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直營】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後浪直營】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加坡] 賴蘊慧(Karyn L. Lai) 著,劉梁劍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劍橋大學齣版社
  • 後浪
  • 導論
  • 文化
  • 思想史
  • 學術
  • 教材
  • 中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54730
商品编码:24819610334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是新近齣版的一部綜閤展現瞭西方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優秀著作。《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內容主要涉及中國軸心時代諸子學說以及中國佛教,主要探討瞭儒、墨、道、法、、名、《易經》、佛學的核心概念、主題以及論辯方法,描述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一些觀念在後世經學者闡釋的流轉傳承。《劍橋中國哲學導論》並不求全,而是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點,並以之檢視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核心思想,使之超齣曆史語境而具有普適特點,呈現齣富有生機活力的麵貌,令讀者産生與古賢直接對話之感。

名人推薦

作者文筆清晰流暢,在關注哲學觀念的同時,對諸如文本不同層麵的作者歸屬問題這種文本復雜性異常敏銳。對於任何關於中國哲學的大學本科課程來說,本書都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教材。
——信廣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本書清晰流暢、論證充分、剪裁閤理,很好地展現瞭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觀念及其準確定位。可讀性非常高,對那些對中國人文精神感興趣的學生非常有激發性,尤其值得推薦給中國哲學導論課程做教材。
——成中英,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榮譽會長
盡管本書沒有對中國哲學的各個時期和中國哲學史的全部人物、流派等等做詳盡的考察,但卻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及特點,這是本書的特點和意義。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所所長

作者簡介

作者:(新加坡)賴蘊慧 譯者:劉梁劍

賴蘊慧(Karyn L. Lai),新加坡人。先後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副教授。兼任《中國比較哲學》(Chinese Comparative Philosophy)、《哲學指南》(Philosophy Compass)雜誌編輯,《索非亞:國際宗教哲學雜誌》(Soph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形上神學與倫理學》(Metaphysical Theology and Ethics)助理編輯,《中國哲學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書評編輯,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谘議委員會委員。另著有《師法中國哲學:相待與處境化自我的倫理》(Learning from Chinese Philosophies: Ethics of Interdependent and Contextualised Self)(2006)。
劉梁劍,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部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2006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楊國榮教授。齣版專著一部(《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人民齣版社,2007年),譯著一部(《知識與文明》,Barry Allen著,浙江大學齣版社,2010年),發錶中英文論文30餘篇。

目錄

中文版序 西方中國哲學研究的發展與錶述 
前 言 
曆史年錶 
第—章 中國哲學 
第—節 中國哲學的起源 3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特質 5 
修 身 5 
理解自我:關係與情境 7 
和 諧 8 
變 易 10 
《易經》哲學 10 
哲學運思 14 
延伸閱讀建議 16 
第二章 孔子與儒傢的仁和禮 
第—節 《論語》 18 
第二節 仁 20 
仁與愛 21 
仁與儒傢金律 22 
仁與人際關係的培育 23 
仁與倫理智慧 23 
第三節 禮 24 
第四節 仁與禮 26 
仁為本 27 
禮為本 29 
仁禮相待 30 
第五節 當代哲學論爭中的仁與禮 30 
延伸閱讀建議 33 
第三章 儒傢的人文化育論:孟子與荀子 
第—節 孟子:人性之擴充 37 
第二節 荀子:對行為的調控 41 
禮與法 43 
正 名 45 
第三節 天道與人道 47 
第四節 個人修身與社會平治 50 
第五節 性格發展與技藝培養 51 
延伸閱讀建議 54 
第四章 早期墨傢哲學 
第—節 墨子十論 58 
第二節 集體之善的大化 59 
第三節 法 65 
延伸閱讀建議 72 
第五章 早期道傢哲學:《道德經》的形而上學 
第—節 道傢哲學的起源和早期道傢文獻 75 
第二節 道之為實在:探尋新的實在 77 
第三節 對反:相反相成 85 
第四節 德與個人的整體性 88 
延伸閱讀建議 94 
第六章 早期道傢哲學:道,語言與社會 
第—節 道,語言和社會教化 97 
第二節 無為 100 
無為與為玫 103 
無為與為學 106 
第三節 自然與無為的倫理學 109 
延伸閱讀建議 113 
第七章 名傢與後期墨傢 
第—節 名傢的論辯 118 
惠 施 1 19 
公孫龍 123 
第二節 後期墨傢 129 
辯 131 
言,名與命題 134 
科學論述 137 
實踐兼愛:效益主義道德 140 
第三節 中國早期的語言哲學 142 
延伸閱讀建議 145 
第八章 莊子哲學 
第—節 《齊物論》中的認識論問題 151 
第二節 對莊子懷疑論的諸種詮釋 159 
第三節 技藝的培養 164 
第四節 《莊子》哲學的意蘊 174 
延伸閱讀建議 177 
第九章 法傢哲學 
第—節 三個基本主題:法、術、勢 182 
法:準則與刑法 182 
術:管理臣下的技藝 186 
勢:權力 190 
集大成者韓非 192 
第二節 法傢哲學中的論爭 195 
人 性 195 
民:普通民眾的角色 196 
善人與善法 198 
臣:官吏體製 201 
隱密,權力與知識控製 202 
治國與人文發展 204 
延伸閱讀建議 206 
第十章 《易經》及其在中國哲學中的位置 
第—節 《易經》的經與傳 209 
第二節 漢代的綜閤與關聯思維 211 
第三節 關聯思維:《易經》的精神 220 
觀察的首要地位 221 
整體及周遍的視角 222 
辯證互補的二元論 223 
關聯思維與感應 225 
對卦義和其對應關係的詮釋進路 228 
恒變與常動 232 
《易經》之為行動指引 236 
第四節 《易經》的影響 238 
延伸閱讀建議 239 
第十一章 中國佛教 
第—節 佛教思想要義 243 
第二節 佛教傳人中國 249 
第三節 公元5、6世紀的中國佛教 255 
三論宗 256 
唯識宗 257 
天颱宗 258 
華嚴宗 260 
禪 宗 263 
第四節 中國佛教 269 
延伸閱讀建議270 
後 記 
徵引文獻 
譯者感言 
齣版後記 



序言

近年來中國哲學在海外的研究已經達到瞭全麵發展的程度,就以我創辦的英文《中國哲學季刊》四十年來的耕耘來說,幾乎每一個重要的中國哲學課題都有專門的研究,而每一個重要的中國哲學傢也都得到相應的學術關注,更值得稱述的是英文《中國哲學季刊》積極地主導地開拓瞭從中國哲學觀點論述哲學命題或課題的研究方法,也推行瞭從西方哲學及現代哲學分析重建中國哲學的思考,目的在於深入地從不同觀點理解與開發中國哲學的資源,同時也深入地中國哲學走嚮現代或後現代的現代。也許傳統的中國哲學學者會提齣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中國哲學能夠有其自己的特質嗎?如從西方哲學語言加以論述不就消解瞭它的特質瞭嗎?西方分析的語言如何能錶達含蓄體驗的中國哲學思想呢?中國哲學的境界能夠為西方哲學傢所領悟嗎?迴答這些哲學問題的關鍵在分辨哲學思考的內涵、形式、層次與方嚮的問題,在如何中西曆史的語境來發展基於人的,尤其是基於現代人的,深度對生命與真實與價值問題的思考能力。哲學的思考永遠是開放的,學習的,迴顧過去以趨嚮未來的,批判現實以建構理想的,永遠是要在曆史中認識現在、規劃未來。也就是永遠像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在展翼欲飛。從一個世界的角度看哲學,無論中西,都麵對著橫貫中西、穿越古今的問題與要求。西方哲學的發展是如此,中國哲學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的呢?《中國哲學季刊》的創立本來就是在這樣的反思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走嚮中西交流與促進中西溝通的。所謂中西比較也是從這個觀點齣發的,並沒有為比較而比較的比較哲學,比較哲學的意義與價值都在開放與開展哲學的思考,解決人類存在於生活的自我理解、相互理解以及對真僞是非、可信不可信的知識與價值的問題。
基於以上所述,《中國哲學季刊》可說見證瞭中國哲學在西方發展的情勢。四十年來中國哲學在海外與國際的發展顯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哲學理性與一個哲學理想的推動與發酵。其影響所及的大成果就是中國哲學在英語世界中作為一個學科的建立。平心而論,這也是我五十年緻力中國哲學重建在英語世界發生影響的一個引以為傲的成果。有此背景的瞭解,如何把中國哲學作為一個哲學學科的內涵錶述齣來是有重大意義的,如何把近年來海外中國哲學有關課題的分析與比較綜閤的方法與個彆成果錶述齣來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時代工作。在這兩方麵具有一般代錶性並具有導論特色的著述之一的就是賴蘊慧(Karyn Lai)博士的這本由她英文原著翻譯齣來的《中國哲學導論》。首先要指齣,賴博士是研究中國思想史齣身的,早期的關注是老子哲學,因之對西方學者研究老莊與道傢的觀點與方法是熟悉的。由中國早期思想史走嚮中西比較哲學反映瞭她對中國哲學在西方尤其美國方麵的關注,不但把她有心得的文章寄給瞭《中國哲學季刊》得到賞識,而且被邀請作為2006年該學刊第五期的組稿人。她也積極參加瞭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得到授權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成功地主辦瞭第十三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
賴蘊慧博士的這本書的內容雖不能說涵蓋中國哲學所有重要部分,但卻呈現瞭中國哲學中基本的哲學課題,重點放在先秦的儒、墨、道、法、名諸傢的論述方麵。從一個曆史的角度看,這五傢的論述中自然也是重要的中國哲學的奠基精神所在。此處隻說本書的特點:本書的特點乃在運用瞭西方哲學的分析理念以及比較哲學的觀點來討論中國哲學中基本的命題,是把古代的中國哲學傢當做現代學者來討論的。為此就必須做齣對中國哲學傢閤理而又深刻的解說與詮釋,纔能提齣有意義的問難與適當的解答。由於這本書基本上是一本大學教科書,我們不能期待它對每一個課題都有詳盡的討論,但卻可以從中看到分析方法的運用以及對邏輯思路的彰明。當然作者並不想刻意地把中國哲學的命題形式邏輯化,其目的在於提齣新的見解或相應的或不同的看法。這也是和傳統的中國哲學的史的論述不同的,因此也不同於中文著述中許多重要的學術觀點,當然參考中文的資料也是較少的。
在海外中國哲學的大背景下,也許這並非弱點,而是特點。此一特點也有其優點的部分,那就是提齣瞭一些新的基於西方學界討論的觀點與解析,與當今我說的英語世界的中西比較哲學的主流中的論辯密切接軌。舉例來說,討論孔子的禮與仁的概念與意義,作者所關注的是如何把兩者結閤起來形成一個可以挑戰西方倫理學的理想倫理模型。又如對道傢的“道”的討論,發揮瞭道作為方法與過程的性質,而不是僅僅重視道的統一性的含義。也就是把所謂真與求真之道的密切關係顯明齣來,凸顯瞭西方把真理與方法對立起來的觀點。我必須說,作者的這一批評倒是與伽達默爾的觀點相閤。但如果我們進一步看,道的方法性不一定能幫助我們達到道的本體性,但我們往往未能認識道的方法性卻正是道的本體性的一部分。作者對法傢也有涉及時代性的討論,主要指齣君與臣在管理上的衝突問題,是有現代管理學的意義的。至於對後期墨傢在邏輯上與科技上的貢獻,作者也十分關注,討論得也比較精細。顯然,沒有當代中西方學者對墨傢邏輯與科學思想的研究做基礎,這樣的討論是難以想象的。作者對佛學的討論則更偏嚮於曆史的陳述。
此書有特色的,也是受我的學術觀點影響的,是第一部分對《易經》的錶述。此書英文原稿在2007年為英國劍橋大學齣版社接受審稿之時,我被邀請作為審稿人。我當時就指齣一本對中國哲學敘述的書是不可以忽視《易經》的地位的。我對賴博士說,《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活水。我於1986年在山東大學舉辦的國際易學大會的主題演講中就提齣瞭這一觀點,當時就受到大批學者的支持。嗣後我在多處發揮,我的論述也見之於2006年我在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的《易學本體論》一書。我更嚮賴君指齣《易經》的哲學框架是中國哲學發展的原型與理解的基礎。我很高興賴君接受瞭我的觀點(另有英文《中國哲學導論》也受到我的影響,卻未錶明齣處),因而在她書中體現瞭《易經》作為理解模型的說明。她在導言中說明瞭,並在第十章裏論述瞭易學在漢代中國哲學中的影響。顯示齣我的這一觀點的重要性。
後,我必須說這是英語世界中一本具體錶現中國哲學精神的好書。可以雅俗共賞,尤其可以作為有誌溝通中西哲學與緻力中國哲學現代化與世界化(這是我提齣的重建中國哲學的一本書名)的學子們參考的對象。我在此鄭重地大力推薦!
成中英
2012年9月19日序於夏威夷大學主校區,檀香山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