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司法檔案不僅完整記錄瞭近代法律製度的基層實踐,也記錄瞭法律與社會經濟生活、民眾觀念之間的互動機製和變遷過程,包括人們怎樣用法律的語言來陳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為自己的行動辯護和創製意義。在異姓承嗣、祭田糾紛和族譜編纂等問題上,地方宗族主動應對繼承法律改變帶來的挑戰。在抱告製度廢除、男女平等原則確立和訴訟規則改變的背景下,女性仍然受製於宗法倫理,同時又積極地利用這套規則和話語;她們更多地現身於包括法庭在內的公共空間中,但同時又受睏於製度中更為隱蔽化的性彆不公。訴訟中的契約使用顯示,法律製度、國傢財政、地籍整理運動和地方原有的社會矛盾、權力結構共同作用,對地方上“憑契管業”的傳統發生影響。在民國時期的基層社會中,“禮”、“俗”仍然與“法”一起是建構社會秩序的基本規範。但是,隨著法律的改變,“禮”和“俗”也被重新分類和定義瞭。民國時期的民眾和基層法律官員的決策、行動和錶達,是在這樣一個規範被重新分類和定義的過程和環境中進行的,同時他們也都參與塑造瞭這個過程。
##补标
评分 评分##相当有分量也很重要的研究。对吾侪启发之处不仅在于法律史,而在于传统礼、法、俗(习惯)的近代命运以及近代制度被放到社会结构中的实践性问题,关注制度实践何以因应社会结构、社会如何审视制度,还诸制度运行的时代和场域中来观察。另外,存在着宗族在”宗法“受冲击时利用民主话语为自己背书的现象,同样的,近代制度下人们如何建构出一套维护旧有秩序的话语,这一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或许需要换个视角来看近代的制度运作时产生的文本,关注其中”说理结构“的转变。
评分##“档案有毒,要用田野来解;文献有毒,要用生活来解。”
评分##杜正贞老师名作,有浓郁法史意味的社会史和民间文献研究,读完启发甚多。作者运用龙泉司法档案,尤其着眼其中司法表达与实践的关系,巧妙地呈现出礼、法、俗(习惯)三者是如何在近代西化的国家法律与传统的宗族法规制衡下的嬗变。主要讨论了亲属继承制度(“异姓承嗣”的演变,将1930年新民法的修订视为一个分水岭);家庭与女性(性别史取向,是对小家庭与大宗族、公私之别的关怀);契约与产权(从田契与林契两方面,对契约所代表的“权利”的重新思考)。论述极为精彩。
评分接续寺田浩明的研究理路,对中国近代的契约做了颠覆性解释,即契约之有效性并不在契约文书本身,而在订立者共同生活的熟人社会之外在保障。这点与西方契约有本质性区别。
评分##很精彩!太厉害了!
评分 评分##小处着眼的社会史路径,但囿于法制史的范式,还是在呈现方面有所缺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