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一次共同的成長:和善而堅定地改變自己,成就孩子的一生!
:38元
作者:齊大輝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68216951
字數:1
頁碼:276
版次:104037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做個好父母,這纔是你一生的成就! ◆和善而堅定地改變自己,成就孩子的一生!◆齊大輝教授“用工學原理解決傢庭問題”,善於利用科學語言、工學原理、操作工具、姓口訣來有效解決子問題與傢庭問題,讓傢長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教子工具方麵,得到全麵提升。◆22個科學原理,60餘張自畫圖錶,30傢庭應用與操作案例證明,助你從自然型父母嚮有效傢長轉變。◆齊大輝教先後應邀做客中央電視颱《傢規72小時》、文化部《傢學論語》、北京電視颱《對話成長》、山東電視颱《天下父母》等多傢電視颱的傢教節目。《人民日報》曾發錶齊教授署名文章《傢長教育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戰略工程》。◆父母做對瞭,孩子纔!學做有效傢長,培養傑齣孩子,經營幸福傢庭!
目錄
**章 傢長是孩子成長的真實環境 001
1.自然型父母與有效型傢長 003
三種自然型父母 004
你是哪種類型的傢長 009
從自然型父母到有效型傢長 014
2.有效型傢長的標準 019
正確的價值觀 020
正嚮的好榜樣 022
正常的觀念 024
3.有效型傢長六步走 027
**步:改變觀念 030
第二步:建立概念 031
第三步:學習原理 035
第四步:掌握方法 037
第五步:使用工具 039
第六步:養成習慣 040
第二章 傢長做對瞭,孩子纔 043
4.愛是需要學習的 045
改變孩子的核心原理——開門原理 046
引導孩子的法寶——杠杆原理 054
對待孩子的正確方法——眼球原理 065
教導的智慧方法——“三藉”原則 074
孩子成長的關鍵——“三色”原則 083
5.跟孩子溝通的技巧 091
溝通的理性模式——發報原理 092
溝通的五種方式 100
溝通的三種語調 108
溝通的陳述技巧 116
溝通的三步邏輯 126
正確的溝通:“4D1K”原理 130
6.與孩子相處的技巧 137
和孩子相處的秘訣——幾何原理 138
情緒控製的原則——處事原則 146
解決衝突的方法——衝突原則 155
如何解決“孩子問題”——傾聽原則 163
如何做到認真——認真原則 169
7.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179
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鍾錶原理 180
讓孩子有所作為的原理——摁釘原理 189
決定孩子人生軌跡的原理——彈道原理 200
學會放手,讓孩子走嚮成熟的秘訣——凸凹原理 208
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橄欖球原理 216
8.為孩子樹立規則和界限 223
讓孩子守規矩的原則——ABC原則 224
孩子健康成長的秘訣——規避原則 233
如何教孩子理財——花錢原則 241
讓孩子自製的原理——滯後原理 247
內容提要
一本讓你從教育觀念乃至教育方法全麵革新的書!
父母的觀念,是孩子的起跑綫。對於我們傢長來說,創造一個孩子很容易,但是塑造一個孩子卻不容易,孩子如同一部新電腦,傢長輸入的原始程序對孩子一生影響都至關重要。所以,愛是一次共同的成長,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提升自己。
本書是齊大輝教授經過十餘年調研,在經過三十傢庭應用與操作案例證明基礎上,進行的經驗總結。在本書中,齊教授介紹瞭傢庭教育中*常用的22個科學原理,利用科學語言、工學原理、操作工具、姓口訣來有效解決子問題與傢庭問題,讓傢長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教子工具方麵,得到全麵提升,從自然型父母嚮有效傢長轉變。
●改變孩子的核心原理——開門原理
●引導孩子的法寶——杠杆原理
●教育孩子的智慧——“三藉”原則
●和孩子溝通的理性模式——發原理
●和孩子相處的秘訣——幾何原理
●解決衝突的方法——衝突原則
●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橄欖球原理
●讓孩子走嚮成熟的秘訣——凸凹原理
●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鍾錶原理
●讓孩子守規矩的原則——ABC原則
……
父母作對瞭,孩子纔!學做有效傢長,培養傑齣孩子,經營幸福傢庭
作者介紹
齊大輝
中國傢長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傢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學院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市傢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用工學原理解決傢庭問題”的實踐手段,跳齣教育搞教育,善於利用科學語言、工學原理、操作工具、姓口訣來有效解決子問題與傢庭問題。提倡與孩子講約定、操作方法口訣化,吸引瞭眾多傢長絲。
齊大輝開創的《傢庭公約》先後在30多個城市的婦聯係統、2000多所中小學及幼兒園應用。長期在清華大學職業經理人訓練中心、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等機構講授“傢長教育”係列課程。先後應邀做客中央電視颱、中國教育電視颱等多傢電視颱的傢教節目。《人民日報》曾發錶齊教授署名文章《傢長教育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戰略工程》。
著有《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傢庭公約》等暢銷書。
......
這本書在構建傢庭溝通模式方麵,提供瞭極為清晰且具有操作性的框架,尤其體現在“設定界限”的藝術上。很多父母在談到“界限”時,往往將其等同於強硬的規定或懲罰,導緻傢庭氛圍緊張。但這本書對“堅定”和“和善”的結閤進行瞭精彩的闡釋。它清晰地界定瞭“堅定”不是強硬,而是對自我原則的忠誠;而“和善”也不是縱容,而是對孩子感受的全然接納。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關於“延遲滿足”的論述,她並沒有采取命令式的口吻,而是通過一係列循序漸進的對話練習,教會父母如何在孩子強烈抗議時,依然能保持內心的平靜,並清晰、溫和地重申要求。這種高階的溝通技巧,需要極強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而全書正是圍繞如何培養這種能力而展開的。它沒有把孩子當成需要被控製的對象,而是把他視為一個有待尊重的、需要學習自我約束的夥伴,這種基調的轉變,對改善瞭我們傢中的日常摩擦頻率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細膩且富有畫麵感,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教育類書籍那種闆著臉孔的說教腔調。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瑣碎場景中去,使得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生動可感。例如,她在描述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爆發時,並非簡單地套用“積極傾聽”這類術語,而是描繪瞭一幅具體的畫麵:如何在那個瞬間,屏住自己想要插嘴或辯解的衝動,僅僅是作為一個穩定的“容器”去承載孩子的全部混亂。這種描繪的感染力是驚人的,它讓原本在實踐中經常失敗的父母,立刻就能在腦海中重演一遍“正確的打開方式”。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展示瞭自己實踐中的“不完美”,坦誠瞭她也曾有失控的時候,這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心理門檻。我們不會因為讀瞭書卻做不到而産生強烈的挫敗感,反而會因為看到榜樣的“人性化”,而更加願意去模仿和嘗試。這種真實感,是任何一本包裝精美的“成功案例”都無法比擬的寶貴財富。它讓我意識到,育兒的精髓不在於做到完美,而在於每次齣錯後,能否帶著覺知和善意,進行及時的修復。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的心頭立刻被一種久違的溫暖所包裹。它不像那些充斥著生硬理論和冰冷規則的育兒指南,反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慈愛睿智的鄰傢長輩,輕聲細語地與你分享她的心路曆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自我成長”的強調,這一點在當下的大多數親子讀物中是極其罕見的。很多父母讀完書後,隻知道要如何去“管教”孩子,卻忽略瞭自身內在的能量場纔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因素。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強大的邏輯鏈條:隻有父母先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那些積極的教育效果纔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仿佛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刻意的雕琢。它沒有提供速效藥方,而是引導我們深入挖掘自己的恐懼、偏見和不安全感,這無疑是一項更具挑戰性但迴報也更為豐厚的工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不是為瞭做筆記,而是為瞭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審視,那種被理解和被賦能的感覺,讓人有勇氣去麵對自己那些長期以來不願觸碰的“陰暗麵”。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重建健康自我、如何與世界和解的哲學指南。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教育”始於自我接納,而非對外在行為的苛刻要求。
评分我必須承認,最初我期望能找到一套立即可用的、針對特定年齡段的“操作手冊”,例如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或者如何培養專注力。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卻是完全逆嚮的顛覆。它沒有給我任何現成的“招式”,卻似乎傳授瞭我一套“內功心法”。它不關注孩子具體做瞭什麼錯事,而是深挖父母在麵對這些行為時的內心反應——我們是在“迴應”(Responding),還是在“反應”(Reacting)?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迫使我將焦點從孩子的“錯誤行為”轉移到自身的“內在狀態”上。通過閱讀,我開始理解,孩子所有的“難題”,其實都是一麵麵映照我們內心未解決衝突的鏡子。這種視角的轉換是革命性的,它徹底瓦解瞭我過去那種“問題在孩子身上”的固有認知。它鼓勵的不是對孩子進行塑形,而是對自身教育慣性進行解構和重塑,其深度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育兒技巧”範疇,更接近於一種生活哲學的構建。這種不提供捷徑,但指引方嚮的引導方式,雖然初始階段需要更多的努力,但其長遠效益是無可估量的。
评分從排版和語言的整體感受來看,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智慧的沉澱。它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像是一場與讀者的精神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中流淌著一種對生命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她從不販賣“一勞永逸的幸福”,而是歌頌在挑戰中共同進步的美好。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父母之間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時,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中肯和實用,它沒有要求雙方必須完全統一思想,而是提供瞭一種“共同戰綫”的策略——將對孩子的共同目標置於個人分歧之上。這對於很多因為育兒分歧而關係緊張的傢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整本書的邏輯是環環相扣的,從自我覺察,到與伴侶協作,再到與孩子建立聯結,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讀完後留下的不是知識點的記憶,而是一種更從容、更具韌性的生命態度,讓人感覺到,育兒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因為有瞭這種內在力量的支撐,它將成為一段豐盛而非消耗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