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烏閤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定價:39.00元
作者: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21289743
字數: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細緻地描述瞭集體心態,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齣的著作中,非常有影響的名著。作者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探討瞭群體的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麵,明確指齣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喪失,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錶現齣排斥異議、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影響群體觀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種族、傳統、製度等。
目錄
導 讀 群體的時代 1
捲 群體心理 11
章 群體的一般特徵――群體心智歸一的心理法則 12
第二章 群體的情感和道德觀 22
第三章 群體的觀念、理性和想象力 44
第四章 群體信仰所采用的宗教形式 54
第二捲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 61
第五章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62
第六章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82
第七章 群體及其采用的說服手段 96
第八章 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的變化範圍 119
第三捲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 133
第九章 群體的分類 134
第十章 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 139
第十一章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145
第十二章 選民群體 154
第十三章 議會 164
作者介紹
古斯塔夫勒龐 法國社會心理學傢、社會學傢、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以對群體心理特徵的研究而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龐寫有一係列心理學著作,如《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等,其中以《烏閤之眾》*為,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腦子裏迴響最多的就是“暗示”這個詞。作者在書裏反復強調,群體成員極易受到暗示,並且這種暗示具有傳染性,一旦形成,便難以遏製。這讓我想起瞭一些非常具體的生活經曆。比如,在看電影的時候,當周圍的觀眾開始發齣驚呼或笑聲,我往往也會不自覺地跟著情緒走,即使我並沒有完全理解情節,或者覺得那個笑點並不那麼好笑。又或者,在一些網絡討論中,當某個觀點被多人反復強調,即使一開始我覺得有些道理,時間久瞭,也可能會逐漸傾嚮於接受它,甚至忘記瞭最初的疑慮。書中對“領袖”作用的分析也印證瞭這一點,一個有煽動力的領袖,能夠輕易地將自己的想法植入群體意識,而群體成員則會盲目地追隨。這種強大的心理連接,讓我既感到一絲不安,又覺得這解釋瞭太多我曾經感到睏惑的現象。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並非總是那麼理性地做齣判斷,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無形的力量推著走。這本書讓我對“從眾心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警惕自己不要輕易被錶麵的情緒或大眾的觀點所左右,而是要努力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情感”在群體行為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深刻洞察。作者認為,群體不像個體那樣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和審慎思考,它更多是被情感所驅動,是一種原始、衝動、瞬間爆發的力量。這種情感的驅動力,往往是高度一緻的,就像是一種情緒的漣漪,在群體中快速擴散。我聯想到很多曆史上的革命、暴動,甚至是現代的球迷狂歡、網絡暴力,似乎都能看到這種情感爆發的身影。在這些情境下,個體理性被強大的集體情感所淹沒,人們的行為不再受個人道德約束,而是遵循著群體的情緒邏輯。書裏對於群體“非理性”的描述,雖然聽起來有些負麵,但卻非常真實地反映瞭某些社會現象。它迫使我去思考,那些看似癲狂、無法理解的群體行為背後,究竟是怎樣一股力量在操控。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也讓我對當下社會中的許多集體情緒爆發事件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不再簡單地將這些事件歸結為“愚蠢”或“壞”,而是嘗試去理解其背後復雜的情感湧動和群體心理機製。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周圍世界的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之前,我總是習慣於用個體的理性去分析和理解社會現象,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然而,《烏閤之眾》讓我意識到,當個體匯聚成群體時,一種截然不同的力量就開始顯現。它並非簡單地將個體聚閤,而是産生瞭一種“群體心理”,這種心理具有它自身的邏輯和運作方式。書裏對群體意識形態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種模糊、衝動、易受暗示的特質,在很多時候確實能在新聞報道、社會事件中找到影子。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在群體中的錶現,是否也曾被這種“群體心理”所裹挾,而忽略瞭個體的獨立思考?作者列舉的許多曆史事件和例子,雖然有些年代久遠,但其揭示的群體行為模式,卻有著驚人的普遍性。讀完後,我再看社交媒體上的各種討論,或者大型集會中的人群,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書中的觀點,仿佛多瞭一層解讀世界的濾鏡。這種視角上的轉變,對我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都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更加審慎地看待群體的影響力,也更加珍惜個體獨立思考的價值。
评分作者在書中對於群體“多樣性的喪失”的論述,可以說是點醒瞭我。他指齣,當個體進入群體之後,他們的獨特性、批判性思維會逐漸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趨同的、籠統的群體意識。每個人仿佛都變成瞭一個模子刻齣來的,失去瞭自己原本的色彩。這讓我想到瞭很多工作場景中,當大傢都在同一個項目裏,有時為瞭避免衝突或者追求效率,大傢會不自覺地迎閤主流意見,而那些少數的、可能更有價值的異議,卻被壓製瞭。久而久之,團隊的創造力就會受到影響。書中關於群體“保守性”的描述也讓我産生瞭共鳴,群體往往傾嚮於固守已有的觀念和傳統,對新事物持排斥態度。這讓我開始反思,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個體創新和群體共識之間的平衡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分析,它也提供瞭一種實踐的思考,如何在一個群體中,既能凝聚力量,又能保留個體的創造力和獨立性,這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在語言上的那種力量感,它用一種非常直接、甚至有些尖銳的筆觸,剖析瞭隱藏在人類社會錶象之下的深層心理。作者對於群體“簡單化”和“極端化”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群體沒有能力進行復雜的思考,它隻喜歡簡單的口號、鮮明的對立。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很多社會討論中都體現得淋灕盡緻。比如,一旦形成某個社會議題,大傢很容易就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互相攻擊,而中間地帶的模糊性、復雜性,卻往往被忽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群體心理,不僅僅是為瞭解釋過去的事件,更是為瞭更好地認識當下的社會,避免陷入簡單的二元對立。它讓我對那些輕易被煽動起來的情緒保持警惕,也鼓勵我去尋找那些隱藏在簡單口號背後的復雜真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社會現象的獨特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群體行為的潛在邏輯,並從中獲得一種更成熟的思考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