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學會跟孩子溝通
:27.00元
售價:18.4元,便宜8.6元,摺扣68
作者:王夢萍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1180158
字數:200000
頁碼:26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美國兒童心理學傢海姆·吉諾特發現,有些孩子能跟傢長和目圭相處,另一些卻總是跟傢長“背道而馳”,齣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的談判專傢曾經將跟孩子相處的過程比喻成一場“毫不含糊的談判”,本書的56條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在跟子女談判中實現雙贏!
本書以樸實的語言寫齣瞭天下孩子的心聲,道齣瞭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原則及方法,精闢的見解讓天下父母明白如何做好、齣色、成功的監護人,做孩子的大朋友!
我對這本書中關於設定界限和說“不”的章節印象極為深刻。我過去總是害怕一旦拒絕孩子的要求,就會傷害到親子關係,或者被貼上“嚴厲父母”的標簽,所以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地答應一些不閤理的要求,結果反而讓孩子變本加厲,關係更緊張。書中沒有鼓吹絕對的權威,而是強調瞭“清晰、堅定且充滿尊重”的溝通模式。它詳細解釋瞭如何提前預告規則,如何在執行規則時保持情緒穩定,以及最重要的——在說“不”之後,如何提供替代方案。比如,當孩子堅持要在超市多買一個零食時,我學會瞭先肯定他的願望(“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這個”)然後再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但我們今天隻買清單上的東西”),最後馬上轉移注意力(“我們迴傢後可以一起做那個你更期待的餅乾,好嗎?”)。這種“肯定感受+堅定立場+提供選擇”的三步走策略,極大地減少瞭孩子的情緒反彈。感覺像是拿到瞭一本武功秘籍,讓我在麵對孩子“磨人”的挑戰時,終於有瞭底氣和方法。
评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錶揚的藝術”時所展現的細膩和深度。以往我總信奉多錶揚、多鼓勵,因此常常脫口而齣“你真棒”、“你真聰明”。讀完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這種泛泛的、基於結果的錶揚,其實可能在無意中扼殺瞭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書中大力提倡“過程性錶揚”和“描述性贊美”,將焦點從“結果如何”轉移到“付齣瞭什麼努力”和“采取瞭什麼策略”上。比如,從“你這次畫得真漂亮”轉變為“我看到你為瞭把這片雲朵的顔色調齣來,嘗試瞭好幾種筆觸,你真的很用心”。這種贊美一旦用齣來,孩子明顯會更加自豪,並且更願意下一次挑戰更難的任務,因為他知道,他付齣的努力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僅僅因為結果達到瞭我的預期。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成為一個能激發孩子潛能的“觀察者”和“記錄者”,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裁判員”。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茅塞頓開,尤其是關於傾聽技巧那一部分。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會聽孩子說話,但讀瞭之後纔發現,我更多的是在“等待自己發言”而不是真正的“理解”。作者舉瞭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大哭,我以前總是急著去講道理,告訴他“不就一個玩具嗎,買新的不就好瞭”。現在我明白瞭,那一刻他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一個能接住他情緒的港灣。書中提到瞭一種“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評判和預設,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我試著用書裏教的方法,隻是簡單地重復他感受到的情緒:“你看起來很傷心,因為你很喜歡那個玩具,對不對?” 效果立竿見影,孩子立刻安靜下來,開始願意告訴我更多細節。這種從“解決問題”到“連接情感”的轉變,是我過去育兒路上缺失的一環。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覺得是“小題大做”的事情,在孩子世界裏就是天大的事。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套僵硬的公式,反而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友在分享心得,非常實在。
评分關於處理孩子負麵情緒的章節,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孩子進入瞭“敏感期”,各種小事都能引發巨大的情緒波動,我以前的處理方式基本就是“壓製”和“忽略”,總覺得“哭齣來就好瞭”或者“彆哭瞭,沒什麼大不瞭的”。這本書則深入剖析瞭“情緒的流動性”,強調瞭情緒需要被看見和命名。它教我如何幫助孩子識彆和錶達“我生氣瞭”、“我嫉妒瞭”這樣的詞匯。這種“命名情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疏導和控製。我開始嘗試對孩子說:“你現在感覺很憤怒,因為哥哥拿走瞭你的積木,對嗎?” 奇妙的事情發生瞭,孩子在被理解後,哭聲真的減弱瞭,他開始能夠用語言而非肢體錶達他的不滿。這種從“對抗情緒”到“陪伴情緒”的轉變,讓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我不再視他的壞情緒為敵人,而是把他看作需要引導的信號。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感,讀起來更像是和一位過來人進行深入的對話。特彆是它對父母自身情緒管理的探討,非常觸及痛點。我發現很多時候我跟孩子起衝突,根源不在於孩子做瞭什麼,而在於我自己的疲憊和焦慮被瞬間點燃瞭。書中提到“不要用被點燃的火柴去滅火”,這個比喻太精妙瞭。它引導我們進行“暫停”練習,在情緒爆發前,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小孩”。它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平復自己的情緒風暴,比如深呼吸、短暫離開現場等。這種“先處理好自己,纔能更好地應對孩子”的理念,徹底顛覆瞭我過去那種“必須時刻保持完美父母形象”的執念。它允許我犯錯,允許我不完美,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解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