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降生,讓新手父母開始麵對很多個一次,怎樣給寶寶喂奶?寶寶哭是餓瞭還是不舒服?新媽媽為什麼惡露不盡?怎樣預防乳腺炎的發生?本書就是新手父母的幫手,幫助大傢解決坐月子以及新生兒護理過程中的所有問題,讓新媽媽輕鬆坐個好月子。
王玉萍,中日友好醫院産科主任醫師,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醫療係。擅長産前診斷、孕期及産後保健、妊娠並發癥的診斷及處理,深受孕産婦及其傢屬的好評。
上篇 | 媽媽篇
01 新媽媽産後護理技巧 … 002
新生兒的正確抱姿 / 002
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 003
産後早開奶 / 005
預防乳頭皸裂 / 006
産後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 / 007
如何促進乳汁分泌 / 008
母乳是否充足的判斷方法 / 010
産後乳汁不足怎麼辦 / 011
哪些寶寶需要混閤喂養 / 013
哪些寶寶需要人工喂養 / 014
乳房脹痛、乳頭疼痛的護理方法 / 015
感冒瞭還能喂奶嗎 / 017
生病瞭怎麼給寶寶喂奶 / 018
夜間哺乳的技巧 / 019
哺乳期用藥原則 / 020
産後伸腕肌腱炎和腕管綜閤徵 / 021
春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麼 / 022
夏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麼 / 023
鞦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麼 / 025
鼕天坐月子需要注意什麼 / 027
02 順産産婦護理要點 … 030
自然分娩産後24小時活動原則 / 030
順産産婦會陰側切後傷口的護理 / 031
應促進子宮盡快恢復 / 033
自然分娩媽媽的復原操 / 034
自然分娩後的心理恢復 / 038
預防産後足跟痛 / 039
03 剖宮産産婦護理要點 … 040
重視傷口的護理 / 040
剖宮産後24小時活動原則 / 042
剖宮産後的復原操 / 043
剖宮産後的心理恢復 / 044
剖宮産媽媽的哺乳注意事項 / 045
産後失眠怎麼辦 / 046
産後不可盲目瘦身 / 047
如何預防産後皮膚鬆弛 / 050
04 新媽媽産後飲食調養方案 … 052
産後第1餐要吃對 / 052
産後2~3天怎麼吃 / 053
産後第1周以開胃為主 / 055
産後第2周以補血為主 / 055
産後第3~4周開始催奶 / 056
産後飲食應均衡 / 058
月子期間的飲食宜稀、軟、精、雜 / 059
産後宜多喝牛奶 / 060
産後應多吃哪些水果、蔬菜 / 061
新媽媽可以服用保健品嗎 / 063
産後不宜長時間喝紅糖水 / 064
産後應少吃味精 / 064
産後遠離生冷寒涼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065
産後大補有害無益 / 066
産後如何排齣體內多餘水分 / 066
陰虛火旺類産婦如何飲食 / 067
陽氣虛弱類産婦如何飲食 / 069
新媽媽坐月子期間的飲水原則 / 070
01 新媽媽産後護理技巧
新生兒的正確抱姿
剛剛齣生的寶寶身體小而柔軟,這讓很多剛剛為人父母的傢長不知道該如何去抱寶寶,生怕弄傷瞭寶寶。其實,隻要掌握一些要點,是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傷害的。
1.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寶寶的背、頸、頭,右手托住寶寶的背部和臀部下麵,完全支撐著寶寶的下半身。這一方法較多用於把寶寶從床上抱起和放下。
2. 腕抱法
這是Z常用的一種抱姿。將寶寶的頭放在左臂彎裏,肘部護著寶寶的頭,左腕和左手護背和腰部,右小臂從寶寶身上伸過護著寶寶的腿部,右手托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這一方法是比較常用的姿勢。
3. 伏肩法
讓寶寶緊靠大人的上胸部,同時讓寶寶的頭伏在大人的肩上,並且需要用手扶托著寶寶的後腦勺。
掌握瞭這三種Z基本的抱法,傢長還要注意,在抱起和放下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寶寶的頭部托住。另外,新生兒不宜頻頻抱起,如果需要抱起,應以平抱為主,可采用角度較小的斜抱。對於愛吐奶的寶寶則應采取斜抱,這樣可以防止吐奶或減輕吐奶的程度。
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新媽媽掌握瞭正確的哺乳姿勢,會感覺舒適,乳汁流淌纔會順利;寶寶掌握正確的含接技巧,吃得不費勁,纔會更愛吮吸母乳。這些都是成功實現母乳喂養的關鍵。
1.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無論把寶寶抱在哪一邊,寶寶的身體與媽媽的身體應相貼,頭與雙肩朝嚮乳房,嘴處於乳頭相同水平位置;還必須保持寶寶頭和頸略微伸展,以免乳房壓迫鼻部而影響呼吸,但也要防止頭部與頸部過度伸展造成吞咽睏難。哺乳時媽媽手的姿勢也很重要,媽媽一手懷抱寶寶,一手握住乳房,拇指在上方,另外四根手指頭捧住下方,形成一個“C” 字。注意手指頭要離開乳暈一段距離。
2.媽媽感覺舒服的哺乳姿勢
媽媽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腳下放一個小凳子,抬高膝蓋。準備3個枕頭,後背墊一個,膝蓋上放一個,抱寶寶的手臂下再墊一個,這樣,媽媽抱寶寶哺乳就不會弄得腰酸背痛,手酸腳麻。另外,現在市麵上有售授乳枕也非常好用。
3.讓寶寶吃奶不費力的姿勢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溫暖的色調和柔和的插圖,立刻讓人感到安心和親近。我原本對“坐月子”這件事充滿瞭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未知,總覺得這是一個充滿禁忌和繁瑣規矩的時期,但這本書的整體風格卻非常平易近人,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耐心細緻的鄰傢姐姐在分享她的心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理論知識時所采用的敘事方式,她總能將那些專業的醫學名詞用大白話解釋清楚,讓人一目瞭然。比如,在談到産後情緒波動時,她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激素變化,而是結閤瞭現實生活中寶媽可能麵臨的社會支持缺失和角色轉換的壓力,這種人文關懷的深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操作手冊”,更是一本“心靈撫慰劑”。初為人母的無助感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逐漸被一種“原來我可以做得這麼好”的信心所取代。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飲食調理的部分,作者推薦的食譜不僅注重營養均衡,更考慮到瞭食材的可獲得性和製作的便捷性,這對於時間緊張的新手媽媽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總而言之,這本書在視覺傳達和情感連接上做得非常齣色,成功地將一個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題,轉化成瞭一段充滿期待和準備的旅程。
评分這本書在探討“坐月子”這一概念時,展現瞭一種超越傳統邊界的開闊視野,這讓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並沒有將月子局限在一個狹小的“養身體”的空間裏,而是將其延展為一個關於“傢庭係統重建”和“自我身份重塑”的綜閤性課題。書中有一段關於“邊界感”的探討給我觸動很大,作者提醒新媽媽要學會拒絕那些不必要的、讓你感到壓力重重的探望和建議,明確告知傢人自己需要的支持類型。這種對“情緒勞動”和“心理邊界”的關注,在以往的育兒書籍中是很少見的,通常這些書隻會關注生理層麵。這本書成功地將現代心理學的一些重要理念融入到傳統養育的框架中,使得整本書的立意得到瞭升華。它教導的不僅僅是如何照顧孩子,更是如何在這個巨大的生活轉摺點上,保持住自己的主體性和幸福感。當我讀到關於如何優雅地“請假”迴歸工作,或者如何處理與伴侶在育兒觀念上的差異時,我意識到這本書是真正站在一個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構建養育藍圖的,而不是僅僅針對這短短的四十天,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書名所暗示的範圍。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踏實和信任的地方,在於它對“科學依據”的堅持和對“民間傳說”的審慎態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於坐月子的傳聞五花八門,很多老人言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細究起來卻缺乏現代醫學支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很好的平衡和辨析。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於引述最新的研究成果,但她從不以晦澀的學術語言來壓製讀者,而是巧妙地將這些科學證據融入到日常的護理場景中。例如,在討論産後腹部恢復和“綁腹帶”的使用時,她不僅解釋瞭其對器官歸位的傳統認知,更結閤瞭腹直肌分離的康復原理,給齣瞭具體的使用時機和注意事項,這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論述,讓人信服。再者,書中對於“病理跡象”的識彆和預警部分,寫得極其清晰和負責任。它明確指齣瞭哪些癥狀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哪些情況需要立刻尋求專業醫療幫助,這種清晰的界限劃分,對於新手父母避免過度恐慌和延誤病情都至關重要。這種建立在紮實知識基礎上的指導,給瞭我極大的安全感,讓我覺得我正在學習一套真正能保障母嬰健康的知識體係。
评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用操作細節的讀者,很多書光說理論很漂亮,到瞭實際操作環節就含糊其辭,讓人抓不住重點。但這本書的“落地性”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它不僅告訴你“應該做什麼”,更詳細地描述瞭“具體怎麼做”,而且是以一種極度細緻的步驟呈現的。以“母乳喂養姿勢調整”為例,書中配有非常清晰的圖示和分步說明,從如何抱寶寶、如何找到正確銜接點,到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被拆解得非常到位。我嘗試瞭書中的一個“躺喂”技巧,原本覺得很難掌握,但按照書中的描述,調整瞭枕頭的高度和角度後,立刻找到瞭那個省力的姿勢,當晚就成功實踐瞭。這種“即學即用,立竿見影”的體驗,極大地提高瞭我的操作自信心。此外,書中對於新生兒的日常護理,如臍帶護理、拍嗝技巧、以及如何應對常見的小驚嚇(比如黃疸初期、濕疹苗頭等)的描述,都配有“快速排查清單”或“應急步驟”,這些模塊化的設計,非常適閤在緊急或疲憊時快速查閱,體現瞭作者對真實育兒場景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邏輯和內容編排的嚴謹性感到非常驚喜。很多育兒書籍往往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讀者很難形成一個係統的認知框架,但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它采取瞭一種時間綫索清晰的敘事結構,從産前準備的心理建設,到分娩後的即刻應對,再到月子期間的逐周變化,內容層層遞進,渾然一體。我個人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個性化”月子方案的強調。作者反復提到,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一個媽媽的身體狀況、生活環境和育兒理念都是獨特的,因此,她提供的是一套靈活的“工具箱”,而不是僵硬的“行為準則”。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態度,極大地緩解瞭我“必須完美執行”的心理負擔。比如,在處理睡眠訓練的章節,她並未強行要求“夜間必須睡夠幾小時”,而是引導我們去觀察寶寶的睡眠信號,並逐步建立可信賴的作息模式。這種引導式、啓發式的教學方法,比那些死闆的規定有效得多。此外,書中對於“丈夫/伴侶參與度”的探討也十分深入且實用,提供瞭很多具體的互動建議,而不是停留在口號層麵,這讓整個育兒過程顯得不再是媽媽一個人的戰鬥,而是夫妻共同協作的甜蜜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