高興時的情緒變化,並做齣反應。
3.他常常問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這樣的問題。
4.凡是他走過一遍的地方,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勢很協調,隨著音樂所做的動作很優美。
6.他唱歌時音階很準。
7.他經常會問“打雷、閃電和下雨”是怎麼迴事。
8.你如果用詞用錯瞭,他會給你糾正。
9.他很早就會係鞋帶,很早就會騎車。
10.他特彆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齣劇情。
11.齣外旅行時,他能記住沿途標記,說:我們曾到過這裏。
12.他喜歡聽各種樂器,並能辨彆它們發生的聲音。
13.他畫地圖畫得很好,路綫清楚。
14.他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及麵部錶情。
15.他善於把各種雜亂的東西按規律分類。
16.他善於把動作和情感聯係起來,譬如他會說:“我們做這件事興高采烈。”
17.他能精彩地講故事。
18.他經常對不同的聲音發錶評論。
19.他常說某某像某某。
20.對彆人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做齣準確的預測。
測試結果:
1.如果孩子在1、8、17條錶現突齣,代錶他可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2.如果孩子在6、12、18條錶現突齣,代錶他可能有很好的音樂纔能。
3.如果孩子在3、7、15條錶現突齣,代錶他可能在數學、邏輯方麵有天賦。
4.如果孩子在4、11、13條錶現突齣,代錶他有很好的空間想象的纔能。
5.如果孩子在5、9、14條條錶現突齣,代錶他有很好的身體動覺纔能。
6.如果孩子在10、16、20條錶現突齣,代錶他有很好的自我認識纔能。
7.如果孩子在2、10、19條錶現突齣,代錶他有很好的認識他人的纔能。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潛能
其實孩子的優勢潛能,往往就錶現在他感興趣的東西上麵。隻要在日常生活中認真仔細地觀察,再加上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地試探,你總會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
我國的文學翻譯傢、文藝評論傢傅雷的教子經曆或許會給你一些啓發。
···········
這本書在處理“情緒風暴”方麵的建議,簡直是為我這種“高敏感”的父母量身定做的一份急救指南。我的孩子在遭遇挫摺時,情緒爆發的強度常常讓我措手不及,我常常陷入“我該馬上製止他哭鬧”還是“任由他釋放”的兩難境地。作者巧妙地引入瞭“情緒的潮汐”理論,將情緒比作海浪,有高潮,也必然有退卻。書中反復強調,父母的首要任務是成為孩子情緒的“錨”,而不是試圖成為“風暴的指揮官”。它詳細描述瞭一個三步流程:第一步,觀察並命名情緒(“你看起來非常生氣”);第二步,物理降溫(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或擁抱);第三步,等待。這個“等待”尤其關鍵,它要求父母放下自己對“安靜”的焦慮,允許孩子在安全範圍內“流淚”。我嘗試在上次孩子因為搭積木失敗而摔東西時,沒有立刻介入,而是安靜地坐在他身邊,直到他自己停止抽泣。那次經曆讓我明白瞭,許多我們急於撲滅的“小火苗”,如果被允許自然燃燒,反而會更快熄滅,因為孩子完成瞭自我調節的過程。這種對孩子內在修復能力的信任,比任何外部乾預都要強大得多,它讓育兒變成瞭一場慢節奏的藝術,而非一場快節奏的戰鬥。
评分另一處讓我深感震撼的,是關於“界限設定”的論述,它徹底顛覆瞭我對“規矩”的理解。過去,我總把“規矩”等同於“限製”和“懲罰”,認為設立規矩是為瞭防止孩子犯錯,一旦犯錯,就必須付齣相應的代價,這種思維方式讓傢庭氣氛常常處於一種微妙的對抗之中。然而,這本書提齣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界限是愛的容器,而非懲罰的工具。它用大量的篇幅論證,清晰、一緻且充滿同理心的界限,恰恰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僵硬的“If-Then”公式,而是引導父母去思考,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界限,嚮孩子傳遞什麼核心價值觀?比如,關於“不打人”的規矩,以前我隻強調“打人是錯的”,現在我能更深入地解釋:“你的小拳頭很有力量,但我們必須學習用語言來錶達憤怒,因為我們尊重他人的身體不受傷害。”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突破界限時,書中倡導的“自然且閤理的後果”策略,極具操作性。例如,孩子把積木撒瞭一地,懲罰不是沒收電視時間,而是需要他參與清理積木的過程,並體會到“弄亂東西需要花時間和力氣去恢復原狀”這一自然結果。這種將“後果”與“行為”緊密掛鈎的處理方式,讓教育迴歸到真實的生活場景,而不是懸浮在空中的道德審判,極大地提升瞭孩子自我負責的能力。
评分這本新近拜讀的傢庭教育著作,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避開瞭那些老生常談的說教,而是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探討瞭現代父母在麵對孩子成長中的迷茫與睏惑。書中對於“有效傾聽”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以為,隻要我耐心聽孩子說完,就算盡責瞭,但作者深入剖析瞭“被聽見的需求”與“被理解的渴望”之間的微妙差異。舉個例子,當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大發脾氣時,我以前的第一反應是趕緊買個新的或者講道理讓他冷靜,這本書卻引導我去探究他情緒背後的“失控感”。它建議父母不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先用肢體語言和簡短的肯定,去確認孩子當下的情緒體驗,比如輕輕拍拍他的背,低聲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父母極大的內在穩定性和共情能力。它強調的不是“如何讓孩子聽話”,而是“如何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看見”,這從根本上改變瞭我與孩子互動的底層邏輯。讀完這部分內容,我仿佛卸下瞭心中一塊沉重的石頭,明白教育的精髓不在於控製,而在於引導。我開始嘗試在日常對話中,刻意放慢語速,增加眼神交流的頻率,觀察孩子在被真正接納後的眼神變化,那種從戒備到放鬆的轉變,比任何一堆育兒口訣都更具說服力。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園丁,教你如何辨識土壤的濕度,而不是強行催促花朵在錯誤的季節開放。
评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誇奬”這一常見育兒工具的解構與重塑。我們太習慣於脫口而齣“你真棒”“你真聰明”這類結果導嚮的贊美,卻很少意識到這可能無意中扼殺瞭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清晰地指齣瞭“評價性語言”的陷阱:它迫使孩子為瞭下一次獲得“棒”的評價,而去重復成功經驗,而不是勇敢嘗試他們真正感興趣但可能失敗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書中大力倡導“描述性反饋”。例如,當孩子努力鑽研一個復雜的拼圖時,與其說“你太聰明瞭”,不如說“我看到你剛纔嘗試瞭三種不同的方法纔把這個角落拼好,你很專注地在解決這個問題”。這種反饋的魔力在於,它贊揚的是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過程”,而不是他天生的“屬性”。這種轉變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日常對話。我不再關注成績單上的分數,而是關注他為一次小測驗所做的復習計劃;不再關注畫作的像不像,而是關注他選擇顔色的意圖。這種聚焦於“努力”的肯定,像一把溫和的刻刀,正在雕琢孩子麵對挑戰時的韌性和內在價值感,讓他們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止嘗試。
评分最後,這本書在討論“親子關係中的權力平衡”這一宏大主題時,展現瞭極高的哲學思辨深度。它沒有落入“無原則的放任”或“鐵腕的控製”這兩個極端,而是提齣瞭一個動態的“閤作”模型。作者認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需要進行“權力移交”,但這種移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步放手、給予孩子決策權的過程。書中提齣瞭一個非常實用的評估工具,即“哪些決定孩子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父母設定框架”。例如,穿什麼衣服可以由孩子決定,但傢庭齣行的時間必須由父母來定。這種清晰的權責劃分,極大地減少瞭傢庭中的無效拉鋸戰。它讓孩子體會到,擁有自主權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更深層次上,它引導父母去麵對自己內心深處對“失控”的恐懼,當我們不再害怕孩子犯錯時,我們纔能真正地放開他們的手,讓他們去體驗生活的重量與樂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一套即時見效的“操作手冊”,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思維框架”,讓父母能夠帶著覺知、尊重和遠見,陪伴孩子走過每一個獨特的成長階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