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每天懂一點行為心理學
定價:28.00元
作者:匠英一
齣版社:江蘇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99455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一鍵完全購買:每天懂一點心理學係列(全八冊) “每天懂一點”輕悅讀書係主打“拒絕乏味,拒絕沒營養”,旨在讓年輕人快速汲取有用的新知識! 人人都需要便捷的讀心術!以大傢親身經曆的小事為例子,講解連FBI都要學習的*基本的讀心術。 教您掌握通過小動作讀取真心的技巧,從而消除人際關係中的各種煩惱,把自己也看得更清楚。 漫畫插圖,詼諧畫風,讓整本書趣味盎然。隻看漫畫,也可以學會行為心理學。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言
章 “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 對鏡子中的自己異常關注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2) 先坐靠邊座位的理由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3) 習慣把發票揉成團的人精神壓力較大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4) 一摸方嚮盤就性格突變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5) 在自動扶梯上還要自己上樓梯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6) “先來一杯啤酒”的理由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7) 用雨傘進行高爾夫揮杆練習的大叔們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8) “工作和我,到底哪個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9) 一邊打電話一邊信手塗鴉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0) 一身的人缺乏自信?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1) 考試前一天晚上還通宵看漫畫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2) 經常檢查手機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3) 事後諸葛亮,“所以我就說嘛……”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4) 男性失戀後不容易恢復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5) 看到有人排隊也想加入其中的心理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6) 人總容易被“好聽的”欺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7) 為什麼老把雨傘忘在地鐵裏?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8) 人想事情的時候,眼睛為什麼會往上看?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19) 把自己的不幸掛在嘴邊的人,多是自我中心主義者
專欄 心理學的曆史(1) 心理學從哲學中萌芽
第二章 “解讀”商務活動中的小動作!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1) 伸齣雙手與人握手是熱情的錶現?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2) 閉著眼睛聽人說話的人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3) 對方突然整理領帶的話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4) 身體動作誇張的人性情飄忽不定?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5) 像雞啄米一樣點頭的人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6) 如果對方眨眼次數增加的話
通過動作看透客戶的心理(7) 說話中途摸鼻子的人,可能在說謊?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1) 過分的深度鞠躬有可能意味著拒絕接受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2) 從座位位置看部下的工作熱情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3) 模仿上司的部下是個什麼心理狀態?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4) 常使用專業術語的部下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5) 反射性道歉的人,心裏並沒有反省的意思
通過動作看透部下的心理(6) “基本上……”是逃避責任的一道保險
通過動作看透同事的心理(1) “我受不瞭瞭”是自我吹噓的前奏?
通過動作看透同事的心理(2) 把“恐怕不行吧”掛在嘴邊的悲觀論者
通過動作看透同事的心理(3) “總之……”喜歡半路插話做總結性發言的人
通過動作看透同事的心理(4) 從不接電話的同事
通過動作看透同事的心理(5) 嘴上說自己“很忙”的人,真的很忙嗎?
通過動作看透上司的心理(1) 從不離開自己座位的上司
通過動作看透上司的心理(2) 部下靠近,馬上蹺起二郎腿的上司
通過動作看透上司的心理(3) 單調地晃腿,是為瞭緩解焦躁情緒
通過動作看透上司的心理(4) 經常用手轉筆的上司很無聊?
根據場閤選擇閤適的著裝 需要鼓足乾勁的日子,就係紅色領帶!
專欄 心理學的曆史(2) 反馮特派創立的“行為主義”
第三章 “解讀”男人和女人的“真心”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1) 嫉妒真的是愛情的印證嗎?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2) 約會中搶著坐左邊的男人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3) 談話途中,男朋友突然將雙手抱於胸前,這是為什麼?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4) 戒指是“束縛”的象徵?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5) 如何分辨真假笑容?
透過行為解讀男朋友的心理(6) 擅長使用人稱的男性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1) 根據次約會的食量看透她的心思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2) 不太熟的女性專門跑來找你商量事情,她的真意是……?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3) 故意貶低自己的女性的真實心情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4) 女朋友舔嘴唇是在誘惑男朋友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5) 女性嚮上翻著眼珠看人是撒嬌的證據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6) 玄關處散落一地的鞋子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7) 女性接觸男性的身體,說明有戲!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8) 女性盯著人看,可能是在說謊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9) 擺弄頭發時,女性在想些什麼?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10) 她說話的聲調為什麼突然拉高?
透過行為解讀女朋友的心理(11) 麵對喜歡的人,為什麼總是無法直抒胸臆?
透過兩個人的行為解讀戀人的心理(1) 障礙越多,戀人的關係越緊密
透過兩個人的行為解讀戀人的心理(2) 為什麼戀人和夫婦都很相似?
透過兩個人的行為解讀戀人的心理(3) 通過腳尖的方嚮,讀取情侶的感情深度
透過兩個人的行為解讀戀人的心理(4) 並排坐更有助於愛情的發展!
專欄 心理學的曆史(3) 維特海默的完形心理學
第四章 “解讀”朋友們的無意識行為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1) “告訴你個秘密”所隱含的心理技巧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2) “我是為你好”,實際是為瞭自己!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3) 總是說“不過”的人,心中是怎麼想的?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4) “就是說、就是說……”是撒嬌的證據?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5) 喜歡直呼彆人姓名的人
通過語言看透朋友的心情(6) 因為沒有自信,纔會說“”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1) 越是認真的人,喝醉後越容易“劇變”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2) 閤影時總喜歡站中間的人,是容易感到寂寞的人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3) 摺疊傘不離身的人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4) “手刀”動作有什麼含義?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5) 照相時做“V”字手勢的含義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6) 相親時錶現齣一臉無聊的女性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7) 喜歡給彆人斟酒的人,心中有個小算盤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8) 老是改變形象的人,心中充滿瞭不安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9) 通過日程安排簿看人的性格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10) 喜歡作勢大笑的人,有點自以為是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11) 談話過程中伸舌頭代錶什麼?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12) 不停贊美彆人的人,是想聽到彆人贊美自己
通過行為看透朋友的心情(13) 穿迷你裙的女性對自己充滿自信
通過癖好看透朋友的性格(1) 喜歡穿藍色衣服的人,有怎樣的性格?
通過癖好看透朋友的性格(2) 筆力弱的人社交能力強
通過癖好看透朋友的性格(3) 睡相也能暴露一個人的性格
通過癖好看透朋友的性格(4) 雙腿張開的人和雙腿並攏的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通過癖好看透朋友的性格(5) 走路匆匆忙忙的人容易犯一般性錯誤
專欄 心理學的曆史(4) 弗洛伊德與榮格
第五章 通過癖好,“解讀”另外一個自我
無意識的行為(1) 脫襪子時總忍不住要聞一聞的心理
無意識的行為(2) 認識的字還會寫錯的原因
無意識的行為(3) 戴墨鏡是沒底氣的錶現!
無意識的行為(4) 人為什麼會陷入無法自拔?
無意識的行為(5) 毛茸茸、軟綿綿的東西讓人産生撫摸的欲望
無意識的行為(6) 自言自語是心的退化現象?
無意識的行為(7) 人一害羞就會撓頭
無意識的行為(8) 辦公桌上擺很多私人物品的人
無意識的行為(9) 收藏傢都欲求不滿?
無意識的行為(10) 濃妝艷抹的女性其本質反倒很樸素
無意識的行為(11) 時尚品位始終和彆人保持一緻的人
無意識的行為(12) 吸煙成癮是退化成嬰兒的證據?
無意識的行為(13) 用力把煙頭碾滅的人都是實心眼兒
專欄 心理學的曆史(5) 被精細分類的的現代心理學
作者介紹
匠英一
1990年創立(株)認知科學研究所。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對無意識、直覺等進行研究,並應用其研究成果解決市場管理、營銷等方麵的心理問題。此外,他還擔任多傢企業的顧問,活躍於雜誌專欄、演講和電視訪談節目等眾多領域。
主要著作有《一分鍾看穿對方的心理》《公開,洞察對手的心理練習冊》《科學認識“意識的秘密”》《“動作與心理”詞典》《圖解好學易用的心理技巧》等。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的內容豐富,涵蓋瞭人類行為的方方麵麵,而且講解深入淺齣,非常容易理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歸因錯誤”的探討所吸引。我們常常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做齣不同的解釋,對外歸因於外部環境,對內則傾嚮於個人特質,這種普遍存在的偏差,在書中得到瞭詳盡的剖析。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誤解和衝突,都源於我們不恰當的歸因方式。書中還詳細講解瞭“錨定效應”在決策中的作用,它揭示瞭我們如何會被第一個接收到的信息深深影響,從而影響後續的判斷。這讓我對商傢利用這一原理進行營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心理學理論,更是在引導讀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中的心理學原理。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更理性地看待問題,如何更有效地與人相處,以及如何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能夠在每一次閱讀中都有新收獲的好書。
评分初讀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的心理學書籍琳琅滿目,真正能觸及心靈、引發深思的卻不多。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一種奇妙的吸引力便悄然滋生。作者的文字仿佛帶著溫度,不像是高高在上的理論宣講,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著那些關於人類內心深處的奧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章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在作者的筆下被一一拆解,讓我恍然大悟,原來許多時候,我們並非理性地做齣瞭選擇,而是被隱藏在意識深處的“小把戲”所操控。書中舉例生動形象,比如“確認偏誤”的部分,詳細闡述瞭人們傾嚮於尋找和解釋信息以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現象,這讓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與人交流還是自我反思時,都能更加警惕地審視自己的判斷。它不是那種需要你死記硬背理論的百科全書,而是更像一本探索內在世界的指南,引導你去發現、去理解,最終去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經曆,驚奇地發現,原來許多睏惑和誤解,都可以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這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是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樂趣之一,也讓我對後續章節充滿瞭期待。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封麵和定價並沒有特彆在意,隻是覺得“行為心理學”這個主題很吸引我。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一些復雜、抽象的心理學概念,用生動有趣的比喻和故事展現齣來。比如,書中關於“損失厭惡”的討論,讓我對風險決策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們總是傾嚮於規避損失,即使潛在的收益更大,這種心理在投資、消費等各個方麵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人們在麵對不同損失情境時的不同選擇,讓我對自己過去的一些經濟行為進行瞭深刻反思。此外,書中關於“情緒感染”的章節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在接觸情緒不穩定的人時,自己也容易受到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被他人的負麵情緒所裹挾。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如何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如何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它就像一盞燈,照亮瞭我內心的一些盲區,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驅動力。
评分我一直對人類的行為模式很感興趣,總覺得每個人身上都隱藏著許多未知的密碼。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並非那種泛泛而談的心理學入門讀物,而是深入到行為背後最核心的驅動力。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動機”和“習慣形成”的章節。作者詳細分析瞭各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生活。書中關於“習慣迴路”的講解,讓我對如何改變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有瞭清晰的思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微習慣”的觀點,強調瞭循序漸進的重要性,這讓我不再畏懼改變,而是能夠更有信心去嘗試。同時,書中對“承諾和一緻性”原理的闡述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們總是傾嚮於讓自己過去的言行保持一緻,這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決策。我迴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些決定,很多都與這個原理息息相關。這本書真的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揭示瞭許多關於人性深處的秘密,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如何影響他人的行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顛覆瞭我過去對人際交往的一些認知。以前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基於情感和直覺,但這本書卻通過大量的行為心理學原理,揭示瞭潛藏在這些互動背後的深層邏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會認同”和“互惠原則”的解讀。讀到“社會認同”時,我纔意識到,為什麼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周圍人的行為,為什麼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更容易聽從多數人的意見。這種集體行為的驅動力,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而“互惠原則”更是讓我明白,為什麼當我們接受瞭彆人的小恩小惠,會感到有義務迴饋,這在商務談判、人情往來中都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實驗和真實案例,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比如,書中提到一個關於“門麵效應”的實驗,讓我對說服和拒絕的心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溝通過程中,是否無意中使用瞭這些心理學技巧,或者成為瞭被這些技巧影響的對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身邊的世界,讓我們能夠更敏銳地洞察人心的細微之處,從而在各種社交場閤中遊刃有餘,也更能理解那些看似難以解釋的人類行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