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定價:29.80元
作者:赫伯特.斯賓塞等
齣版社:貴州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456034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062kg
編輯推薦
★哈佛、牛津、劍橋名師一緻推薦!
★百年來傢教經典理論皆源於此!有孩子傢庭的書!
★現代早期教育的裏程碑,跨越時代的早教!
★直擊孩子本性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
★培養孩子的早教!
★父母必讀的早教經典!
★老師隻是教知識,父母纔決定孩子的一生!
★斯賓塞:將普通孩子培養成天纔的細節和體會!
★斯特娜夫人:平凡母親培養齣不平凡女兒的傳奇經曆!
內容提要
本書是《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閤集。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作者提倡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做一些教育的準備工作,如機智、忍耐、自我剋製等。孩子的善或惡、聰明還是愚蠢、學習成績的好壞、將來成就的大小,都在於教育者怎樣教養他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夠不教。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引導孩子自己去探討,去推論,去發現更多的東西。本書作者曾被提名為諾貝爾奬候選人,並獲英、法、美等11個國傢32個學術團體院士、博士榮譽。該書問世百年來,成功培養瞭無數孩子,被眾多學校和傢長作為教科書。
在《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書中,一個名叫維妮弗裏德的小女孩在母親的教育下,3歲能熟練閱讀、拼寫,5歲時就在報紙和雜誌上發錶瞭創作,9歲便通過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的入學考試,10歲能熟練運用10多種不同語言交談。她曾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成績,並且會彈鋼琴,會拉小提琴。這個女孩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她的天賦非凡,而是得益於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時間,人們熱切希望能把對這個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於眾。於是,維妮弗裏德的母親——斯特娜夫人寫成瞭這本全球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目錄
作者介紹
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生於英格蘭鄉村的一個教師世傢。小時候體弱多病,父親帶他到戶外活動,使他對自然科學産生瞭濃厚興趣。斯賓塞並未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7歲入學,13歲便因健康原因而輟學,但他一直自學。17歲迴到母校當瞭3個月的輔導教師,由此激發瞭對教育的興趣。斯賓塞的傢庭教育觀念主要體現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斯賓塞一生榮譽顯赫,1871年擔任聖安德魯斯大學校長;1874年擔任愛丁堡大學校長,成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875年成為羅馬皇傢林琴科學院院士;1882年成為那不勒斯皇傢學會會員;1883年成為法蘭西研究院通訊院士;1885年成為巴黎生理心理學學會通訊會員;1889年成為丹麥皇傢科學院院士;1891年成為比利時皇傢科學院院士;1897年成為劍橋大學科學博士;1903年成為倫敦大學文學博士。
維妮弗裏德斯特娜(1870—1931),畢業於拉德剋利夫女子大學,美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在的哲學傢詹姆斯博士的影響下,開始閱讀《卡爾威特的教育全書》,深受影響並逐漸形成瞭自己的“自然教育”理論思想。在此理論指導下,她將女兒維妮弗裏德培養成纔。她渴望讓世人瞭解早期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於是在她女兒12歲那年寫成瞭《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書,並成立瞭自然教育學校,培養齣瞭眾多天纔兒童。
編譯者簡介:
李華,女,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代錶作品有《不可不知的社交心理學》、《莫泊桑短篇小說解讀》、《談美書簡解讀》等。
呂雙波,男,生於70年代,中國青少年作傢協會會員。多年從事成功勵誌類圖書策劃與撰寫工作,至今為止有作品十幾部:《做事有心計必成功》、《做人有心機必成纔》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極其巧妙,它采用瞭一種跳躍式的、非綫性的編排,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但又彼此呼應的哲學碎片,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齣完整的圖景。我花瞭很長時間來消化其中關於“環境塑造人格”的部分,作者似乎對人類行為的潛意識驅動力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他不像很多教育學傢那樣,執著於構建一個完美的教育體係,而是更關注“場所”——傢庭的氛圍、學校的設計、乃至社區的互動,如何無聲無息地雕刻著一個幼小心靈的輪廓。書中引用瞭一些跨學科的案例,比如從人類學到生物學的觀察,來佐證其觀點,這讓原本可能顯得空泛的教育哲學,突然擁有瞭堅實的經驗支撐。我尤其喜歡他談及“犯錯的價值”時所用的那些生動的比喻,它們不像教科書裏的定義,更像是生活中的真理,直擊人心最柔軟也最固執的部分。讀完之後,我不再隻是關注“教瞭什麼”,而是開始關注“在怎樣的情境下發生的學習”,這種視角上的轉換,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评分這本書初讀起來,仿佛被一股清新的山泉水洗滌瞭一番心靈。它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也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極為親和、近乎耳語的方式,引導著我重新審視“教育”這個宏大的命題。作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飽經世故卻又始終保持著孩子般好奇心的智者。他談論的教育,不是分數和排名,而是生命本身的蓬勃生長和自我實現。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理念的深入探討,它不僅僅是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個案例和觀察之中的,比如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讓孩子在看似玩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瞭復雜的邏輯思維。讀到那些關於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容忍失敗的段落時,我的內心常常湧起一股暖流,那是對傳統僵化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與釋然。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作為成年人,在教育下一代時常常陷入的焦慮與功利,繼而溫和地提示我們,真正的教育,是陪伴與點燃,而非塑造與填鴨。其文字的節奏感極佳,時而舒緩如散文,時而激昂如辯論,使得漫長的閱讀過程絲毫沒有疲憊感,反而越讀越精神。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比誰都遠,最終卻迴歸到瞭對教育最純粹的敬畏。它的筆調中有一種近乎於“田園牧歌式”的理想主義光輝,但這種理想主義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兒童發展規律的細膩觀察之上。我尤其欣賞它對“遊戲與勞動”之間界限模糊處理的方式。在作者的筆下,遊戲不再是學習的對立麵,而是學習最高級的形態,它天然地包含瞭探索、試錯和創造的過程。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重構我自己的童年經驗,發現那些我曾認為是“浪費時間”的活動,實際上是構建我世界觀的關鍵步驟。這本書的段落之間,常常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如同音樂和聲般的聯係,一個章節的結論,常常在另一個章節中以不同的麵貌齣現,形成一種螺鏇上升的理解結構。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濾波器”,讓原本混沌的教育場景變得清晰、有紋理。
评分與其他探討教育的著作相比,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宏大視角和謙遜姿態。作者似乎一直在避免給人一種“我已掌握真理”的傲慢感,而是以一種“我們一同探索未知”的夥伴姿態與讀者對話。其中關於“知識的有效性”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質疑瞭知識本身的保質期,並強調瞭“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這是一種非常後現代的教育觀。書中描繪的那些理想中的學習場景,充滿瞭光影、自然氣息和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連接,讀起來讓人心生嚮往,甚至産生一種想要立刻放下手頭一切,去戶外重新觀察一片葉子或一塊石頭的好奇心。它的力量不在於提供瞭多少可操作的技巧,而在於它徹底重置瞭讀者的內在驅動力——從“我應該教什麼”轉嚮“我如何纔能成為一個能激發學習的人”。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是任何技巧手冊都無法比擬的深刻影響。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字密度相當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它絕不是那種可以消遣時快速翻閱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甚至在旁邊備著筆記本進行批注的“案頭書”。作者的語言風格沉穩而有力,少用華麗的辭藻,卻能用最樸實的詞匯,構建齣極具穿透力的洞見。其中關於“自我規訓”的探討,在我看來達到瞭全書的製高點。它沒有簡單地贊美自律,而是深入剖析瞭自律的起源——它不是外力強加的枷鎖,而是對更高自我價值認同的自然反應。這與許多強調外部奬懲機製的教育理論形成瞭鮮明對比。每一次閱讀,我都會被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所震撼,他沒有把孩子簡單化,而是承認瞭他們內心世界的掙紮與光芒。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如同精密的手術刀,層層剝開傳統教育的錶象,直抵其核心的邏輯謬誤。對於那些對教育本質有深刻探究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艱苦但極其豐盛的心靈跋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