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傢庭中的正麵管教-日常教養難題的SFBT訓練法 | ||
| 作者: | 陳意文 | 開本: | |
| YJ: | 29.8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CY部 | 齣版時間 | 2015-09 |
| 書號: | 9787512710924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中國婦女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陳意文:颱灣ZS心理谘詢谘詢師、颱北各區中小學心理輔導督導講師。師從颱灣ZM焦點解決名師許維素教授、洪莉竹教授等,現J職於颱灣張老師基金會(颱灣ZM心理輔導機構),從事親子問題、青少年成長問題的谘詢輔導工作20餘年,擅長應用焦點技術、遊戲療法幫助青少年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意文喜歡孩子,喜歡谘詢,更喜歡將所學應用於己身。在實物工作的實踐中發現,若能將焦點療法中更多理念、技巧應用於傢庭,不但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有效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更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名D立、自信、充滿內心力量的人。
精彩導讀導讀
在心理谘詢中,有一種FC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點解決法(SFBT)。它不僅能夠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問題,還適用於傢庭,可以協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使親子教養變得容易。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會發現,不但親子關係變得融洽,自己也充滿瞭正能量。那麼,SFBT 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方法呢?下麵是SFBT 的10 條基本精神:
1. 不要把力氣一直花在“分析問題”或是“探討問題”的原因上,重點是如何“解決問題”。
我的女兒是扁平足,醫生診療發現遺傳自爺爺。我是應該歸咎爺爺,還是趕緊訂製矯正鞋墊,趁早治療呢?D你把注意力放在“解決”上,J比較容易挖掘解決問題的潛能瞭。
很多時候,把力氣和時間全花在找問題的成因上,不但徒勞無功,還容易使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因為在找原因的過程中,不免會追究“是誰造成這個問題的”。
2. 沒有一件事情隻有負麵的意義。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比如,我的兒子從小內嚮,他3 歲時有一次上潛能課被小朋友欺負。藉由此事,我們體會到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於是送他去學跆拳道。直到現在,他已經堅持瞭8年,不但身體變好、骨骼強壯,也不再被欺負瞭!
3. 相信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傢。
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傢,隻是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自己的潛能。父母要D個經驗豐富的引導者,帶領孩子找到自己內在的豐富寶藏,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能夠自己“捕魚”的人。
4. 不要一直追尋難以達到的目標,要找到目前J可以做到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殷殷期盼,常常會設下過高的期待。這樣不但容易傷害親子關係,也會間接傷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運用一個個小目標,帶給孩子解決問題的信心與動機。幫助孩子找到目前J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讓他纍積成功的經驗,更能幫助他達到Z終的目標。
5. 小小的改變會帶來大大的變化。
事情永遠都在改變中,隻是有時我們沒有將它辨識齣來。小小的改變,甚至事情剛開始轉變的“Z初跡象”,經過不斷纍積,都可能帶來多米諾效應。多問問孩子:“如果這個問題真的解決瞭,你會注意到的D一個不同是什麼?”通過這樣的問句,逐步引導孩子找到行動策略。
6. 成功的例外經驗可以引導我們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嚮。
一個孩子不愛早起。每天早晨,他都要跟媽媽進行“拉鋸戰”,雙方都感到FC挫敗。後來,媽媽發現孩子並非每天都晚起遲到,他在參加校外實踐時不但不遲到,還可以自動自發地早起。於是,媽媽通過復製孩子期待上學的美好心情,以及讓孩子再一次體驗“可以不遲到”的自我掌控感,Z終幫助孩子改掉瞭遲到的習慣。細心地與孩子討論過去和現在相關的小小成功經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重要信息。
7. 孩子的自我認識是不斷建構的。
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經驗,來改變孩子對某人某事甚至對自己的看法。比如,遲到的孩子因為長期遲到,大傢都叫他“遲到大王”。他也慢慢認為自己J是沒法準時到校。但是,D他發現自己原來也有“早到”的經驗時,他對自己的意義發生瞭轉變—“我也可以準時到”。於是,他纔有機會成為每天都準時到學校的孩子。父母多給予孩子正嚮的成功經驗,孩子對自我的意義J會偏嚮良好。因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意義都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經驗構建起來的。
8. 閤作是必然的現象。
常常遇見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聽話”。歸根究底,這其實J是孩子不與我們閤作。做傢長的請捫心自問,你每一次找孩子的時機都很恰D嗎?例如,我發現我兒子看書時FC專心,如果這時請他做些彆的事情,他J會不開心,也很容易1;CY=CY嘴。但若是先問他是否在忙,在瞭解瞭他的狀況後再斟酌請他幫忙,他通常都很樂意幫忙。
其實,隻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標與方法,閤作J會變成必然。
9. 如果沒有用,J不要固著,做些彆的;如果有用,J多做一點兒。
有些父母總是使用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日復一日,直到親子關係崩壞或是事情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纔想要改變,甚是可惜。其實,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若能將重點放對,放在問題的解決上,不但省時省力,還可以減少親子摩擦。
10.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孩子放學迴到傢,臉色很難看,媽媽看見發問:“你是怎麼瞭?這麼不開心!”孩子迴答:“還不J是豆豆……”媽媽連忙搶話:“什麼?是不是豆豆又欺負你啦?我早告訴過你,彆跟他玩兒,你J是不聽……”隻見孩子的臉色變得更加難看,拿瞭書包,往房間去,隻剩媽媽一人繼續叨念。—這樣的情景是不是經常可以見到?
細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案例中的媽媽若能聽孩子說完,並引導他說齣事情的始末緣由,孩子的問題自然可以解決。父母要想聽到細節,需要具備“傾聽”和“將自己的想法放下”的能力。我經常發現父母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常無形中預設立場,無法靜心注意孩子究竟想要傳達什麼。這樣的情境,小則無法解決問題,大則傷害親子關係。
目錄
學習SFBT 之前,你需要瞭解 / 1
測試你的思維方式 / 2
不同的焦點,不一樣的結局 / 4
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 7
瞭解孩子的情緒 / 14
父母的成長旅途 / 19
建立新的親子關係模式 / 22
運用SFBT21 天,改變你與孩子 / 29
D1 天不預設立場——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 / 30
D2 天放棄無效的方法——如果沒有用,做點兒彆的 / 37
D3 天學會與問題共存——事情不會隻有一個麵嚮 / 45
D4 天換個角度思考——沒有一件事隻有負麵意義 / 52
D5 天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 60
D6 天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孩子這麼做一定有一個重要原因 / 66
D7 天重新建構——看見孩子的另一麵 / 74
D8 天創造成功經驗——讓孩子重獲信心 / 82
D9 天 SFBT 贊美法——正嚮眼光對孩子的幫助 / 89
D10 天相信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101
D11 天目的、行為與代價——讓孩子自發地修正偏差行為 / 109
D12 天找到不同的閤作方式——沒有不閤作的孩子,隻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 117
D13 天奇跡問句——D暫時找不到目標的擺脫睏境法 / 124
D14 天目標架構——幫助孩子找到方嚮 / 132
D15 天例外問句——耐心引導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 142
D16 天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都在細節中 / 153
D17 天因應問句——幫助孩子從榖底上升 / 160
D18 天一般化技巧——幫助孩子放下過於焦慮的情緒 / 166
D19 天關係問句——善用重要人對孩子的影響力 / 174
D20 天量尺問句——幫助孩子在評估中覺察自己 / 182
D21 天挑戰任務——讓孩子的成長更深化 / 190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這本育兒書的語言風格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作者似乎真的很理解為人父母在麵對孩子種種“齣格”行為時的那種抓狂和無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提齣的一些非常實用的視角轉換技巧,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真的能讓你在孩子大發脾氣或者故意搗亂的時候,迅速跳齣來,從一個更冷靜、更富有建設性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對抗性”溝通的部分,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具體的、可以立即上手的對話腳本,這些腳本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們既肯定瞭孩子的情緒,又溫和地設定瞭界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壓製孩子的錶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獲得瞭一套新的“情緒翻譯器”,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而不是隻關注錶麵的不聽話。這使得我對待日常衝突的態度都有瞭巨大的轉變,從“我必須贏過你”變成瞭“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善解人意的資深導師在耳邊悄悄指點迷津,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書。
评分真正讓我拍案叫絕的是這本書在處理長期教養睏境時的那種係統性和結構感。它不僅僅停留在“今天該怎麼做”的層麵,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宏觀的、可以持續應用的思維框架。很多育兒書讀完後,過不瞭多久就忘瞭,因為它們給齣的解決方案太依賴於特定的場景。但這本書不同,它教會你如何建立一個傢庭的“共同語言”和“解決問題的機製”。我特彆欣賞它對“約定”和“後果”的闡述,作者清晰地界定瞭什麼是“自然後果”,什麼是“邏輯後果”,以及如何設計齣那些既能讓孩子承擔責任又不至於讓親子關係破裂的“邏輯後果”。這套方法論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延展性,一旦傢庭成員都開始內化這套模式,很多原本需要傢長反復嘮叨的事情,都變成瞭孩子可以自我管理的流程。這極大地解放瞭我的精力,讓我不再成為那個“傢庭矛盾的消防員”,而是成為瞭“傢庭係統設計師”。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讀物,而是需要你邊讀邊實踐,邊實踐邊反思的工具書。閱讀體驗上,它非常注重讀者的代入感,通過大量看似平凡卻極具代錶性的傢庭場景描寫,讓人感到“天哪,這不就是我傢每天上演的戲碼嗎?”這種強烈的共鳴感,有效地降低瞭讀者對新方法的抵觸心理。它很擅長揭示我們成人自己未被滿足的期望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們自己思維定勢的結果。書中引導我們深入挖掘那些讓我們感到挫敗的深層信念,比如“孩子必須順從”、“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之類的潛意識腳本。這種嚮內探索的過程,比任何外部技巧都更具治愈性,它讓教養這件事從一場與孩子的“戰鬥”,逐漸轉化成一次對自我成長的“修行”。
评分這本書在處理特定年齡段的挑戰時,展現齣驚人的深度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比如,在青春期前夕,孩子對自主權的強烈需求與父母的控製欲之間的張力,書中給齣的解決方案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提倡權力鬥爭,而是巧妙地引入瞭“閤作性契約”的概念,讓孩子從“被管理者”轉變為“議題的共同擁有者”。這種在權力轉移過程中的微妙平衡術,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談的書籍所不具備的。更讓我驚艷的是,它對“標簽化”行為的警惕性,強調瞭我們如何用語言去固化孩子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語言去重塑孩子的自我認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手中的“教養工具箱”升級瞭,裏麵的工具不再是單一的“鬍蘿蔔加大棒”,而是各種精密的、針對不同材質和結構的“問題”設計的專業工具,每一件都用得恰到好處,有效且充滿智慧。
评分與其他強調“正麵”、“積極”的育兒概念不同,這本書在“正麵”的定義上似乎更接地氣,更貼近真實生活的泥濘感。它沒有要求父母成為時刻保持微笑的“聖人”,而是承認混亂、挫摺和負麵情緒都是傢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完美”的接納態度。它告訴我們,允許自己犯錯,允許孩子體驗失敗,這恰恰是建立韌性和真實連接的必經之路。這種現實主義的基調,讓那些在追求“完美育兒”道路上感到精疲力盡的父母能夠鬆一口氣。它不販賣焦慮,而是提供瞭一套如何在混亂中保持清晰和連接的實用工具箱。當我不再追求“無衝突的傢庭”,而是追求“能有效處理衝突的傢庭”時,我整個人都輕鬆瞭許多,這完全得益於這本書提供的這種務實且充滿人情味的指導方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