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治維新為起點,日本開始瞭其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作為民族國傢現代化的精神與思想基礎,從吉田鬆陰開始的日本現代教育,其理念與實踐,也已經積纍瞭一個多世紀的或成功或挫敗的經驗。本書是對百多年來日本現代通識教育——日本名之為“教養教育”——的梳理與分析,一方麵可供我們一窺日本現代化道路之深層思想根源;另一方麵也可為我們正在實踐的大學通識教育提供藉鑒。
……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換言之,即須一反目前重視專科之傾嚮,方足以語於新民之效。……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纔為大,而專傢次之,以無通纔為基礎之專傢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通識之授受不足,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
——梅貽琦
##思路清晰,简明易懂,用语扼要,很适合未接触过这类著作的入门级读者
评分##通识教育就应是为小众精英服务的,是以培育社会栋梁国家领袖为目标的。不必强求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皆开展通识教育,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也不必要,做通用技能培训就好。
评分##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百多年时间里,日本在通识教育方面发展历程的详细梳理。作者始终把日本的通识教育,置身于日本国民素质提升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度予以考量,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知晓日本现代化道路背后的思想与教育资源的支撑,也足以给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时隔五年借增补版重温这部作品,优势与不足似乎都看得更清楚了。读至增补出的最后一章,明显感受到作者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变,语调中平添了不少魄力。本以为有这番魄力的作者会借增补出版的机会修订此前的内容,但事实上连序和跋都与初版保持一致。仔细想来,不修订也未尝不好——学生时代的作者汇聚起这些史料当属不易,下笔钩沉时的拘谨姿态也在所难免。当然,这份拘谨中不无隔阂,却也不无敬畏。超越这份拘谨,恐怕还需要学者时代的作者练就更为融会贯通的魄力。
评分##当译著看了233
评分##当译著看了233
评分##思路清晰,简明易懂,用语扼要,很适合未接触过这类著作的入门级读者
评分##虽然书的内容和我想象的有点出入,但是作者文笔畅达,言简意赅,读起来很舒服。了解一下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对目前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评分##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百多年时间里,日本在通识教育方面发展历程的详细梳理。作者始终把日本的通识教育,置身于日本国民素质提升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度予以考量,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知晓日本现代化道路背后的思想与教育资源的支撑,也足以给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