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抓住孩子黃金教育的10年 | 開本: | 16開 |
| 作者: | 張彥祥 | 頁數: | |
| 定價: | 48 | 齣版時間: | 2017-03-01 |
| ISBN號: | 9787536485426 | 印刷時間: | 2017-03-01 |
| 齣版社: | 四川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目錄:**章 教育的關鍵期一旦錯過,終身難以彌補
1.12歲前的孩子*具可塑性
2.錯過關鍵教育期的“狼孩”
3.樹大自然直?那是騙人的
4.為什麼孩子越大越叛逆?
5.從平凡到**,早期教育造就天纔
6.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沒有科學依據
第二章 抓住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的教育,打造聰明大腦
1.睡眠對大腦發育有多重要
2.喜歡問“為什麼”的孩子*聰明
3.提升智力從激發孩子數學潛能開始
4.多動手的孩子*聰明
5.在玩耍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
6.快速閱讀有助於智力開發
7.想象力關係著孩子智力的發展
8.電視對孩子智力的影響
第三章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1.3~12歲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
2.培養樂觀寶寶的“關鍵年齡”
3.麵對輸贏,如何給孩子一顆平常心
4.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比你想象的還重要
5.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6.不替孩子道歉,讓孩子學會承擔
7.教孩子關心他人,有人情味的孩子受歡迎
8.不要急:孩子,你慢慢來
9.傢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第四章 孩子專注力訓練的*時間
1.孩子天生的專注力,是如何被你破壞的
2.認識孩子注意力發展的規律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4.低年級的孩子上課愛走神,怎麼辦?
5.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時間來完成作業
6.讓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
7.如何讓孩子一時的興趣*持久
8.為孩子創造利於專注的環境
第五章 培養孩子高情商的黃金期,不容錯過
1.缺乏自控力,孩子再聰明也沒用
2.3~12歲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期
3.教孩子控製情緒,自己首先要有平穩的情緒
4.孩子哭鬧,到底要不要理睬
5.及時溝通,鼓勵孩子傾訴內心的苦悶
6.教孩子正確發泄不良情緒
7.正確引導,防孩子成“電子控”
8.孩子無理取鬧,不可輕易妥協
第六章 孩子的財商教育,從3歲開始
1.3歲,教孩子認識錢
2.4歲,去超市前約定隻買一樣物品
3.5歲,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4.6歲,學習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5.7歲,閤理消費,不亂花錢
6.8歲,利用零花錢,學習理財
7.10歲,協助孩子設定明確的存錢目標
第七章 孩子驚人的語言天賦,不容浪費
1.會錶達,孩子*易成功
2.堅持每天讀故事給孩子聽
3.豐富孩子詞匯的方法
4.鼓勵孩子主動錶達
5.學會與孩子聊天
第八章 兒童的閱讀飢餓期,要牢牢抓住
1.閱讀,讓孩子擁有*遼闊的人生
2.分享,讓孩子*愛閱讀
3.如何幫孩子選書
4.電子閱讀代替不瞭子閱讀
5.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比開書單*重要
6.鼓勵孩子一邊讀一邊提齣疑問
第九章 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再不知道就晚瞭
1.“媽媽,我怕”,孩子産生恐懼的心理原因
2.孩子脆弱,傢長有責任
3.見人就躲,是不是患瞭社交恐懼癥
4.“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
5.兒童“戀物癖”,源自安全感缺失
6.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錶現
7.9歲孩子患瞭抑鬱癥
8.孩子說謊,父母有責任
9.為什麼孩子“愛”告狀
10.孩子為什麼會瘋狂追星
第十章 12歲前的社交能力,影響孩子一生
1.禮貌是教養的象徵,*是**的通行證
2.正確對待孩子迷戀社交網絡
3.你尊重孩子,孩子纔會尊重彆人
4.引導孩子的“自私”,讓孩子學會分享與閤作
5.教孩子學會欣賞和贊美他人
6.讓孩子愛上邀客和串門
7.給孩子自己解決衝突的機會
8.孩子的好朋友說不和他玩瞭,如何開導
第十一章 好的學習習慣要在孩子12歲之前養成
1.停止“威逼利誘”,讓孩子為自己學習
2.在一二年級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3.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怎麼辦
4.鼓勵獨立思考,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
5.小學階段的學習*重要是養成反思的習慣重要
6.無論什麼情況,都不幫孩子整理書包
第十二章 傷什麼都不能傷瞭孩子的心
1.朋友圈給娃拉票的,彆再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瞭
2.二胎時代,韆萬彆傷瞭老大的心
2.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抵不上每天高質量的陪伴
3.樂罰孩子又不失效果的方法
4.彆動不動就用物質奬勵
5.粗暴教育打造齣的“聽話”孩子容易患心病
6.誇孩子聰明不如誇用功
7.軟暴力的對孩子的傷害,一點也不比打罵小
......
精 彩 頁: 此後龍應颱多次勸朋友帶女兒去學些東西,如藝術之類的。朋友卻總找齣很多理由來搪塞。龍應颱感慨地說道:“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女兒。現在纔想教育已經不可能瞭,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們錯過瞭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孩子*終變成瞭另外一番模樣。” 教育黃金期,就是3~12歲。這個時候,孩子單純、童稚,**依賴父母去認識這個世界,這正是對孩子施加教育的*好時期。同時,孩子自身的智力、心理都在以幾何倍數增強,此時,教育越全麵,孩子成長越順利。
處在教育黃金期的孩子是*具可塑性的,因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發展到12歲就基本定性瞭,這一階段的孩子具有極強的吸收能力,同時想象力與創造力也是*好的,擁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記得剛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我帶班當班主任。
班裏有一個學生叫琪雅。琪雅的媽媽在**天報名時就對我說,琪雅這孩子膽小,她爸爸又常年在國外,自己工作也忙,拜托我多多費心。
琪雅膽小,開學的**天我就領教瞭。**節是班會,我讓每個學生站起來介紹一下自己,唯有她盯著自己的腳尖,忍不住抽泣。
後來和她媽媽溝通,她說琪雅從小就很膽小,每天送她去幼兒園,她都不敢抬頭和老師打招呼,上瞭3年,隻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是她主動和老師打招呼的。
一般的孩子喜歡被錶揚,一誇就高高地舉起手要求發言,但琪雅不同,無論多少鼓勵,到瞭她那就像遇到瞭銅牆鐵壁,自動無聲落地。
*開始各科老師都會主動請琪雅發言,但每次琪雅都支支吾吾半天,臉憋得通紅,聲音小得比蚊子嗡嗡聲大不瞭多少,後來老師們叫她發言的次數逐漸就變少瞭。
不過,我發現琪雅對此好像鬆瞭一口氣,她貌似很享受這種不被關注的時候。
開始的時候,除瞭鼓勵,我並沒想到*好的辦法讓琪雅自信。雖然每次傢長會,我都會和琪雅的媽媽聊很多。
後來,偶然和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聊天,從她口中我得知琪雅的媽媽早就和琪雅的爸爸離婚,隻是覺得琪雅還小,就騙她說爸爸在國外。
我忽然心中一緊,說不定琪雅早就察覺爸爸媽媽已經分開,她的不自信是不是和爸爸的離開有關? 於是,我找瞭個機會,去琪雅傢做瞭一次傢訪,委婉地和琪雅的媽媽聊起瞭琪雅的爸爸。
媽媽認為琪雅並沒有和爸爸在一起多久,估計也不會有什麼感情,所以媽媽從不在琪雅麵前談起她的爸爸,*主要也不知道怎麼談起他——那個在齣瞭國就拋棄瞭她們的男人。
和琪雅的媽媽聊瞭很多,也談瞭自己的看法。彆看孩子很小,但她已經能感受到自己和彆人的不同。
比如,琪雅會知道彆的小朋友都有爸爸,為什麼自己沒有?彆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兩個人愛,而自己卻隻有媽媽。此外,媽媽一直在逃避這個問題,琪雅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加與眾不同,所以會在都有爸爸的群體裏感到失落和自卑。
琪雅的媽媽對我的說法半信半疑,說會找個時間和琪雅談一談她的爸爸。
後來,琪雅的媽媽開誠布公地跟她談瞭關於她的爸爸的事情,並承諾會給孩子*多的愛,琪雅雖然很難過,但同時也感受到瞭媽媽的誠懇,也慢慢接受瞭這個事實。(P2-3) 內容提要: 張彥祥著的《抓住孩子黃金教育的10年》*大的特點是緊貼當下教育現實,還原教育真相,讓大傢看到有效的教育並不難,有效的教育往往是簡單的。
作者依據多年教學經驗,以老師的立場和傢長的角度,對傢長麵臨的種種教育問題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解讀,並指齣教育麵臨的種種誤區,同時為傢長朋友提供齣許多學校和傢庭協作的可操方法。
本書采用真實案例寫作的手法,案例主角均為自己女兒和學生,作者是一位父*是一位老師,看他如何做好傢庭和學校的橋梁。**展示兒童教育生活新篇章。
......
作者簡介: 張彥祥,現為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學校德育副校長,昌平區德育專傢室核心成員。從事教育工作20餘年,積纍瞭豐富的和卓有成效的教育經驗,成績突齣,效果顯著,深受傢長和社會的認可與好評。曾發錶多篇論文,多次獲得北京市、區級論文評審一等奬,多次被評為骨乾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教育的藝術:激發孩子潛能的智慧指南》 【麵嚮所有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對兒童發展感興趣的讀者】 書籍簡介: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並為他們構建一個堅實、充滿支持的成長環境?《教育的藝術:激發孩子潛能的智慧指南》深入探討瞭從學齡前到青春期前,教育的本質與實踐,旨在提供一套既科學又充滿人本關懷的育兒與教學方法。本書摒棄瞭僵化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強調理解個體差異、培養核心素養,並最終幫助孩子發展齣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部分:理解成長:從“他者”到“自我”的轉化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建立對兒童發展階段的深刻認知。我們探討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但更側重於這些理論在日常傢庭和學校環境中的實際應用。 兒童的“心智地圖”: 詳細解析瞭不同年齡段(2-6歲、7-12歲)兒童的大腦發展特點。我們不再僅僅關注“他們學瞭什麼”,而是聚焦於“他們如何思考”。例如,如何區分學齡前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與學齡期兒童邏輯思維的萌芽,並據此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 情感的錨點: 深入剖析瞭依戀理論在塑造孩子安全感和自主性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工具,教導父母如何識彆和迴應孩子的情緒信號,建立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結,這是後續所有學習和探索的基礎。我們會討論“情緒教練”的角色,即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命名、理解和調節自己的復雜情緒,而非簡單地壓製負麵情緒。 玩耍的教育學: 強調“玩耍”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和主要工作。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有目的的引導和高質量的自由玩耍,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和社交技能,澄清“玩耍”與“學習”之間並非對立關係,而是互為錶裏的統一體。 第二部分:核心素養的培養:超越知識的教育 現代教育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能力的塑造。《教育的藝術》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能讓孩子受益終生的核心素養。 探究式學習與好奇心的保護: 我們如何保護和放大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提問的藝術”,引導父母和教師從“告訴答案”轉變為“引導發現”。內容涵蓋瞭如何設計開放性的傢庭項目、如何利用自然環境進行科學探索,以及如何鼓勵孩子提齣“為什麼不呢?”(Why not?)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 重點探討瞭批判性思維的早期培養。我們不直接給齣問題的答案,而是教導孩子拆解問題、評估信息來源、進行初步的邏輯推理。書中會提供具體的“思維工具箱”,例如“因果鏈分析法”的簡化版本,適用於小學階段的孩子。 專注力的重塑: 在一個充斥著屏幕和即時滿足感的時代,如何培養孩子深度專注的能力?本書分析瞭分心背後的生理和環境原因,並提供瞭基於正念(Mindfulness)和“深度工作區塊”的傢庭實踐方案,幫助孩子建立心流體驗。 第三部分:傢庭環境的優化:滋養成長的土壤 傢庭是教育的第一個課堂,也是最持久的課堂。本部分將詳細指導如何將傢庭環境打造成一個支持孩子成長的生態係統。 權威與自由的平衡——教養風格的再審視: 我們將超越傳統教養風格的簡單分類,提齣一種“響應式教養”的理念。這意味著在設定清晰界限的同時,保持對孩子需求的敏銳感知和靈活響應。我們會提供大量情景案例,展示如何在“堅持原則”和“理解孩子感受”之間找到黃金平衡點。 有效溝通的橋梁: 探討如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傾聽——“同理心傾聽”。本書提供瞭“非暴力溝通”在親子關係中的基礎應用,教導父母如何使用“我信息”來錶達需求,避免指責,從而降低衝突頻率,增強親子間的信任度。 習慣的養成與自主性的激發: 成功的教育在於培養自律而非依賴外部控製。我們詳細闡述瞭“責任製”的建立過程,如何通過清晰的期望和逐步放權,讓孩子從“被要求做”轉變為“主動想去做”,特彆是關於時間管理、傢務參與和自我調節的實用策略。 第四部分:學習動力與適應力:麵嚮未來的準備 隨著孩子進入更復雜的學習階段,保持學習的熱情和麵對挫摺的韌性至關重要。 內在動機的火花: 深入分析瞭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理論(SDT),強調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是驅動內在學習動力的三大支柱。本書將指導父母如何設計活動,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非“任務感”。 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植入: 詳細解釋瞭卡羅爾·德韋剋的理論,並提供瞭具體的語言和反饋技巧,幫助孩子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能力的終結。我們將展示如何將“你真聰明”轉變為“你這次努力的策略很有效”。 數字化時代的適應力: 探討瞭如何指導孩子安全、有目的地使用數字工具,培養他們的“數字公民意識”,而非一味地限製接觸。重點在於培養孩子在信息過載時代篩選信息、保持身心平衡的能力。 總結: 《教育的藝術:激發孩子潛能的智慧指南》不是一本速成手冊,而是一份陪伴孩子成長的哲學地圖。它邀請每一位教育者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對“成功”的定義,迴歸教育的本質——即幫助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發現自己的光芒,並以堅韌、智慧和愛,去探索屬於他們的世界。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內化、能持久滋養傢庭關係的教育實踐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