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測評:綜閤教育基尼係數方法
定價:24.00元
作者:傅祿建,湯林春,等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75003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公平享受義務教育是每一位適齡兒童的權利,但其前提是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展。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發展,是含有差異的均衡,然而差異在多大程度上纔算均衡呢?傅祿建和湯林春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測評》藉鑒經濟學中基尼係數的概念,突破傳統上以單項指標計算基尼係數的局限,構造瞭投入、過程與結果的指標框架,計算齣綜閤教育基尼係數,力求更全麵、更客觀地反映義務教育的均衡狀況,並破解“如何判斷義務教育發展是否均衡?”的難題。本書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有論述,有案例,有理性思考,也有實踐操作,適閤理論研究者、教育行政領導和學校校長閱讀。
目錄
序前言章 一個難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的測評 節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 第二節 測評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的復雜性第二章 比較分析:閑內外義務教育均衡程度測評方法 節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的測評 第二節 國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及其測評第三章 測評框架:綜閤教育基尼係數的指標與測算 節 測評目的與依據 第二節 指標體係的構建第四章 測評嘗試:以上海為例 節 基尼係數的計算方法 第二節 綜閤教育基尼係數計算 第三節 結果討論與相關建議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綜閤教育基尼係數的應用 節 基尼係數方法及其改進 第二節 綜閤教育基尼係數方法的應用 第三節 討論與建議附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指標框架附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調查錶參考文獻後記
作者介紹
《上海教育科研》雜誌主編,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上海市督學。原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財政部“義務教育工程”專傢組成員。長期以來主要從事教育宏觀政策研究。參與製定《上海市建設基礎教育規劃》和《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參加全國“十五”、“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製定工作,擔任《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素質教育實施途徑與目標對策”子課題組長,承擔過上海、全國一些重大教育政策研究課題。近年來主要研究成果有:《從人口大國邁嚮人力資源強國》(主要撰稿人之一),撰寫專著《思考與判斷》。教育學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信息調查、教育政策谘詢、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效能研究等。先後在職業學校、教師進修學校任教,擔任過督學、學校部經理和學校董事長等職,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市教育信息隊隊長。主持和參加過*、部級和市級課題多項;在《教育發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人民教育》等雜誌上發錶論文50餘篇;為上海市委、市、市教委撰寫研究報告50餘份;參與撰寫《中小學管理比較》、《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學校管理理論與實踐》、《外國教育傢評傳》、《教育行政》、《衝突·建構·融閤:農民工子女就讀城市公辦學校的文化衝突與融閤》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從裝幀設計上看,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偏小,行距也相對緊湊,這進一步強化瞭它作為“專業工具書”的定位,而非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當我嘗試將這本書帶到咖啡館,在輕鬆的環境下進行閱讀時,我很快就放棄瞭。這本書要求的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幾乎是沉浸式的閱讀狀態,它需要你放下所有雜念,全神貫注於其推導過程。我注意到,書中大量使用瞭特定的統計術語,如“異方差性處理”、“麵闆數據迴歸”等,這些詞匯的密集齣現,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大打摺扣。如果將教育均衡比作一首交響樂,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奏響其中的每一個聲部如何和諧共存,但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樂器製作工藝的詳盡手冊——它告訴你小提琴的弦應該用多少磅的張力拉伸,大提琴的音箱木材應該如何配比,精確到毫米,但卻很少提及這些樂器閤奏起來的美妙瞬間。它提供瞭“如何測量”,卻很少觸及“測量之後,我們應該如何感受和行動”。
评分這本書的論證結構極其綿密,邏輯鏈條幾乎找不到斷點,這無疑是其學術價值的體現。作者在構建其理論體係時,仿佛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建築設計,每一個支撐點都經過瞭反復的校準和加固。然而,正是這種無懈可擊的內部一緻性,反而帶來瞭一種閱讀上的疲憊感。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附錄中的圖錶和腳注,去確認一個特定的變量是如何被界定的,它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係在統計學上是如何被淨化的。這不像是在閱讀一本旨在普及知識的書籍,更像是在啃食一本需要被反復研磨的參考手冊。我原本期待能從文字中窺見作者對於教育本質的哲學思考,比如“何為閤格的教育供給”,或者“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內涵是否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些宏大且極具啓發性的問題,似乎被巧妙地放置在瞭數學公式的背後,需要讀者自己去“反推”齣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種閱讀體驗就像是拿到瞭一份高精度的地圖,卻缺少瞭嚮導的指引,隻能憑藉自己的經驗去想象地圖上的每一條街道所對應的真實場景。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它為研究領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可能是更精細的測量工具。但從一個對社會進步抱有熱切期望的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它缺乏一種能夠激發共鳴的“人情味”。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夠讓我停下來,深思片刻,並引發我對身邊教育現象重新審視的觀點或論斷。比如,關於教師流動性對均衡發展的影響,我期望讀到一些關於教師職業倦怠和區域吸引力的討論,從而理解為何優秀的師資總是嚮少數幾個中心聚集。然而,這本書似乎將這些社會心理和製度睏境,統統簡化成瞭可以量化的參數,並最終整閤進一個復雜的指數模型中。這種“過度量化”的處理方式,雖然在方法論上無可指摘,卻讓我感覺教育這場深刻的社會議題,被無形中削弱瞭其應有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它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極其精確但略顯冰冷的“均衡狀態快照”,而非一部催人奮進的改革藍圖。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藍色調與燙金的書名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初看之下,會讓人聯想到嚴謹的學術著作,充滿瞭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學傢,帶著我們漫步於我國基礎教育的廣闊圖景之中,用數據和理論的絲綫,細緻地編織齣那些在光鮮的統計數字背後被忽視的角落。然而,當我翻開前幾頁,試圖尋找那種宏大敘事時,卻發現作者似乎更鍾情於一種近乎於田野調查般的微觀切入。我期待的是一份能夠直擊人心的故事集,講述那些偏遠山區孩子和城市重點學校學生之間,那看不見的鴻溝是如何一代代加深的。或許是我期望過高,或者說,我將一本嚴肅的計量經濟學書籍錯認成瞭教育社會學的散文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冷靜、客觀,甚至帶著一絲冰冷的精確感,對於那些渴望從文字中感受到教育公平的溫度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劑過於清醒的良藥。它更像是一份專業人士之間的技術交流報告,充滿瞭隻有同行纔能完全理解的專業術語和模型推導,對於我這樣帶著一份樸素關切走進來的普通讀者,初期的閱讀體驗無疑是充滿挑戰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去解碼那些復雜的數學符號背後的真正含義。
评分讀完前三分之一的內容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完全避開瞭情緒化的錶達,這在討論“公平”這一極易引發情感共鳴的話題時,顯得尤為獨特。我本以為會看到對曆史進程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痛心疾首的控訴,或者至少是對未來改革方嚮的激情澎湃的展望。但作者似乎完全沒有興趣參與這種“情緒消費”。他像一個冷峻的工程師,隻專注於構建一個精確的測量框架。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讓我拍案叫絕的、充滿洞察力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特定區域的教育投入如何通過復雜的轉化機製,最終影響瞭傢庭的社會流動性。這本書裏,案例是作為模型驗證的“小白鼠”,而不是獨立的敘事主體。它提供的似乎是一種結構性的、去人性化的視角。這讓我不禁思考,當我們把復雜的社會現象抽象成一組組變量進行衡量時,我們是否也同時抽離瞭那些驅動教育進步和阻礙公平的鮮活的人的意誌和選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方法論的嚴謹,但對於那些希望從閱讀中獲得行動指南或精神鼓舞的讀者而言,它可能顯得過於疏離和學術化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